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环境监测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2024-06-11税军华
税军华
(秭归县环境监测站,湖北 宜昌 443699)
引言
水环境监测是保护水资源、维护生态平衡和公众健康的关键环节。然而,目前水环境监测面临一些问题。首先,代表性和及时性方面存在挑战,包括不合理的监测点布局、不确定的监测时间、不足的监测频率和突发事件监测响应问题。其次,监测能力不足,涉及监测人员和设备问题、监测技术和方法问题以及监测数据质量的保障问题。最后,缺乏完善的水环境监测制度机制体系,包括不完善的监测制度、不全面的评价指标标准和监测机制保障不到位。为解决这些问题,我们提出了一系列对策,包括合理布局监测点、加强监测时间规划、提高监测频率、改进监测人员和设备配置、推动技术创新、加强数据质量保障、健全监测制度体系以及完善评价指标标准。通过有效实施这些对策,可以提高水环境监测的准确性、时效性和可靠性,为水资源管理和环境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1 水环境监测的重要性
1.1 环境保护和公众的需要
水环境监测的重要性首先体现在环境保护和公众的需要方面。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提高,公众对于水环境质量的关注程度日益增加。他们期望能够享受到清洁、安全的自来水,希望海洋、河流等水域能够恢复生机,以满足他们的生活和娱乐需求。因此,通过进行水环境监测,可以及时掌握水质的情况,制定相应的保护措施,满足公众对于水环境的需求,提高生活质量[1]。
1.2 监测的必要性和基本原则
其次,水环境监测的重要性还体现在必要性和基本原则方面。水环境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受到诸多自然因素和人为干扰的影响,因此需要通过监测手段来获取准确、全面的数据信息。只有通过监测,我们才能了解水质是否达标,是否存在污染物超标的情况,并及时采取相应的对策措施。同时,监测也可以帮助我们了解水环境的演变趋势,预测未来可能出现的问题,从而制定科学合理的管理方案。
在进行水环境监测时,需要遵循一些基本原则。首先是勘测选择的原则,即根据不同的监测目标和研究需求,选择适宜的监测点位和监测参数。其次是监测方法的选择原则,要根据监测对象的特点和所需的数据精度,选择合适的监测方法。此外,还要注重监测数据的质量控制,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最后,需要运用合适的统计和模型方法对监测结果进行处理和分析,以期得到科学客观的结论[2]。
2 水环境监测存在的问题
2.1 水环境监测的代表性和及时性问题
水环境监测的代表性和及时性是其有效性和可靠性的基础。然而,在实际监测中存在一些问题,影响了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和时效性。以下将从监测点位布局、监测时间的不确定性、监测频率不足以及突发事件监测响应问题四个方面详细分析。
2.1.1 监测点位布局的不合理性
监测点位的布局直接关系到监测数据的代表性和全面性。然而,在实际操作中,监测点位的布局存在不合理的情况。一方面,由于经费和技术等限制因素,监测点位往往无法涵盖整个水域,导致监测数据的局限性。另一方面,监测点位往往过于集中在污染源周边,而忽视了其他可能的影响因素。这种不合理的布局导致监测数据不能真实反映整个水域的水质状况,从而影响了监测结果的准确性。
2.1.2 监测时间的不确定性
水环境的变化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不同季节、不同时间段水环境的特征也会发生变化。然而,在水环境监测中,监测时间往往存在不确定性。有时候监测点位的选择主要集中在某个特定时间段内,忽略了其他时间段对水环境的影响。这将导致监测数据无法全面反映水环境的长期演变趋势,使得我们无法准确评估水质的变化和未来的发展趋势。
2.1.3 监测频率不足导致信息滞后
监测频率是指监测的时间间隔,也是及时获得监测数据的重要因素。然而在实际监测中,监测频率往往存在不足的情况。由于监测工作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和物力资源,监测频率往往无法满足及时了解水环境变化的需求。这导致了监测数据的更新周期较长,信息滞后,难以及时掌握水环境的变化状况,从而无法在第一时间采取相应的管理措施[3]。
2.1.4 突发事件的监测响应问题
突发事件指的是那些无法预见和规避的事件,如意外事故、自然灾害等。在突发事件发生时,及时准确地进行水环境监测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在实际操作中,突发事件监测响应存在一定的问题。一方面,监测设备和技术可能无法及时调整以满足监测需求,导致监测数据的获取受阻。另一方面,监测机构在突发事件中可能缺乏有效的应急预案和响应措施,无法迅速组织人员和资源进行监测工作。这将无法及时了解突发事件对水环境的影响程度和范围,从而无法采取及时有效的紧急处理措施。
2.2 水环境监测能力不足的问题
水环境监测的能力不足是影响监测数据有效性和可靠性的另一个重要因素。在实际操作中,监测人员和设备、监测技术和方法以及监测数据质量保障方面存在以下问题。
2.2.1 监测人员和设备问题
水环境监测需要专业的人员和先进的设备来完成,然而,在现实情况下,监测人员和设备方面存在一些问题。首先,在监测人员方面,由于水环境监测属于专业领域,需要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但目前监测人员的整体素质还有待提高。缺乏专业人才会导致监测工作中存在误差和不准确性,从而影响监测数据的可信度。其次,在监测设备方面,由于技术和经费等的限制,一些地区的监测设备可能过时或者不完善,这样就会造成监测数据采集的不全面和不准确,进而影响监测结果的可靠性[4]。
2.2.2 监测技术和方法问题
水环境监测需要依靠先进的技术和科学的方法来进行,但在实际操作中存在一些问题。首先,监测技术方面,虽然目前有许多先进的监测技术可供选择,但在一些地区或者机构中并没有得到广泛应用,这导致了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无法得到有效保障。其次,在监测方法方面,由于水体的复杂性和不同污染物的特点,需要选择合适的监测方法来获取准确的数据。然而在实际操作中,一些地区或者机构可能缺乏对不同污染物监测方法的了解和掌握,导致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受到影响。
2.2.3 监测数据质量的保障问题
水环境监测数据的质量是评估水质状况和制定管理措施的基础。然而,在实际监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影响了监测数据的质量保障。首先,在数据采集过程中,人为误差、设备故障等因素可能导致数据的不准确性。这样会使监测数据的真实性受到质疑,无法为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其次,在数据处理和分析阶段,可能存在方法不当、参数选择不合理等问题,导致监测结果的可靠性受到影响,使得监测数据无法准确反映水环境的实际情况。
2.3 水环境监测制度体系问题
水环境监测制度机制体系的不完善是影响监测数据有效性和可靠性的另一个重要因素。在实际操作中,存在水环境监测制度体系不完善、水环境评价指标标准不全面以及水环境监测机制保障不到位等问题。
2.3.1 水环境监测制度体系不完善
水环境监测制度体系的不完善是导致监测数据有效性和可靠性受到影响的重要原因之一。目前,虽然国家和地方都有相关的法律法规来规范水环境监测工作,但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首先,监测制度的建立和完善需要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的支持和配合,但在一些地方或者机构中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和推动,这导致了监测工作的片面性和不系统性,从而影响了监测数据的全面性和准确性。其次,监测制度的执行和监督方面存在一定的困难,导致一些地方或者机构对监测工作缺乏必要的责任心和执行力度。
2.3.2 水环境评价指标标准不全面
水环境评价指标标准的不全面是影响监测数据有效性和可靠性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水环境评价指标标准是衡量水质状况和污染程度的重要依据,但在现实操作中存在一些问题。首先,由于水体的复杂性和不同污染物的特点,需要选择合适的评价指标来全面反映水质状况。然而,在一些地区或者机构中,可能缺乏对不同污染物评价指标的了解和掌握,导致评价结果的不准确和可靠性受到影响。其次,由于科学技术和研究进展的不断更新,水环境评价指标标准也需要不断修订和完善。然而在实际操作中,一些地区或者机构可能没有及时跟进最新的科学研究成果,导致评价指标标准的滞后性和不全面性。
2.3.3 水环境监测机制保障不到位
水环境监测机制保障不到位是监测数据有效性和可靠性受到影响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水环境监测需要有健全的机制和保障措施来确保监测工作的顺利进行,然而在实际操作中存在一些问题。首先,在监测机构组织方面,可能缺乏有效的协调和配合机制,导致监测工作的重复和冗余,从而浪费了人力和资源。其次,在监测数据管理和共享方面,可能存在数据交流和共享的困难,导致监测数据无法得到充分利用和应用。此外,在监测数据质量保证方面,可能缺乏相应的审核和评估机制,导致监测数据的真实性和可信度受到威胁。
3 水环境监测问题的解决对策
当今,在全球范围内,水环境污染已成为一个严重的问题。随着人类活动的增加,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导致水资源过度利用和污染。为了保护水资源以及人类健康,我们必须采取有效措施来解决水环境监测问题。本文将探讨几个应对水环境监测问题的对策。
首先,建立完善的监测网络是解决水环境监测问题的关键。政府、科研机构和相关企业需要加强合作,共同投资,建设覆盖整个水域的监测系统。这个监测系统应安装传感器和相关仪器设备,实时监测水质和水量等关键指标。传感器可以测量溶解氧含量、温度、pH值、悬浮物浓度以及重金属和有机污染物的浓度等参数。为了有效管理监测数据,需要建立一个专门的数据中心来存储和管理这些数据,并利用大数据技术进行分析和预测。通过建立完善的监测网络,可以准确了解水环境状况,及时发现异常情况并采取相应的措施。政府和相关部门可以根据监测数据采取行动,调查并解决潜在的污染源。此外,通过监测水量指标,可以及时了解水资源的供需情况,制定合理的水资源管理策略。为了建立完善的监测网络,政府、科研机构和相关企业需要共同努力,投资建设监测系统,并确保其长期运行和维护。同时,加强人员培训,增强从业人员的技术能力和意识,以便更好地管理和利用监测数据。
其次,提高水环境监测技术的精确性和灵敏度是解决问题的重要方面。遥感技术通过卫星或其他平台上的传感器获取水域的遥感图像和数据,可以快速监测较大范围的水域,并提供高分辨率的图像和数据。遥感技术可以探测到水体表面的温度、叶绿素含量、浊度等指标,了解水体状态和变化。纳米技术可以制备高灵敏度的传感器,用于检测微量污染物。这些新技术的应用能够提高监测的精确性和灵敏度,为水环境质量的监控提供更全面准确的数据支持。为了加强水环境监测技术的研发和应用,需要政府、科研机构和相关企业的合作。他们可以共同投资研究项目,推动新技术的开发和创新。建立多学科的研究团队,整合各方的专业知识和资源,促进监测技术的不断突破。同时,制定标准和质量认证体系,确保新技术的可靠性和准确性,为水环境监测提供可靠的技术支持。
另外,加强法律法规的制定和执行是解决水环境监测问题的重要手段。政府应该加强立法工作,建立健全法律体系,明确水环境保护的责任和义务。在制定法律法规时,需要考虑到不同水域的特殊性和需求,确保其科学性、可操作性和有效性。同时,还应加大对违法行为的打击力度,严厉惩罚那些污染水环境的企业和个人。这可以通过增加处罚力度、提高罚款金额、加大执法力度等措施来实现。只有形成严格的法律制度和有效的执法机制,才能有效遏制污染行为的发生。此外,政府还应制定激励政策,鼓励企业投资水环境保护工作。可以对符合环境标准的企业给予税收优惠、贷款支持、研发资金等方面的奖励,以鼓励企业积极参与水环境保护,并推动技术创新和改进。同时,政府还可以设立环保基金,为水环境监测和治理项目提供经济支持和保障。通过激励机制的引导,可以促使企业主动采取措施改善水环境,提高整体水质。
最后,加强公众参与也是解决水环境监测问题的重要途径。公众对于水环境的保护具有直接的利益关系,因此应该积极参与监测工作。政府可以通过举办宣传活动、提供相关培训和教育,增加公众对水环境问题的认识和意识。这包括向公众普及水资源的重要性、水污染的危害以及如何保护水环境的方法等方面的知识。同时,政府还应鼓励公众主动报告发现的异常情况,建立便捷的举报渠道,并确保举报者的权益受到保护。政府还应建立公众参与机制,组织社会力量参与监测工作,形成全民共治的局面。可以设立水环境志愿者团队,组织定期的巡查和检测活动,使公众能够参与到水环境的实际监测中。此外,政府还可以建立相关的社区研讨会、咨询委员会等平台,促进公众与政府、科研机构和企业之间的交流与合作。通过广泛的公众参与,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水环境状况,形成合理的水环境保护合力。
4 结论
水环境监测存在的问题包括监测网络不完善、技术精确性和灵敏度有待提高等。为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建立完善的监测网络,投资建设监测系统,并加强人员培训。同时,采用新一代监测技术,如遥感技术、纳米技术以及基于DNA分析的光谱分析等方法,提高监测的精确性和灵敏度。政府、科研机构和相关企业应合作共同投资,推动新技术的开发和创新。此外,制定标准和质量认证体系,确保新技术的可靠性和准确性。综上所述,通过集体的努力和跨领域合作,我们可以克服水环境监测存在的问题,提高水环境质量的监控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