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派江南丝竹音乐的线性唯美意境研究
2024-06-11吴彬
吴彬
[摘 要] 江南,毓秀灵动;江南音乐,质朴典雅。由此而生的江南丝竹更是饱含了长江中下游地区人民对富庶和谐生活的真挚歌颂。首先分析浙派江南丝竹的历史渊源、音乐形态和审美情趣,然后对浙派江南丝竹音乐以线条为美的音乐美学观进行人文阐释。
[关 键 词] 浙派江南丝竹;线性;意境
基金项目:浙江艺术职业学院2023年度科研课题成果(项目编号:YB202302002)。
江南,承载了白居易“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的惊鸿一瞥;寄托了苏轼“半壕春水一城花”中的浩然之气;洋溢着李清照“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的菡萏幽香。从衣冠南渡到“苏湖熟,天下足”,千百年来,江南从蛮荒之地,浴火涅槃,成为现今经济发达的东南沿海,同时荟萃了别具一格的江南风韵、江南文脉。
从在良渚发现的第一只原始骨笛开始,江南音乐便以其清雅而别具一格的曼妙身姿悄悄注入了江南人民的精神世界,吴侬软语、清丽脱俗奠定了江南音乐清新雅致的基础。星河流转,岁月如歌,江南音乐在得天独厚的鱼米水乡中蓬勃发展。
江南音乐中有戏曲亦有丝竹,戏曲在字正腔圆中唱出了一段往事、一段悲欢,也唱出了水乡人民最质朴、最真挚的殷切希冀;丝竹中的“丝”与“竹”,暗含了江南水乡翠竹森森的自然风貌,也奏出了一曲曲对江南水乡人杰地灵的赞歌。
水富江南是江南人文因素的源泉所在,灵动水光的生活是身处青山秀水中的江南人民情感及审美所在,诞生在此处的江南丝竹,极具江浙浓厚的地域特色,丝竹乐器的演奏形式,八大名曲为主的基本表现形态,使其成为中国传统音乐中的重要器乐形式之一。
据伍国栋先生考证,江南丝竹最早可上溯到春秋诸子的器乐重奏,经过汉魏相和、清商及隋唐的宴享乐,至宋代的小乐器合奏,大致形成于明清时期,在近代被江南文人创造性地发展,最终形成了与江南的历史、人文、环境相融合的音乐形式。江南丝竹以板式变化和曲牌连缀为基本曲式,旋律抒情优美,风格清新流畅。江南丝竹于2006年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一种民间的“草根艺术”由此上升为我国挖掘、保护和传承的民族文化,同时拉开了它学术化的新境界。
江南丝竹通常指流行于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特别是在浙江杭州、嘉兴、湖州及上海、江苏等地区的一个传统民间乐种,是当地人民群众在城市、田间、山地、河边等地劳动中或闲聊时喜闻乐见的一种丝竹乐演奏形式。
追溯其历史,由18世纪中叶至19世纪初的雏形期,到1821年至1851年间的成熟期,再到20世纪80年代的鼎盛期,从江南丝竹音乐爱好者或乐手们在乡间自发组织的业余的“玩乐器”“玩丝竹”,到职业乐团的专业组合、专业演奏;从人们随性的民歌小调、戏曲杂文,到乐谱的编订、整理,标题化命名……江南丝竹音乐的流传与发展都离不开人们对生活的热爱和对音乐的追求。在江南丝竹音乐不断的延续发展中,浙派江南丝竹音乐也渐渐有了其自身的特点与韵味。
在江南丝竹音乐流传百年的时间长河里,《四合如意》《中花六板》《慢六板》《慢三六》《三六》《欢乐歌》《云庆》《行街》等成为江南丝竹的传统八大名曲,而《中花六板》《三六》《慢三六》《行街》《小霓裳》《欢乐歌》《云庆》《灯月交辉》《春江花月夜》等和新创作的《钱江乐》《吹歌》《拱宸雅韵》《杭儿风》《运河早春》等乐曲在后期演奏者的不断实践与发展中,结合当下人们的创作手法与审美情趣,在不失传统江南丝竹乐曲韵味的基础上,形成了多首具有浙派江南丝竹韵味的经典乐曲。
传统江南丝竹乐曲的主奏乐器分别由“丝”制拉弦乐器的二胡和“竹”制吹奏乐器的曲笛(或洞箫)担任。二胡,虽原为古代西北少数民族乐器,但因其发声中庸平和、明朗悦耳、清新淳朴、音色浑厚,与江南水乡的语言声腔特别贴近;而曲笛,以竹而制,贴上笛膜后吹出的声音华丽、清脆、嘹亮、圆润,特别是在昆曲中,音色委婉、华丽的曲笛作为其主要伴奏乐器,和着演员的声腔艺术,将昆曲抑扬委婉、曼妙飘逸的运腔衬托得优美细腻;二胡与曲笛又易与其他民族乐器配合演奏,两种乐器虽形制不同,但都以其音色似“人声”的共同点,成为传统江南丝竹乐队组合中不可或缺的主奏乐器,人们喜欢将这两种乐器的音色称为“糯胡琴”“华(花)笛子”。
在传统乐队组合中,除辅以二胡、曲笛(或洞箫)这两种主奏乐器外,还有其他“丝竹”类乐器,如现今被归为“拉弦乐器”的反二胡、中胡、大胡等;被归为“弹拨乐器”的扬琴、琵琶、古筝、中阮、小三弦等;被归为“打击乐器”的击板、木鱼、板、竹板、荸荠鼓等,在传统江南丝竹音乐组合中,它们的演奏与配合约定俗成,如“胡琴一条线,笛子打打点,洞箫进又出,琵琶筛筛边,双清当板压,扬琴一蓬烟”“偷、加、停、连、滑、淡、浓,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你进我出,我进你出;你繁我简,我繁你简;你高我低,你低我高;你正我反,我正你反;你长我短,我长你短;你停我拖,我停你拖;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同中有异,异中有同”等演奏谚语,无不体现出演奏者对江南丝竹音乐演奏的默契配合,将纷繁的音乐语汇表达得灵动清丽、淋漓尽致。同时这也形象得说明了当时作为民间性的音乐组合或音乐团体,无论是何种乐器,都是大集体中有小自由,也因为这些特点,使民间丝竹爱好者可以在演奏时做到老少相聚、文野与共、精粗同集、雅俗相谐,使江南丝竹音乐得以普及、流传与推广。
音乐是一种思维,中国音乐秉承了中国哲学、文化中的线性思维,呈现出“单音性”的特点。中国音乐表现出对横向旋律思维的强烈兴趣,注重各声部旋律自身的横向性线型展开。中国民族音乐则突出表现在曲调的生动曲折,也可称之为中国音乐的线条美[1]。在演奏中,音乐语汇的表述、音乐线条的流畅表达始终是江南丝竹音乐亘古不变的宗旨。
浙派江南丝竹音乐与传统江南絲竹音乐从器乐材质到发声特点、从乐队组合到标题化乐曲演奏都有着共同点。乐曲都是以一些朗朗上口的民歌、小调或戏曲曲牌为旋律基础,通过不断的变化及发展,慢慢就产生了相对独立但又各具风格的曲目。
对这些变化后的曲目进行分析后发现,江南丝竹乐曲旋律均具有主干音、支干音和加花音的特点。
主干音可以通俗地理解为是每小节的强拍音或旋律的“旋律重音”,它是传统乐曲中每小节的第一拍音或切分音,是旋律乐句的“主心骨”,不能轻易移动、改动或替换。
传统基础乐曲的记谱方式大多采用“工尺谱”。“工尺谱”是我国汉族传统记谱法之一,因用工、尺等字记写唱名而得名,源自我国唐朝时期,后传至日本、越南、朝鲜半岛等汉字文化圈地区,属于文字谱的一种[2]。其板式主要有有板无眼(俗称“流水板”,即每小节一拍)和有板有眼(俗称“一板一眼”,即每小节两拍)[3],板为重拍,眼为弱拍。通常在乐谱中,一板为一个主干音。
支干音是江南丝竹音乐旋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把江南丝竹音乐比作大树的话,旋律中的主干音就是这棵大树的树根或树干,而支干音就是这棵大树生长过程中逐渐派生出的长短不一的树枝。支干音常见于速度较快的乐曲或乐曲的快板中,它的出现可使原本简单呆板的“老曲”变得灵活起来。
主干音和支干音在江南丝竹旋律中的地位不同,主干音不可轻易移动或改动、不可替换,但支干音因不处在每小节的强拍位和旋律重音的位置上,所以它的“个性”相对灵活,在一定条件下可被替换。
第二小节的主干音虽然被替换,但由于支干音的有力支撑和前一小节主干音的再现“强化”(或可称“铺垫”),并未影响到旋律进行与旋律衔接中的自然流畅,从而在音乐效果上淡化了主干音被替换后的不良效果。
加花音是在江南丝竹乐曲主干音和支干音基础上生长而成的“绿叶红花”,是乐曲旋律中最多变、最活跃的音符,因为“加花音”的不断衍生,使一首简单、老式的乐曲演变出各式不同的乐曲。
“加花音”的衍变对浙派江南丝竹的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不同地域的风土人情衍生着各具风格的戏曲、民歌、小调等。杭、嘉、湖平原,素有“鱼米之乡”之美誉,土地富饶,气候宜人,人民生活恬淡而富庶,当地的传统音乐也显得灵动、活泼、温和,浙派江南丝竹音乐就充分体现了这一特点。
讲到加花音的个性化使用形成了浙派江南丝竹独特的风格时,不得不提到反二胡在乐队中的应用(将二胡的定弦由通常使用的d-a,降低一个小三度,定弦改变为b-#f),这一借鉴西洋弦乐四重奏演奏形式,根据江南丝竹传统乐队的音色组合做出的大胆创新,使定弦差距为小三度音高的两把胡琴在音乐演奏中或是交织,或是齐奏,或是齐头并进,或是穿插进行,为浙派江南丝竹风格的形成起到了推动作用。
如浙派江南丝竹乐曲《小霓裳》《慢三六》《中花六板》等,无不体现了反二胡穿梭于旋律中,既纷繁了加花音的使用效果,又很好地衬托了二胡的演奏。
浙派江南丝竹的音乐线条,除了主干音、支干音和加花音是它主要的音乐功能体现,支声复调的自如运用也是其不可或缺的多声部组合形式。
支声复调,也称为“衬腔式复调”,是复调音乐中的一种织体形式[4]。在演奏中,演奏者既可根据自身的乐器加入极具特色的装饰音,如二胡在演奏中经常使用的长倚音、短倚音、颤音、上滑音、下滑音、原位滑音及小三度垫指滑音等,又可通过支干音与加花音的合理变化,达到“死谱活奏”的效果。
艺术来源于生活,音乐是人们灵魂的外在体现。中国文化注重生命体验,多变的“线条美”让音乐充满了持久的生命力,因“线条美”的独特魅力使扎根于生活的民族民间音乐历久弥新。
江南絲竹音乐,美在其如流水不腐的江南之意,人文蕴藉,轻灵俊逸,绵绵无绝;美在其如沉香之焚的单音性线条,余韵绵长,凝练隽永,意韵深远;美在其如太极图般的丝与竹,高与低、强与弱、动与静、雅与俗,相辅相成,阴阳调和,不失典雅,不乏灵动。江南丝竹音乐是江南人民宝贵的思想文化的结晶,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弦的振动,气的吞吐,无形的声化作有形的墨,勾勒出一幅散点透视的中国水墨佳作,写不尽山清水秀、人杰地灵的诗画江南,写不尽多元化一、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悠悠中华气韵。
参考文献:
[1]叶键.气若体骨 韵为风致:谈中国音乐的线条美及生成形式[J].乐器,2007(3):51-53.
[2]张振涛.中国工尺谱集成[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17.
[3]沈凤泉.沈凤泉江南丝竹音乐艺术[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15.
[4]赵德义,刘永平.复调音乐基础写作教程[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7.
作者单位:浙江艺术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