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令仪:一生只为一颗“中国芯”
2024-06-10
“我最大的心愿就是匍匐在地,擦净祖国身上的耻辱!”这是女科学家黄令仪发自内心的呐喊。她以八旬高龄带队研制出“龙芯3号”,打破了西方的技術封锁,让歼-20隐形战机、北斗卫星都装上了“中国芯”,每年为国家省下2万亿元的芯片支出。
年少燃起科技强国梦
1936年,黄令仪出生于广西南宁,父亲是广西博物馆的创始人和首任馆长,母亲是一名化学研究员。童年时,她经历了日本侵华事件,亲眼目睹日寇的暴行和祖国的苦难。有一次,在和父母逃难的路上,一架日军飞机突然出现,在他们身边投下了几枚炸弹,和他们一起逃难的两个人被炸得粉身碎骨。这个惨烈的场景让黄令仪终生难忘,她明白了“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暗暗发誓一定要努力读书,让自己的国家强大,不再受外敌的欺凌。
抗战胜利后,黄令仪凭借着自身的努力和对理想的追求,在1954年,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华中工学院(现华中科技大学)。
黄令仪从心底里认为,当时的中国,最紧迫的需求是科技的进步、工业的发展。那时,半导体学科的研究是一个十分紧急且重要的任务,1958年,黄令仪从华中工学院毕业后,选择进入清华大学半导体材料与器件专业继续深造。1960年,黄令仪学成回到母校,在华中工学院创办了我国第一个半导体专业和实验室。
为中国的芯片事业奋斗
“第三次科技革命已经开始,我们不能再落于人后,我们要研究属于自己的计算机!”带着这样的抱负,黄令仪继续她的研究工作。1962年10月,黄令仪被分配到了中科院计算所二室101组(固体电路组)工作。虽然工作内容发生了改变,可是那些小小的晶体管仍然扎根于她心中,她渴望有一天能够继续进行晶体管的研究。
机会终于来到了黄令仪面前,她的名字出现在了我国首台空间计算机的研发人员名单之中。这不仅是国家对黄令仪能力的认可,对黄令仪来说也是一个难得的机会。
黄令仪开始了自己的首个半导体三极管项目研究。这是中国第一个芯片研究团队,没有可以利用的参考资料,没有先进的仪器设备,研发人员人手也不足。时间紧、任务重,黄令仪带领团队与时间赛跑,争分夺秒。
功夫不负有心人。1965年,黄令仪带领的研发团队终于成功研制出了中功率管。1966年,使用黄令仪团队研制的中功率管的计算机问世。这台计算机在我国的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升空中起了重要作用,为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973年,中科院决定研制大型计算机。黄令仪又受命负责存储器和芯片的研制工作。这是一份十分重要的工作,黄令仪高兴之余,心里多了一分忐忑。
没有资料,没有技术,黄令仪和团队就自己摸索。经过夜以继日的努力和拼搏,黄令仪和团队成功完成了任务,研制出了性能稳定的存储器,在芯片研制方面也有了很大的突破,他们的研究成果被应用于757大型向量计算机中。
造出中国自己的“龙芯”
1989年,黄令仪参加了在美国举办的国际芯片展览会。在那里,她看到了世界上最先进的芯片,却看不到中国芯片的影子。她内心深知,中国芯片已经远远地落在了后面。
2001年,黄令仪接到了一个重要的邀请电话,邀请她参与一个国家级的项目,研发中国自有产权的高性能芯片。这是黄令仪多年来的梦想,所以她毫不犹豫地答应了。黄令仪带领团队克服了无数的困难,终于在2002年8月10日成功试验了“龙芯1号”芯片。这是中国第一款自主研发的CPU,它真正结束了中国计算机“无芯可用”的历史。
2004年9月,黄令仪申请退休回到了老家桂林。可没多久,龙芯研发陷入了新的僵局,中国科学院微电子所的领导不得不请求黄令仪再次出山。在黄令仪和龙芯研发人员的努力下,龙芯芯片迅速迭代升级。“龙芯2号”“龙芯3号”相继问世,我国自主研发的芯片已经在各个行业中投入使用。
2015年,我国发射了首颗搭载“龙芯”芯片的卫星。2018年,复兴号高铁和歼-20战斗机的雷达使用的都是“中国芯”。2019年,黄令仪获得了中国计算机学会颁发的CCF夏培肃奖,这是中国计算机领域最高的荣誉奖项,用以表彰她为中国计算机事业所做出的杰出贡献。
2023年4月20日,黄令仪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86岁。她的一生,是一部中国芯片事业的发展史,她用自己的智慧和汗水,为祖国铸造了一颗颗跳动的“中国芯”,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留下了宝贵的财富。
黄令仪(1936年12月—2023年4月),原名廖文蒂,中国微电子领域专家,中国半导体产业的重要奠基人之一,被誉为“龙芯之母”。2019年获得中国计算机领域最高荣誉“CCF夏培肃奖”。 毕生致力于集成电路事业的发展,为我国芯片之路奉献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