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昆明市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现状及产业集聚研究

2024-06-11高一璟

商展经济 2024年8期
关键词:生物医药企业

高一璟

(昆明市社会科学院 云南昆明 650500)

1 生物医药产业链分析

生物医药产业链的上游为基础研究的开展,通常是由独立医学实验室,即第三方检测中心完成,部分医院亦设有独立实验室,可承担一部分医药外包项目。中游为生物医药制造,包含疫苗、血液制品、诊断试剂及单克隆抗体领域。下游为消费终端,分别为医疗机构(含医院、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及医药零售终端(包括实体药店及电商平台)。

在上游医药研发行业,国外独立实验室Quest及Labcorp是全球知名企业;国内以迪安诊断、金域医学、凯普生物等企业为主。从中游生物医药制造来看,疫苗领域以智飞生物、沃森生物等企业为主;单抗领域以复星医药、三生国健等企业为主;诊断试剂领域以科华生物、迈克生物等企业为主;血液制品领域以上海莱士、天坛生物等企业为主。下游消费终端以医疗机构和零售药店为主。

2 昆明市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现状

2.1 发展成效

昆明市在生物医药技术研发、企业培育、园区建设,招商引资等方面积极作为,推动生物医药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2.1.1 产业发展势头强劲

经过多年培育,昆明生物医药已初步形成了从药材种植、研发设计、加工制造到生产销售的完整产业链条。根据行业部门统计,2023年1—3季度,生物医药全产业链实现营业收入1064亿元,其中生物医药产业规上产值完成242.89亿元,同比增长3.6%。生物医药制造业规上企业增加到80家,销售收入过亿元企业达22户,其中云南白药、昆药集团、中科院医学生物学研究所、植物药业、贝泰妮、积大制药6家企业主营业务收入超过10亿元。

2.1.2 集群效应不断扩大

全市生物医药和大健康产业基本形成以高新区、空港经济区为两核引领,以经开区(云南自贸区昆明片区)、安宁产业园区、五华产业园区、禄劝产业园区等为多点支撑,在禄劝、东川、寻甸、富民等北部县区积极推广中药材种植,构建高端研发、综合生产、技术创新、产业支撑、服务提质的产业空间格局,在中药生产、基因科技、新型疫苗、医疗器械等细分领域形成产业聚集。其中,核心区和拓展区生物医药产业产值占全市的比重达70%以上。

2.1.3 创新能力得到新提高

目前,已基本形成由中科院昆明植物所、昆明动物所、中国医科院医学生物学所等国家驻滇科研机构领衔,并与地方高校、科研院所、企业、医疗机构等共同构建了较为完善的生物医药大健康科技创新体系。建成了云南白药、昆药集团等5个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中科院植物所天然药物活性筛选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等16个国家级创新支撑平台,177个省级创新支撑平台和121个市级创新支撑平台,是全省生物医药产业创新研发核心区。

2.1.4 龙头企业持续壮大

昆明拥有中药(民族药)龙头企业38户,化学药龙头企业14户,生物技术药龙头企业2户,健康产品(含医疗器械)龙头企业25户。16户生物医药制造企业进入全省营业收入30强,共有30多个品种国内市场占有率前3位,龙头骨干企业支撑有力,产值占生物医药制造业比重达70%以上,发展势头良好。

2.2 存在的问题

生物医药产业发展总体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与其他领先地区相比,还存在很大差距,面临产业基础薄弱、创新水平不高、企业实力不强、产业生态不健全等问题,生物医药产业集聚发展仍然形势严峻。

2.2.1 产业规模相对较小

昆明市全产业链企业11546家,仅占成都31546家的36.6%,制造业规上企业80家,仅占苏州569家的14%。大企业较少,仅有云南白药、一心堂药业两家企业达到百亿级;中小企业不强,仅有2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生物医药产业规模落后于我国大部分省会城市,北京、上海生物医药制造业产值规模达到1200亿元左右,均大于昆明的规模。

2.2.2 产业层次和集群化程度低

昆明市生物医药制造业规模占全产业链的比重仅为30%,不到流通领域的一半。制造业中,传统中药(民族药)占比达43.5%,生物技术药、化学药、高端医疗器械等新兴领域发展严重滞后,占比不足10%。企业零散分布在高新区、经开区、空港经济区等综合性园区,全市没有专业化、特色化明显的生物医药产业基地。苏州有3个、成都有2个,但昆明仅有高新区1个园区进入全国生物医药产业园区综合竞争力榜前50强。

2.2.3 创新驱动能力依然不足

企业创新意识、市场意识不足,知名品牌重磅产品少。创新研发能力弱,昆明市近三年没有一个上市创新药。企业研发投入低,2021年全市医药制造业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投入仅2.9亿元;2022年云白药研发投入占营收比重仅为0.94%,昆药集团仅为0.84%,而全球排名前10药企平均高达20%。

2.2.4 政策支撑不够

与国内生物医药发达先进城市相比,昆明市针对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政策支持较为有限,鼓励生物医药发展的政策不健全,尤其是专项政策和实施细则相对缺乏,部分政策存在重复叠加。由于生物医药产业涵盖了一产、二产、三产,主要涉及农业、工业、科技、卫健、商务、民政、教体、文旅、统计,以及科研单位和大专院校等。如此庞大复杂的领域分属于不同的行业和部门管理运作,昆明的大健康优质资源大部分又隶属于国家和云南省,要想做到协调统一、步调一致是困难的。

2.2.5 产业生态不健全

昆明市合同研发机构(CRO)、合同定制研发生产机构(CDMO)、审评审批、产业孵化等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短板突出,仅有4个国家重点实验室、10多个产业化平台、2家药物安全评价中心(GLP实验室);成都天府国际生物城1平方公里核心区内,各类功能性平台99个,其中国家级平台6个。苏州、南京等地均设立了生物医药基金(苏州70支、总规模600亿元,南京18支、总规模120亿元),昆明市尚未设立专门的“生物医药发展基金”。

3 国外和国内可借鉴经验启示

3.1 国外经验启示

3.1.1 美国波士顿整合资源,打造协同共生创新生态系统

波士顿地区是世界著名的健康、医疗教育和医疗研究中心,同时也是全球最具创新能力的生物医药产业集群。“波士顿经验”的核心内涵是:整合政府、大学、风险资本、大型企业和创新企业五大创新主体,以利益机制为纽带,构建创新生态网络,由此形成协同共生的创新生态系统。政府提供长期的政策支持与创新创业保障;大学、科研机构提供创业教育,并形成产业网络;大型制药企业凭借强劲的资金实力和超群的市场化能力,为基础创新成果最终的价值实现提供了机会和载体;风险资本为创新研究与转化提供关键的资本支撑;个人创业和医药企业衍生出来的创新型生命健康科技公司成为引导产业发展和成果转化的生力军。

3.1.2 日本神户多方谋划、专业运营,强力促进产业发展

1998年,神户医疗产业集群(KBIC)起步建设。经过20多年的建设,KBIC成为日本最大的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并在全球生物医药产业领域具有较大的影响力。2000年3月,神户市成立公益财团法人——神户医疗产业城市促进组织(FBRI),用于领导和支持KBIC发展。FBRI是由36家机构联合出资成立的产业基金组织,主要职责包含两大类:一是负责KBIC产业集群的规划、宣传、学术合作和各机构融合发展,以及集群内相关设施的管理与运营;二是开展干细胞和细胞治疗、免疫新药开发、创新医疗器械等前沿生物医药科技的研发与转化。将产业集群的管理和前沿技术的开发统筹在FBRI内,这是神户医药产业集群的一大管理特色。

3.1.3 新加坡搭建“大士制造+启奥研发”产业协同的集聚平台

新加坡生物医药科学园区主要有两个,即大士生物制药园区(TBP)和纬壹科技城中的启奥园(Bioplis),形成了以“大士制造”为产业基础,“启奥研发”为创新源头的产业集聚格局。同时,新加坡的留人用人方式值得学习。例如,新加坡人力资源部和经济发展局联合成立了“联络新加坡”(提供咨询服务并跟进人才落户情况的海外实体服务中心),通过“人力之家”活动的举办,吸引全球顶尖人才来新加坡工作、投资和居住。新冠疫情期间,特别推出了Tech.Pass计划,通过申请的顶尖科技人员可以在新加坡长期居留,且可以不受雇于任何新加坡企业。这个计划让人才有足够的空间和时间做深度的科技创新探索。

3.2 国内经验启示

长三角是我国生物医药发展的重要区域,从全国近1.2万家生物医药企业的区域分布情况来看,近一半的企业都聚集在长三角区域。

3.2.1 上海正全力构建“研发+临床+制造+应用”全产业链

上海生物医药产业贯通上游、中游及下游,主要聚焦创新药、生物技术,瞄准合成生物学、干细胞与再生医学、基因编辑技术、基因治疗、细胞治疗、人工智能辅助药物设计等重点领域,布局若干市级科技重大专项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重大项目,强化基础研究和关键技术攻关。例如,临港新片区生物医药特色产业园区“生命蓝湾”,瞄准以细胞与基因治疗、RNA药物为代表的世界级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前沿,聚焦关键技术领域和环节,正积极构建集研发、生产、测试、展示等功能于一体的国际生物医药产业集聚区。目前上海已形成“1+5+X”的特色产业布局:“1”是指张江生物医药创新引领核心区;“5”是指临港新片区精准医疗先行示范区、闵行区南虹桥智慧医疗创新试验区、奉贤区东方美谷生命健康融合发展区、金山区上海湾区现代制药绿色承载区和宝山区北上海生物医药高端制造集聚区。

3.2.2 苏州不断提升生物医药科研成果转化

近年来,苏州市获批生物创新药临床批件数量占全国20%以上,有赖于强有力的政策支持。通过开展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和知识产权保险业务,支持生物医药企业发展;通过平台建设投资补贴及关键设备投资补助等方式,给予最高不超过2000万元的资助。同时,推动高校、科研院所积极参与专利开放许可试点,打造推出“生物医药专板”,并开展专利成果、药物管线等交易、开展里程碑式付款、技术引进、专利开放许可等交易服务。

3.2.3 杭州实施人才优先发展及定向培养战略

杭州市围绕生物医药产业转型升级需要,编制产业紧缺急需人才目录,完善新药创新创业团队招引和培育的激励机制,为创新创业人员提供良好的创业环境。此外,还对生物医药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给予一定额度无抵押融资担保,积极推进生物医药产业的国际职业资格比照认定及专项评审等工作,畅通生物医药专业技术人才职称评审渠道。

3.2.4 南京在关键材料供应和准入管理方面不断创新

在强化关键材料供应保障方面,南京规定,支持有条件的地区针对生物医药关键原材料、高端辅料、重要耗材等市场需求,布局建设原料药绿色生产基地、生物试剂产业集聚区和产业高端制造中心,采取专项安全评价、专事环境影响评价、专门药审服务、专人驻点监管等工作机制,为生物医药企业提供小批量、低成本、定制化的关键材料供给。

在优化生物医药环境准入管理方面,南京规定,省市重大医药产业项目享受绿色审批通道,在确保产业集聚区环境质量的前提下,探索在全市范围内将其他产业削减的氮、磷等指标,优先向医药类项目倾斜。鼓励生物医药特色产业园区开展污染治理措施“绿岛”项目建设,提升污染防治集中化、专业化水平。

4 昆明市生物医药产业集聚研究

4.1 发展优势

4.1.1 区位优势明显

随着中老铁路的开通和磨憨-磨丁经济合作区的设立建成,昆明面向南亚、东南亚地区辐射中心的区位优势更加明显,与磨憨-磨丁经济合作区在生物医药境外研发方面形成区域联动与项目合作。2023年,磨憨口岸进出口货物802.5万吨,增长41.61%;进出口货值总额472.7亿元,同比增长9.07%;出入境145万人次,同比增长374.1%。昆明用于研发生物技术药、化学药等的原材料,也可通过磨憨口岸进口,“一进一出”可进一步提高中老铁路的利用率。

4.1.2 资源禀赋独特

4.1.3 发展历史悠久

昆明中药厂有600多年的历史,是我国五大中药老字号生产厂家之一;医学生物所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批生物技术药研发生产单位,为彻底消灭我国小儿麻痹症作出了卓越贡献。

4.2 结论和建议

为扩大昆明市生物医药产业集聚规模,使生物医药产业更好地实现创新发展,发挥其对经济增长的正向促进作用,本文围绕聚焦强链补链、鼓励科技创新、加大招引力度、抓实人才培养、完善顶层设计、注重研发投入六个方面提出以下对策建议。

4.2.1 聚焦强链补链,迈向生物医药产业价值链高端

运用研发外包模式开展临床研究,加快培育智慧医疗、“互联网”+药品流通等新兴服务和新兴业态,健全生物医药制造上下游配套支撑体系。一是促进生物医药产业数字化转型,助推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和商业化价值探索的新业态形成。支持头部企业和平台企业合作,加快打造更加开放、多元的产业互联网平台,为生物医药产业链各领域、各环节之间的人才、数据、设备等资源共享、共用提供支撑。构建数字化供应链管理体系,包括产品追溯、物流管理、仓储管理、关系管理等关键能力。建立线上线下一体化的数字营销平台,加强对渠道商、医生、病患等产业链下游的信息覆盖,共享生产、销售、服务等价值信息。制定出台针对性的优惠政策,鼓励头部企业带动中小型企业、下游企业带动中上游企业,推动形成有利于数字化转型的产业生态体系。二是开展生命科学新技术研发应用。重点发展再生医学、细胞治疗等细胞技术,支持建设干细胞储存等临床研究平台,支持3D生物打印、干细胞制剂等新型产品研发和产业化。重点发展基因芯片、基因测序等基因检测技术,支持基因检测试剂、仪器的研发和产业化,支持基因检测技术在遗传病筛查、重大疾病早期诊断等方面的示范应用。三是延伸医药服务。重点发展医药研发外包服务(CRO),鼓励建设GLP实验室、临床试验中心等,加快发展灵长类、鼠类等模式动物,为生物医药企业等提供药物筛选、药物安全性评价、药物代谢、临床试验等药物研发外包服务。重点发展合同加工外包服务(CMO),加快建设生物药CDMO中试公共平台,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建设符合美国、欧盟等国家和地区的GMP生产车间,面向医药、保健品等企业提供加工外包服务。四是加大植物资源营养功能的开发及利用。以云南野生植物资源为依托,研究植物资源功能成分在疾病防治、营养强化、改善机能等方面的功效、机理及开发利用价值。以研究为基础,开发能够提高人体免疫力、治疗疾病、健身养颜的药品食品,以及日化品(植物提取物)及工业大麻产业的延伸利用。

4.2.2 鼓励科技创新,培育关键领域未来增长点

一是探索建设市域生物医药研发实验室、研发人员等共享机制和平台,有效整合现有研发资源,打破“各自为战”的创新格局。同时,聚焦“卡脖子”项目,加强核心技术攻关。围绕生物医药重点领域,加强科学前沿和产业重大问题研究,实施“揭榜挂帅制”“军令状”“赛马制”“省市一体化重大项目”等项目遴选方式,攻坚一批“卡脖子”技术和产品,以成功案例优先推荐申报省级、国家级科技项目。二是完善健康产品原料产业研发创新链,构建提升中药材综合利用、检测评价、规范化种植、大数据中心等科技公共服务平台及三七、重楼等大品种专业化技术研发平台。开展中药材(民族药材)重要品种功效研究,为市场推广提供科学依据;开展中药材道地性、种植加工、三七连作障碍等关键技术研究,促进信息技术、环保技术及基因技术等先进技术的运用;推行绿色、生态种植,提高昆明原料产品的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加强对重要稀缺、名贵野生原料资源种质资源的调查、搜集、鉴定、保存及人工驯化栽培技术研究,保护种质和遗传资源,依托国家自然保护区构建若干中药材资源保护区,为昆明健康产品原料产业快速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撑。三是高度重视发展现代生物技术药。做大做强现有生物技术药企业,着重支持培育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生物学研究所、沃森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贝泰妮集团、昆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等领军企业。大力开展肿瘤免疫疗法、干细胞制剂、新型生物检测试剂、血液制品及其他蛋白类、多肽类、核酸类药物新产品研发和生产。促进生物疫苗上市品种二次开发及升级换代;依托云南遗传资源优势,推进干细胞库、病理组织库等研发服务平台建设;支持突破一批单克隆抗体技术、大规模纯化、新型疫苗生产、新型生物检测试剂、生物大数据等核心技术,形成若干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生产生物技术产品的科技型企业,做优做强昆明现代生物技术药产业。

4.2.3 加大招引力度,开展梯次企业培育与引进

一是在企业“内培”“外引”方面下足功夫。内培方面:构建从对象筛选、入库培育、成长扶持到成熟壮大的企业梯度培育机制,每年滚动筛选30户左右点对点帮扶,促进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做强龙头企业,在每个细分领域培育1~2家链主企业。培育一批专注于细分市场、创新能力强、质量效益优的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建立品种品牌培育目录,培育收入超亿元级品种50个以上。外引方面:建立招商对象目标库,并持续动态更新,围绕目标库做好对接服务,瞄准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及成渝等重点区域,每年开展1~2次专题招商推介活动,每年引进承接3个以上具有先进性、前沿性的重大产业化项目。构建“3+4”产业招商路径,围绕中草药种植、生物医药制造、健康服务三大板块,聚焦现代中药、生物技术药、化学药(仿制药)及医疗器械四大新兴战略领域,积极引进国内外行业内著名的龙头企业、科研院所、掌握关键技术的科技型创新企业和多样化的健康服务机构。二是做强磨憨国际口岸经济。印发实施《磨憨沿边产业园区建设发展规划》,加快布局中老跨境旅游、医疗康养、生物医药等产业。加快磨憨-磨丁跨境隧道建设,推进智慧口岸建设,增设磨憨口岸为中药材进口边境口岸,拓展磨憨口岸跨境贸易覆盖面,做好跨境生物医药、跨境医疗康养、跨境医疗旅游等工作。三是规划建设生命科学城。加快规划建设“昆明国际健康生命科学城”,在高新区重点布局生物医药产业研发生产,在安宁市重点布局大健康现代服务业,形成以高新区、安宁市“两片”为核心,经开区、度假区、空港经济区、磨憨国际口岸等“多点”为支撑的产业发展格局,推动产业错位发展、联动发展、协同发展,壮大产业规模,提升产业能级。

近些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国家大力发展公路、铁路等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但是由于公共设施的建设时间长,需要资金投入量大,给国家在公共设施建设的道路上带来了阻碍,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国家在2014年通过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创新重点领域投融资机制鼓励社会投资的指导意见》,这一政策的发布,使国家能够充分调动社会资本,积极鼓励以PPP模式,大力发展公共基础设施建设。

4.2.4 抓实人才培养,加强生物医药人才队伍建设

一是围绕生物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需要,编制产业亟须引进人才目录。探索灵活用人的人才引入机制,设置高端特聘职位,实施聘期管理和协议工资制度,集聚全球范围内的优质产业人才。加强生物医药紧需人才的引育,加大对生物医药领域创新创业团队、高层次人才的支持力度,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顶尖人才携技术、团队来滇进行产业化的项目给予“一事一议”专项支持,以“人才带项目和项目聚人才”的方式打造人才高地。二是鼓励骨干企业探索产学结合专项培养模式,建设医药应用技术教育和实训基地,培养一批技艺娴熟的技能人才。建立民间中医药(民族医药)人才的发现和长效培养机制,鼓励以师带徒等方式的传承和培养。加强青年科技创新人才培养,促进其支撑引领产业发展方向。不断创新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建立吸引、稳定基层人才的保障和长效激励机制,形成科学、合理、梯次完整的产业创新人才培养链条。三是继续推动组建昆明市生物医药及大健康产业专家咨询委员会,充分发挥专家学者参谋咨询作用,准确把握国内外生物医药产业发展趋势,加强昆明市生物医药产业链重大问题研究,提高决策科学性,更好地推进昆明市生物医药产业及大健康高质量发展。

4.2.5 完善顶层设计,加强产业园区建设配套

一是加快制订昆明市生物医药细分领域发展规划和生物医药重点区市示范区、集聚区顶层设计,明确发展重点项目和目标,形成各区市、各区域差异化、集聚化发展格局;不断完善昆明市生物医药产业发展配套政策,搭建集资本金注入、风险补偿、担保贴息、税收优惠、要素保障等于一体的政策支撑体系,营造有利于昆明市生物医药产业和重点项目发展的政策环境。二是加强产业园区用地需求保障。对标国内一流产业园,新建或扩建一批适合前沿生物医药项目孵化载体,支持生物医药产业重点项目落地。在确保环境质量和安全的前提下,统筹保障合规项目污染物排放总量指标,提高在规划、建设、国土、环保等环节的行政审批效率,为产业聚集和中小企业孵化提供良好的环境。协调推进园区道路、燃气、给排水、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三是抢抓磨憨沿边产业园区建设重大机遇,发挥RCEP原产地累积规则等综合优势,利用好东西部协作资源,以南坡国际产能合作区为重点,深化贸易合作。推动边民互市贸易纵深改革,加快边民互市贸易升级,打造边境小康示范村+边民互市二级市场融合项目。

4.2.6 注重研发投入,加大生物医药资金支持力度

一是加大研发投入的资金支持力度。对完成临床前研究以及Ⅰ、Ⅱ、Ⅲ期临床研究的药品研发项目分阶段给予重点扶持;对获批落地生产的药品、医疗器械(含MAH落地品种)给予奖励;对新获得保健食品批准文号(卫食健字号或备案号)、特殊用途化妆品和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批准文号,且在本地投产并上市销售的特色健康产品给予奖励;对取得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欧洲药品管理局、日本药品医疗器械局等国外机构临床批件,或获得境外上市资质的药品和医疗器械给予奖励;对开展已上市产品二次开发和质量提升给予奖励。二是大力发展风投创投助力生物医药产业的研发创新。支持组建生物医药创新创业投资基金,发挥种子资金作用,带动社会资金共同投资生物医药创业孵化项目。支持金融产品创新,根据生物医药产业不同发展阶段的特点和风险,推出合适的金融产品,满足不同类型与不同生命周期生物医药产业企业的各类需求。三是分地区设立资金互助机构。可借鉴广州市的做法,分地区设立资金互助机构,设立生物医药产品保险体系等,降低企业研发投入风险,方便企业处理短期的财政问题。同时,昆明市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更应合理利用外商投资,将外商直接投资充分运用到核心产品和技术研发上,充分发挥外商投资的价值,吸引更多外商投资,使昆明的生物医药产业紧跟全球化步伐。

猜你喜欢

生物医药企业
湖北恒玖生物医药科技有限公司
企业
企业
企业
企业
企业
敢为人先的企业——超惠投不动产
生物医药洁净管道系统
生物医药洁净管道系统
生物医药洁净管道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