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淮扬运河焕新颜

2024-06-12王丽张歆玥周宁朱涛涛

方圆 2024年9期
关键词:高邮运河遗产

王丽 张歆玥 周宁 朱涛涛

2021年11月26日,在国际灌溉排水委员会第72届执行理事會上,江苏里运河-高邮灌区入选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来源:FP)

初春时节,京杭大运河江苏省中段,运河岸边的垂柳刚长出新芽,笼罩着一层朦胧的淡黄绿。一支船队正经过河面,船队大约有10只船首尾相连组成,宛如一条龙不紧不慢地游过河面。

遛弯儿的当地人告诉《方圆》记者,这种船队能增加运输量、节省燃料,在运河上很常见,更多只船挂在一起的船队,他也是见过的。

为何这段京杭大运河被叫作里运河呢?当地人说,这段运河在里下河地区西侧,故称其为里运河,又因其北至淮阴南至扬州,也称“淮扬运河”。而《清史稿·河渠志》记载,康熙二十七年(1688 年),尚书张玉书在奏文中采用“里运河”之名——这也许是里运河之名最早见于官方文件。

里运河是江苏省高邮市最繁忙的区域之一,大小船只穿梭不断。尽管随着火车等新型交通工具的普及,里运河的运输量、交通功能早已被分担,但其仍承担着供水、商贸物流、抗旱防洪、灌溉乃至文化交流等多种功能,对本地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里运河现在每年的运输量依然是非常巨大的。”高邮灌区管理处主任胡锦辉告诉《方圆》记者。

双“世界名录”的荣耀

里运河,是京杭大运河江苏省段的中段,北起淮安市淮阴水利枢纽,经淮阴区、高邮市等地,由扬州市邗江区六圩入长江,长168公里,是一条沟通长江、淮河交通的“黄金水道”,自古便为江苏的重要航道。

里运河古称邗沟、漕渠、中渎水,开凿于2500年前。《左传》记载,鲁哀公九年(周敬王三十四年,公元前 486 年)“秋,吴城邗,沟通江淮”。当时,吴王夫差欲向北伐齐,与晋等诸侯争霸。因江淮间没有贯通的水道可走,夫差决定利用该地多湖泊的特点,挖人工河把几个湖泊连接起来,形成沟通江淮的水路,缩短进军路线,于是下令在今扬州市北筑邗城,掘深沟,引长江水向北又折西然后入淮河,由此挖下大运河的第一锹。这条深沟因临邗城,被后世称为邗沟。夫差在位期间曾四凿运河,为我国水利事业发展作出了贡献。

邗沟的开凿第一次实现了长江和淮河的水上交通,也是世界上最早的运河,而后2500年,历朝历代直至新中国都对大运河不断开凿、维修、运用,大运河成为中国举足轻重的漕运通道、经济命脉和文化通道,对中国这个幅员辽阔、统一多民族、文明繁荣的国家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里运河高邮段长 43 公里,由北向南穿过高邮市。高邮市是一水乡平原,域内除了有全国第六大淡水湖高邮湖,还拥有主要河流19条,城区更是多有干支水渠。北宋高邮籍人秦观形容家乡的河湖“累累相连如贯珠”。

从里运河往西走,穿过西堤,不过几百米,就走到了高邮湖边。

高邮湖在城西,与大运河并行,仅一堤之隔。明清前,高邮段京杭大运河是以高邮湖为河道的,河湖一体。明朝时,为了减少湖上风浪对行船的影响,在高邮湖东另凿运河道,实现河湖分离格局。

“高邮城西高东低,高邮湖比运河水面要高,运河要比东部灌区高,高邮湖、里运河是名副其实的‘悬湖‘悬河。这种地理特色和淮河泥沙淤积、黄河多次改道夺淮有关。”胡锦辉说,也因为如此,高邮东部的灌区可以实现自流灌溉。

2500年的时间里,江苏“里运河-高邮灌区”形成一个完整、复杂、开放的水利系统,目前的核心面积649平方公里。这个以高邮湖、运河、灌区为主体组成的体系,通过闸、洞、关、坝等水工设施,连通了高邮湖、里运河和高邮灌区,实现了“高邮湖—里运河—灌区”间的水利调配,兼顾了灌溉和漕运两大功能。从蓄水、调水、漕运、配水到灌溉,整个体系是协调运行的有机整体,实现了动态平衡,平衡了旱涝,水资源的空间和时间分布上的不平衡得到了一定程度的解决,水资源的利用效率明显提高。利用这个工程,高邮湖、运河水经过四级渠道,入灌区农田进行灌溉,有效灌溉面积近59 万亩,占全市耕地面积一半以上。

“里运河-高邮灌区”工程是我国古代巧妙利用河湖水系、合理调控河流湖泊、水系连通工程的典范,是系统论思想在古灌溉工程中的成功实践,精妙体现了我国“天人合一”的传统农业生产理念。

优质的水利条件促进了农业发展,很早就成就了高邮“鱼米之乡”的美誉。可以说,高邮湖、里运河是高邮经济与农业的命脉,对高邮人的生产生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新中国成立后,很多荒废的水利工程得到修护,灌溉骨干渠道向东延伸,灌溉面积大幅扩展,高邮灌区真正成为里下河地区的粮仓。

2024年3月,高邮灌区管理处主任胡锦辉向《方圆》记者展示监控画面。胡锦辉说,他们在运河的很多重要位置都安装了实时监控。(来源:资料图片)

近年,越来越多的高新科技被应用于运河灌区建设,提高了水利用率。高邮灌区目前正在开展数字孪生灌区建设,2023年入选全国数字孪生建设先行先试灌区。另外,为提高信息化管理水平,高邮灌区从前年开始试点运用智慧灌溉系统,通过无人机搭载多光谱仪,分析出灌区种植结构和需水情况,实现智慧精准配水决策。

“灌区实行信息化、系统化运行管理。”胡锦辉说,灌区按照“专业管理、多方联管、群众参管”进行灌溉管理,执行“集水期灌”灌溉制度,用现代科技传承创新“防不足、泄有余”的千年治水理念。

江苏里运河-高邮灌区2500年的成就也获得了国际认可。2014年,中国大运河在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上获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作为大运河重要的、最早一段的里运河不仅共享着这份荣耀,还以其独特的水利智慧和技术设计,获得另一重要国家认可——2021年11月26日,在国际灌溉排水委员会第72届执行理事会上,江苏里运河-高邮灌区入选(第八批)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

渠岸上发现违法行为

春风渐暖,运河岸边多了许多赏春的人。此时,高邮灌区管理处的巡查人员和高邮市检察院的检察官也比之前更加繁忙。他们频频走在灌区管理区域内,并不是为了赏春色,而是对渠道及周边区域进行查看。

“河渠堤及周围的种植有统一规划和操作,种什么,我们会先请林业部门给出专业意见,所种植株既要考虑固土护堤又会考虑城市景观,杨柳、香樟、榉树、银杏等,我们都种过。”胡锦辉说。

但前两年,行政执法人员、检察官也发现,部分灌区管理区域内生长了一些不合规定的植株。

“种植和生长具有季节性,”高邮市检察院检察官徐春阳说,“春天时需要多去看一看。”

“2023年,我们接到‘益心为公检察云平台志愿者反馈,沿岸居民在灌区管理区域内的渠道圩堤上擅自扒翻土地,种植农作物。”徐春阳说,种植农作物需要疏松土壤,在光照和雨水的影响下,这可能会造成坡土松弛,增加渠道塌方、水土流失等风险。

除了非法扒翻种植,检察官们还发现,有村民在车八干渠及部分支渠上架设大型捕鱼设备拦河网,这些网存在勾阻树枝、垃圾等漂浮物构成阻水障碍问题,会给河渠行洪安全造成隐患。而且,这种渔网的网眼往往很小,给水生资源造成危害,这是违反渔业法规定的。

除了这些人为现象,南干渠及部分支渠附近还出现了自然生长的“加拿大一枝黄花”。

“加拿大一枝黄花”,是一种危害比较大的外来入侵物种,其繁殖能力、传播能力特别强,生殖周期长,哪怕是到了秋季,其他植物都枯萎了,它仍会茂盛地生长,其地下根茎会继续横走,根部分泌的物质可以抑制其他幼苗的生长,不断地蚕食其他植物的领地。正因为它具有强大的生长竞争力,“加拿大一枝黄花”对本土物种产生严重威胁,破坏生态平衡,对土地的多样性造成威胁。据统计,近几十年来,“加拿大一枝黄花”已导致我国数十种乡土植物物种消亡,危害非常大。

发检察建议也讲求长效机制

针对这些线索,2023年8月,高邮市检察院成立了工作专班,通过现场走访、调取档案,运用无人机、快检等方式,查明、厘清了江苏里运河-高邮灌区主要存在的公益损害问题。办案检察官徐春阳等研判后认为,上述问题影响了水利设施的行洪、排涝、输水,也破坏了世界灌溉工程遗产的风貌。

2023年9月22日,高邮市检察院决定行政公益诉讼立案办理。检察官通过走訪高邮市水利局,向行政主管部门提出了需整治的问题。根据高邮市赋予乡镇经济社会管理权限(行政执法类),这类工作归属水行政执法,由属地乡镇政府组织实施。

2023年9月28日,依托“河长+检察长”工作机制,高邮市检察院组织高邮市水利局、属地政府等部门召开磋商会议。会上,办案检察官厘清江苏里运河-高邮灌区公益损害的事实,并明确属地政府及水行政管理部门均对灌区的保护、治理负有监管职责。会议建议,属地政府发挥群众工作的优势,劝说村民停止违法行为,如果还是未能解决,由水利局指导乡镇开展行政执法工作,由乡镇具体组织实施。

2023年10月9日,高邮市检察院向属地政府发出检察建议,督促其尽快对江苏里运河-高邮灌区公益损害情况进行整治,消除水利设施运行隐患,恢复世界灌溉工程遗产风貌。检察建议发出后,高邮市检察院会同相关单位多次研究整治方案,实地查看整治工作进展情况。

相关单位很快组织人力对“加拿大一枝黄花”进行了彻底清理。但“扒翻种植”“架设拦河网”现象的出现,与群众传统的生产理念和习惯有一定关系,解决过程容易遇到一些抵触情绪。

整改过程中,高邮灌区管理处的工作人员、乡镇单位工作人员、检察官都做了大量群众工作。检察官深入社区、村民家中释法说理,努力从源头上解决问题。

“整改最关键的是要讲求长效机制,”徐春阳说,“扒翻种植、架设拦河网这种行为,你给它清理了,如果沟通工作不到位,没几天他可能就又去干了。所以,做好思想沟通工作才能让问题彻底解决。令人欣慰的,这两年,群众的法律意识、环境保护意识进步非常大,执法、司法效果也是越来越好。”

另外,“此案涉及多条渠道,这些渠流经多个乡镇,在推动问题解决时,难免会遇到各种困难”。高邮市检察院检委会专职委员陈宏明说,此案涉及的问题比较多,有的问题需要与水利、农业农村、渔业等部门分别沟通。对某些问题,部门之间也可能存在职能不清的情况,各部门也有各自的困难。比如,清理工作的具体执行一般是由乡镇级的单位完成的,一些乡镇单位人力不充足,保护理念也有限。面对这些困难,检察院需要充分发挥法律监督职能,发挥协同能力,耐心地做沟通协调工作,效果才会更好。毕竟行政机关、检察机关的目标是一致的,都想把问题解决好。

2024年3月,江苏省高邮市检察院的检察官和“益心为公”检察云平台的志愿者,在江苏里运河-高邮灌区的车逻闸附近查看运河情况。(来源:资料图片)

经过多方共同努力,几类问题得到圆满解决。2023年10月30日,高邮市检察院收到行政职能单位回复,公益损害情况均已得到有效整治。

陈宏明认为,公益诉讼最关键的是“治理效果”,要注重溯源治理。要彻底解决发现的问题,就需要推进行政部门更好地发挥职能,比如非法架网捕捞问题,进行更深入的调查就会发现,问题的背后可能涉及群众的营生、就业、教育等问题。这些问题,也不是简单的一个清理措施就能解决的,可能需要相关部门推进补贴、培训、渔民上岸等一系列综合立体措施。

陈宏明说,检察机关启动公益诉讼,不是要挑谁的毛病,而是通过发挥法律监督推动职能机关更好地履行职能,不仅要推动其“知其然”,更要推动其“知其所以然”,最终实现共同利益的维护。

针对发现的问题,胡锦辉说,管理部门采取了一些措施。一是加大管护力度,通过结合河长制项目、渠道标准化管护项目,扎实推进渠道环境整治,对破坏遗产的行为依法严肃处理。二是优化保护机制,安排专项资金有序进行修复保护,有计划地培养专业保护人员,提高保护管理能力,丰富保护形式。

“尽管已整改结束,我们仍需要时不时‘回头看一下,尤其是在种植生长季。”徐春阳说,“扒翻种植、‘加拿大一枝黄花复生,都有季节性。”

牵头多方合力保护灌溉工程

2022年5月,最高人民检察院、水利部印发的《关于建立健全水行政执法与检察公益诉讼协作机制的意见》提出,建立健全水行政执法与检察公益诉讼协作机制,推进水利领域检察公益诉讼工作,充分发挥检察公益诉讼的监督、支持和法治保障作用,加强对水利领域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的保护,推动新阶段水利高质量发展,保障国家水安全。

为贯彻该《意见》精神,充分发挥检察公益诉讼在江苏里运河-高邮灌区世界灌溉工程遗产保护中的监督、支持和法治保障作用,建立健全水行政执法与检察公益诉讼协作机制,2023年11月28日,高邮市检察院与高邮市水利局会签了《关于开展里运河-高邮灌区世界灌溉工程遗产保护专项监督的工作意见》,确定了江苏里运河-高邮灌区保护专项监督重点,建立了江苏里运河-高邮灌区保护专项监督协作机制;建立会商研判、专项行动、线索移送、调查取证、案情通报等5个工作机制,探索构建“水行政执法+检察公益诉讼”灌区合力保护新格局。

同时,为了加强预防工作,2023年11月,高邮市检察院联合高邮市水利局及沿岸乡镇政府,在江苏里运河-高邮灌区的6处主要遗产点设立世界灌溉工程遗产保护公益诉讼观察点,聘请“益心为公”检察云平台志愿者担任观察员,观察员发现问题后及时上报反馈。

志愿者董茂兵是一位执业医生,工作日他有自己的工作,下班后他则常骑着自行车、电瓶车走在河边湖边及大街小巷里。

他说,志愿者多是像他这样的人,该上班时去上班,利用业余时间“走街串巷”,尽一份自己作为市民的责任。事实上,成为观察点志愿者之前很多年,董茂兵就热心公益,经常参与到保护运河等公益志愿活动中,协助行政、检察机关收集相关线索。

“管理部门、检察机关也很早就重视江苏里运河-高邮灌区环境、文物古迹的保护工作。大多数当地人都‘宝贝这些名胜古迹、运河湖泊。”董茂兵说。

徐春阳认为观察点制度可以收到很好的效果:“江苏里运河-高邮灌区地域范围广泛,传统的公益诉讼线索发现模式不一定适用了。设立观察点,聘请志愿者担任观察员,可以鼓励人民群众参与到水利设施保护工作中,同时聘请乡镇网格员作为志愿者,发挥基层属地优势。”

“我希望通过自己参与志愿活动,呼吁更多市民重视文化保护与传承、环境保护,积极参与到保护工作中。”董茂兵说。

设立观察点后不久,有志愿者发现一些渠道涵洞轻微损坏的情况,并及时上报,目前已经完成了维修。

系统性整体性保护与发展相结合

“这里可以看到68处实时监控。”在高邮灌区管理处的办公室里,胡锦辉向《方圆》记者展示了部分实时监控画面,“我们采取了很多具体保护措施,设置了各种巡查制度,这几年还采用不少新技术手段,比如使用无人机、实时监控等。”

除了采取具体措施,胡锦辉说还在理念和制度建设上重视保护工作。“管理机关明确‘古为今用,活化传承,功能延续,合理利用,应保尽保,分类施策的理念,始终把保护放在第一位,把系统性、整体性的保护贯穿始终的首要任务。”

制度管理方面,相关部门组织开展《高邮市水利工程遗产保护办法》修订工作,建立高邮市遗产保护名录,进一步规范江苏“里运河-高邮灌区”保护、开发和利用行为,用现代化的制度保障遗产,目前还在征求意见阶段。

在现代技术修复方面,实现工程建设与水工遗产保护的有机结合。

胡锦辉说,比如在2021年完成的旱涝灾后应急治理工程,对车逻闸、子婴闸、界首小闸三座闸洞进行保护和加固,保留原有洞身,新建洞身向运河一侧移动8到10米,洞首两侧设高压摆喷防渗墙,还有桥梁改造,减轻了石墙承受的压力,保障了工程遗产安全。

江苏里运河-高邮灌区的这条渠道上,曾经被沿岸居民架设大型捕鱼设备拦河网,相关部门做了清理工作后,高邮市检察院的检察官还会经常过来查看。(来源:资料图片)

“深入挖掘灌溉工程遗产的价值,将其与现代需求和文化科技(比如數字孪生、信息化平台)融合发展,激发灌溉工程遗产的活力,是我们的一项计划。”胡锦辉说,他们正积极与文旅部门合作,进一步挖掘灌区旅游资源,建设“1+3”遗产展示群(一个展示中心,三个遗产点公园)。与文物、旅游、博物馆等资源融合发展,打造独具特色的灌区遗产之旅、研学之旅、水文化之旅,助力全域旅游,助力大运河文化建设。

“防不足,泄有余”的设计理念

“高邮湖—里运河—高邮灌区”体系以干、支、斗渠三级渠道为主要途径,形成了灌、排、挡、降工程的体系,大、中、小沟相互连通的排水工程体系。

该体系的“河湖分离”颇具特色,高邮湖和里运河一堤之隔,独立并行又能相通。该布局形成于明代,“漕河水涨则减水入湖,水涸则放水入河,各建闸坝,以时启闭”。不但保证漕运通道,也成为引高邮湖水灌溉农田的开关口,又是抵挡淮水的屏障。船行运河中还可以避开湖中风浪的影响,还能使得高邮湖成为调节里运河水量的“大水库”。需要灌溉时,高邮湖的水通过里运河闸洞和四级渠排放灌溉,滋养万顷良田。

古人将其总结为“防不足,泄有余”。当代人将其发展为“集水期灌”的理念,即“集约调水、按需配水、定时供水、制度节水”的水管理模式制度。

“里运河-高邮灌区”工程是我国古代巧妙利用河湖水系、合理调控河流湖泊、水系连通工程的典范,是系统论思想在灌溉工程中的成功实践,体现了“天人合一”的传统农业理念。

猜你喜欢

高邮运河遗产
独占鳌头的运河传奇
文化,让运河“活”起来
《中国运河志》简介
遗产怎么分
如泰运河谣
好歌好酒好高邮
千万遗产
看千帆竞渡,数高邮风流
——高邮博物馆精华演绎
高邮风光
江苏高邮鸭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