夯实教育强国基点 加快推进教师队伍建设
2024-06-12长春市基础教育研究中心党总支书记主任张月柱
长春市基础教育研究中心党总支书记、主任 张月柱
党的二十大报告首次将教育、科技、人才统筹安排、一体部署,强调要“加快建设教育强国”,充分体现了教育的基础性、战略性地位。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教育强师就是教育强国的根基所在。长春市基础教育研究中心(以下简称“长春基教中心”)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教育家精神为引领,立足“教育智库 质量引擎”的自身发展定位,从三方面入手,着力推进教师队伍建设,不断为教育强国建设筑牢基石。
一、建好“三支队伍”,优化教师培养体系
打造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对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具有战略性意义,我市不断优化教师培养体系,持续加强“三支队伍”建设。
一是打造领军人才队伍。兴国必先强师,具备教育家精神的领军教师,不仅是新时代教育改革创新的践行者,更是带动区域内外发展的引领者。自201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首次提出培养造就“数以万计的教育家型教师”以来,长春市赓续发力,着手建设“双百”领军人才队伍。第一个“百”是建成百人基础教育高端智库,从驻长高校、科研院所、基层学校遴选出具有较高的专业知名度和社会影响力、具备较强的研究力和决策咨询力的教育工作者,让他们在参与教育部门组织的区域性、专业性的咨询论证活动中咨政建言。第二个“百”是培养百名本土教育专家,采取“选、培、著、推”模式,指导名校长、名教师梳理推广办学理念、教育思想、教育模式和教育方法,鼓励他们著书立说、发布成果、下校指导。
二是完善教研员、科研员队伍。在建设教育强国的进程中,专兼职教研员、科研员队伍至关重要,他们在服务教育决策、指导教育实践、推进课程改革、促进教师发展等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如何打造这样一支精锐部队,进一步发挥其专业职能,是我们一直思考的课题。长春市从遴选配备办法、规范工作职责、提升专业素养等方面开展教研员、科研员培养研究,构建“市基教中心—县(市)区进修学校—基层学校”三级共进的教研员、科研员选拔培养体系,储备专兼职教科研人才。2023 年,教研员、科研员围绕“幼小衔接”“科学教育”“五项管理”“心理健康”等教育热点开展大型调研活动,形成十余项调研报告,为教育行政部门提供决策咨询;承担国、省培任务百余次,参培40 余万人次。
三是培养基层教师队伍。基层教师是基础教育发展的中坚力量,是加快教育强国建设的重要基础。针对长春市教师队伍体量大、整体发展不均衡等问题,我们在教师精准培训上下足功夫。在体制机制方面,统合驻长高校、科研院所、中小学校等多元主体的优质资源,建设培训基地,打造培训精品课程,为教师继续教育和教学能力提升提供全方位多层次的发展资源;在培养模式方面,推进联合教科研,破解教师重教学实践、轻理论研究的问题,促进教师理论水平和教学能力协同发展;在培养效能方面,组建覆盖全市各区校的网格化视导组,深入学校开展蹲点调研、听课点评、培训督导,加强对教师教学的服务与指导。
二、抓好“三个素养”,提升教师专业水平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教师队伍建设,出台系列文件,实施“强师计划”“双名计划”“优师计划”等强力举措。长春市在建设教育强市的进程中,全面提高教师队伍专业能力,着力强化教师“三个素养”。
一是抓牢政治素养。教师首先是教育者,其次才是学科教师,教师具备过硬的政治素养,是对学生进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引导和塑造的前提条件。长春市高度重视教师政治素养的培育,明确师德师风的评价标准,在各级各类教师选树评比中突出师德师风的核心地位;大力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激发教师投身教育强国伟大事业;开展“思政年度影响力人物”选树活动,打造“精彩一课”思政示范课精品课,建设思政优质资源库,提升教师政治素养。在吉林省第四届思政学科“精彩一课”活动中,长春市15 名思政教师获奖,7 名教师获评“吉林省思政年度影响力人物”,思政教师的整体素质和水平逐年提升。
二是发展学科素养。新时代对教师的要求已经不仅是传递知识,而是要“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需要教师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强化“五育”并举,关注学生心理,钻研教法学法,优化作业设计,全面提升育人能力。长春市突出对教师教育教学专业能力的培养,大力开展教师培训、教学改革、研究交流等工作,形成了“专题培训—课程实践—教研交流—反思修正—成果展示”的完整研训流程,满足不同层次教师的学科素养发展需求。常态化组织全学段全学科教师“赛、练、展、评”,举办学科专业考试、优秀案例评选、教学课件设计、说课说题答辩等活动,以赛代培、以赛提质,全面展示、改进、提高教师教学技能水平。2023 年全市评选出中小学幼儿园269 名“十佳教师”和407 名“教学新秀”,并推选参加吉林省第六届教学名师评选,长春市79 名教师被评为省级“教学精英”,220 名教师被评为省级“教学新秀”。
三是提升研究素养。教师需要具备研究素养,以实验家和探索者的精神,积极求索、勇于创新、敢于批判,以应对时代需求、教育之变。长春市依托“导—督—评—改”的研究管理策略,以需求和问题为导向组织教师积极开展“五级三类”课题研究,以成果发布、现场观摩、专题讲座、论文发表、网络推送等形式交流推广研究成果,并在转化应用的过程中融入“再研究”的元素,指导教师根据校情学情,对现有的成果进行吸收、利用、改造、修正和完善,把教育研究成果转化为提高教育质量的“第一生产力”。以2022 年度为例,长春市省级重点规划课题在全省占比72%,一般规划课题占比74.3%,国家级课题立项52 项;在吉林省基础教育教学成果评比中,长春市获一等奖占比75%,二等奖占比68.97%,三等奖占比44.74%;“幼小衔接”成果两次在《中国教育报》头条刊发,“温馨校园”课题成果在中央人民政府网站、教育部网站、《人民日报》等平台上发布。
三、用好“三项职责”,发挥名师引领作用
名师是教师队伍高质量建设的“关键人物”,是教师队伍高水平发展的“领头羊”。我们不仅要建好这支队伍,更要发挥他们的领航示范作用,用好他们的“三项职责”。
一是引领教育改革。名师要在研究层面上发挥引领作用,积极参与教育研讨、为教育改革建言献策。我们借助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等国家平台,联合北京师范大学、吉林大学、东北师范大学等高校,为名师打通域内外交流渠道,让名师在更大范围、更高层次上参与教育改革发展研讨;组织名师参加教育改革热点、难点问题研究,并形成研究报告,为教育行政部门提供决策咨询;与“全国新样态学校联盟”“全国心理健康协作体”“十城市教研协作体”“东北三省四市教研联合体”等教育团体常态化开展学术研讨;以《长春教育》为平台,邀约我市有影响力的名师主持特约专栏,撰稿发声,以在地思维破解本土真实问题。
二是带动教师成长。名师是教育领域的标杆和旗帜,我们依托名校长、名教师资源,以任务驱动的方式,着力实施“名师领航工程”,在促进名师专业成长的同时,发挥其带动全市中小学教师整体提升的作用。开展幼、小、初、高名师教学成果展示与交流系列活动,推出全学科名师引路课并进行教学研讨,推广长春市教学名师大赛成果,促进教师教学行为的深度变革。开展学科核心素养提升研究系列活动,以名师带动学科教师深入探索“大单元开发”“教学评一体化”“作业设计”“考试评价”等关键性问题,提高教师落实学科核心素养的综合能力。开展“1+1”联合教研行动,组织名师与薄弱学校建立帮扶关系,定期带领名师开展“订单式”培训,解决基层教师专业成长中面临的个性化问题。同时,针对乡村教师队伍薄弱的这一痛点、难点,持续开展送教下乡、送研到村、送培到校活动和“一优一带”项目,每年平均组织示范课、听评课5000 余节,为乡村教师发展提供精准高效的服务。
三是服务春城学子。名师是星星之火,在“数智”时代,要想这股力量形成燎原之势,辐射范围更广,需要打破学校围墙,利用智能化平台,共建共享优质教育资源,让名师优课惠及万千春城学子。自2017 年起,长春市推出“长春云校”惠民工程,将深耕学科专业领域、有社会知名度和影响力的教师纳入队伍,组建汇集全市全学段、全学科教学名师的云课开发团队。成立8 个名师云课研究共同体,研讨录制适合多层次学习群体的寒暑假名师直播课程及周末云课。经过7 年系统、深入、持续地迭代研究和开发,建设形成覆盖小初高全学科的知识精讲、专题复习、培优培尖、素养进阶等结构化、全纳式云课程体系。“长春云校”课程面向全市中小学生开放,注册用户51 万人,累计学习900 万人次,满足学生个性化、多元化的学习需求。
“坚持把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基础工作。这是我们对我国教育事业规律性认识的深化,来之不易,要始终坚持并不断丰富发展。”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言犹在耳,我们要保持战略高度,强化使命担当,以教育家精神引领教师队伍建设,把党中央的关心和重视转化为加快推动教师队伍建设的务实举措,让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成为教育强国建设的有力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