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全媒体时代高校党员志愿服务信息化建设研究*

2024-06-10廖卢琴

教书育人 2024年9期
关键词:学生党员志愿党员

廖卢琴

(广东技术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近年来,高校党员志愿服务活动越来越受到关注,习近平总书记非常重视志愿服务工作,曾三次给党员志愿者回信,希望能大力弘扬志愿服务精神,勉励青年党员积极参与志愿服务活动。联合国前秘书长潘基文曾指出:“志愿服务通过促进尊重多样性、平等以及人人参与,可以带来积极的社会变化,是最具活力的社会财富。”[1]

为积极推动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高校党员志愿服务工作也在不断推陈出新,特别是进入全媒体时代后,更注重志愿服务的信息化建设工作。随着信息化程度的不断发展,高校党员志愿服务工作也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这就需要在实际工作中突破传统的工作套路,结合时代发展的新需求,不断更新志愿服务工作理念,真正取得服务育人的效果。

一、全媒体时代推进高校党员志愿服务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

党员志愿服务一直是各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载体之一,不少高校党支部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是以提倡学生党员参与志愿服务活动的形式,彰显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引领力。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要“推进诚信建设和志愿服务制度化,强化社会责任意识、规则意识、奉献意识”,可见,在高校中开展党员志愿服务活动,不仅有利于发挥高校党员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更有利于学生党员积极参与社会、服务社会,将来成为真正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从本质上看,志愿服务活动是一种社会实践活动,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一种体现。高校通过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倡导青年党员积极参与,实际上也是引领青年党员参与基层治理的一种形式。青年党员在参与志愿服务过程中,能从中发现目前社会需要解决的一些问题,以及社会对于人才的需求。青年学生党员在与社区联动过程中,真正有效地参与了基层治理工作的第一线,在实践过程中真正体验服务的过程。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 年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把党的教育方针全面贯彻到学校工作的各个方面。高校基层党组织承担着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使命,通过以志愿服务活动为教育载体,有利于提升育人的效果。

二、高校党员志愿服务信息化建设工作面临的挑战

(一)高校党员志愿服务信息化管理有待完善

高校党员志愿服务工作的顺利开展,离不开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目前,不少高校党员志愿服务活动的管理,主要包括前期的动员招募、培训教育,过程中的动态管理、评估考核,以及后期的总结宣传等,为确保志愿服务活动顺利开展,高校制定了相关的规章制度,并依托志愿服务管理体系,将其与高校大学生党员的培养考察相结合,实现以支部管理为主,按志愿服务活动项目设定相关考核量化指标和评价机制。

这样的制度化志愿服务管理机制,在高校党支部开展志愿服务活动过程中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随着新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信息化管理过程中也面临不少难题。由于目前高校并没有健全的信息化建设管理系统,导致一系列问题的产生,如前期的动员和培训教育如何实现全覆盖,过程中的动态管理和评估考核如何实现及时反馈,最后的总结宣传如何通过新媒体平台扩大影响力和宣传力等。要想进一步提高党员志愿服务工作的效能,信息化建设是关键一步。信息化的进程即可复制也可推广,能够促进有特色的志愿活动项目实现效能的最大化,同时扩大辐射力,不仅受当代青年党员学生的欢迎,也能让志愿服务活动从校园“走出去”“做出彩”。

(二)高校用于党员志愿服务的互联网媒介没有充分发挥应有作用

高校党员志愿服务的信息化建设,最重要的一环就是需要通过互联网作为媒介,但目前各高校的党建工作主要都是通过学校官网、微信公众号、学习强国APP 等媒介作为主要宣传工具,在志愿服务活动方面并没有搭建起专门的网络信息平台。虽然一些高校也通过党建专题网站来作为主要宣传工具,但内容上并无吸引力,仅仅是将活动内容以新闻报道的方式呈现出来,且并未开放互动平台,导致网站的“吸粉”力度不够,无法在青年学生中真正产生思想引领作用。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目前受到青年喜爱的各类网络信息平台层出不穷,如抖音、小红书、短视频等,因其内容简短且浏览便捷,使得主流媒体在青年学生群体中的传播受到一定的影响,他们在生活中更倾向于选择与其兴趣爱好相匹配的内容来浏览。

高校党员的志愿服务活动要在青年学生群体中产生一定的吸引力,就需要我们充分利用互联网的优势,主动将党建网络平台建设好,不断更新志愿服务活动的内容,让活动以贴近青年学生群体的图文方式来呈现。在活动实践上,对过去千篇一律的专题讲座以及志愿服务的活动形式,要适当作出一些调整,从“我说你听”的主动灌输方式,逐渐转变成“你提议你参与”的互动方式,让学生在沉浸式的体验中,主动领会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让其在青年学生党员心中真正发挥作用。

(三)高校党员志愿服务信息化建设的联动共建程度不高

高校党员志愿服务活动的开展向来都是学校主导,以支部为单位自行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但社区联动力量不足,最终导致策划好的志愿服务活动,在实际开展过程中逐渐流于形式。如不少学生党支部在一些重要的纪念日开展志愿服务活动,由于得不到社区的支持,最后只是拍照留影后草草收场。同时由于志愿服务活动形式较为单一,甚至不少活动仅仅停留在喊口号阶段,并未真正去实践,更谈不上用专业知识去服务社会。

从志愿服务活动供给侧角度来分析,可以看到要想真正让志愿服务活动实现其效能,必须做好以下几点:一是要加强服务主体的主动性,也就是说学生党员的服务意识要增强,同时基层党组织在整个志愿服务活动过程中,能够真正整合资源、集中供给服务。二是专业服务能力要提升,不少高校党员学生其实是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的,如何让他们将在学校所学的专业知识运用到志愿服务活动中,这就需要社区在学生党员参与志愿服务的过程中提出需求,不少社区是需要相应专业的学生党员进行服务的。我们在高校开展志愿服务活动中可以看到,有一些是有专业针对性的服务,如帮助社区居民解决网络信息技术难题。也有不少学生支部进社区帮助居民讲解一些用电安全及紧急护理等内容。但大部分志愿服务活动往往都停留在知识宣讲或者技术帮扶层面,没有真正与社区形成长期的联动共建。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这就意味着在整个志愿服务活动开展过程中,高校要主动推进活动进程,也需要社区和高校联动共建,凝聚社会的资源,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党员参与志愿服务活动的兴趣,同时能够让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不仅可以运用专业技能助人,也能在志愿服务活动过程中得到锻炼,提升社会责任感。

三、高校党员志愿服务信息化建设工作的创新路径

(一)机制创新:完善高校党员志愿服务的宣传机制

十九大报告提出,“推进志愿服务制度化,强化社会责任意识、规则意识和奉献意识”。高校开展党员志愿服务活动,不仅要使学生党员树立“志愿服务”精神理念,更要注重机制创新,特别是在宣传机制方面。在信息化社会,较之于传统的志愿服务活动有所不同,过去通过标语、公益广告、报纸等形式开展宣传教育,在信息社会要契合时代发展需求,建立高校党员志愿服务的宣传机制。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健全志愿服务体系”,党员志愿服务如何顺应新时代新要求,在志愿服务中践行群众路线、引领社会风尚,这是必须回应的问题。[2]

首先,在政策引导上以往各高校是将党员参与志愿服务活动纳入考核评价体系中,并且作为评先评优的重要依据。进入全媒体时代,这些考核机制通过“硬指标”来规定,反而没有真正起到思想引领作用。在现代社会,高校党员志愿服务的工作思路也要有所转变,特别是注重从政策引导上抓手,不仅延续过去好的做法,也要顺应新时代新要求,将志愿服务纳入党的建设工作中来,积极助推志愿服务宣传工作的智能化。其次,在支部管理中,尊重党员的主体地位,按支部党员的专业,将志愿服务与专业建设相结合,让党员志愿者在参与志愿服务过程中分工明确,让专业技能真正在活动中得以实践。

(二)服务创新:拓展高校党员志愿服务领域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在全社会弘扬劳动精神、奋斗精神、奉献精神、创造精神、勤俭节约精神,培育时代新风新貌”。[3]近年来,不少高校在党建工作中大力推进党员志愿服务,不断创新服务理念,让大学生党员真正地“走进社会、服务社会”,这是进一步提高党组织的组织力和服务力、提升党员能力素质的有效抓手。在实际的志愿服务活动过程中,不仅需要有效的制度保障,同时也需要拓展党员志愿服务的领域,这样才能确保志愿服务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在志愿服务活动过程中,要满足社会需求,高校与社区建立联动机制,为学生党员开展志愿服务活动提供便利,信息化建设在其中发挥的作用不可小觑。一旦建立起完善的党员志愿服务活动网络平台,学生党员就能根据自己的专业特长,精准地找到需要服务的对象,了解他们的需求,提供有效的服务。特别是当志愿服务形成一定规模后,随着网络平台建设的成熟,参与志愿服务的党员人数也不断增加,在开展志愿服务活动的过程中就能实现有组织、最大化的需求与供给对接。同时,高校依托党员志愿服务信息化平台,能够动态地管理每一位党员的志愿服务分类及评价,而且能够通过及时与被服务对象进行回访来调整服务的领域,确保志愿服务工作的常态长效。

(三)平台创新:实现高校党员志愿服务与社区联动

进入全媒体时代,高校党员志愿服务活动也要顺应时代要求进行转型。尤其是在专业志愿服务方面,不少高校在志愿服务活动中注重覆盖面,同时还依托专业化、技术化手段与社区联动,真正让学生党员办实事。

一是注重专业化服务培训。党员志愿服务者在真正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前,都必须经过专业的培训,同时深入各类社会组织开展的志愿服务活动中。每支基层志愿服务队成员都应突出党群共建、专业化服务的特点。[4]二是注重对接专业机构。目前,专业化志愿服务更受社区群众喜爱,同时也是学生将专业知识与实践活动相结合的最好方式。但前提是需要对接好专业机构,部分高校由支部自主组织的志愿服务活动效果并不明显,到最后不仅流于形式,党员在服务过程中也得不到真正的锻炼。而专业的志愿服务公益机构,既可以为高校提供智力支持、信息支持,又能收集群众所需,将志愿服务进行专业分类,为学生党员参与志愿服务活动提供思路。三是注重运用信息网络。由于志愿服务的种类繁多,在信息收集方面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建立志愿服务网络平台能够即时性地发布各类信息,同时收集群众服务的需求。在“无人不网、无处不网”的全媒体时代,志愿服务网络平台的建设,不仅给志愿服务活动提供了便利,也让学生摆脱了以往志愿服务只是扫大街、宣传垃圾分类等刻板印象,每一项志愿服务活动都能够通过网络信息平台及时浏览,同时在参与过程中,他们的身影通过网文、短视频、公众号推送的方式被广泛宣传,也发挥了榜样的作用,能够带动身边的青年学生积极参与志愿服务活动中体现自身价值。

总之,高校党员志愿服务活动在全媒体时代有新的意义和新的发展趋势,在顺应时代发展需求的同时,也要体现青年学生党员的担当意识,提升其社会责任感。传统的高校党员志愿服务活动如何实现转型,这要从机制建设、服务内容和平台建设上下功夫,不断更新理念,体现学生党员在志愿服务活动中的主体性。同时,将青年学生党员的志愿活动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抓手,依托学生党员的专业优势,推进高校党员志愿服务的信息化建设工作不断深入,确保每一项工作都行之有方。

猜你喜欢

学生党员志愿党员
高考志愿被篡改,考生该何去何从?
我是党员向我看
我志愿……
“我是党员,就要冲在最前面!”
网络环境下如何发挥高校学生党员在意识形态工作中的作用
转移党员组织关系的要求
对慰问贫困党员的反思
如何防止高考志愿再遭篡改
高校优秀学生党员评选体系的构建——基于AHP法的运用分析
因爱汇聚,志愿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