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北抗日根据地妇救会的宣传动员研究
2024-06-09倪思晗
【摘要】1941年9月,淮北抗日根据地妇救会在边区政府的领导下成功建立起来,根据地妇女有了为自己争取权益的组织。在根据地的妇女运动中,妇救会始终扮演着重要角色,其宣传动员妇女拥军支前、劳动生产、普及教育等,为推动抗战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
【关键词】淮北抗日根据地|妇救会|宣传动员
一、淮北抗日根据地妇救会的创建和发展
全面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广泛动员妇女,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淮北抗日根据地横跨豫皖苏鲁四省,处于日寇占据的徐州、蚌埠、淮阴三大军事重镇之间,战略位置十分重要。在淮北抗日根据地,边区行署开展广泛的妇女工作,妇救会则是开展妇女运动的主要机构。
在淮北苏皖边区开辟阶段,主要由部队派女同志在驻地附近进行抗日宣传动员工作,在城乡分别组织了“妇女抗敌后援会”和村妇救会。1940年6月淮北苏皖边区党委召开了妇女干部扩大会议,成立了苏皖边区妇女工作委员会,并决定成立各级妇救会组织,淮泗、泗南、泗县等地区先后成立了县妇救会。
1941年9月,淮北的泗南、泗东、泗宿、泗五灵凤等地,“8个区、18个乡、75个保中有妇救组织,共计有380个小组,10963个会员,212个党员”[1]。1941年9月7日,淮北苏皖边区妇女工作委员会成立,杨云芝、朱霞、江成之、高锦云、徐勉等人负责其主要工作。在成立最初的两个月里工作计划主要包括宣传教育及组织工作:在《人民通讯》中开辟妇女专栏;要求“凡有农救会的地区一定要建立起妇救会,凡有党组织的地区,总支以上立妇女部,凡有分支地方,建立妇女小组;妇救会的会员数计划发展至3万。”
1944年10月,淮北路东区共组织起30万左右的妇女,占全妇救总数的百分之三十五,“发展妇救会员338883个,女民兵12851人。完全普遍有妇救会员的共有58区、428乡。”妇救会在淮北抗日根据地创建、发展,逐步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淮北抗日根据地妇女工作的主要组织形式。
二、淮北抗日根据地妇救会的宣传动员工作及成效
(一)号召妇女支前慰劳,拥军优属
淮北抗日根据地妇救会自成立之日起,就号召广大妇女拥军支前,优待抗属。妇救会经常给前线军人制作棉被和衣服,据统计1941年淮北直属区妇救会给新四军做了棉军装5438套,棉背心1500件,被子160条,鞋子350双,洗衣480套。除此之外,淮北妇女还鼓励自己的亲人上战场英勇杀敌。如泗南县刘台子刚过门的新娘子,送新郎刘发年参军,路上对丈夫说:“你放心的去吧,俺在家孝顺公婆,积极生产,你走得再远,俺也等你。”还有一些女同志站在了武装斗争的前列,直接拿起枪和敌人战斗。1942年2月1日的淮海报载文表扬了抗日女英雄冯大娘,“冯大妈积极参加抗日保家,终日奔走,枪不下肩,被该庄民众奉为自卫领袖,凡知者莫不啧啧赞为抗日女英雄。”在群众性扩军运动开展的同时,民兵队伍也得到了迅速发展,农村女青年纷纷报名参加民兵队伍。据淮北抗日根据地妇救会的统计,苏皖边区的泗水、淮安、东海等地女民兵达两千多人,她们站岗、查哨,和男民兵一起破击公路、桥梁,运用破击战、麻雀战等作战方法,配合主力作战,成为保卫根据地、进行大反攻的重要力量。此外,为了使前线战士安心作战,妇救会在后方尽心地照顾他们的家人。在妇救会的号召动员下,各地妇女积极优待抗属,“每年春节要发动会员,组织妇女拜年队,替抗属小孩作鞋一双,募捐粮草蔬菜等慰劳品。”在农忙季节,妇救会组织妇女帮助抗属完成播种、收割等农活。由此既解决了抗属的生活困难,又使前线的军人能安心作战,从而起到支援抗战的作用。
(二)普及妇女文化教育
淮北地区妇女由于长期受到封建势力的压制,妇女文化落后,“读书识字妇女在文化较发达的淮宝、淮泗亦很少,其他的地区更是凤毛麟角。”为解决淮北抗日根据地妇女的文盲状况,淮北边区行署和妇救会高度重视妇女的文化教育。1941年《淮北苏皖边区妇工会两月工作计划》提到,“编选农村妇女教材;开设妇女识字班,成立识字小组”。淮北行署要求冬学以抗战常识、民主简义、反扫荡需知为教学内容,每日上课两小时,每个学员须日识三字和懂一个道理。1942年开始,淮海区各县成立了冬学指导委员会,以农村小学为基地,普遍办起冬学和识字班,“泗县徐老庄小学一次就组织244个姐妹团员入学。”妇救会组织还有针对性地对淮北抗日根据地妇女进行宣传教育,注意“见人对汤”。如对老年人多谈正经道理,讲苏联妇女的团结;对青年妇女则多谈将来革命成功后可以婚姻自由,男女平等等。妇女干部采用家庭访问与妇女座谈会来接近妇女群众,很受妇女的欢迎。“俺们都是庄稼人,不识字,懂得道理少,全凭陈同志领着,二区的妇女们可都明白帮新四军打日本[2]”。在妇救会的宣传动员下,根据地的妇女学习了文化知识,改变了自身愚昧落后的状态。
(三)组织妇女生产劳动
抗战爆发后,由于大批青壮年男子参军作战,使得淮北抗日根据地劳动力人数稀少,生产停滞不前,无法满足对前线的供给。为此,妇救会把动员广大妇女参加生产作为重要任务,使妇女能够认识到参加生产的重要性。妇救会干部采用一系列动员策略和方法,如“以上层妇女、老年妇女作为妇女动员的突破口、以召开纺织劳动英雄大会”等方式,推选并奖励女劳动模范,使其他妇女亲眼看到参加生产带来的利益,自觉加入到生产活动中来。妇救会还组织妇女学习耕田,打破了“男耕女织”的老习惯,成为根据地的佳话。泗阳县妇救会组织王集、刘集两个区的耕田女能手到县委召开的扩大会驻地表演。到1948年底,这个县已有959名妇女学会耕地,有737人学会滤种,成为农田主要劳动力的妇女达到8079人,妇女真的成为了农业生产上的主力军[3]。此外,在妇救会的组织和推动下,淮北抗日根据地开展了妇女纺织运动,从1943年10月到1944年5月,8个基本中心县共发展纺车29020架,内有政府贷车子3242架,由生产救灾委员会发给难民435架,群众自打车子25335架。在妇救会的领导下,妇女们勇敢争取自己的权益,部分妇女已经养成了良好的劳动习惯,除草、下种、收割等农活技术逐渐熟练。广大妇女参加生產劳动改善了军民的生活,打破了敌人的经济封锁,为坚持敌后抗战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
(四)解除妇女切身痛苦
淮北抗日根据地的妇女由于过去深受男尊女卑封建思想的影响,身心遭受巨大的损害,妇女的切身痛苦主要体现在“婚姻的不自由、家庭的奴役压迫”。结合她们的痛苦,总结出其具体要求,即“解除家庭的压迫,如买卖婚姻、虐待打骂压制等”“解除她们身体上的痛苦同束缚,如剪发、放足等”。
1942年,淮北苏皖边区政府条例规定:“确定男女平权,提高妇女在政治上、经济上、社会上之地位。保护女工、农奴、儿童蓄婢,禁止虐待童养媳,废除买卖婚姻,实行双方自愿的一夫一妻的婚姻制度”[4]。与此同时,淮北抗日根据地妇救会积极推动妇女开展反缠足运动,广大妇女获得了身体上的解放,从老年到幼童,妇女从此不再遭受到缠足带来的巨大痛苦。在召开妇女大会时,“会场上又起了一阵骚动,老太太痛悔五六十年前不该缠脚。大嫂子看着自己水萝卜似的小脚发着愁。唯独年轻的小媳妇,小姑娘们欢欢喜喜地谈着,以后再也不受缠脚的痛苦了”。在边区政府和妇救会的努力下,根据地妇女挣脱封建礼教的枷锁,开始追求自我解放。
三、结语
淮北抗日根据地妇救会自成立之日起,便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为根据地的妇女谋求解放。妇救会把淮北抗日根据地的广大妇女宣传动员起来,组织妇女发展生产提高了广大妇女在家庭和社会上的经济地位;冬学运动的兴起保障了妇女的受教育权,使她们不再愚昧无知。淮北抗日根据地妇救会是以女工农妇为骨干的民主统一战线性质的妇女工作团体。妇救会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采用灵活多样且符合妇女群众特点的方式对根据地广大妇女进行宣传动员,以抗战救国为中心任务,始终坚持为妇女服务,宣传动员妇女拥军支前、劳动生产等,为抗战胜利作出巨大贡献。中国军转民
参考文献
[1]豫皖苏鲁边区党史办公室,安徽省档案馆.淮北抗日根据地史料选辑(第3辑)[Z].合肥:豫皖苏鲁边区党史办公室,1985.
[2]中共河南省委黨史工作委员会.豫皖苏抗日根据地(二)[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0.
[3]江苏省妇女联合会.江苏妇女运动史[M].北京:中国妇女出版社,1995.
[4]刘瑞龙.刘瑞龙淮北文集[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5.
(作者简介:倪思晗,安徽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中共党史与党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