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赵仁恺:核潜艇“守护神”

2024-06-10

学苑创造·B版 2024年5期
关键词:守护神核动力原子弹

赵仁恺(1923—2010),国际著名核动力专家,中国核能动力科学与工程技术设计的奠基人和开拓者之一。1991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1994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赵仁恺是唯一一位参与了我国潜艇核动力设计、建造、安装、调试、运行、退役全阶段的科学家。中国第一艘核潜艇、中国第一座核动力反应堆、中国第一座重水反应堆……很多的“第一”,都离不开赵仁恺的努力。

[担起国之重任]

1956年7月,原本学习机械工程专业的赵仁恺被调往当时的中国科学院原子能研究所,由此开始了与核工业几十年的不解之缘。

在这个新的研究领域里,赵仁恺过往的经验相当于一张白纸。为了快速掌握专业技能,赵仁恺白天忙工作,晚上则抓紧学习原子理论。后来,赵仁恺被派往国外,学习核物理、热工水力、流体力学、辐射防护等专业知识。

1958年夏天,赵仁恺被委派了一个重要的任务——研制核潜艇。最初,大家寄望于苏联的帮助,但苏联以“中方仓库未建成”“中方保密条件不理想”等为借口一拖再拖,迟迟不派人来援助。于是,赵仁恺明白了,要想在科技发展的路上走得远,最终还得靠自己。为了理清思路,赵仁恺提出了研制核潜艇的初步方案。随着研发工作的深入,到1959年底,赵仁恺已经在笔记本上梳理出1500多个技术问题。

然而核潜艇的研发工作尚未完成,赵仁恺又被抽调去参加原子弹的研制工作。在茫茫的戈壁滩上,赵仁恺一边尽心尽力研制原子弹,一边挂念着未完成的核潜艇项目。1964年,当他看到蘑菇云在大漠深处升起时,更加坚定了信心——“原子弹能行,核潜艇也一定能研制出来!”

[山沟里做大事]

1965年,核潜艇项目重启。赵仁恺的任务是完成核潜艇陆上模式堆建设。核潜艇陆上模式堆建設在四川的大山里,赵仁恺二话不说,再次踏上征程,扎根深山。

为了绘制出更准确的图纸,赵仁恺和同事们连续加班18个昼夜,验算校对了6万多份数据和图纸,查出了159个影响工程质量和进度的问题;为了确保焊接质量,赵仁恺始终坚守在温度高达250摄氏度的焊接现场,不断有工人因高温晕倒被送走,赵仁恺却从没迟到早退过;为了解决装堆小组发现的问题,赵仁恺带领小组10余人连续工作27天,一个一个选配零件,最终如期完成设备安装任务……后来有工作人员回忆:“每逢研发的关键节点,赵仁恺都在工作现场。”在赵仁恺和同事们的共同努力下,1974年8月1日,我国第一艘核潜艇“长征一号”交付海军服役。

[随核潜艇潜入深海]

50米、100米、150米、200米……1988年的南海海域,我国一艘正在进行深水试验的核潜艇突然中断了与水面指挥艇的通信联系。狭小的核潜艇控制舱内,65岁的赵仁恺面不改色,在立即上浮和继续下潜的争议声中,坚定地选择了后者。果不其然,当核潜艇继续下潜到一定深度后,通信恢复了。

但是很多年后人们才知道,赵仁恺为了那次深水试验做了充分的准备——几十年没有陪夫人旅行的他,特地陪夫人旅行了一次,还给三个孩子分别买了一块手表,留下了一封遗书。一旦他有去无回,这些就是他留给家人的念想。赵仁恺将一生与我国核动力事业紧密相连,挺起了中华民族不屈的脊梁。

(注:本文根据《中国科学报》《四川日报》等报纸刊载的文章整编。)

猜你喜欢

守护神核动力原子弹
俄罗斯基洛夫级核动力导弹巡洋舰
杨俊德:农业丰收的“守护神”
近海守护神
彭士禄:核动力事业的“垦荒牛”
110,致敬平安“守护神”
绝密运送: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的运载历程
徒手“撕开”原子弹
核动力第一舰
倘若“菲莱”使用的是核动力
网吧『守护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