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病种支付带动病种成本管理
2024-06-10祝豫
文|祝豫
部分医院的医疗信息系统和会计制度建立不够完善,不能很好地进行医疗病种成本核算。
公立医院成本管理是深化医疗改革的关键,有助于提升医院经济核算和内部管理效率,强化员工成本意识,减少浪费,优化医疗服务质量,增强社会效益。
当前,医保支付方式改革和医疗体制改革不断深化,按病种付费逐渐取代按项目付费。医院管理层关注成本管理,也要因应改革,关注病种支付和病种管理,综合运用各种方式来控制新支付方式下的医疗运营成本。
病种成本管理现实局面
病种成本的计算是基于对没有并发症的单一病种的管理。单一病种成本核算方法主要包括历史成本和标准成本。当前,大多数医院使用回顾成本方法对病种类型的成本进行回顾性调查,这要求医院要有相对完整的医疗基础数据和财务信息记录,包括治疗费用、药品费用和材料费用等。这些数据为医院制订诊断和治疗的病种成本费用提供参考,为合理分配医疗技术检查费用、手术费用、ICU费用和病种科室费用提供科学可靠的计算依据。
病种成本管理的积极性
公立医院开展单一病种的管理,从标准、有序的诊断和治疗过程到有效的成本控制,对医生和患者都是有益的。按病种付费方式下,临床路径用于治疗规范、效果明显的常见疾病当中,单一病种的管理能将更多医疗临床诊疗路径进行有效规范,医院将不合理检查及药品费用进行自我控制,从而达到医疗费用降低的目的。
就成本管理来说,可对比实际成本与标准成本并分析原因,这不仅能强化医院成本管控,还可杜绝不合理处方开具,避免过度检查、治疗和用药,有效控制住院时间,节省医疗资源,降低病种诊断和治疗成本,减轻患者经济负担,提升患者信任度和满意度。
同时,公立医院病种成本核算不只是医院评估单一病种类型管理的方法,还为定价部门和医疗保险管理部门制定合理医疗服务价格与医保支付标准提供了有效依据。
病种类型的成本主要来自大量回顾性样本,与病种类型相关的医疗服务成本是在特定且明确的临床路径条件下收集的,通过对诊断、治疗计划和可控制的医疗风险进行评估分析,在广泛进行数据收集的基础上,物价部门和医疗保险部门科学全面考虑相关政策因素,最终建立医疗服务项目收费标准和医保支付方式。
病种成本管理的消极性
目前,在实际执行按病种付费模式进行成本管理时,发现此类管理模式也会存在一定缺陷。第一,医务人员为了将医疗费用减少,会将患者的住院时间减少,从而对新医疗技术推广产生不利影响。
第二,医务人员会选择诊治简单、病情较轻的患者,而不愿选择疑难重症患者,从而可能会有推诿病人的情况出现。所以,建议根据传统医保支付情况,改善医保支付所带来的不合理现象,通过成本信息系统提升医保支付的效果。
第三,许多公立医院在建设成本信息系统的过程中,对各类成本大多采用人员分配和物资消耗共享的方法,对单病种成本核算的精确度存在影响。由于病种成本管理的特殊性,许多医院并没有真正做到病种成本核算和管理。
第四,部分公立医院的医疗信息系统和会计制度建立不够完善,不能很好地进行医疗病种成本核算。现有的项目成本或病种成本核算系统开发与医院HIS系统和财务会计系统对接存在问题,无法收集完整的数据,导致病种成本核算结果不准确。
第五,在病种成本核算工作中会涉及物资管理、医疗统计、人员成本等各个方面,财务核算相对复杂,由于医疗行业发展的特殊性,多数医院仍处于成本管理基础薄弱的阶段,基础数据采集的规范化和成本分摊方式的差异化,导致病种数据采集不完整或成本数据不准确。
病种成本管理新思路
完善绩效考核管理制度。随着病种支付的落地,医院想要长期、稳定地高质量发展,必须持续提升各临床科室人员的综合素质和专业能力,制定完善的绩效考核制度,激励各科室优化病种结构,提升医院的竞争力。
在医院绩效考核指标中强化成本管理内容,把临床医生的薪酬与个人技能、科室效益相结合,通过完善绩效考核方案提升员工参与成本管理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加强内部人员的良性竞争,保证绩效考核的公平、公正、公开,并结合医院实际和员工需求制定合理的激励措施,提升其实施效果,健全约束机制。
提升人力配置的科学性。人力资源管理水平是医院成本管理水平的决定因素之一,伴随着医保支付的逐步实施,对人力资源的配置要求愈来愈高,既需要具有较高专业技术能力的临床医疗人员,也需要具有统计分析能力、临床知识等综合素质较高的运营管理专业人员,辅助临床科室开展诊疗活动。
医院可通过内部培养人才、激励机制鼓励成才、人才引进等多种措施,不断加强医疗及管理人才梯队建设,提升人力资源配置和管理的合理性和科学性,同时加强人才的院内外培训,提升人力资源的专业性和职业责任感,为医院各临床科室及管理层提供数据支持,掌握成本差异并进行管控,为医院管理层作出科学决策提供可靠依据,规划医院未来发展趋势和战略目标,优化成本管理措施,助力医院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优化医疗资源分配。在病种支付方式下,医院成本管理作为国家公立医院绩效考核的重要内容之一,将医疗服务项目成本和病种成本管理指标纳入医院绩效考核内容,与医院临床路径管理相结合,严格控制病种诊疗过程中的各种医疗行为,建立临床合理检查、合理用药的评估机制,完善临床病种耗材的选择方案,从制度上规范和约束医院对医疗资源配置和使用行为,优化医疗资源的合理配置和有效使用,提高诊疗的效率和效益。
精准优化的医院成本管理模式,不仅能够促进医疗资源配置和管理的科学性和规范性,还可提升医院的整体管理水平和医疗服务质量。
打破信息壁垒。医院成本核算和管理工作需要大量的数据支持,完整、准确、规范的成本信息是提升成本管理质量的关键要素。
针对病种支付方式下医院成本管理的现状,为了提高医院成本精细化管理水平,必须建立医院内部信息系统数据的互联互通,统一系统之间的数据接口标准,完善医院业务流和数据流,才能为医院病种成本管理提高可靠保障。
医院医疗成本、资产成本和人力成本分别涉及医院信息系统、企业资源规划系统、人力资源系统以及其他信息管理系统,病种成本管理则需要将所有系统数据追溯到源头。
因此,必须整合数据平台,实现数据互联互通,打破信息壁垒,提高信息化系统的服务和数据交换能力,促进医院病种成本精细化管理水平不断提高。
完善数据分析。在病种支付制度实施前,大部分公立医院只注重科室的成本核算,存在方法少、管理粗、准确性差等问题。医院内部和外部不确定因素较多,在成本预算过程中可能出现些许偏差,预算数额与实际数额存在差异。
为了积极适应病种支付方式改革,应将临床路径、患者费用和医疗资源消耗等纳入医院成本管理的相关调查和分析内容,运用科学、规范、合理的分析方法对医院病种成本各项指标数据进行全面细致的分析评价,提高医院病种成本管理水平,减轻患者医疗负担,提高医院运行效率。
另外,医院还需投入人力、物力、财力,优化成本核算系统中数据分析功能,尤其是对动态数据进行动态统计分析,保证数据准确性和可回溯性,提升成本核算质量。医院还应对成本结构开展定期分析与评估,并结合医院各项业务成本支出变化情况制定下一阶段的成本管理方案,适时调整成本管控方向与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