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4―2023年我国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文献回顾
——基于知识图谱的可视化分析
2024-06-10王姣
王 姣
(西藏林芝市广东实验中学 西藏 林芝 860000)
心理健康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中学时代作为人生发展的重要阶段,不仅是身体发育的关键期,也是心理成长和人格塑造的关键期。自20 世纪80 年代中期以来,我国不少省、自治区和直辖市在大中小学中开展了心理健康教育。近二十年的研究发展,使得我国的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取得了突出成绩。及时总结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中取得的成绩与不足,分析研究工作中的经验教训,对于中学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的深入发展意义重大。本文采用科学知识图谱方法,分析国内中学心理健康教育近二十年来的研究状况,以窥探1994―2023 年国内学者在中学心理健康教育研究方面的研究热点和发展趋势。
1 方法
1.1 文献来源
选择中国知网(CNKI)为检索数据库,采取专业搜索的方法,在专业搜索的对话框中输入“SU='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表达式,发表时间设定为1994 年1 月1 日—2023 年12 月31 日,检索学科设定为心理学。筛选出初步文献后,对与本研究无关的文献进行人工剔除,检索共得到中文文献482 篇。
1.2 研究方法
用数据转换器将文献记录转化为CiteSpace 可处理的文件格式。采用CiteSpace 对检索文献进行关键词共线图谱分析,将阈值设置为(2,2,20),(2,2,20),(2,2,20),时间区隔设置为1 年,选择每一时间片段中前50%的数据进行处理。
2 结果
2.1 关键词共线图谱分析
为避免因关键词数量多而导致重点不突出的问题,对标签大小和节点大小进行适度调整。由关键词频次统计可知,除去“中学生”和“心理健康教育”等代表搜索主题的关键词外,“对策”(40 频次)位居榜首,“心理问题”(29 频次),“学校”(26 频次),“教育”(25 频次)、“心理素质”(22频次),“中学生心理健康”(18 频次)紧随其后。
2.2 关键词聚类分析
以关键词为标准进行分簇,获得7 个聚类标题,分别是心理健康、学生、学校、心理素质、中学生心理健康、心理健康课、高中生。将每类簇的关键词进行归类,分别指向学生心理问题的现象、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家庭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心理问题的产生原因、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方法。
2.3 文献分布
2.3.1 专业论文数量的历史发展变化
文献计量分析发现,国内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首篇专业研究文章出现在1994 年,其后几年并无明显的趋势变化。自1999 年教育部印发《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后,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得到明显重视和关注,研究数量逐渐增加。2002 年教育部颁布《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以及2012 年《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 年修订)》的颁布,使得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研究论文出现了二次波峰,显示国家教育政策及相关指导性文件的颁布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存在显著影响。
2.3.2 研究的领域层次及主题分布
文献计量结果显示,当前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的领域层次主要分布在社会科学的基础研究,约占文献总数的78.3%。但是,涉及基础教育与中等职业教育,以及职业指导的研究文献较少,显示当前对中小学生心理健康基础教育应用的关注和投入相对不足。文献研究主题及篇数的计量结果显示,“心理健康”“心理素质”“心理问题”及“心理辅导”等是当前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核心主题。
2.3.3 既有研究的作者、刊物和基金来源分布
对既有文献的单位和作者进行统计分析发现,当前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机构主要是师范类学校和少量综合性学校。发文数量前五的作者是西南大学的张大均(4篇)、贵州教育学院的张红(2 篇)、首都师范大学的王希勇(2 篇)、运城学院的杜艳芳(2 篇)、西南大学的郭成(2 篇)。发表文献最多的期刊是《才智》和《中国校外教育》,两本期刊均为旬刊,并均为非核心学术刊物。相比来看,发表在核心期刊的文章仅77 篇。前十篇高被引的文献中,关于学生心理素质和心理健康现状调查的分别有4 篇,关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有2 篇。已有研究的主要基金来源包括全国教育科学规划(5 个)、国家社会科学基金(3 个)、江西省自然科学基金(1 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 个),基金文献共10 篇,占总文献的2.3%。
2.4 研究趋势分析
根据文献发表的数量情况,2008 年可以作为近20 年来我国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的一个重要分水岭。因此,这里对1994―2008 年与2008―2023 年之间共现10 次以上的关键词进行对比分析,预测以后的研究趋势。“心理素质”“心理障碍”“学生心理问题”“自我意识”“考试焦虑”“心理品质”“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等是1994―2008 年的研究高频关键词,其中2008 年开始,更多研究关注中学生的人际交往、人际关系、适应性问题、心理压力、升学压力、父母离异等社会、家庭因素对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影响。以2008―2023 为时间轴分析发现,2011 年年度文献数量最高,为108 篇,对108 篇文献进行关键词共现网络,主要是围绕“心理素质”(20 次)、“心理障碍”(16 次)、“学生心理问题”(12 次)、“团体辅导”(8 次)等。
3 讨论
3.1 近二十年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的主体方向
通过关键词聚类和分簇关键词描述,可将近二十年我国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的主体内容概括为三个方向:方向一是从学生主体的心理健康角度,研究中学生学习和生活中存在的心理问题和心理障碍,侧重问题心理和问题行为的干预。方向二是从学校教育角度,探究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开展的有效方法与途径。方向三则是从家庭和社区心理健康教育角度,研究家庭心理教育的现状,以及社区和家庭环境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以上三类研究方向与现代健康心理教育研究的发展趋势一致,显示了我国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工作在过去二十年来的快速发展,也充分体现了当代学校心理学、健康心理学、社区心理学等新型心理学分支学科在我国中学生心理健康领域的实践和发展,标志着我国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工作在总体研究框架和研究组织层面趋于成熟。
3.2 近二十年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的历史脉络
通过文献计量分析发现,2008 年可以视为近20 年来我国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的一个重要分水岭,将近20年来的研究探索工作分为两个阶段。其中,1994―2008 年是我国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起步阶段,这一阶段侧重从宏观教育角度关注中学生的心理成长,尤其突出对中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这可能与当时国内主流教育界强调素质教育,把心理素养作为中学生心理健康的主要内容来进行研究探索有关。2008―2023 年则是我国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已步入快速发展的十年新阶段,这一阶段的研究重点回归对学生主体需求的关注。在这一阶段,研究者更加关注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具体问题,处于青少年时期的中学生,他们的社会关系、人际交往受到了更多研究的重视;积极心理学指导下的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积极品质。同时,家庭和社区因素在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也得以突出。而伴随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学生成长发展过程中的心理问题和心理障碍,得到了研究者的广泛关注。研究所关注的内容和方向也随之多元化。通过两阶段的研究变化可以看出,我国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工作,已从学校教育中突出心理素质教育的单一研究方向,向满足学生主体发展多元需求的研究方向过渡,体现出我国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多元化发展的总趋势。
3.3 已有研究的不足与未来展望
当然,在取得丰硕成果的同时也必须清楚认识到,当前我国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亦存在一定不足,概括而言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理论研究和应用水平相对不高,相较发达国家仍有较大差距。在文献的计量分析中我们发现,因研究起步晚,研究力量薄弱,当前国内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论文的质量总体不高,具体体现在文献发表的学术期刊级别相对不高,理论和应用研究数量相对仍偏少,显示当前研究水平有待加强。二是在研究的组织管理层面,仍有较大不足。目前关注学生心理健康研究的主体研究机构以师范类院校为主,而专业化研究机构仍偏少,仍需大力投入。同时,在研究所需的资金和资源层面,目前国内学术界对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的基金和项目支持也相对不足,仍需教育主管部门予以大力投入。三是在研究的方向和内容层面,仍有待进一步创新。目前国内的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仍以学生问题心理和问题行为的解决为主要导向,但在学生心理素养的培养和建设层面,特别是学生积极心理和健康人格培养方面,研究关注和投入依旧不足。此外,虽然既有研究充分认识到了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开展的学校、家庭和社区因素,但如何进行资源整合,将学校、家庭和社区有效结合,仍缺少足够和有效的研究探索。
综上所述,现有的不足意味着未来的发展和完善。中学生是国家和民族未来发展的希望。推动我国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工作,既需要国家教育政策的持续支持,同时也需要社会各界在资源上的进一步投入。关注中学生的幸福成长,促进学生个体健康心理素质培养,应面向未来,关注个体成长的时代性,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和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