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建筑点亮生活
2024-06-11高阳
高阳
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在漫长的时代长河中留下了各式各样的古建筑,为后人了解历史、了解文化提供了物质基础,体现出一座城市的底蕴。因此,历史文化街区古建筑修缮工程是非常重要的。由于建筑自身性质问题,在保护与修缮方面需要重视的地方较多,需要针对建筑特点进行科学分析,用继承与发展的眼光看问题,为子孙后代谋福。
历史文化街区和古建筑的重要性
历史文化街区与古建筑是承载历史记忆、文化的重要物质基础,有着独特的艺术风格,也是凝聚时代文化精华、体现文化魅力的关键所在。历史文化街区古建筑作为一座城市的标志性建筑,起到展现城市形象,吸引游客与文化爱好者的作用,能够为城市增加旅游性收入。因此,加强对历史文化街区古建筑的重视度,保护与修缮历史文化街区古建筑,是时代的选择,也是文化继承的必由之路。
历史文化街区古建筑修缮工程施工原则
保护古建筑原始形态,注重保护复兴精细化。历史文化街区古建筑保护的第一原则,是保护古建筑的原始状态,即古建筑外在形态。为了更好地开展古建筑修缮工作,施工人员应加强对建筑的事前调查与分析,在建筑勘测上加强管理,针对建筑原构件进行深入研究,结合古建筑建成年代进行修缮,从而尽可能维持古建筑原始形态。同时,还要站在保护的基础上,抓住建筑整体特点,循序渐进开展施工任务。此外,辅以修复的方式,注重建筑协调性与肌理性修补,强调保护复兴精细化。
当前历史文化街区古建筑在历史进程中不断被修缮,其外在形态已经基本固定,且保护与修缮的成果具有鲜明的建筑特色,成为城市的标志性建筑。若维持过去的修缮施工方式,古建筑的外在呈现方式可能并不符合如今人们的审美,也不够文雅。尽管如此,古建筑依旧具有独特的文化承载力,伴随一代又一代人的成长。因此,在历史文化街区古建筑修缮工程中,应秉持约定俗成与传统工艺技术原则,避免盲目修缮与技术革新。应站在宏观的角度看待修缮工程,尽可能保证古建筑原有魅力。另外,由于时代的发展,古建筑也应顺应现代化进程,在人文内涵的基础上,将古建筑业态向体验与休闲方向转变,向本地居民以及外地游客展示文化风采。
保持原有的建筑形制,注重建筑时代特征。由于古建筑建成时间的不同,每个年代都有每个年代独有的建筑特征,在建筑结构与建筑色彩方面,有着较大的差异。保持原有建筑形制,能够在最大程度上保留古建筑的时代性。例如,唐朝时期的古建筑往往有着较缓的屋顶坡度,而宋朝时期的古建筑屋顶坡度则开始向陡峭发展,随着时间的推移,到了明清时期,尖顶已经随处可见,在排水方面有着良好的效果。同样,唐朝时期的建筑色彩相对单一,在修缮的过程中仅需简单上漆,色彩表现相对较弱。明清时期则更加偏向色彩艳丽的建筑色彩,在修缮中应加以重视。同样,在古建筑修缮施工的过程中,应考虑到建筑的地理位置,对于干旱少雨的北方地区古建筑,可以选择性或不做防雨修缮,而对于湿润多雨的南方地区古建筑,则需要做好防雨,确保古建筑修缮施工效果。
结合民生、文化服务生活。在历史文化街区古建筑修缮的过程中,应充分结合当地民生与文化特点,在保护文物的同时强调建筑人文内涵,提高社会效益。利用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加强对居民服务设施的构建,辅之以便民设备、交通基础设施。形成以历史文化街区古建筑为基础的居民公共文化空间,增强居民对传统文化的认知与理解,构建特色商业圈,用建筑点亮生活。
历史文化街区古建筑修缮工程施工工艺分析
针对历史文化街区古建筑修缮施工的瓦作方面,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植物清理。古建筑由于历史原因,周边杂草与苔藓生长较为严重,树叶的堆积给施工与修缮工作造成一定的阻碍。因此,在修缮施工的最初阶段,应切实做好植物清理工作,从而展现出古建筑的原有外在形态,使施工任务更好地进行。在植物清理的过程中,常出现古建筑瓦片松动的现象,导致后续修缮工作出现问题。对此,古建筑修缮施工人员应针对瓦片松动现象开展针对性修补。根据瓦片不同情况,采取不同措施,若瓦片外表相对干净,可以将瓦片整体摘下,使瓦片清理工作更加顺利。此外,在古建筑屋脊的修复上,可以用灰勾的方式进行抹平,并做好铺贴工作,确保牢固,避免不必要的浪费,提高经济效益。
在历史文化街区古建筑修缮上,木作修缮占据重要地位。其中,起到支撑作用的木制柱子是重中之重。由于古建筑年代久远,木制柱子极易出现腐朽开裂、虫蛀雨侵等现象,在修缮的过程中,应注意柱子的耐用程度,做好相应的防腐防蛀措施,避免因柱子问题造成古建筑内部的损坏。
历史文化街区改造工程案例——以福州市连江县魁龙坊为例
魁龙坊坐落于福州市连江县,整体工程面积为55.04万平方米,由四个片区组成,主要用地类型为居住用地,但由于历史遗留原因导致居住环境堪忧,亟须改善。同时,受到不良环境的影响,周边商业发展与公共基础设施情况也存在诸多问题,绿化用地不足,很难发挥出历史文化街区古建筑继承与发扬民族文化的作用,在经济效益方面也达不到要求。
其問题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环境保护。由于南方气候温润以及历史人为性破坏,街巷环境保持效果较差,在修缮方面不够到位。同时,由于魁龙坊周围新建筑的建立,阻碍了古建筑的连续性与观赏性的提高,整体风貌遭到严重破坏。各片区与街巷有着不同的社会功能,部分街巷功能性丰富,但受到业态偏低端的影响,导致街巷各功能得不到应有的发挥,公共服务设施尚未完善,街巷经济效益持续走低。尽管该地已有博物馆,但博物馆在文化展示方面不够重视,展示方式趋于陈旧,需要采用新型文化展示手段,为古建筑注入不竭动力。街巷缺乏绿地,缺乏公共空间,很难满足居住、商业等需要,环境问题需要引起重视。该文化街区由于管理上的问题,在交通管制上较为混乱,为做到人车分流,常出现因停车引发的争执事件,不利于树立良好的城市形象。街巷中排水设施、休闲区域与公厕等基础设施配置严重不足,对开展旅游活动造成一定阻碍。
改造策略。魁龙坊街区建成于明代,在清代兴盛起来,坐北朝南,有六条传统街巷,同时在街区前方还有一条景观内运河贯穿街区,河上共有四座古桥,形成一个完整的历史文化景点。此外,该街区内部建筑多为砖混结构,具有独特的历史文化特征。在历史文化保护与修缮方案的制定上,需要进行宏观层面的考虑。
注重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应加强街区保护与规划工作,避免采取过多改建措施,维持古建筑原始形态,针对建筑损坏的实际情况,有计划、有层次地开展修缮施工活动,注意建筑间的协调关系。应注意古建筑间的布局问题,根据古街区周围现代建筑,尽可能降低突兀感,运用历史与古建筑元素,增强建筑观赏性。应重视历史古建筑的原有风貌,对古建筑及其周边环境进行有效保护,避免人为破坏造成的古建筑损坏,修复街巷中的水系与桥体,提高街区建筑的完整性,从而达到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的目的,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旅游收入。
做好外引工作,提升街区文化内涵,同时以“文创商务”为标准,在礼宾道建立休闲区,提高绿化范围,形成与街区建筑相适应的景观区,与景观内陆河相辅相成,提高生态效益。同时,在河流沿线设立以“教育”为主题的文化型商业区域,增强街区文化宣传能力,向游客科普古建筑历史故事。此外,还可以在老城墙位置,组建运动区域,设置较大的活动空间,并结合不同年龄游客进行具体设计,形成独特记忆点。做好内联工作。在街区多个古建筑内部成立历史文化展示区域,并在专门区域组建文化广场,从而保证各片区之间的有效联动,形成动态化工作。做好交通规划管理工作。按照常规方案设计,历史文化街区中应以步行与非机动车道为基础,尽可能减少大型车辆对地面造成的破坏。同时,还要在各片区之间开展道路疏通工作,优化资源配置与人流动线,实现动静结合式交通规划,增强建筑历史文化韵味,为游客提供良好的出行与交通体验。建设地下停车场,减少对地上空间的占用率。为了满足步行游客的需求,可以适当增设共享自行车、电动车投放点,方便人们的出行。
内外协同整治,应延续文教传统。我国有着悠久的发展历史,传统文化底蕴浓厚,并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形成了艰苦奋斗、团结进取等精神意识。魁龙坊濒临实验小学,在文教方面有着较好的效果,也满足现代化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在保护文化古建筑的前提下,可以对学校进行适当扩建,将校园墙体打通,与化龙桥部分建筑区域形成衔接,并在此段地区空旷位置设置相应的文化活动区域,并在此基础上,设立文化馆、博物馆、图书馆等,丰富游客及学生的文化生活。塑造步行友好型街道,促进道路的综合性建设。由于综合性街道的关键在于居住性与商业性的一体化,除了必要的绿化区域,还需提高道路的社会效益,如增设街道座椅等。保留历史微地形,做好院落竖向规划工作。以不同建筑院落为基准,做好针对性设计。同时,在院落间道路建设方面,进行科学过渡。在文化街巷方面,统一使用现代化标高。从而降低误差,做到历史文化街区的整体微地形保留,使标高幅度保持在30厘米之内。重视管线规划工作。工程管线是维持历史文化街区古建筑的基础,在实际管线设计时,应注意将管线铺设于人行道与非机动车道之下,避免地面承重过重导致的管线损坏。同时,还要保证管線的铺设稳固,降低自然灾害的威胁。此外,管线铺设的顺序也是有原则的,应将电力排管铺设在道路中心线最近的地方,在距道路中心最远位置铺设污水管,实现工程管线铺设的有序化。
在魁龙坊修缮工程中,应根据古建筑实际情况制定“保改拆”方案。针对需要将历史文化气息浓厚的部分予以保留,尽量避免不必要的人为破坏;对建筑质量较差、环境不良区域给予改造,如翻建等;而部分与周边建筑院落风格不适应、不协调的部分建筑以及违规搭建的建筑,应采取拆除的措施,尽可能保证历史文化街区的整体风貌,在观赏性上起到促进作用。同时,还应注意在拆除一些不具备保留价值的建筑时,应采取较为温和的手法,尽量避免因局部拆除造成的应保留部分建筑损坏。例如在修缮陈家大厝时,可以将具体修缮工程分为三期:第一期针对华龙街北的几处院落进行部分修缮,并做好居民安置;第二期对街巷文化风貌进行整体性规划,确保建筑院落格局的规范化,营造文化感;第三期强调周边院落的修缮,在修缮的过程中应注意历史文化街区的历史性,在保证建筑外在形态的同时达到提高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目的,保证古建筑修缮质量。
综上所述,在飞速发展的当今社会,提高人们文化底蕴,保护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并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意义深远,应加强对历史文化街区古建筑修缮工作的重视。因此,在古建筑修缮的过程中,需要坚持保护古建筑原始形态、约定俗成与传统工艺技术、保持原有的建筑形制的原则,重视人文因素与生态因素,提高古建筑修缮施工人员的文物保护意识,保证工程质量。
(作者单位:山西省文化遗产规划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