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挖掘《白桦》的诗歌意象与情感表达
2024-06-09黄荣钦
文| 黄荣钦
【教学内容】
《白桦》这首诗歌的前两节分别从整体和局部、远景和近景等不同方面描绘了白桦的形态。从远处看,白桦通体洁白,“仿佛涂上银霜,披了一身雪花”。通过拟人化的手法,诗人突显了白桦的高雅气质,表达了对其的喜爱。而从近处观察,则雪花一簇簇地攒在枝头,晶亮的雪花如绽开的花穗,点缀在白桦的枝头,使本来光秃的树枝变得毛茸茸。第三节中,“在朦胧的寂静中,玉立着这棵白桦”与前文的“在我窗前,有一棵白桦”相较,表达了作者独特的感受,强调了白桦的独一无二。在“灿灿的金辉里”,白桦“闪着晶亮的雪花”,增添了一份神秘而美丽的意象,而最后一节描绘了白桦在周围环境作用下的光泽变化。白桦周围“徜徉着姗姗来迟的朝霞”,这里的用词“徜徉”“姗姗来迟”突显了朝霞的慵懒气质。在一抹红霞的映衬下,白桦雪绣的枝头闪着“银色的光华”。
这首现代诗的独特之处在于语言表达的独特性,如“朦胧的寂静”“雪绣的枝头”等词语都传达了诗人独特的感受。此外,诗中以“桦、花、洒、画、霞、华”等字入韵,对应的句子字数一致,形成和谐的韵律感,使诗歌更具朗朗上口的特点。通过深入解读《白桦》,学生将更好地理解诗歌的艺术之美,同时增进对俄罗斯文学的了解。
【教学目标】
1.自主识字与正确书写:学生将通过教学,能够运用学过的方法,自主识字学词,掌握并正确书写生字“绣、潇、绽”等8 个字。此外,学生将学会写“桦、涂、茸”等11 个生字,并对“雪绣、花穗、流苏”等词语有深刻理解。
2.流利朗读与情感体验:学生将培养正确、流利地朗读《白桦》的能力。通过边读边想象、抓关键语句等方式,学生将能够更深刻地感受诗歌的具体情境,进一步领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3.资料搜集与整理技能:学生将学会根据需要搜集与《白桦》相关的资料,并初步学习整理这些资料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激情诵读,引出课题
(教师出示白桦树的图片)
师:大家看到这张图片了吗?是不是觉得这是一种很美的树木呢?让我们一起来观察一下这棵白桦树,我们今天的课文《白桦》就是以它为主题的一首诗歌。你们知道这首诗歌的作者是谁吗?
学生:不知道。
师:这首诗歌的作者是苏联田园派诗人谢尔盖·亚历山德罗维奇·叶赛宁。他是一位以描绘大自然、田园风光为主题的优秀诗人,有很多脍炙人口的作品,如《安娜·斯涅金娜》《天上的鼓手》等。他通过诗歌展现了对大自然的独特感悟和深刻理解。
学生:他的诗歌都是描写自然的吗?
师:是的,叶赛宁的诗歌常常描绘大自然的美丽,用深沉的语言表达他对自然景色的独特领悟。那么,我们一起来读读他的《白桦》,感受一下他是如何描绘这棵白桦树的。
学生齐声朗读。
师:很好,你们的朗读传达出了诗歌的韵味。在诗歌中,叶赛宁用丰富的语言描绘了白桦树的美,通过他的诗歌,我们能够更加深刻地理解这棵白桦树。接下来,请你们深入解读这首诗歌,一起体味其中蕴含的意境和情感。
(教师继续引导学生进入诗歌的深入解读)
二、初读诗歌,读通读顺,了解内容
初读诗歌:请同学们自己读一读这首诗歌,注意读准字音,读通顺。(学生自读)
检查字词,学生认读。
领读—学生个别读—学生齐读。
重点指导“徜徉”“白雪皑皑”两个词语。
指名分小节展示朗读,随文识写生字词。
(1)准确把握“绽”的发音。这个字在诗句“串串花穗齐绽”和“洁白的流苏如画”中,描写了花朵盛开的美景。读这两个句子时,学生要感受到花朵绽放的生机与活力,以及流苏在风中翩翩起舞的优雅画面。学生在朗读时可以适当放缓节奏,充分领略诗中的意境。
(2)读准“朦胧”和“徜徉”这两个词。在诗句中,“朦胧”描绘了清晨或傍晚时分的模糊景象,传递出一种神秘、梦幻的氛围;“徜徉”则展现了人们在美好景色中悠然自得、流连忘返的心情。学生朗读时要把握好这两个词的语调,使之更具表现力。
(3)读好叠词“姗姗”和“皑皑”。在诗句“姗姗来迟的朝霞”和“白雪皑皑的树枝”中,这两个叠词分别描绘了朝霞的妩媚和雪花的洁白。朗读时,学生要注重语气的变化,表达出台词的韵味。同时,通过恰当的语气和节奏,学生可以感受到诗句中美好的景象和温馨的氛围。
这首诗歌通过对白桦树的描绘,以不同的角度展现了它的美。我们通过感知洁白的流苏、灿灿的金晖、姗姗来迟的朝霞等画面,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接下来,我们会深入每一个小节,更仔细地解读诗歌的语言,体会诗人的情感。同学们准备好了吗?
学生:准备好了!
三、再读诗歌,想象画面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黑板上记录的关于白桦的“初印象”,并引导学生抓住“初印象”再默读诗歌,圈画关键的词语,想象画面。
出示要求:默读诗歌,有没有一些语句,特别能让你“感受”到白桦的样子?圈画出来,然后把你“感受”到的画面在小组中交流分享。
全班交流分享,教师根据学生的分享随机点拨。
[第一小节]
师:同学们,现在让我们回顾一下我们之前在黑板上记录的有关白桦的“初印象”,有哪些词语让你们感受到了白桦的样子?
学生A:“涂上银霜”让我感觉白桦的枝干很光滑,而且颜色很白。
学生B:“披了一身雪花”让我觉得白桦就像是穿了一身雪白的衣服,特别美。
师:很好,你们通过这些词语能够感受到白桦的美丽形象。那么,现在请大家默读这首诗歌,有没有一些语句让你们更深刻地感受到白桦的样子?
学生在默读后开始思考,我通过巧妙引导,让学生将抽象的诗歌文字转化为形象和意境。
学生C:“洁白的流苏”这个词语让我感觉白桦的树枝上挂满了一串串洁白的小装饰。
学生D:“灿灿的金晖”让我想到了早晨的阳光,透过白桦的树枝照在地面上,金黄的光芒很美。
通过学生的回答,教师进一步引导他们将抽象的诗歌文字与具体的形象相联系,使他们对白桦的样子和意境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
师:非常好,你们的分享让我们更加生动地感受到了白桦的美。那么,让我们在小组中交流一下,看看大家对这些“感受”形成了怎样的画面。
学生在小组中积极交流,分享彼此的想象。我在小组之间巡视,引导他们深入讨论,确保每个小组都能够有充分的思考和交流时间。
学生E:我们小组认为,“在朦胧的寂静中,玉立着这棵白桦”意思是在一片宁静的雪中,白桦就像一位高贵的少女。
师:很有创意!你们通过这个画面很好地捕捉到了诗歌中的情感和意境。在这个过程中,有没有其他小组也有类似的想法呢?
[第二小节]
师:在我们读的第二小节中,其实诗歌也写到了白桦身上的雪。同学们,你们有没有发现呢?
学生A:(举手)我看到了,“毛茸茸的枝头”“雪绣的花边”“串串花穗”“洁白的流苏”。
师:很好,你读得真仔细。这些词语都在描写白桦一身的雪花。现在,细细品读这些词语,感受一下,你们“看”到的画面一样吗?
学生B:我觉得不太一样,这些词语好像在描写雪花的形态和特点。
师:很对。这里描写的不再是整体的雪景,而是雪花的细节。比如,“毛茸茸的枝头”让我们想象到雪花铺满了树枝,就像毛茸茸的一层,是吧?
学生C:是的,感觉好像树上落满了一层蓬松的雪。
师:诗人叶赛宁通过细致入微的描写,让我们更加深入地感受到了白桦的美。再看“雪绣的花边”“串串花穗”“洁白的流苏”,你们能通过这些词语想象出什么画面呢?
学生D:我觉得“雪绣的花边”好像是在说雪花像是绣在白桦的边缘一样,很精致。
学生E:“串串花穗”和“洁白的流苏”给我一种飘动的感觉,就好像雪花成了装饰品,随风飘扬。
教师:很好,你们已经很好地理解了这些描写雪花的词语,而且通过这样的描写,诗歌中呈现出了白桦树上雪花不同形态的美。
[第三小节和第四小节]
教师:看起来大家对第二小节的内容理解得很到位。现在,我们来看诗歌的最后两节,同学们注意到了吗?
学生A:(举手)是的,诗歌的最后两节也写到了白桦身上的雪。有“晶亮的雪花”“白雪皑皑的树枝”“银色的光华”。
教师:很好,你们都很细心。现在,细细品读这些词语,对比前面写雪的词语,你们“看”到什么变化了吗?
学生B:感觉这里更加强调了雪花的亮闪和树枝的洁白。
学生C:也许是朝霞让雪花显得更加晶莹剔透。
教师:你们抓住了重点,这里通过“晶亮的雪花”“白雪皑皑的树枝”“银色的光华”强调了雪在朝霞的映照下产生的变化。那么,产生这种变化的原因是什么呢?
学生D:(想了一下)是因为“灿灿的金晖”和“姗姗来迟的朝霞”。
师:很好,你理解得很透彻。正是朝霞的光辉让雪花呈现出晶莹闪亮的效果。现在,我们来感受一下整首诗歌,朗读的时候要想象雪中的白桦披着银霜,绽放着花穗,亭亭玉立,感受它在朝霞中晶莹闪亮的色泽和动态之美。
四、补充资料,丰富诗中白桦的形象
(教师出示叶赛宁另一首诗歌——《早安》。)
教师:读一读这首诗,和同学交流你从中感受到的语言美、形象美、情感美。
五、布置作业,课堂延伸
搜集与植物有关的诗歌,和同学分享。
【教学反思】
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在激情诵读和深入解读的环节表现出了积极的学习态度。在激情诵读环节,通过展示白桦树的图片和介绍作者,我成功激发了学生对《白桦》这首诗的学习兴趣。学生通过朗读表达了对诗歌的理解和情感,使诗歌的意境更加生动。
在深入解读环节,我设计了多个环节,帮助学生逐步理解诗歌的形象和情感表达。我通过引导学生根据提示词分小节朗读,并边听边想象,成功激发了学生对白桦树形象的深层次理解。学生通过分享自己的想象,对诗歌整体脉络形成了清晰的认识。然而,有一点需要注意的是,部分学生在课堂互动中表现较为内敛,可能是因为对诗歌的感悟还没有完全表达出来,或者对文学艺术的欣赏尚需培养。在今后的教学中,我需要更多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采用更多激发学生表达欲望的方式,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此外,在教学设计中,我强调了学生的朗读、想象以及对诗歌意象的感知。这有助于培养学生对现代诗歌语言的理解和鉴赏能力。然而,在引导学生深入解读时,我也可以更多地涉及诗歌的语言结构、修辞手法等方面的分析,使学生对诗歌艺术有更全面的理解。
总体而言,这节课在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功,但在后续教学中我会更加注重学生个体差异的关注,并在深入解读中增加对诗歌语言艺术的分析,使学生更全面地领略诗歌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