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媒体技术赋能黄河文化传播研究
2024-06-12耿婉玥
耿婉玥
(作者单位:新乡学院)
传播黄河文化,能够有效推进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民族自信。智能媒体技术的飞速发展,为黄河文化的传播赋予全新语境。图文、视频、动画、H5、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 VR)、增强现实(Augmented Reality, AR)等多种媒介形态使传播内容更加生动,微博、微信、抖音、小红书等新媒体平台使传播效果更加显著。智能媒体技术的发展催生出黄河文化新的价值内涵与意义空间,构建出黄河文化传播交流互动的闭环。新技术、新方式、新渠道让黄河文化“活”起来,对于讲好新时代黄河故事具有重要意义。
1 黄河文化的内涵与传播定位
黄河文化源远流长,是黄河流域人民在长期社会实践中所创造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称[1]。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在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长河中,黄河流域有长达3 000多年的时间一直是政治、经济及文化中心。黄河流经青海、甘肃、宁夏等九省、自治区,流域内有西安、开封、洛阳等历史悠久的古都,沿岸拥有众多黄河文化遗产、名胜古迹、自然人文景观,如敦煌莫高窟、洛阳东周王城遗址等。黄河水数千年来浇灌着中华大地,奔腾向前、百折不挠,涵养了仰韶文化、中原文化、河洛文化等,塑造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勇往直前、顽强拼搏、吃苦耐劳、无私奉献的精神品格,培育了丰富的风土民情和社会规范,这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共同造就了磅礴有力的黄河文化。
在新时代,借助智能媒体技术传播黄河文化,通过新方式、新渠道、新策略讲好黄河故事,打造黄河文化品牌,形成号召力和影响力,是智媒时代传播黄河文化的总体定位。智能媒体借助大数据、物联网、VR、AR、数据可视化等现代化的媒体技术手段,依托互联网、移动通信、5G等前沿科技,为用户提供信息服务。智能媒体时代,信息传播跨越时空界限,能够实现全时性、全景性、全息性、全效性的沉浸式传播。在黄河文化品牌建设的过程中,充分利用智能媒体技术传播,引发受众对黄河文化的兴趣,触发互动传播甚至产生裂变效应,再次繁荣黄河文化,是黄河文化传播发展的关键所在。
2 智能媒体技术赋能黄河文化传播的价值与挑战
智能媒体技术的进步为黄河文化传播提供了全新的可能,为文化创意产业注入了新动能,与此同时,智能媒体的发展也为黄河文化的传播带来新的挑战。
2.1 借助智能媒体技术传播黄河文化的价值
2.1.1 推动黄河文化的数字化呈现
智能媒体技术为黄河文化传播提供了强大支持。运用AR、VR、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I)等数字技术,为黄河文化传播赋能,能够创造出富有创意的黄河文化数字精品。例如,通过三维建模等数字化技术,优秀的黄河文化遗产,如莫高窟壁画、洛阳龙门石窟等,可以以全新的方式在数字平台上呈现。原本静态的建筑和空间场景通过数字化技术展示于各社交平台上,不仅能够为用户提供全新的视听体验,使黄河文化的传播更为便捷,还能够为数字化文化消费拓展出新的空间,为黄河文化注入新的活力。
2.1.2 推进黄河文旅融合的创造性转化
近年来,社交媒体的病毒式传播特性使得黄河沿岸的古都成为热门旅游地。例如,古都洛阳吸引着世界各地游客前往,2024年春节假期期间,河南省洛阳市累计接待游客1 113.53万人次,旅游总收入82.93亿元,均创历史新高。游客身着霓裳羽衣等服饰前往白马寺、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等地饱览古都风貌,感受河洛文化,探寻黄河文明的历史底蕴。古都洛阳的IP形象延伸至文化消费领域的各个场景,各种衍生品和文创周边在市场上爆火,释放出黄河文化消费活力,形成粉丝经济。
2.1.3 增强黄河文化的集体认同
使用智能媒体技术,能够更新传播语言、方式及渠道,推进黄河文化的创新表达,增强文化认同。在传播内容上,利用智能媒体技术,可创新黄河文化传播语言,如《黄河文化大会》综合运用裸眼3D、增强现实等技术,打造沉浸式的黄河文化传播舞台,激发受众共鸣,提升黄河文化传播力。在传播模式上,通过智能媒体技术,可搭建黄河文化立体化传播矩阵,如学习强国、顶端新闻等全媒体平台,微信、微博、抖音、知乎、小红书等移动传播矩阵,有助于探索黄河文化传播新模式。在传播态势上,智能媒体技术将涉及黄河文化的媒介构成、媒介实践、媒介要素等进行系统集成,体现万物皆媒的思维,形成新媒体与传统媒体协同发展、线上与线下融合的传播格局,增进民族自信、文化自信,为民族精神的塑造提供了支撑。
2.2 黄河文化传播面临的挑战
2.2.1 大众对黄河文化认识不足
黄河文化内涵丰富,然而,新媒体时代大众对黄河文化的认识不足。提起黄河文化,人们往往联想到《黄河大合唱》等单一的文化元素,难以拓展其内涵。这是由于长期以来,黄河文化的传播内容主要是治理成效、名胜古迹、非遗传承等,传播渠道以传统媒体为主,缺乏交互性,传播形式主要是新闻报道、纪录片、旅游推介等,风格朴素沉闷,难以达到良好的传播效果。
2.2.2 智能媒体使用效度不足
当前,黄河文化在传播上存在内容同质化、方式套路化等问题。地方机构对智能媒体的使用效度不足,先进的VR、AR等技术未得到充分利用。这一方面受制于经济成本,VR、AR、数据可视化等先进技术的引入和使用,需要投入一定的资金;另一方面受制于使用门槛,地方机构缺乏复合型的传播人才,限制了智能媒体技术的应用,导致黄河文化的创新性传播方式匮乏。
2.2.3 黄河文化传播转化问题
黄河文化传播难在转化,贵在创新[2]。受市场环境的影响,黄河文化传播存在迎合大众喜好、过度商业化等问题。如何提升黄河文化产品的品质,创作出既符合市场需求又符合受众审美的黄河文化传播精品,是目前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在传播过程中,需要赋予黄河文化新的内容形式,融入时代审美特征,创新媒体表达方式,以激活黄河文化基因,将文化性、趣味性、大众性融为一体,方能让黄河文化更好地融入大众生活,推动黄河文化的传承与弘扬。
3 智能媒体技术赋能黄河文化创新传播路径
差异化、高品质、精细化的传播内容是提升黄河文化传播力的关键。依托智能媒体技术跨越时空限制的特点,能够实现黄河文化传播的同频共振,提升传播实效。
3.1 内容为王、技术赋权,让黄河文化“燃”起来
3.1.1 发掘黄河文化内涵,探索黄河故事的情感价值
要提升黄河文化传播力,首要任务是厘清黄河文化的内涵。在传播内容上,要筛选出具有典型性、传播热度高的黄河文化元素符号,如黄河小浪底、鹳雀楼等建筑符号,青铜器、壁画等文物符号,红旗渠、焦裕禄等精神符号,方言、戏剧等语言符号,太极拳、少林拳等武术符号,并对其进行提炼和再创造。结合不同智能媒体的传播特点,有针对性地创新传播方式和叙事语言,打通传受双方“共通的意义空间”。通过多维度呈现黄河沿岸人民的生活状态,融入民情、寓教于情[3],将黄河文化的自然元素与人文精髓相融合,将个人情感体验与民族情感相互交融,以情感共鸣的场景化构建,有效提升受众对黄河文化的情感认同。
3.1.2 建立黄河文化数据库,推动资源数字化转型
借助数字技术,将文物资源、非遗、古都文化、红色文化等要素资源进行全面的数字化存储,实现信息数字化、传播共享化、形态多样化。建立数字博物馆,通过立体影像、全息影像、遥感测绘、交互传感器等技术为受众呈现生动有趣的文化展览体验,立体展示黄河优美的自然环境、跌宕的治理历史、丰富的人文风情,提高黄河文化的传播效果。通过VR、AR、全息投影等数字技术,受众可以使用智能穿戴设备在虚拟与现实场景之间无缝切换,充分调动多感官,沉浸式地感受黄河的自然地理风貌和历史人文氛围。
3.2 构建矩阵、增强交互,让黄河文化“热”起来
3.2.1 利用新媒体,构建黄河文化立体化传播矩阵
新媒体的多样性表现形式、即时性信息发布、高度互动性以及显著的裂变传播效应,能有效构建黄河文化传播矩阵,提升黄河文化传播效力。在黄河文化传播方式和渠道的构建中,可以采用“三微一端”的方式,即微信、微博、微视和手机客户端,通过微信公众号、小红书、抖音及官方客户端等多样化平台全方位推送信息,拉近与受众之间的距离,拓宽黄河文化的传播渠道,吸引目标用户,增强用户黏性。在传播过程中,可以利用百度指数、微博指数等实时掌握流量数据与话题热度,结合网络热点和社会时事进行内容创新,让黄河文化更具话题性,提升其吸引力。
3.2.2 数字技术赋能,激发受众参与实现裂变传播
黄河文化的传播,要以优质的内容产品实现分享、互动、裂变,提升黄河文化的传播实效。在黄河文化传播中,可以将尊老爱幼、自强不息、诚信忠义等人文精神与短视频、动画、直播等多种元素相融合[4],结合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大数据技术及人工智能技术,创新表达方式,满足青年群体的信息接收习惯,通过生动有趣、引人入胜的叙事方式讲好黄河故事。同时,借助新媒体平台引导受众积极参与讨论,鼓励用户通过转发、互动、评论等方式,打破传统媒体的时间和空间壁垒,实现黄河文化资源裂变式的多级传播。
3.3 算法推荐、精准投放,让黄河文化“动”起来
3.3.1 构建用户画像,提升传播精度
用户画像是传播精细化运营的基础,通过构建用户画像,能够有效提升黄河文化的传播精度。可以通过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将目标用户的具体信息提炼为标签,再根据用户偏好进行针对性的内容精准投放,实现个性化的黄河文化传播,有效提升黄河文化的传播精度。在黄河文化的传播过程中,不同用户对黄河文化的传播内容的需求不同。针对不同用户群体的需求差异,精准构建用户画像,抓取和分析用户的媒介使用偏好,基于用户标签精准匹配传播内容和传播渠道,能够实现精准投放,提升黄河文化的传播效果。
3.3.2 利用算法推荐,增强用户黏性
黄河文化底蕴深厚,通过算法推荐机制,能够将细分的黄河文化元素精准推送至目标用户群体。通过算法推荐引擎进行内容标签与用户标签的精准匹配,使得推送的黄河文化资源信息与用户的学习需求、阅读习惯、行为逻辑等精准匹配,实现信息的个性化推送,进一步增强用户黏性。除了用户的兴趣标签外,基于场景的大数据分析能够为用户带来实时场景匹配的体验。例如,用户地理位置的变化、讨论内容的变化等,都可以通过全球定位系统(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 GPS)、语音识别技术等,实现内容推送与用户实时场景相匹配,实现黄河文化传播内容的智能化、精准化、自动化分发,让用户能够进行沉浸式体验。
3.4 创新驱动、数智赋能,让黄河文化“活”起来
3.4.1 积极推动数字文创和创意文旅项目开发,提升黄河文化传播实效
黄河文化的传播应紧抓以人为本的主旋律,明确黄河文化的身份主体,塑造新时代黄河文化品牌和形象,培育黄河文化旅游新形象,全方位提升黄河文化软实力。通过建立以“一条母亲河、一幅水系图、一张智联网”为核心的“云游黄河”智慧文旅平台[5],实现黄河文化的全媒体融合传播,打造智慧传播的黄河文化场景,确保黄河文化资源的可见性、可听性及参与性。同时,着眼于受众的理解、接受及审美,充分利用数字科技和新媒体传播的便捷性、互动性、精准性,实现黄河文创项目发展,为黄河文化旅游业注入新的生机与活力。
3.4.2 运用创意对黄河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
结合线上与线下、直播与带货、文化与旅游的多元化形式,激发黄河文化的生命力。在传播黄河文化的过程中,以用户为中心,贯穿融媒体思维,以立体、多维的方式讲述新时代黄河文化故事,突出黄河文化的丰富内涵和精神价值,实现文化资源的现实转化。通过短视频平台,开展线上线下活动,与优秀的带货、旅游主播合作,不仅能增加用户流量,提高平台知名度,还能拓展黄河流域非物质文化遗产工艺品和特色农副产品的销售渠道,提升特色产品的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真正实现“让黄河文化资源活起来”的目标。
4 结语
黄河文化千古流传,是华夏文明的瑰宝。在移动互联网、大数据、融媒体飞速发展的智能媒体时代,黄河文化的传播更应该奏出灵动的乐章。通过智能化、数字化、可视化的手段讲好黄河故事,完善传播机制,帮助大众更好地了解、熟悉和热爱黄河文化,重塑对黄河文化的认知,对于保护黄河文化世代传承,实现黄河文化的创新发展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