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FT”课程建设模式下大学体育武术课程开发与实践
——以服务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为例

2024-06-12韩淑梅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4年2期
关键词:毕业武术应用型

■韩淑梅

(齐齐哈尔工程学院,黑龙江 齐齐哈尔 161005)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中,明确指出:“加大应用型、复合型、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比重”。陈宝生在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应用型高校要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上办出特色,争创一流”“人才培养是大学的本质职能,本科教育是大学的根和本。”而课程是人才培养的核心要素,课程质量直接决定人才培养质量。因此,应用型本科要扩大培养应用型人才规模并办出特色,应加强课程的改革。应用型本科培养的是应用型人才,以适应社会需求为目标,其中“应用”为核心,所学知识、技能皆是为了“应用”。因此课程改革首先要找准定位,明确教学目标,有的放矢,围绕目标进行课程的设计、实施与评价。

武术是中华民族经过数千年自我锤炼创造的一份丰厚的文化遗产。在高校进行武术教育,能够使学生对武术这一文化瑰宝形成科学的认知,并承担传承中国武术的重要使命。然而目前大学体育武术课程在教学中存在目标不清、学生被动模仿、忽视能力培养等诸多问题。通过对武术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借助“FT”应用型课程开发相关理念,提出改革方法,以期为应用型本科高校大学体育的武术课程改革提供参考。

一、“FT”课程建设模式

应用型教育教学改革的核心是课程建设,课程建设的情况直接地影响到人才培养的质量[1]。2015 年,在姜大源、邢晖、曹勇安等教授指导下,齐齐哈尔工程学院联合34 所应用型院校共同发起,成立了“应用型课程建设联盟”。联盟积极推进应用型课程改革,并提出了“FT”课程建设模式。

(一)“FT”课程建设模式的内涵

FT 课程建设模式即“四真三化”课程建设模式。“四真”(Four Principles)即真实环境、真学、真做、掌握真本领,源自于教育部等六部委于2014 年6 月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 年)》中提出的“按照真实环境真学真做掌握真本领的要求开展教学活动”;“三化”(Three Methods)是根据《关于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国发[2019]4 号)中提出的“产教融合、校企双元育人”的要求,在姜大源研究员提出的“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开发理论和曹勇安教授课程团队在应用型课程建设实践的基础上,总结出了“工作任务课程化、教学任务工作化、工作过程系统化”的应用型课程开发方法[2]。

(二)“FT”课程开发流程

1.课程体系开发流程

(1)确定培养目标

“FT”课程体系开发依据国家教育标准、职业标准、社会需求和学校办学特色,确定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一是查找教育标准。各层次、各类型院校依据相应的教学标准、评估或认证标准查阅专业类或本专业的培养目标表述。二是查找职业标准。查找《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以及国家职业技能标准,确定本专业毕业生所从事的职业群(本科层次)、岗位群(高职层次)或岗位(中职层次)的主要工作任务或工作内容,以及技能标准。三是进行社会需求调研。查询本专业所属学科的发展趋势、行业(企业)人才需求缺口以及在态度、知识和技能方面的用人标准或需求[3]。四是凝练本校办学特色。办学特色是指学校确定和落实办学理念的过程中形成的校园文化。通过学校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来承载;以干部作风、教师教风、学生学风来展现。

(2)制定毕业要求,细化毕业要求指标点

参照各类专业认证标准,制定毕业要求内容。毕业要求应能支撑培养目标的达成。对本专业的毕业要求进行准确描述,并通过指标点分解明确毕业要求的内涵。毕业要求指标点的达成与衡量是基于门课实现的。

(3)确定门课的数量、质量和序量并生成一级矩阵

依据毕业要求所需的知识、技能、态度来确定门课的数量。以门课所支撑的毕业要求为依据,以学生学习效果为中心,以满足社会需求为参照,确定门课内容的质和量。以达成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为原则,从学生的认知基础和接受能力出发,对课程体系中的各门课程进行科学有效的排序。确定专业各门课对毕业要求指标点的支撑关系。研究门课的数量、质量和序量并用一级矩阵呈现其对毕业要求指标点的支撑作用,实现课程体系的重建。

2.门课开发流程

门课依据所支撑的毕业要求指标点,分解门课的教学目标,为实现门课教学目标重塑所需要的项目或章节,选取和序化各项目或章节课点的数量、质量和序量,从而形成门课矩阵即二级矩阵。

在二级矩阵形成之后,分解门课的项目或章节的教学目标,研究课点的具体构成内容,进行课点的重组,为达成项目或章节的教学目标,分析所需学法及教法,确定课点或项目的学习产出及测量标准,进而生成二级矩阵[4]。

二、大学体育武术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大学体育武术课程存在教学目标笼统模糊、教学方法及考核形式单一、缺乏能力培养的问题。

(一)教学目标笼统模糊

大学体育开设有多个体育项目,各体育项目的门课教学目标往往仅是以自己项目来确定教学目标,例如武术课程教学目标就是,掌握武术基本手型、步型,掌握某套拳术或器械。缺少与毕业要求之间的支撑关系,从而也导致教学内容仅是某一种武术套路,内容单一。

(二)教学方法单一,缺乏对学生的能力培养

大学体育武术课程教学往往采用分解教学法、完整教学法等,学生均是对教师的动作进行模仿,模仿动作的外形,在这个模仿过程中,学生缺乏对动作中肢体间配合的因果关系的理解,因此经常会丢失动作的细节,使动作生硬,有形无神。另外,学生通过模仿掌握的动作,并不扎实,考试结束后不久就会遗忘,而学生又不具备自学武术套路的能力,因此学生今后进行“终身体育”时则会放弃武术这一难题。

(三)考核评价方式单一,量化不足

传统的教学以“教”为主,学习评价则以“期末考核”定成绩,忽视了过程性考核,无法有效调动学生的主动学习,评价缺少以学生的学习及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考核评价标准。而武术套路的考核,主观性较强,量化标准不足,教师经常是根据自己心中的标准来确定学生的演练成绩。学生则只是在模仿动作,对动作应做到何种程度并不明确[5]。

三、“FT”课程建设模式下大学体育武术课程开发

运用“FT”课程建设模式进行大学体育武术课程的课程开发,要厘清专业培养目标、毕业要求、门课教学目标,项目的教学目标及课点之间的支撑关系,自上而下逐层分解,形成了专业课程体系矩阵(一级矩阵)、《武术》门课矩阵(二级矩阵)、项目矩阵(三级矩阵)。反过来从项目矩阵的课点达成,自下而上达成项目教学目标、继而达成门课的教学目标,最终达成毕业要求,从而体现出了门课对于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支撑作用[6]。

FT 课程建设模式的课程开发包含四个要素——课程定位、课程设计、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课程四要素互为基础和前提,课程开发应衔接这个完整的闭环。本文即是基于FT 课程建设模式对大学体育武术课程,根据四要素进行课程开发。

(一)课程定位

确定门课如何服务于所属专业培养目标,在这个过程中,大学体育课程应结合国家要求、专业毕业要求指标点及课程特色确定本课程的教学目标,使得门课的教学目标更加具有针对性。

1.分析国家层面的要求

教育部先后印发《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高等学校体育工作基本标准》《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文件要求大学生毕业时体测不达标按结业处理,并且毕业时学生至少要掌握两项终身受益的体育项目。2018 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做出指示,体育课要帮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

2.分析毕业要求指标点

梳理出齐齐哈尔工程学院22 个本科专业中大学体育课程支撑的毕业要求指标点,集中在于身心健康、团队合作。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的毕业指标点为9-1:具有健康的体魄和良好的生活习惯,达到国家规定的体育合格标准和指标点;9-2:能够在多学科背景的工作实践中完成角色转换、找准定位、承担不同责任,团结协作完成任务。

3.分析职业需求

应用型人才因其所从事的不同职业、不同工作环境、不同工作方式,决定其应具备完成典型工作任务所需的职业体适能基础,因此为更好地服务专业,大学体育课程还应考虑学生今后的岗位需要,发展学生的职业体适能,使学生的身体条件能够适应岗位工作。

综上,大学体育目标为“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增强体质,体测达标;掌握科学锻炼身体及至少两项体育项目的基本技能与运动方法;具有良好的意志品质与道德规范;具有团队精神,能够协作分工完成任务;学生具有良好的职业体适能,能够胜任岗位工作”。落实到武术课程,教学目标在承接以上内容外,还应细化出武术的相关要求。

(二)课程设计

课程设计主要是按门课教学目标中的知识、技能、态度目标要求设计内容、流程。

1.教学内容的解构与重构

依据大学体育课程与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毕业要求的关系矩阵,将武术课程原有的教学内容进行解构与重构。

为达成体适能教学目标,分析专业就业方向与工作内容,需要变换工作姿态、加强下肢与腰腹力量和灵敏素质。另外,通过专业实践调研,了解到专业今后岗位常见静脉曲张、腰间盘突出两种职业病,因此,应增加缓解职业病的保健操内容。故在原有学科基础上增加职业体适能及预防职业病的内容,为充分发展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原则,增加武术图解知识及武术音像教材自学方法的内容。

2.设置项目

根据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体测、体适能要求、武术运动特点,划分四个项目(项目1:体测、体适能辅助训练;项目2:武术基础动作运用;项目3:武术图文教材的运用:项目4:武术音像教材的运用),并用一个章节(章节1:基础理论)来弥补未涵盖到的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及武术相关基础理论的课点,并明确各项目中课点对教学目标的支撑,最终生成本门课程的门课二级矩阵,四个项目从低阶到高阶逐步发展,使学生具备良好的基础,能实践、会迁移,关注学生的职业体适能发展,致力于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以更好地服务于专业。

3.课程思政设计

武术课程在培养学生吃苦耐劳、团队精神等品质的同时,还应注重培养学生爱国情怀、民族精神等。从提升学生情感、道德、哲思、审美、批判性思维五大核心素养能力方面出发,设计门课的课程思政元素库,从课堂规范、武术礼仪、名人案例、习练过程等深入挖掘思政元素,真正使课程思政“如盐入水、润物无声”。例如,在武术概论课点中,通过“老当益壮孙禄堂,巧破外敌”来引导学生思考,感悟精益求精及爱国精神,使课程思政落在课点上;在武术图解课点中,通过学生团队合作自学武术动作这一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理解、包容、团结的情感,让学生认识到团队的力量,培养了学生的团队精神。

(三)课程实施

为使课程设计的内容课程实施过程中充分落地,武术课采取线上线下混合式的教学。课前教师提前下发学习手册,使学生明确教学目标、课中后各环节流程及要求。

1.身体素质及职业体适能

分析上学期学生体测成绩,充分了解学情,检测学生的职业体适能情况,制定学生运动方案,通过教学平台发放任务进行针对性训练。经过一段时间后检验效果,不断优化运动方案,以达到体测及体适能测试的目标。这个过程既为增强体质与体适能,又培养学生持之以恒的意志品质及精益求精的精神,也培养学生终身锻炼的习惯。

2.具体项目实施

以项目3—武术图文教材的运用为例。

第一,课前预习。学生根据学习手册,明确各个过程的任务要求与目标,学习武术图解知识,完成预习章节测验。教师根据预习效果进行指导,加深学生对武术图解知识的理解。

第二,课上成果检验。学生课上展示自学的武术动作,同时说明自学时遇到的问题,如动作未理解之处,自学经验等。其他小组随后互评,指出展示同学动作错误之处以及原因,进而教师对双方进行评价,以提高学生对武术图解的运用能力。

第三,分工合作学习。以团队形式进行自学,各成员应根据自身优势分工,一人读图解,一人听图解做动作,一人检查听到与看到是否一致。在这个过程中,成员之间要配合默契,而且要一起研讨每个步骤中“图”与“解”所表达的意思,正确做出相应动作。

第四,团队竞赛。各团队完成自学后,组织团队竞赛,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第五,巩固提高。教师在团队竞赛后,进行动作纠正,并讲解学生之所以产生错误的原因,再一次提升学生对武术图解的理解与运用能力。教师纠正动作后学生课后进行复习,并提交练习视频。

在项目3 的实施过程中,主要是发展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以及团队协作及自主学习的能力。

(四)课程评价

课程评价采取多元达标式考核,课程效果具有统计性。以项目3—武术图文教材的运用为例进行说明。

为了保证课程达到预期效果,课程评价依据课点进行考核,在考核评价过程中采取学生自评、团队互评和教师点评的方式开展,学生需要完成1~2 个武术活动,武术动作符合武术图解标准,即为合格,学生每个课点都合格也就达到了项目考核标准的达成,每个项目达成即课程教学目标达成,进而实现了“自上而下分解目标,自下而上达成课程教学目标”,真正做到优化了课程内容,再造了教学流程,既没改变学科系统性、完整性,又遵循行动教学体系。

四、结语

课程三级矩阵的设计是开发应用型课程的有效途径。教师要根据各类标准完成三级矩阵的开发,学生则根据教师设计的学习产出标准进行学习,完成课点考核,以验证学生是否达到要求。这是一个自上而下进行了逐级分解的过程,而在教学中学生自下而上逐步达成各级目标,保证了课程项目的评价可测量、可追溯,通过持续的学习产出测量而达成人才培养目标。因此,专业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门课教学目标和项目教学目标是一个有机整体,从设计、实施到评价实现闭环,有效达成人才培养效果。

大学体育武术课程建设依托FT 课程建设模式,以课点为基础、以项目为方式进行授课,通过态度点挖掘并实施课程思政,使得“以学生为中心”真正落地,逐步实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目标。

猜你喜欢

毕业武术应用型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中华武术
近十年武术产业的回顾与瞻望
我们今天毕业了
“5-2-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实践
毕业季
第8讲 “应用型问题”复习精讲
毕业了,能否学以致用
武术
基于应用型的成本会计教学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