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洱源县农村面源污染现状与治理措施
2024-06-11冯秀英
冯秀英
(云南省大理州洱源县洱海流域管理局,云南 大理 671299)
引言
农村面源污染是目前农村生态环境质量的重要污染源之一,成为农业现代化和生态环境保护治理的瓶颈。洱源县是农业大县,没有重工业,农村面源污染是保护洱海、生态环境治理的重点和难点。“农村面源污染是指农村生活和农业生产活动中,溶解的或固体的污染物,如农田中的土粒、氮素、磷素、农药重金属、农村禽畜粪便与生活垃圾等有机或无机物质,从非特定的地域,在降水和径流冲刷作用下,通过农田地表径流、农田排水和地下渗漏,使大量污染物进入受纳水体(河流、湖泊、水库、海湾)所引起的污染。不仅直接危害农业生态系统,将大量氮、磷、农药、重金属等污染物质带入水体,而且对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产生严重的危害”[1]。
1 洱源县农村面源污染的现状
洱源县是农业大县,至2022年年底全县户籍总人口为299 438人。耕地面积26.59万亩,主要粮食作物有水稻、玉米、大麦,主要经济作物有洋芋、蚕豆、油菜、烤烟,大蒜、芸豆、海菜、莲藕、瓜茄产量丰富。洱源县具有悠久的梅子种植历史,境内有上百年古梅树,全县梅子种植面积8.6万亩,梅子初加企业有2家。洱源县养殖业历史悠久,主要养殖乳牛和生猪,大牲畜存栏4.68万头,其中乳牛存栏3.36万头。洱源县境内涉及弥苴河、永安江、罗时江三条洱海入湖河道,三条主河道及其主要支流总长度188公里,流域面积1 257平方公里,多年平均径流量4.81亿立方米,多年平均入湖水量占洱海总入湖水量的59%。洱源县地热资源丰富,温泉宾馆、民宿近100家,温泉游泳池、特色泡池大大小小近100个。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农业面源污染面临范围扩大、难点众多、监测监管不到位、治理难度大等问题。农村面源污染严重影响了洱源县农业和农村经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严重制约了洱海的保护治理,甚至成为洱海保护治理的瓶颈。
1.1 农药、化肥的污染
在洱海流域六乡镇大量施用化学肥料,尤其是沿河湖大量种植大蒜,使用氮肥量过高,加之旱季水源丰富的地方大水漫灌,水稻栽种期间长时间由于大水漫灌,使部分化肥直接流入河、湖、塘,污染了水体,造成了水体富营养化,监测发现农田入河流水质总氮和总磷超标。
洱源县农药经营者主要是个体户,市场运营不规范,进货渠道多元化,经营品种杂、乱,导致监管难度大,造成被禁用的高毒、高残留农药仍在市场流通。而这些禁用农药在当地有一定的市场,一些农户还在使用,污染了农业生态环境,影响农业绿色转型发展进程。农药喷施不科学,大多数农户人工施药,没有采用无人机喷洒、针对性的点滴等技术,导致喷洒不均匀,针对性不强,农药的有效利用率降低。加之在施药时许多农户没有事先查询天气情况,有时在大风天或下雨前喷施农药,导致大部分农药飘散在空气中,落入土壤里或水中,污染了空气、土壤和水源,破坏了农业生态环境,导致农产品农药残留量增加,出现“毒苹果”“毒番茄”现象,存在食品安全隐患。
1.2 地膜的污染
地膜的推广使用给农业生产带来增收,但长期使用地膜,由于不及时清理或清理不彻底,会对土壤及农业生产环境造成污染。绝大多数农户对地膜性质和种类不了解,多数使用不可降解地膜,山区种植地膜苞谷多年未清除薄膜,种植烤烟的旱地,到下一季耕种时才去清理薄膜,使薄膜残留严重,影响农业可持续发展。由于对残存的地膜碎片长期不彻底清理,长年积累下来,村庄卫生死角,山涧边和田边树上到处可见,影响美丽村庄建设,污染农村生产生活环境。
1.3 生产和生活垃圾的污染
每年春季收割结束后,大量的烤烟扞、麦秆、玉米秆没有再利用,多数被焚烧或堆弃于田边地头或道路两侧,不仅影响村容村貌,而且影响附近公路的交通安全。秸杆焚烧时产生难闻的气味和大量浓烟,污染了周边的空气,对群众身体健康有害。大牲畜养殖大多数分散在各农户家里,畜禽粪便和粪水集中收集处理难度大,排污治污管网铺设不到位,多数农户露天堆放和堆捂畜禽粪便,处理方法简单,有些农户把粪便和粪水直接排放到雨水管或排水沟里,沿河、沿湖的农户甚至直接倒入水中,这些畜禽粪便携带大量的、有害的病原微生物(如大肠杆菌、寄生虫卵)和难以消化饲料残留物等进入江河,加剧了水质富营养化,污染了水体。
洱源县有29.94万人,据初步统计每天共产生150吨左右生活垃圾,每年合计6万吨左右,生活垃圾数量大。当地农户不重视生活垃圾处理,没有分类分袋装放、随意堆放在门口或道路两旁、不作无害化处理、有毒有害垃圾不做科学处置。垃圾分类不科学、清运不到位,尤其在村庄交通不便的地方形成垃圾清运死角,常年不及时清理,使其渗漏液污染地表水和地下水,导致生态环境恶化。“四水”收集率不高,生活污水不能全部入管网处理,而是直排到沟渠;地热开发存在“小、散、弱”现象,部分经营户没有处理好游泳池、泡池尾水,有些甚至直排到沟渠,污染水体。农村建筑垃圾监管不到位,装饰装潢材料的废弃品随意抛弃,加剧农村生态环境的恶化。
2 洱源县农村面源污染的原因
农村面源污染产生的原因很多,在这里就主要的因素分析,以求达到重点突破、重点治理。
2.1 农业科普不到位
洱源县基层农技人员对科学施肥、科学用药的普及工作力度不够。存在着施肥不科学,不注重肥料结构、各种元素含量比例不协调、施肥时不考虑天气因素和施肥方式方法不恰当等现象;施肥时没有深耕深施,造成大量肥料流失和施肥效果不佳,造成了污染。此外,当地一些菜农不懂正确施用肥料,为了省事、盲目追求肥效,把分阶段进行施肥合并成一次施用;农家肥和生物有机肥使用率不高;对水肥管理不到位,多数时候大水漫灌,造成近20%的肥效流失,严重污染了土壤和水体。由于缺乏科学的指导,农户不科学或错误用药的现象时有发生,主要表现在不正确选择农药品种,有些甚至图便宜选择低劣的替代品、超剂量用药;对农作物生长周期不熟悉,没有选择最佳时间用药;随意抛弃农药瓶和随意倾倒剩余农药,造成污染。
2.2 养殖业分散化
大牲畜养殖大多数分散在各农户家里,没有形成规模化,无法集中统一管理。畜禽粪便的处理难度大、成本高,加之养殖业存在风险大、利润不高,大多数农户不愿意建造治污设施,而是采取传统养殖,导致污染治理难度大。目前,州县两级政府投入资金,补助建有机肥厂,收集大牲畜粪便,但是效果不理想,畜禽粪便资源化技术还普及不到位,群众认可度低。早年建立的中温沼气站,运行成本高,运行效率低,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2.3 治污工程利用率不高
洱源县洱海流域6个乡镇到2020年基本上实现污水管网全覆盖,建成了396.47公顷湿地,建成了6个污水处理站点,6座垃圾中转站,1个垃圾填埋场,100多辆垃圾清运车和100辆污水清运车,但运行不理想。农村建房缺乏统一规划、管理不严诸多因素,导致农村建房比较混乱,缺乏统一标准,加之社会协调难度大等诸多因素,对污水管网的铺设带来很大困难;在建设过程中,由于设计和施工管理不到位,做不到“四水”全收,导致治污拦污设施不能正常运行;湿地运用不正常,缓冲和净化水质效果不明显。河道生态隔离带和湿地管护不到位,杂草丛生,甚至出现卫生死角,导致有些隔离带和部分湿地二次污染了水体。
2.4 宣传引导不到位
群众环保意识淡薄,部分沿河、沿湖的群众在河湖中漂洗衣服、畜禽粪便直排到村内道路边和沟道里、随意丢弃垃圾、随意倾倒生活污水等不良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污染了环境。在基层工作中,宣传发动群众工作不到位,发挥不了主人翁作用,尤其在“三清洁”(清洁田园、清洁家园和清洁水源)活动中,存在着“干部干、群众看”的现象,群众没有真正行动起来。
2.5 村庄规划滞后
洱源乡镇农村大多村庄没有规划,有规划也不一定严格执行。农户建盖房子选址会千方百计靠路近水,房子盖得一个比一个高,不遵守村落整体规划,“两违”建筑时有发生。有些村庄成型后才建设排污设施,农户居住分散,垃圾收集点设置不科学,生活垃圾收集和“四水”处理难度大,效果不理想,加剧了农村面源污染。
3 洱源县农村面源污染治理对策与措施
治理农村面源污染是一个综合性系统工程,涉及方方面面,要全社会广泛参加,更要制度层面和法律层面进行规范和约束。
3.1 加大科普力度,提高农户的科学施肥用药水平
乡镇要加强配齐农技人员队伍,做实做好农业科技推广和技术指导。对土壤进行科学的诊断、根据当地常规性种植品种分析所需营养成分、土壤结构进行科学施肥;到田间地头用实践操作指导当地农户在施肥时要深耕深施,树牢农户的节水灌溉意识,杜绝大水漫灌现象,减少肥料流失,提高使用率;积极倡导绿色生产方式,大力推广使用有机肥料和低毒高效农药;组织农技人员对区域内的地块进行长期观察和抽样定性分析氮磷钾肥和微量元素肥料需求量,做到平衡施肥,加强引导农户掌握好氮、磷流失防控技术,做到节肥增效,提高肥料的综合性利用率。认真开展农药经营市场治理,坚决取缔明令禁止的农药,严厉打击假冒伪劣和“三无”农药,监测农药的指标体系,从源头上达到科学施用农药。每年督促农户对田块的地膜进行及时清理,或组织专门人员进行彻底清理,从根本上消除地膜污染。
3.2 提高循环利用率,减少农业面源污染量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山、水、林、田、湖、草、沙”是生命共同体的生态文明思想,给农业循环经济、提高生产资源利用率、减少农业面源污染提供了理论指导。循环经济在农业上的应用就是生态农业,最典型的是以沼气为纽带的各种模式的生态农业。如“猪—沼—果”“猪—沼—菜”“猪—沼—粮”和大力推广示范“农田水微循环利用”“稻田养鱼(鸭)”,等等。实施科技赋能农业举措,加强科技成果在农业生产中转化运用,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农业增长方式的转变,实现以绿色为底色的农业发展道路,推动“双碳目标”的实现。在生产过程中充分调动土地肥力,综合考量土壤结构,对土壤进行适时改良,增加有机成分,做到节水浇灌、科学施肥,实现有限农业自然资源能够永续利用,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3.3 规范运行管理,提升截污治污能力
在项目建设过程中要加强工程质量的管理,严把质量关;对已建好的排污治污管网加大整改力度,确保正常运行;抓实环保工作队伍管理,调动好积极性,让他们切实履行职责,确保清运到位;加大执法力度,促使群众树牢环保意识;做好垃圾科学分类,督促有效利用和无害化处理。认真评估环保设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各级财政要安排一定治污设施运行经费,确保各地污水处理厂和湿地的正常运行。加强湿地和河道生态隔离带管护,充分发挥缓冲和净化水质的作用,缓解河流压力,培育水体生态净化功能,保住青山绿水。
3.4 抓实宣传教育,营造防治农业面源污染的社会氛围
洱源县乡两级农业技术人员要加大宣传力度,运用科普知识和身边的案例,讲清楚农业面源污染的产生的原因和危害性,增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的责任感、紧迫感和使命感。要多种形式开展宣传教育,制作短视频、环保小故事和在当地电视台设置曝光台,编制“大本曲”“小白剧”和“白族调”等当地群众喜闻乐见的宣传娱乐方式,并充分发挥微博、抖音、快手等自媒体的作用,讲好洱源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和洱海保护故事。要加大环保知识宣传力度,做到环保宣传“五进”,做好“环保小卫士”“小手拉大手”活动,树牢环保意识。有针对性到沿河、沿湖和湿地周边地区开展专项宣讲,进一步提升沿河、沿湖周边群众的环保意识和积极参与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的自觉性,从而动员全社积极参与到农业面源污染治理行动中,嬴造良好的共治、共享环境保护大格局。
3.5 抓实村庄规划,建设美丽乡村
村庄规划要始终坚持“突出资源优势、彰显地方特色、挖掘历史文化、保护非遗传统”原则,紧紧围绕“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建设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让广大农民在乡村振兴中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的目标,抓好规划编制。总体规划中不仅要考虑各村庄的生产生活的配套基础设施、发展规模和方向、污水处理厂和垃圾中转站的布点,还要突出特色村庄(最美乡愁体验带、商贸流通聚集地)科学布局,同时预留适度的发展空间(至少规划到10年以后),强调资源优势和区域优势整合,做到多规合一。村庄规划要坚持保护耕地、节约资源、生态保护、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充分考虑当地的民风民俗、村庄特色、生产生活方式、民居建筑特色、人口自然增长率、发展目标和方向、排污管网铺设等基本要素要求,同时要坚持耕地红线、生态红线、水源保护、水体系统自然循环原则,还要兼顾农村集市、商贸流通、学前和小学教育、卫生医疗和方便出行等满足服务“三农”的要求,促进农村可持续性发展。审议通过后的村庄规划要写入《村规民约》,严格执行规划,杜绝乡村“两违”建筑现象发生。
4 结语
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经济社会各个方面,必须动员全社会参与。随着人们生活质量和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生活资料出现差异化、个性化需求,促进市场提供丰富的产品,生活垃圾和生产废弃物不仅量大而且发生了质的变化,污染源增多,污染问题日益突出。因此,必须高度重视农村面源污染的治理,做到人人动手,全民参与,建设生态文明的绿色生活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