夯筑技术创造世界奇迹
2024-06-11许卫红
许卫红
万万没想到,初涉咸阳城考古工作,我首先面对的竟然是建设施工的挖掘机。
“不能在这儿挖,停下來,这是秦宫殿建筑的夯土。”
挖掘机司机打电话给项目建设方,“施工被文物上的人又拦了”。他们不明白,怎么挖点土也不行。
暑热的夜晚,我坐在露台上,看着渭河岸边灯火通明的建设场景,想起了曹植《送应氏·步登北邙阪》:步登北邙阪,遥望洛阳山。洛阳何寂寞,宫室尽烧焚。垣墙皆顿擗,荆棘上参天。不见旧耆老,但睹新少年。侧足无行径,荒畴不复田。游子久不归,不识陌与阡。中野何萧条,千里无人烟。念我平常居,气结不能言。
北邙阪是东汉都城洛阳北侧的高地,曹植站在这里,遥望洛阳,感慨万千。昔日的繁华不再,残垣断壁长满荒草,侧身走都没有可以脚踩的地方,人也都是生面孔,这里是我以前的家啊,心痛。
我此时看到的帝都咸阳城遗址正如曹植看到的北邙阪。这一堆堆的“烂土”,曾是秦王公、皇帝的后宫和朝堂。两千年来,人们列数秦始皇的大宗原罪,大兴土木必居首位。“土”即所谓的“烂土”,实际是版筑夯土,“木”为木柱和木梁。
中国古代建筑,石、砖、瓦为配角。作为建筑不可或缺的原材料,版筑夯土是把自然土壤经过捶打压实即成。这项技术是了解中国古代建筑的一把钥匙。公元前3300年至公元前2800年,郑州西山仰韶晚期城址最早使用了版筑技术,此后经历王朝更替,建筑外壳有变,内质核心却一直顽强地保留着。皇宫大院的重要建筑由夯土筑成,老百姓普通的茅屋也是由夯土筑成。不大量使用砖、石,不是因为中国人穷,而是因为民族传统有别于以庞贝古城、埃及金字塔为代表的西方建筑。现今钢筋水泥取代了土、木,版筑技术逐渐被遗忘。
夯土取材广泛,经过重力捶压,自然土壤的孔隙被挤缩,土质结构紧密、坚硬,用作建筑的承重墙和地基可以达到坚固、不容易垮塌的效果。铺一层土,用夯打的工具砸实一遍,再铺一层土,用夯打的工具再砸实一遍,一层层砸实,直到满足所需要的高度。这样一截一截地接起来,最终完成建筑。一截一截,就是我们现在说的“一堵墙”。夯土的计量单位是“堵”,百堵皆兴意味工程竣工。
夯打的工程修建是高强度体力劳动,需要动用的人力少则数千,多则数万,能够聚集众多劳动力的组织或个人,只有国家和王公贵族。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就记录了这些劳动的场景。按当初所配乐曲的性质,《诗经》分为风、雅、颂三类。雅是正声雅乐,属正统的官方乐曲,类似现在的红歌。
其绳则直,缩版以载,作庙翼翼。捄之陾陾,度之薨薨,筑之登登,削屡冯冯。百堵皆兴,鼛鼓弗胜。(《诗经·大雅·绵》)
这是一派欢乐的劳动场景。“呼儿嗨呦”的劳动号子响彻云霄,众人齐心协力,夹上两边木版,挖土、运土、砸夯,最后“嚓嚓”地修理整齐,工程顺利竣工,锣鼓震天,一片欢腾。
这种工程包括万里长城的修建。这条盘亘延绵的军事防线,在西北大部分地区就是夯土墙。长城的修建始于战国时期,当时中原各国纷争不断,又面临北方草原民族的侵扰,燕、赵、齐、楚、秦都修建了这样的墙。在后世一千余年的时间里,万里长城永不倒成为一项世界奇迹。
咸阳城遗址属于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夯土也是被保护内容的一部分。自1959年以来,考古发现的夯土连绵不绝,以“遍地”来形容也不为过。虽然对于一般公众来说,它们不“养眼”,但擅自破坏却绝对不行。
(摘自中信出版集团《考古有意思:秦始皇的兵与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