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仪式观视域下社交媒体时代胶片摄影的转向

2024-06-12恽奎照

西部广播电视 2024年5期
关键词:胶片爱好者仪式

恽奎照

(作者单位:广西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行将就木的胶片摄影在当代再次迎来了追捧的热潮。生产端,雅西卡在2021年底发起的关于135负片的众筹获得了远超预计额的赞助,柯达也表示过去几年中公司的胶片产量连翻两番[1];用户端,可以看到胶片爱好者在社交平台上自发组成爱好者社群,分享胶片拍摄经验、心得与作品,胶片的价格也逐渐水涨船高。正如摄影术诞生之后并未按照原先的设想取代绘画技术一样,新兴的数码摄影也未能让胶片摄影彻底离场,二者在不同的业务上发挥着各自的作用。

美国文化研究学者詹姆斯·凯瑞将传播分为“传递观”和“仪式观”。在传播的“传递观”中,传播被认为是信息的运送,目的在于达成对距离和人的控制;“仪式观”则重点考察传播行为在时间上对社会的维系,仪式是“一种以团体或共同的身份把人们召集在一起的神圣典礼”,而“现实的符号生产”是仪式传播的核心内容[2]18。本文从詹姆斯·凯瑞的仪式观出发,探讨社交媒体时代胶片摄影如何拥抱数字技术实现现代化转身,又如何以仪式的隐喻呈现出有别于数码摄影的符号体系,重新定位支撑其复兴与活化的新内涵,并成为数码影像时代延续传统摄影实践的价值所在。

1 胶片摄影的数字化

1.1 时空偏向到时空平衡

史前人类在阿尔塔米拉岩洞的石壁上刻画下的动物们历经万年仍旧栩栩如生,这是哈罗德·伊尼斯口中“偏向时间”媒介的典型代表[3]。1839年达盖尔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照相机”,它由两个巨大的木箱组成,影像经由曝光定格在独一无二的银版上。很长一段时间里照相机都是一种庞然大物,摄影师甚至需要让马驮着行走在山岭之间。在这一阶段,摄影是一种偏向时间的媒介,展示世界、观看世界的权利被集中在小部分摄影师与他们的客户手中,拍摄高级阶层的肖像照促进了摄影的发展,也让摄影术在诞生短短后十年就迎来黄金时代[4]。

随着工业技术的不断发展,相机小型化加速了摄影术的普及。尽管小型化的相机成为摄影师们随身携带创作影像的有力工具,但胶卷的保存期限限制了照片的长期保存,冲洗出的照片也容易随着时间逐渐褪色。目前,借助高精度扫描仪,光化学反应所生成的底片可以被轻松转化为电脑中的代码,为胶片作品踏入赛博空间创造了条件。数字化的胶片作品经由社交网络的扩散,可以到达虚拟世界的任何角落,网络又保证了数字化的胶片影像在虚拟世界中的近乎永存。

1.2 机械复制到数字生产

本雅明曾提到,摄影发展的历史就是展示价值逐渐抑制膜拜价值的历史,而早期照相摄影中人像的拍摄为膜拜价值“提供了最后的避难所”[5],摄影术的诞生让原真的艺术品失去了“光韵”。不论是银版还是湿版摄影,早期的摄影术都只能在介质上呈现出唯一的像,不可复制亦不可修改。若将这份孤本看作形同绘画、雕塑等形式的艺术品,它即是“原真”的艺术作品。

然而,这一现状被塔尔博特发明的负片-正片法所终结[6],随后诞生的胶片可以经由作为母本的底片冲洗出无数副本,这样的机械复制终结了艺术作品的膜拜价值,摄影艺术的权威性第一次被消解。

面对可以批量冲洗的胶片作品,人们不必再像欣赏一幅搭载湿版摄影作品的玻璃那般小心翼翼,传统艺术的权威性和原真性慢慢消失,人类的现代主体性在其中涅槃重生。

胶片摄影的权威性第二次被消解可以说源于胶片作品的数字化。数字化的胶片作品仅需人们动动鼠标便可以衍生出无穷多的副本,在图像处理软件的帮助下还可以被重新塑造,过去由银盐的光化学反应带来的胶片作品的绝对真实性被一并消除,胶片的祛魅也由此展开。

1.3 专业创作到大众玩物

随着胶片摄影逐渐摆脱专业的印象,摄影也成为工业社会人人皆可消费的一般消费品。在今天,数码摄影技术突飞猛进,数码相机乃至手机的成像能力与便捷性开始超过胶片摄影,胶片摄影则变成一种逃离主流审美的个人选择。数字技术的进步甚至让人们使用胶片时不必再忍受复杂的冲印环节,各种胶片相机应用程序甚至连胶片摄影的偏色与漏光都能一一还原,胶片的概念被凝练为色彩和质感的表达,普通照片经过处理也可获得胶片表征。在数字技术的不断进步中,胶片被深度祛魅,其定位也嬗变为大众调剂生活、享受娱乐的玩物。

2 社交网络中胶片摄影的符号建构

2.1 胶片摄影的仪式隐喻

在仪式观中,传播的原型是“一种以团体或共同的身份把人们吸引到一起的神圣典礼”。从仪式的视角审视胶片摄影的创作过程,可以清楚看到胶片的艺术创作与仪式之间的高度联系,整个创作过程就像一次宗教仪式,人们未必汇聚在同一场合贯彻仪式,但每位创作者在创作胶片摄影的每一个环节中,都牢牢遵守着这一神圣典礼所规定的仪式要求,形成胶片创作者共同遵守的规范。

从胶卷的选择开始,典礼就展现出对创作者的约束。胶卷将不同的型号、色彩或感光度与可达成的效果一一编码对应,创作者被严格限制在这张编码表中寻找对应的解码方式:在拍摄阶段,如何调整曝光的参数并选用合适的快门与光圈数值;冲洗胶卷时,选用什么样的药水来让银盐反映出被定格的画面;等待多久的时间来完成显影与定影;甚至连水温都有着明确的可用范围。

在胶片摄影的仪式传播中,流程所展现的种种行为符号成为高度一致的创作传统。仪式的低容错性也让胶片创作者们在互相交流时不断表达、传递相同的知识与经验,在反复的胶片实践中,爱好者们所共享的关于胶片的世界观得到了不断的描述和强化,由此把爱好者们联结在一起,形成凝聚的胶片文化。

2.2 胶片爱好者的自我呈现

仪式观同样指出,在传播的过程中各种有意义的符号被创造、理解和使用,符号既是现实表征,又为现实提供表征[2]27。正如胶片摄影术被人们所赋予的符号最后又反过来成为人们自我呈现的符号表征一样,在仪式传播下,胶片摄影作为一种非主流的、戏剧性的创作方式,借由被赋予的品味、小众的符号特色,不仅满足了使用者的拍摄需求,更体现出使用者独特的生活方式。

欧文·戈夫曼在解释人类的互动行为时,划分出了前台与后台的界限,揭示了在人际交往的过程中,人们通过各种手段或技巧塑造自身形象,使他人形成对自己的特定看法的原因。对胶片爱好者而言,胶片作品是个人布展的主题和素材,社交媒体便是呈现自我建构形象的数字展厅。相比数码摄影,胶片创作不仅费时费力还成本高昂,俨然是摄影领域的“轻奢”产品;而胶片摄影师们在社交网络上展示自己的胶片相机、胶片作品乃至冲洗过程等,更深层的目的是呈现自己的身份、爱好和价值观,有学者称其为“品味”[7]。选择胶片也即意味着逃离了作为主流文化的数码摄影,迎合现代社会中更为小众的复古审美。胶片爱好者利用胶片为自己描绘了社交时代的个人名片,使用传统创作技法的过程也是使用符号的过程,借此展现自身的独特形象。不仅是胶片摄影,近年来在社交网络兴起的传统创作技法复兴大潮同样囊括湿版、蓝晒等技巧,这些技法的卷土重来无一不体现出仪式中的符号在“生产、维系、修正和转变”现实方面的巨大作用,人们在胶片文化中不仅塑造了自己,还为圈层的建构提供了现实依据。

2.3 胶片文化的圈层建构

仪式传播是人类共同相处的文化基础,由仪式所产生的社会联结将人们紧紧凝聚在一起,“建构并维系一个有秩序、有意义、能够用来支配和容纳人类行为的文化世界”[2]18。社交媒体时代,胶片为人们的沟通交流开辟了新的文化场域,并经由爱好者的在线互动使胶片拍摄现场、胶片后期制作与社交网络分享等种种场景相互嵌套,勾连起胶片作品生产与分享这一网络空间,建构起属于胶片爱好者的文化圈层。

在社交媒体上,胶片爱好者们分享自己的创作细节及作品,通过互动不断打开新的沟通空间。随着共享的经验将每一个个体系在一起,群体内的凝聚力不断增强,新的个体入驻而旧的个体沉默,一个有机的系统也就诞生,并稳定地循环下去。从仪式观的视角看来,社交媒体加速了胶片爱好者等小众摄影技法使用群体的凝结,保留了多元的创作技法与创作思维,为人们的拍摄行为注入了更多个人的选择,所构建的被排除在主流文化之外的胶片文化让爱好者们逃离了数码摄影背后真实与虚假的争论,也让不同的拍摄传统具备了被保留传承的底蕴和价值。

3 社交网络中胶片摄影的新价值

3.1 再现传统技法的文化价值

一方面,平淡的人类生活离不开仪式感带来的小惊喜,人们借助仪式抒发对日常的不满并创造出游离于常规日程之外的丰富活动。对于爱好者而言,胶片摄影就是落实仪式的重要手段,它不仅为记录日复一日的生活提供了新的路径和思考,也为人们的创作提供了新的灵感和方向。胶片作品让人们看到了有别于“数码味”的影像质感,胶片本身的细腻色彩过渡也能让人真切感受到时光流过银盐基质的痕迹。当习惯数码摄影的色彩科学后再回头评鉴胶片作品,即使是缺陷所造成的偏色也被赋予了韵味。

另一方面,作为一种爱好者群体所共有的神圣仪式,在数码摄影大行其道的今天要重新培养自身的拍摄习惯,通过胶片摄影提供的观看视角,再次审视数字时代的快节奏影像生产,重构拍摄者与被拍摄者之间的互动结构。数码器材的便捷性决定了用户的使用习惯必然向批量生产靠拢,正如拿着手机的人很少会细细调整曝光参数,图像处理软件的技术进步更加让用户在前端的生产环节逐渐忽视对前期的投入。胶片摄影则唤醒了用户对传统摄影技法的认知,透过胶片相机的取景器,世界以模糊的形态在摄影师眼前展开,对画面的构造与定格正是摄影师将现代主体性融入影像创作的结果。这一过程中,爱好者们使用相同的仪式不断向传统摄影致敬,共同记忆和群体的凝聚力也被逐渐强化,引导爱好者们走向具有特定价值的精神世界。

3.2 建构摄影交流的媒介空间

仪式传播并非指讯息的传递与扩散,而是“共享信仰的表征”[2]18。胶片摄影的复苏为爱好者们提供了互通的意义空间。借助社交媒体为人们搭建的平台,爱好者们互通有无,不断探索仪式的边界,书写共同的经验。一个典型的例子是简易暗房。在过去,胶片摄影师若想冲洗胶片,往往需要搭建一个专门用于冲洗的暗房以满足冲洗时胶卷不能见光的要求;然而到了今天,即使是刚入门的爱好者也可以通过社交平台上的攻略快速了解胶卷冲洗的方法和技巧,可以轻易在网购平台上买到实现家庭冲洗的全部装备,再经由底片翻拍实现底片向数字图片的转换。社交媒体为爱好者们交流创作胶片作品的全过程提供了平台,既降低了新入门人群的学习成本与门槛,也让熟手的价值得以体现,基于胶片而创新的新艺术形式也被人们不断讨论与考察,在交流中人们的身份认同不断强化。

3.3 满足爱好者交往情感需求

仪式观的传播建构了一个能够用来支配和容纳人类行为的文化世界。在这个世界中,传播者们从自身与他人互动交往的社会化需求出发,将情感需求也寓于其中。胶片摄影不论是作为专业摄影技法,还是作为业余摄影爱好,都为支持者们打开了一扇沟通的窗口。传播是“人类共处的基础所在”,通过仪式化的传播行为,人们交换各自观照生活的不同视角、不同感悟。对于胶片爱好者而言,相同的爱好让每个人在互联网上相聚于同一个虚拟社区之中,通过对胶片文化的传播实现彼此的有效沟通,胶片就是对外表露情感的媒介,知识和情绪成为可供传播的对象。趣缘为人与人之间的相处提供了新的范式,不仅胶片拍摄时的沟通交流可以承担情绪价值,成片后的互动也是人们相互了解、相互接触的重要抓手,在共享信仰之后人们继而共享情感,进一步加固仪式所形成的文化圈层。

4 结语

胶片文化在社交媒体时代得到了意义的改写与重塑。和数字化浪潮相汇的过程中,胶片摄影逐渐从时空偏向走向时空平衡,从机械复制进化为数字生产,从专业影像工具嬗变为大众娱乐手段。胶片创作固有的仪式隐喻不断强化爱好者们所共享的世界观,并由此把爱好者们连接在一起;借助展现胶片摄影所代表的传统技法,爱好者们呈现出自身的品位和小众的个人形象;社交媒体为胶片开辟了新的文化场域,爱好者们在此基础上建构出胶片摄影的文化圈层。胶片也在社交网络时代找到延续自身发展的新内涵,它凝聚起传统摄影的文化价值,建构出摄影交流的媒介空间,同时满足了爱好者的情感交流需求。

银盐在人们的追捧下再次变得热门,数码摄影未能淘汰胶片摄影,不仅是因为二者在创作风格上并不完全一致,更为重要的是非主流文化的胶片摄影借助社交媒体找到了自身存在的新内涵、新价值,重新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关注传统技法的影像创作。因此,可以说,纵然衰落是一种趋势,但胶片摄影终将在边缘长存。

猜你喜欢

胶片爱好者仪式
No.8 胶片复兴使柯达公司产量翻两番
美食爱好者的随笔
90Sr-90Y敷贴治疗的EBT3胶片剂量验证方法
十岁成长仪式
仪式感重要吗?
蝴蝶爱好者
胶片相机的维修 当胶片机出现问题了该怎么办
作品一
直播答题爱好者
Talking strateg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