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与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建设的融合与创新

2024-06-12杨海涛

吉林教育(党建与思政版) 2024年4期
关键词:黄炎培育人思政

杨海涛

(吉林财经大学,吉林 长春 130000)

一、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的形成

黄炎培是我国近代职业教育的奠基人,被称为“职业教育之父”。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产生于100多年前,其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和精神财富,时至今日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1913 年,黄炎培发表了《学校教育采用实用主义之商榷》,他在文章中批判性地指出了封建教育与生产生活相脱节这一弊病,提出要重视实物教学和直观教学,这是黄炎培第一次系统性阐述自己的教育主张,为其职业教育思想的形成奠定了基础。1917 年,《中华职业教育社宣言书》的发表标志着以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的形成。此后,黄炎培在长期的职业教育实践过程中不断地发展、深化着其职业教育思想和理论。在经历了实用主义教育思想、职业教育思想的基础上,黄炎培于20 世纪20 年代中后期提出“大职业教育主义”观念,即职业教育具有全社会、全过程以及全民性的特点。“大职业教育主义”自成体系,充分体现了黄炎培先生职业教育思想的宏大视域和科学化思维,具有前瞻性、科学性与可继承性。至此,黄炎培的职业教育思想基本成熟。黄炎培的职业教育思想以“使无业者有业,使有业者乐业”为办学目的,以“科学化”“社会化”为办学方针,以“手脑并用,做学合一”为办学手段,并提出以“敬业乐群”为核心的职业道德培养训练。

二、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蕴含的思政要素

所谓课程思政就是以专业课程为载体,将价值观引导、理论信仰、人文底蕴、思维方法、科学精神等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合理嵌入的一种教育实践活动。课程思政作为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有利于全面激发授课教师的育人职责,又能够超越各门课程的知识覆盖与技能侧重,发挥所有课程的育人功能,是当下高职落实“教育性教学”,践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有效抓手。当前,新一轮技术创新和产业革命正以我们无法想象的速度优化重构传统产业,高等职业教育必须从传统文化和经典理论中寻找智慧、汲取滋养,才能迎来发展良机、承担全新使命。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既涵盖职教宗旨、办学理念、育训方针、职业道德、教师管理等诸多方面,又体现了家国情怀、修身做人、敬业乐群、劳工神圣等德育元素,能够为我们探索现代高职院校课程思政新路径提供理论指导。因此,挖掘、梳理其育人观的脉络主线与精神内核,形成与高职院校思政课程有效融合的育人育才方案,是新时期高职思政教育的重要课题。

(一)黄炎培职业教育的时代所需

黄炎培很早就把职教救国、实业救国作为创办职业教育的出发点,而且始终以开放性的视域看待其在中国的出路与发展。早在20 世纪初期,他就指出“中国至重要至困难问题,厥惟生计”。为此,黄炎培创办了中华职业学校,将兴教育、启民智、育人才与社会需求及国家发展紧密结合在一起。

黄炎培认为职业教育的要旨在于“为个人谋生之准备”,“为个人服务社会之准备”,“为国家及世界增进生产力之准备”[1]。他认为“办理职业教育,并须注意时代趋势与应走之途径,社会需要某种人才,即办某种学校”[2],他强调“离社会无教育”,主张施行何种教育,必先考察何种社会。

(二)黄炎培职业教育的价值所在

关于职业教育的价值所在,黄炎培是从个人与社会的双重维度来阐述的。于个人而言,职业教育可以使受教育者获得一技之长,具有为自身求生存的意义;于社会而言,职业教育可以利国富民,具有为社会谋发展的意义。

黄炎培将职业教育的目的概括为“使无业者有业,使有业者乐业”。所谓“使无业者有业”,即通过职业教育为国家工商业和社会发展培养可用之才,既可避免浪费人才,又能解决百姓的职业营生问题;而所谓“使有业者乐业”,则是指通过职业教育使受教育者精通、胜任、热爱其所从事的职业,从而有所创造和发明,造福于全社会、全人类。

(三)黄炎培职业教育的落地之问

2016 年12 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提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教育三问”[3]。总结回顾百年前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不难发现“教育三问”的答案早已蕴含其中。

其一,“培养什么人”即明确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和方向。黄炎培先生认为,职业教育本质是技能与道德的结合,并把职业道德教育规范概括为“敬业乐群”四个字。“敬业”即对所从事的职业要有嗜好心、责任心和使命感;“乐群”则强调要有“利居众后,责在人先”[4]的奉献精神和集体协作精神。只有这样,才能从“利我”到“利群”,进而形成“乐群”的职业人格。

其二,“怎样培养人”即探讨育训原则和手段。黄炎培提倡融教育与职业为一体的新教育形式,他认为职业教育不能脱离实际应用,职业学校也不可脱离于社会这一母体。黄炎培根据职业教育的特殊性,在数十年办学实践过程中提出“手脑并用”“教学做合一”等教学方法以及“知识与技能并重、技能与素养共生”的教育方针,发挥了强大的实践指导功能。

其三,“为谁培养人”即牢记职业教育初心所在。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之所以能够超越百年依然熠熠生辉,不止于其教育思想之高度,更包含了其职教兴邦、利国利民的创办初心和爱国主义精神内核。他倡导“求学不忘爱国”“吾们是有信仰的,唯一的信仰,就是爱国、报国”“一切一切,为的是中华”“一分精神全为国”[5]……黄炎培曾多次对中华职业学校的师生们强调,要把个人生存同国家和民族的命运紧密相连,言语中充盈着忧国忧民、为国为民的家国情怀。

三、当代中国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建设的现状与挑战

(一)课程思政育人观念有待强化

当前,学术性及专业性课堂在很多高职院校中仍然占据着主导性地位,对课程思政推进落实不到位。部分高职院校教师思政教育意识不强,存在畏难情绪和抵触心理。此外,课程思政作为一种崭新的教育理念与实践,是当代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其他课程的思政教育应该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通盘设计。然而,当前高等职业教育各类课程的思政建设还处于一种相互割裂的局面,尚未形成“课程门门有思政,教师人人讲育人”的全课程育人及协同育人理念。

(二)课程思政育人体系不够健全

首先,部分高职院校对专业课及通识课的思政内容挖掘不够充分,无法将家国情怀、社会责任、理想信念、人文精神等时代要求与产业一线岗位(群)职业素质和能力的需求结合起来,并内化于人才培养的具体规范;其次,一些高职院校没有将“五育并举”总要求与学校历史传承、育人现状以及学生多样化的需求结合起来,思政课程存在生搬硬套、机械灌输,以及“千校一面、千人一面”的现象;最后,专业课程的育人功能和价值体现得不够充分。思想政治理论课只有依托专业才能成就专业,即以显性化的专业课程体系为育人载体,以隐性教育为主要形式,显隐文化并进,“润物细无声”地将知识传授与价值观引导融为一体。因此,完善贯穿课程思政育人体系的衔接工作,消除课程思政与专业教育之间协同不足的现象是当前高职课程思政的当务之急。

(三)课程思政育人效果亟须提升

首先,由于欠缺系统性的理论知识,一些高职院校教师无法科学、准确地把握住课程内容所蕴含的思政育人要点,难以将学科专业内容与思政要素适时、适度、适量的有机融合;其次,思政教学内容缺少感染力和启发性,存在内容泛化、空洞说教的现象,有些高职教师将思政元素生搬硬套,导致课程内容与思政教育两层皮,无法将无形的价值观教育与有形的专业知识深度融合;再次,部分教材内容比较陈旧,既缺乏理论视域的拓展,又缺少能体现行业领域先进事迹和匠心文化的思政案例;最后,教学方法单一,师生、生生间互动较少。思政资源的整合及思政元素的开发是一个反复推敲、教学相长的过程,倘若教师忽视了教学实践中的交流与互动,就很难精准把握学情,提升育人实效。

四、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与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建设的融合路径

(一)结合“时代所需”深化课程思政育人理念

其一,弘扬和践行黄炎培职教理念,使其贯穿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全过程。继承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既要饮水思源,也须与时俱进。深入挖掘黄炎培职教思想,并在课程思政建设中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是新的历史条件下高职院校应尽的时代之责。

其二,丰富和发展黄炎培职教思想的时代意蕴,提升高职课程思政育人站位。系统总结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历史经验,把握国际职业教育发展大势,充分借鉴各国职业教育优秀成果,以党的教育方针引领课程思政培养方案及课程内容建设,坚定不移地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其三,以人民整体和长远的利益为依归,以民族复兴为使命,对课程思政进行长远战略的思考和规划。高职教育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相连,要面向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现实需要,探索具有浓厚本土特色的新时代高职课程思政理论、方法和实施路径。

(二)围绕“价值所在”创新课程思政育人体系

其一,以“大思政”建设作为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切入点,促进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内涵式发展,构建符合时代要求、具有高职特色、体现专业特色的课程思政体系。

其二,做好专业顶层设计规划,既融思政于课程,又寓课程于思政,在授知育能过程中,从硬性灌输转向柔性缓进、隐性渗透为主,并因校制宜、因材施教,探索契合学生个性化需求的育人思路、做法与机制。

其三,厚植民族历史文化之根,传承时代精神与职教基因,增强教师育人育才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将“五育并举”总要求与产业一线岗位群体职业能力需求有机融合,形成具有高职特质的全方位育人新格局。

(三)立足“落地之问”加强课程思政育人能力

其一,遵循“培养什么人”的逻辑起点,注重学生“人格”“纪律”和“精神”的内外兼修。根据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特点及其内在规律,在思政教学中融合大国工匠精神,培养学生的职业感情和社会服务意识,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融为一体。坚持人本理念和“人人皆可成才”观念,注重学生个性发展及人格完整发展,将职业教育办成以职业促进人格发展的生涯教育。

其二,把握“怎样培养人”的内涵精髓,建立分工合作的协同育人机制。首先,坚持教育者先受教育原则,促进思政育人与多元专业知识的内生融合、相互支撑。高职教师要研思践悟,遵循“可挖尽挖”“精挖精融”原则,对教学内容进行科学梳理与精细检索,最大限度地提取和激活专业课程的思政元素。其次,充分了解每门课程的育人特征和规律,关注学生在层次结构、接受水平、个性特征等方面的差异,创新教育形式与教育手段,增强思政教育课程实效。最后,打造集专业课教师、企业实训师傅以及思政课教师于一体的三元师资共同体,通过充分交流、通力研讨,实现思政元素与专业知识的浑然一体、润物无声,努力让每一堂课都成为有温度的精彩一课。

其三,牢记“为谁培养人”的职业教育初心,培养学生立志做爱国有为的时代新人。要继承和弘扬黄炎培先生的“家国情怀”,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历史使命,将百年历史传承与时代创新融合,系统化落实党性党规的育人功能,培养学生对国家、对民族的责任感、赤诚心和报国志。

猜你喜欢

黄炎培育人思政
再读黄炎培周期律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黄炎培感动了日本特工
浅析黄炎培对职业教育过程的思辨
1949年以来黄炎培研究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