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守强运用融合针法结合麻黄细辛附子汤治疗鼻鼽经验*
2024-06-12邢钰尉张云晓李树弟陈守强
邢钰尉,张云晓,李 妍,李树弟,陈守强
(1.山东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山东 济南 250000;2.山东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山东 济南 250000)
反复发作的鼻痒、打喷嚏、流清涕、鼻塞等症状在中医上称为鼻鼽,在西医学上多指变应性鼻炎,临床上为常见多发病[1]。鼻鼽在发作时常伴有眼痒、耳痒、咽痒、哮喘等。鼻鼽作为病名,首见于《黄帝内经》[2]。《素问·脉解篇》载:“所谓客孙脉则头痛鼻鼽腹肿者,阳明并于上,上者则其孙络太阴也,故头痛鼻鼽腹肿也。”[3]对于鼻鼽,古代各医家有着不同的见解,《素问玄机原病式·六气为病》谓:“鼽者,鼻出清涕也。”[4]《本草纲目·主治第四卷》云:“鼻鼽,流清涕,是脑受风寒,包热在内。”[5]近年来,鼻鼽的发病率日益增高。鼻鼽有难治愈、易复发的特点。目前西医治疗以药物为主,可有效改善临床症状,但停药后病情易反复[6]。中医治疗鼻鼽,内外治法选择多,皆有妙用,且内外治法相结合具有安全性高、效果显著、复发率低等优势,逐步受到患者青睐和临床重视[7]。
陈守强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从事中医特色疗法临床、科研工作二十余年,擅长运用融合针法、掌纹诊病、膏方调理等中医特色技术治疗疑难杂病,尤其擅长以融合针法结合经方治疗鼻鼽,疗效显著。笔者师从陈守强教授,现将其运用融合针法结合麻黄细辛附子汤治疗鼻鼽的经验梳理和总结如下。
1 正虚外感是鼻鼽的病因病机
1.1 内在因素 内在因素主要为肺、脾、肾三脏虚损,致正气不足,机体卫表不固,邪气易侵犯机体,使其对外界环境适应性及防御性降低[8]。肺气虚弱,腠理失调,易受外邪侵袭,致肺失宣发,鼻窍不通。脾为气血生化之源,脾气亏虚,无法化生气血,人体易受外邪侵袭;脾主运化水液,若脾转输作用失调,则水液吸收和输布障碍,水液停聚,聚而为涕。肾阳气不足,摄纳无权,不能对各个脏腑组织起温煦作用,则腠理、鼻窍易受风寒等邪气侵袭。故脏腑虚损、正气不足为鼻鼽发病的内在因素。
1.2 外在因素 六淫皆可侵袭机体导致鼻鼽的发生,其中风邪、寒邪、火邪为主要因素。风为阳邪,其性轻扬开泄,使机体腠理疏松,易受外邪侵袭,而头为诸阳之会。《兰室秘藏·头痛论》有言:“高巅之上,惟风可到”[9]。风邪侵扰头面诸窍亦属常见;寒邪束表,卫阳被遏,其与寒邪相搏,形成风寒之邪侵袭鼻窍,郁闭肺气;肺经素有火热积聚,肺失肃降,邪热易上犯侵袭鼻窍,故发为鼻鼽。故临床多将鼻鼽分为肺虚寒阻、肺经风热、脾虚湿郁和肾阳失煦[10]。
2 融合针法是治疗鼻鼽的速效之法
融合针法是陈守强教授将传统经络学理论与临床实践相结合,逐渐形成的融合针法诊疗体系。该体系包括“针-针”融合、“针-罐”融合、“针-线”融合等,可将针刺、挑络疗法、拔罐放血、眼针、埋线、刃针、锤凿等中医特色疗法结合起来,使其发挥出最大优势。其中“针-针”融合是指一种针法与另一种针法的结合,也可指多种针法的结合,如挑络疗法和刃针结合治疗颈肩腰腿痛;“针-罐”融合是指一种或多种针法与拔罐放血相结合;“针-线”融合是指一种或多种针法与埋线疗法相结合。融合针法不局限于针、罐、线的结合,也可多种疗法相互结合。在治疗疾病方面不仅可以治疗单一疾病,还可以治疗多种疾病,具有见效快、痛感轻、不良反应小等特点。在运用融合针法治疗鼻鼽的过程中,“针-针”融合可通过针刺蝶腭穴和眼针疗法,增强鼻鼽的治疗效果。
2.1 蝶腭穴概述
2.1.1 蝶腭穴为治疗变应性鼻炎的特效穴 蝶腭穴为经外奇穴,是治疗变应性鼻炎的特效穴[11]。蝶腭穴的命名与蝶腭神经节息息相关,在解剖上,蝶腭神经节系属于三叉神经的第2支,上颌神经的感觉纤维经过蝶腭神经节分成许多小支,其中鼻后上、下外侧支分布在上、中、下鼻甲[12]。针刺蝶腭神经节,可将刺激放射至上、中、下鼻甲和鼻咽部,能调节交感神经的兴奋性,使血管通透性降低,鼻黏膜分泌物减少,从而有效缓解鼻塞、多涕等不适症状[13]。针刺蝶腭穴有助于鼻腔通气的改善,促进鼻窍附近经络气血的运行,及时缓解患者症状,有效控制鼻鼽的进展,减轻患者的痛苦。因而,该穴是治疗变应性鼻炎的特效穴[14]。
2.1.2 蝶腭穴简便取法——“凹凸平”法 蝶腭穴位于颧部,在颧骨体与颧骨弓交界下缘处。陈守强教授将针刺蝶腭穴手法简单概括为“凹凸平”,操作时选用直径0.3 mm、针身长度75 mm的不锈钢毫针。首先将进针点选在颧骨弓的下沿,此为“凹凸平”中的“凹”;其次使针刺方向朝向对侧颧骨最高点,此处即“凹凸平”中的“凸”;最后将颧骨弓的下沿与对侧颧骨放在同一水平线上,沿该水平线平行进针,针刺深度55 mm,留针10~15 min。
2.2 眼针疗法概述 彭静山教授创立的眼针疗法是一种新型的微针疗法[15]。受《证治准绳》启发,彭静山教授根据眼针疗法、脏腑经络和五轮八廓学说,将眼部划分成八区十三穴[16]。其取穴原则分为循取穴、看眼取穴和病位取穴3种[17]。陈守强教授在治疗鼻鼽的过程中多采用病位取穴,将眼部区域按三焦划分,运用全息理论,针刺疾病所在区域在眼部的反应点[18]。鼻鼽的病位位于上、中、下三焦中的上焦,定位位于东北方[19]。在鼻鼽的治疗过程中,操作方法为:眶外平刺法取双眼上焦区穴,持针在距眼眶内缘2 mm穴区部位进行操作[20],留针15 min。此操作选用双眼上焦区两穴,取穴少、针刺浅,能够有效缓解患者的恐惧心理。同时,针刺上焦区具有宣肺利气、疏风解表的功效,能够使鼻鼽的治疗达到较好的效果。
3 麻黄细辛附子汤是治疗鼻鼽的久效之法
麻黄细辛附子汤是广泛应用于太阳经、少阴经疾病治疗的名方,对心悸、咳嗽、鼻鼽、消渴、荨麻疹等疾病有良好的治疗效果[21]。《伤寒论》云:“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细辛附子汤主之。”[22]麻黄、附子、细辛具有助阳解表、扶正祛邪的功效,治疗正虚外感的疾病效果良好。鼻鼽多由于肺脾肾脏腑虚弱,机体腠理不固,外邪侵袭所致,正虚外感是其主要病机。麻黄细辛附子汤将解表与温里补虚结合[23],辛温并用,助阳解表,既温煦脏腑阳气,又祛除外邪。方中麻黄为君药,辛温发散,归肺经,善于宣发肺气,开达腠理,为发汗散寒解表之要药。制附子为臣药,辛甘大热,功擅补火助阳,助麻黄鼓邪外出。两者配伍使用,可助阳解表,治疗阳虚外感风寒。细辛为佐药,归肺经、肾经,性善走窜,通彻表里,可在外祛风散寒,祛除表之寒邪,也可在里祛除肾经的寒邪。且细辛其性辛温,芳香透达,通鼻窍,可治疗鼻鼽、鼻渊等疾病。三药并用,使外感之寒邪得以祛除,在里之阳气得到温煦,则阳虚之外感可愈[24]。
4 验案举隅
4.1 验案1 患者,女,52岁,2021年12月14日初诊。主诉:反复打喷嚏、流涕3年余,加重2周。患者3年前出现打喷嚏、流涕症状,鼻中有异物感,未经系统治疗。2周前,患者遇冷后出现打喷嚏,流清涕,伴有鼻塞。双手关节遇冷疼痛,平素怕冷,易出汗,全身乏力明显。纳可寐差,入睡困难,易醒,醒后难入睡,二便调。舌淡红,苔白腻,脉沉滑。西医诊断:变应性鼻炎。中医诊断:鼻鼽;辨证:肺气虚寒证。治法:温肺散寒,益气固表。治疗方案:融合针法联合中药。(1)融合针法。1)针刺蝶腭穴:患者取仰卧位,头偏向右侧,保持患者头部固定不动,嘱患者嘴略张开。进针点选在颧骨弓的下沿,标记进针点,常规消毒进针点皮肤,将消毒棉球固定于75 mm不锈钢毫针下端,左手拇指、示指夹持毫针下端,将针尖固定于标记点下方,右手夹持针柄用力下压,左手同时用力,将毫针刺入皮肤,使针刺方向朝向对侧颧骨最高点,将颧骨弓的下沿与对侧颧骨放在同一水平线上,沿该水平线平行进针,针刺深度55 mm,刺入后留针15 min,起针时缓慢出针并用棉签按压。运用上述方法同理针刺对侧蝶腭穴。2)眼针疗法:患者取仰卧位,根据眼针取穴原则,选取眼部双上焦区。嘱患者闭眼,在针刺部位消毒后,用左手手指压住眼球,采用眶外平刺法,使针刺部位皮肤绷紧,右手持25 mm毫针在距离眼眶内缘2 mm处平刺,由该区始点向该区终点方向刺入,留针15 min。(2)麻黄细辛附子汤加减,处方:麻黄9 g,熟附子15 g,细辛6 g,川芎9 g,白芷12 g,辛夷花12 g,苍耳子15 g,干姜6 g,炒小茴香12 g,延胡索15 g,羌活15 g,独活15 g,炙甘草6 g。6剂,1剂/d,水煎服,分早晚温服。
2诊:2021年12月21日,患者诉打喷嚏、鼻塞、流涕症状明显改善,平素怕冷、全身乏力感减轻,仍有双手关节疼痛不适,纳眠可,大便正常,小便清长。舌红苔白,脉沉。予上方加桑枝30 g。6剂,煎服法同前。
3诊:2021年12月28日,患者诉打喷嚏、流清涕、鼻塞症状消失,平素怕冷、全身乏力感症状消失,双手关节疼痛减轻,纳寐可,二便调。舌淡红苔白,脉沉。效不更方,续服2诊方。6剂,煎服法同前,余治疗方案不变。
2周后电话随访,患者诉打喷嚏、流鼻涕、鼻塞症状已愈,双手关节无明显疼痛,病情控制平稳,嘱患者不适随诊。
按语:本案患者肺气虚弱,腠理失于固摄,初诊受凉后,风寒之邪侵入卫表,邪正之邪相争,故打喷嚏;肺失于宣降,水液输布障碍,津液停聚在鼻窍,导致鼻流清涕;肺卫不固,故平素怕冷,易出汗;肺气虚弱,故全身乏力。故陈守强教授用麻黄细辛附子汤为基础方温阳散寒,解表开窍。该患者打喷嚏、流清涕、鼻塞,乃外感风寒、鼻窍不通,故加用白芷祛风、散寒、燥湿;辛夷花、苍耳子散风寒,通鼻窍,为治鼻鼽、鼻塞流涕之要药。双手关节遇冷疼痛,平素怕冷,故加用干姜、小茴香温中散寒回阳;川芎、羌活、独活、延胡索止痛。炙甘草益气补中,能缓和干姜、附子峻烈之性,调和诸药。在融合针法方面,陈守强教授运用针刺蝶腭穴,刺激蝶腭神经节,改善鼻通气;针刺双眼上焦区穴,解表祛风,宣发肺气。
4.2 验案2 患者,女,60岁,2022年3月8日初诊。主诉:反复鼻塞、流涕7个月余,伴头痛加重5 d。患者7个月前因感冒后出现鼻塞、流涕,服用药物后有所缓解,其后上述症状于受凉后反复出现,时轻时重,期间曾服用开瑞坦,效果欠佳。5 d前患者再次出现鼻塞、流清涕,症状较前加重。刻下症见:流涕,量多,呈清水样,嗅觉减退,鼻塞严重,伴有头痛,纳眠可,大便正常,小便清长。舌淡,苔薄白,脉弦细。西医诊断:变应性鼻炎。中医诊断:鼻鼽;辨证:肺气虚寒证。治法:温肺散寒,益气通窍。治疗方案:融合针法联合中药。(1)融合针法。1)针刺蝶腭穴:患者取仰卧位,头偏向右侧,保持患者头部固定不动,嘱患者嘴略张开。进针点选在颧骨弓的下沿,标记进针点,常规消毒进针点皮肤,将消毒棉球固定于75 mm不锈钢毫针下端,左手拇指、示指夹持毫针下端,将针尖固定于标记点下方,右手夹持针柄用力下压,左手同时用力,将毫针刺入皮肤,使针刺方向朝向对侧颧骨最高点,将颧骨弓的下沿与对侧颧骨放在同一水平线上,沿该水平线平行进针,针刺深度55 mm,刺入后留针15 min,起针时缓慢出针并用棉签按压。运用上述方法同理针刺对侧蝶腭穴。2)眼针疗法:患者取仰卧位,根据眼针取穴原则,选取眼部双上焦区。嘱患者闭眼,在针刺部位消毒后,用左手手指压住眼球,采用眶外平刺法,使针刺部位皮肤绷紧,右手持25 mm毫针在距离眼眶内缘2 mm处平刺,由该区始点向该区终点方向刺入,留针15 min。(2)麻黄细辛附子汤加减,处方:麻黄15 g,熟附子15 g,细辛6 g,肉桂20 g,白芷30 g,辛夷花30 g,苍耳子20 g,川芎30 g,蔓荆子20 g,白蒺藜20 g,甘草6 g。6剂,1剂/d,水煎服,分早晚温服。
2诊:2022年3月15日,患者诉头痛症状消失,鼻塞、流清涕症状减轻,纳眠可,二便调。舌淡,苔薄白,脉弦细。效不更方,续服初诊方。6剂,1剂/d,煎服法同上,余治疗方案不变。
2周后电话回访,患者诉流鼻涕、鼻塞、头痛症状已愈,病情平稳,嘱患者不适随诊。
按语:患者肺脏虚损,卫外不固,邪气入侵,正虚祛散邪气无力,邪气壅滞鼻窍而为病。肺气宣降失常,则流涕。寒邪侵犯头部,则头痛。舌淡红,苔薄白,脉弦细均为肺气虚寒之象。故陈守强教授用麻黄细辛附子汤为基础方温阳散寒,解表开窍。该患者流清涕、鼻塞、嗅觉减退,乃外感风寒、鼻窍不通,故加用白芷宣利肺气,通鼻窍而止疼痛;辛夷花、苍耳子散风寒,通鼻窍,为治鼻鼽、鼻塞流涕之要药。因症状多在受凉后加重而用肉桂补火助阳,温煦机体,散寒止痛。头痛加用川芎、蔓荆子、白蒺藜活血祛风止痛,清利头目。甘草益气补中,能缓和附子峻烈之性,调和诸药。此外,应用融合针法针刺蝶腭穴,刺激蝶腭神经节所在的交感神经纤维,改善鼻通气,使鼻黏膜恢复正常;针刺双眼上焦区穴,治疗肺系及头面五官相关部位疾病,既可通鼻窍又可宣发肺气。
5 结语
鼻鼽在西医学上称变应性鼻炎,临床表现多为鼻痒、打喷嚏、流清涕等[25],其病易反复、难治愈[26]。陈守强教授根据多年临床经验,运用融合针法诊疗体系,将融合针法与麻黄细辛附子汤结合治疗鼻鼽。融合针法具有痛苦小、见效快的特点,配伍麻黄细辛附子汤助阳解表,可长期、有效地缓解鼻部的不适。针刺蝶腭穴宣通鼻窍、眼针疗法针刺上焦区宣发肺气,可取速效,同时麻黄细辛附子汤可巩固疗效以根治疾病。本法注重速效与久效的结合,增强了鼻鼽的治疗效果,体现了整体观念、辨证论治、标本兼治的中医独特思想理念,同时可为鼻鼽的中医治疗提供新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