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黑水城出土文献TK187“16-3 右与16-5 左”考释

2024-06-09张佳丽

中国医药导报 2024年11期
关键词:茴香食疗功效

张佳丽 穆 胜 惠 宏

1.宁夏医科大学中医学院,宁夏银川 750004;2.宁夏医科大学宁夏少数民族医药现代化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宁夏银川 750004

黑水城出土文献TK187 现藏俄罗斯科学院东方研究所圣彼得堡分所,著录图版的有《俄藏黑水城文献》第四册[1],为佚名写本方书,存13 纸,文字内容分布于16 面,本文讨论分析内容分布于图16-3 右与图16-5 左两页。对于该部分内容孙继民[2]、张如青[3-4]先生对其进行了辑校考释;沈澍农[5]、陈陗[6]在释读、辑校的基础之上又进行了缀接研究,并对其中一些字词进行了深入考证,陈陗[7]猜测其为活血化瘀的膏剂。至此,此文献的文字识读、排列顺序、内容辑校研究基本完整,但对于各个医方的解读考证还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以期对更多出土文献的解读提供参考,为药物的应用提供支持,更为现实产品的经济转化提供思路。

据沈澍农先生等对TK187 的缀接研究发现:16-3 右与16-5 左因两部分文字首尾相接部均为药物及其计量、均有“子”一词、前者“切忌生水”与后者“熟水”相呼应且文义一致,都是在瓮中用酒曲和药物酿造,故认为两者存在缀接关系并认为其大约是一个药酒方,现录其内容如下[5]:

[16-3]右

①□……

②耳[身]上用青……

③黄茶褐白衣妙……

④子旋出,作一【堆】□……

⑤簟上攤開,曬……令乾,【搓】□□

⑦用水四十斤,生水,内入紅麴子二合,鹽

⑧八斤炒,同煮三兩沸,放經宿,至來

⑨日早入瓮,切忌生水。

⑩後用

⑪杏仁一升半去皮 椒六兩炒

(页中线)

[16-5]左

(页中线)

①艹馬[馬]芹子一兩炒茴香二兩【炒】

②白芷少許川芎一塊子

③熟油一斤半

④用好瓮一隻,先用油於内薄擦,過【後】

⑥熟水,封了口,向日曬,至三日攪一次,【至】

⑦一月日攪【兩次】……

⑧再熟油二斤熱,潑入……

⑨……

1 对缀接文献内容的解读

1.1 16-3 右①~⑨解读为“药酒方”

沈澍农先生在《黑水城佚名写本方书TK187 缀接研究》一文中,将16-3 右与16-5 左视为一个药酒方,未作深入探讨。“”《集韵》云“胡光切,音黄。糜也”。“子”即“糜(méi)子”,一种西北方言的叫法,又称穄子,是一种谷类作物,籽实叫黍,磨米去皮后称黍米,为黄色小圆颗粒,性味甘、平、微寒,具有补中益气、健脾益肺、养胃等药用价值,也是中国古老粮食和酿造作物。方中所用“黄茶”具有消食化滞的功效,可改善消化不良、食欲缺乏等症状,日常也可单独泡茶使用。“红曲子既可酿酒,又可充食用色素”[8]。其具有健脾消食、活血化瘀的作用,曾被收纳于《饮膳正要》这一营养学专著之中。全州县东山瑶有一种酒饼药制作技艺,以酒饼药酿出的东山酒有祛寒祛暑、祛风利湿、助消化、去疲劳、防癌、长寿等功效[9]。“酒饼药”的制作需要用到“米、饼叶、饼种”等,上述文献中③⑥⑦行中的“子、黄茶、红曲子”等与制作“酒饼药”的材料非常类似,“子”即“米”的一种,“黄茶”即“饼叶”的一种,“红曲子”即是“饼种”,⑥~⑨行的内容又与酿酒中保持合适温度、避免污染等技术要点类似,故笔者认为16-3①~⑨行的内容单独来看,已经可以作为以“酒饼药”酿酒的全过程。因所用“子、黄茶、红曲子”均有健脾、益胃、消食的药用价值,故可以作为养生保健药酒使用,仅此9 行内容所成医方剂型应是与沈澍农先生所认为的“药酒方”相同,均为酒剂。

1.2 16-3 右⑩11○与16-5 左解读为“食疗养生方”

16-311○中的的药物与16-5 左缀接后笔者认为是另一食疗养生方。原因有三:①中国酿酒工艺源远流长,在《齐民要术》中,就有关于制曲酿酒方法的全面总结,但各种制曲酿酒的方法均没有用到油[10]。在酿酒的过程中,干净是关键,不能出现生水和油,不洁的环境会使杂菌生长,容易发霉,所以此处应与上述制曲酿酒之方不属于同一方。在日常制作菜或酱时,油料均为不可或缺之物,16-5③④⑤⑧行中均用到了油,“封了口,向日曬”的制作方法与日常腌菜制酱时密封日晒发酵的操作类似,所以此方疑是一种制作日常饮食之品的方子,而不是单纯的药方。②16-5 中“用好瓮一只,先用油于内薄擦”可以看出是用一只空瓮进行处理,与16-3 中的瓮不可能是同一只,应是在另一“空瓮”中制作另一物的描述,与药物比较,日常食物的盛放使用瓮更加合理。③杏仁、椒、马芹子、茴香、白芷、川芎几味药在宋元一些养生方中比较常见。宋《寿亲养老新书》中所载“瓜齑、菜齑、藕齑”的制作中均用到马芹,“瓜齑”中用到“马芹、川椒、茴香等”,“菜齑”中用到“马芹、茴香等”,“藕齑”中用到“马芹等”。关于“马芹”的最早记载就是“可以调蒜齑”,《辞源》释义“齑”字为细切的酱菜或腌菜[11]。在《陈芥菜卤文献考证》一文中考证“陈芥菜卤”这一正名出现以前已有“齑汁”“齑水”的记载,经考证“陈芥菜卤味辛、咸,性寒,归肺经,主治以肺痈为主”,古代制“齑”来源广泛,包括蒜、姜、韭、薤、葱叶、胡荽、薄荷、甜瓜、萝卜、蘩缕、蔓菁、菘菜、荠苨、芥菜、甘蓝菜等[12]。在宋《是斋百一选方》“京汤方”节的“干豉汤”中有“茴香马芹子(各半两)椒(半两,去目,炒干)”同用。《本草纲目》禽部第四十八卷“雉”条载有治“心腹胀满”出自南宋《朱氏集验方》的“野鸡馄饨法”,其中也有“茴香、马芹子、川椒”同用,此方以野鸡入药,是一药膳方。在元《山居四要》卷之四“治生之要行厨备用”中“一了百当”的制作中也有“马芹、茴香、川椒、胡椒、杏仁”同用。16-5 中的制作方法即疑是一种“齑”,具有温中、健脾、开胃、下气、促进食欲的功效。若杏仁、椒、马芹子、茴香、白芷、川芎仅作为药物使用,不经过特殊制备方式,可以治疗脾胃虚寒、气滞等所致的“胃脘痛”“痞证”等,但文中密封日晒发酵的制作方法与制作日常所食之酱类或腌菜类食物相似,其制成之后储存时间长、随取随用,对于日常食用、防病养生非常方便。

《山居四要》[13]卷之四“治生之要行厨备用”载“逡巡酒:用白糯米三升,淘净,水六升,煮成稠粥。夏冷,春秋温,冬微热,入曲半斤,饧稀三两,酵二两,麦蘖一撮,官桂、胡椒、良姜、细辛、甘草、川芎、丁香各半钱,为细末,和粥内,搅匀。冬五日,春秋三日,夏二日,即熟……一了百当:甜酱一斤半,腊糟一斤,白盐一斤,马芹、茴香、川椒、胡椒、杏仁、红豆、良姜、官桂各半两,葱白半斤,为细末。先用香油一斤炼熟,入前料同炒匀,候冷,入器内收贮,遇馔随意挑用”。将16-3 右与16-5 左缀接内容与《山居四要》中的记载比较分析发现:TK187 医方文献16-3 右与16-5 左中的内容与“逡巡酒”“一了百当”这类“行厨备用”之品相似,两首医方之间用“后用”连接,具有动作上的连贯性,这可能是被认为是一首药方的原因,但笔者认为这部分内容是制作具有食疗养生作用的行厨备用之物的方子,“行厨”即出游时携带酒食,缀接内容经前文分析恰是一酒一食,两者同时准备,以待出游时食用或日常食用。

1.2.1 “药食两用”之品马芹子的作用 马芹子一物存于16-5 页左半面第1 列第1 位,除此文献中的马芹子之外,编号Дx.02822 中的《杂集时用要字》药物部第十中第7 行也有马芹一药,S.6208《杂集时用要字》“干味部”也提到了马芹子,并将其归为调味料[14]。但该药物在《中药大辞典》《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20年版)中均未记载,为明确文献中马芹子的功效主治及与其他各药配伍关系,现通过检索《中华医典》数据库,对历代典籍中关于马芹子的记载进行归纳(对于记载相同者不予罗列)。

马芹子是魏晋南北朝时期新增的栽培蔬菜。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15]最早记载“马芹子可以调蒜齑”,但其作为杰出的农学著作,马芹子收录于“芹”类,作为调味菜类使用,并未将其归为药物。《新修本草》[16]记载:“马芹子味甘、辛,温,无毒。主心腹胀满,下气,消食。调味用之,香似橘皮,无苦味。生水泽傍,苗似鬼针、菾菜等,花青白色,子黄色,似防风子(新附)”,表明马芹子可作药用,亦可作为调味品。《食疗本草》[17]载:“和酱食诸味食。根及叶,不堪食。心痛子作末,醋服。炒研醋服,治卒心痛,令人得睡。”从书名即可看出其“药食两用”的特性。《证类本草》[18]、《本草品汇精要》[19]、《本草纲目》[20]均收录了马芹子这一药物且均被归入“菜”类,也体现了马芹子“药食两用”的特点。《本草纲目》中汇集了前代各种本草的记载也加入了大量李时珍的个人见解,按药用部位对苗、子的主治进行了区分,在“主治第三卷百病主治药”的“诸气、脾胃、胀满、心腹痛、胁痛”各节中均可见马芹子,归纳其主治包括“冷气、劳倦、湿热、气虚、卒心痛(温中散郁)、腹冷胁痛(虚陷)”。吴其浚《植物名实图考》[21]中载马芹“发汗”与前代所述主治均不相同。由此可见,马芹子自北魏以来经历了由调味菜类到药食同源药物的变化过程。

根据以上古籍记载归纳:马芹苗、茎可以食用,其中苗与茎多作菜类食用,子多作药物使用,而根与叶不可以食用。明清以前“主治”主要有两大类:一是“主心腹胀满,下气,消食”;一是“治卒心痛,令人得睡”。两类主治病症虽然不同,但却均是发挥了理气、温中、散郁的功效。明清时期其主治在原来基础上增加了“益脾胃,利胸膈,去冷气,作茹食;温中暖脾,治反胃;发汗”等内容,更加强调了马芹子对脾胃的作用。根据以上对于马芹子的药物考证,明确了马芹子理气、散郁、温中、暖脾的功效,以及在日常养生中对于“后天之本”的补养健运作用。

1.2.2 其他药物配伍的防病保健作用16-3 中的“椒”仅一字,梁松涛先生整理的黑水城出土医方类文献中涉及含“椒”的药物有“川椒”和“胡椒”,川椒,辛温,归脾、胃、肾经,温中止痛、杀虫止痒;胡椒温中止痛、下气消痰、开胃消食,两种药物均可作为辛香料使用,且功效相近,但川椒常见炮制方法为炒用,胡椒常见炮制方法为碾碎成粉,从“椒六两炒”推断此处的“椒”应为“川椒”,此外,胡椒原产东南亚,现在中国台湾、福建、两广、海南及云南等地区均有栽培,川椒主产于辽宁、河北、四川,从产地上来看,川椒所处纬度更高,更接近于西夏地区。杏仁作为药物使用具有降气止咳平喘、润肠通便的功效,作为食物可以制成菜肴、糕点等。除“杏仁、川椒”之外,16-5 的4 味药马芹子、茴香、白芷、川芎均为伞形科植物,均具有辛香气味,可作为烹煮菜肴的调料,调料多具有“长年”“养颜”的作用,寄托着古人通过饮食“长寿”的理想[14]。马芹子下气消食、益脾胃、温中;茴香,即小茴香,辛温,驱寒止痛、理气和胃止呕,《饮膳正要》料物性味节中有相关记载;白芷,性温味辛,解表散寒、祛风止痛、宣通鼻窍、燥湿止带、消肿排脓,用于日常保健时,可以泡酒、煮粥、煲汤;川芎,性温味辛,活血行气、祛风止痛,也可煲汤使用。椒、马芹子、茴香配伍增强温中和胃的作用,杏仁、白芷、川芎配伍增强疏风解表行气的功效,从六味药的共同特点判断,其均为药、食两用之物,制作时采用在瓮中油浸并密封日晒发酵的方法,促进挥发性物质的溶出,极为符合日常用以预防外感并调理中焦的养生调味用品的特点。《卫生部关于进一步规范保健食品原料管理的通知》(卫法监发〔2002〕51 号)[22]中公布的既是食品又是药品的中药名单中包含有上方中的四味药物“小茴香(茴香)、白芷、杏仁、花椒(川椒)”,可用于保健食品的物品名单中包含有川芎一味,马芹子虽不在名单之中,但经上文分析可以判断其为药食两用之品,进一步说明了此方所制成品可作保健养生之用。

2 16-3 右与16-5 左所载两方为食疗养生方的原因

在沈澍农先生对TK187 文献的缀接研究基础之上,于业礼、张如青先生又对文献内容进行了分组录文,16-3 右与16-5 左所载内容处于第2 组之中,此组所载医方顺序为治诸风方、养生方[23]。上文所分析药酒方和养生食疗方前后内容均为补益养生类内容,其前记载有明确的“内补真元、齿发再生、面皱重舒、精神悦怿、驻颜、活经络等”功效,其后记载具有“冬不寒、夏不热、发白再黑、落齿重生、身轻延寿”的功效,且前后内容具有需长久服用的共同点。所以,本文所讨论的两方应也属于养生方一类。

食疗又称“食治”,孙思邈在其《备急千金要方》[24]“食治”专篇指出:“食能排邪而安脏腑,悦神爽志以资血气,若能用食平疴,释情遣疾者,可谓良工。”食疗理论正式成立。近代医家张锡纯在《医学衷中参西录》[25]中对“珠玉二宝粥”的评价指出:“食物病人服之,不但疗病,并可充饥;不但充饥,更可适口,用之对症,病自渐愈,即不对症,亦无他患。”这里的“食疗”“食治”并不等同于药物治疗,而是多用于维护健康,辅助治疗的一种方式,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利用食物所含性味功效,作用于一定的脏腑,达到调和气血、平衡阴阳、扶正固本、延年益寿的目的[26]。结合上文分析,本文所讨论的2 个方子制成的药酒和调味酱,不可1次多食但可长期服用,具有饮食特性,同时也发挥了其健脾益胃、养生保健的作用。

糜子可以加强脑细胞新陈代谢、恢复神经细胞功能、促进人体纤维再生、减缓人体衰老,具有养生之效[27];现代药理研究发现,红曲及其有效成分具有调脂、抗肿瘤、抗氧化、抗骨质疏松等作用[28];现代研究证明,茴香具有调节胃肠功能、抗衰老、增强免疫力等作用,茴香中富含对人体有益的微量元素,特别是Ca、Mg、Fe 的含量比较丰富,微量元素与人体健康、生长发育和防病治病有密切关系[29-30];白芷具有抗氧化、抗肿瘤、美白等作用,以上药理作用都对人体保健、延年益寿有益[31]。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大众健康意识的日益增强,保健养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药食同源”理念也越来越深入人心,“求药于食”应运而生。饮食是人类得以生存和维持健康的基本条件,是人体后天生命活动所需的精微物质的重要来源,饮食养生利用食物属性维护身体健康,延长寿命,预防疾病,择取适合身体所需物质的食物实现保健强身、延缓衰老的目的[32]。从中医辨证观点来看西夏所处地区,气候寒冷使得“寒邪”成为主要的外邪,同时西夏人多食肉类或乳制品,体质较中原人好,故而寒实证是比较符合西夏地区的证型之一[33]。酒及性味辛温的食物的日常食用有助于预防“寒邪”侵袭人体。此外,中国传统饮食方法建立在“人体脏腑气血理论”的基础上,尤其注重脾胃养护和气血流畅[34]。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日常调理脾胃有助于调和长养五脏六腑,在养生防病方面有着重要意义。故本文讨论的2 个具有预防外感、调理中焦功效的方子在食疗养生上有着独特作用。

3 小结

通过对俄藏TK187 号汉文文献中16-3 右与16-5 左缀接内容的分析及对马芹子的古籍整理归纳,发现马芹子最早在《齐民要术》中有作为栽培蔬菜的记载,TK187 文献中的马芹子与茴香、椒同用,主要发挥健脾、开胃、下气、消食的作用。黑水城出土TK187 文献16-3 右与16-5 左缀接内容,应是两首可以在日常生活中使用,具有食疗养生作用的药酒和调味用品。笔者认为编号TK187 文献图16-3①~⑨行的内容为一个药酒方,据此方可以酿造一种具有健脾消食、益气养胃功效的药酒;16-31○中的药物与16-5缀接后是另一种食疗养生方,根据此方可以制成作为日常调味之用或直接食用的一种具有预防外感并调理中焦功效的酱。《周礼》记载:“食医,掌和王之六食、六饮、六膳、百羞、百酱、八珍之齐。”据本文讨论的两方所制之品属于饮和酱之类,也就是食医所管辖范畴,故判断其为食疗养生之方。

利益冲突声明:本文所有作者均声明不存在利益冲突。

猜你喜欢

茴香食疗功效
红景天的神奇功效及作用
陇南茴香籽中挥发油化学成分的测定
一束茴香
茴香根腐病 防治有办法
被扔掉的葱须大有功效
球形茴香
消化不良 食疗帮忙
耳鸣的中医治疗与食疗
藏雪茶的养生功效
食疗助你远离感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