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生·成长·陪伴:幼小衔接视角下幼儿体育活动的实践探究
2024-06-08曹晓沣
曹晓沣
导读:幼小衔接是幼儿进入小学生活的必要的适应性活动,对幼儿下一阶段的学习与发展有着深远影响。本文采用访谈法、问卷调查法、比较研究法等方法,分析幼小衔接背景下幼儿园体育教育和小学体育教育存在的相同与不同之处,在实践中从教育模式、家园共育、课程实施等方面提出解决办法,探索解决途径。
近年来,在去小学化原则的理念上,我国教育部于2021年10月发布了《关于大力推进幼儿园与小学科学衔接的指导意见》,在提出总体要求、重点任务、主要举措、进度安排以及组织实施的基础上,更是规定了幼儿园入学准备和小学入学适应的指导要点,全面阐述了幼小双向衔接的主要理念与具体措施。在此基础上,如何把握幼儿体育发展的核心经验,促进幼儿身心协调发展,提高幼儿的运动能力与运动兴趣,为下一阶段的小学体育活动打下良好的基础是幼小衔接中需要关注和改进的问题。
一、幼小衔接下体育活动的现状研究
(一)教育方法存在差异性
幼儿园以游戏为基本活动方式,教学采用游戏化的方式进行。体育活动的组织中,教师会创设游戏情境来吸引幼儿的注意力,例如,营造小青蛙跳荷叶的情境来锻炼幼儿双脚跳跃能力;利用“老狼老狼几点了”游戏锻炼幼儿反应力和闪躲能力等。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注重幼儿的安全与情绪,对各类动作的规范程度不是特别关注,以培养幼儿对体育活动的兴趣为主。小学体育课中教师有着标准的教学流程,从准备活动、基本活动到结束活动,在每一个环节中,教师会采用讲解示范、小组练习等方式,注重课堂规则的营造,力求让每一个幼儿都能掌握动作要点并熟练运用。
(二)评价方式存在差异性
幼儿园和小学对学生体育发展的评价标准不一致。幼儿园评价主要通过观察,教师对幼儿的活动表现进行主观评价。评价内容包括幼儿在活动中能否保护自己不受伤、幼儿对体育活动的兴趣等,对幼儿在活动中动作是否标准、数量是否达标不做硬性要求。小学体育的教学评价更多的是客观评价。教师会通过精细化的量表如跑步速度、跳绳数量、肺活量数据等来对每一个学生进行打分评判。在教学活动中更加注重学生是否掌握正确动作发力方式、能否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运动等。
(三)教学师资存在差异性
幼儿园教师所学专业大部分为学前教育类,专业知识中也不包含具体的体育科学知识,对各类运动项目的名称、发力点、动作规范知之甚少。在幼儿园体育教学活动中,更多的是关注幼儿的安全问题,对动作的规范程度、发力方式无法做出正确评价。小学体育教师所学专业绝大部分涉及体育类,对各类体育知识均有着一定的了解。部分教师还拥有专业的运动员资格证书,能够运用自己的专业知识指导学生开展体育运动。
二、体育活动的实践研究:从独立到共生的教育关系
教育共生本身包含着多元教育主体、多样的教育资源、杂糅的教育组织形态以及多层交互的约束规则,无不体现着共生性与进化性、系统性与态位性、开放性与合作性、自主性与协同性等共生特性。幼儿园与小学是独立的教育机构,教育对象的不同导致教育理念和教育手段都各不相同。但其有着同样的教育目标,那就是使幼儿顺利度过衔接阶段。在处理幼小衔接问题上,幼儿园与小学应该相互协作,通过共享教育资源,共建课程建设,共商家长问题,引导幼儿及家长顺利度过衔接阶段,适应小学生活。
(一)共享的教育资源
一是共享的运动器械。经过调查,幼儿园和小学在体育活动中使用的常见器械种类基本相同,部分器械仅在材质和大小形状上有所区分,如各类球。但部分器械是彼此独有的,如幼儿园拥有各种型号的跳马、羊角球器械,小学拥有拔河绳、弹力踏板等器械。在此基础上,幼儿园梳理园内的现有器械,集中归纳适宜大班幼儿运动需求的器械。针对大班幼儿的实际需求,与小学进行了协商交流,添置共享了一批新器械,如三级跳马蹲、楼梯滑梯、长麻绳。通过共享运动器械的方式,大班幼儿提前能够接触到小学的运动器械,在熟悉器械玩法的同时,增添对小学的向往。
二是共享的教育课堂。共享课堂来源于康白教授的微生态系统理论,即通过云端让淬炼出的优质教育资源跨越時空,实现多维互动传递,以构建线上线下(OMO)良性学习生态、促进教育均衡发展的教育实践。一方面,园所积极在网络上搜集相关幼小衔接体育资源,组织大班教师进行学习模仿,打磨研究教学活动,关注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不断改正实施过程,从而开展高质量的体育运动教育。另一方面,园所向小学共享每学期的体育运动计划,请小学体育教师分析计划的不足之处,建立联合教研制度,定期邀请小学教师来园观摩并参加体育活动。在与大班幼儿开展足球课程时,园所便专门邀请了小学体育教师介绍足球运动,讲解足球运动的规则,开展足球训练活动。体育教师的系统讲解能够帮助幼儿更好地理解足球运动,幼儿教师也可以明晰在课程实施过程中自己应该注意哪方面的问题,更好地指导课程的开展。
三是共享的绘本资源。开展幼儿体育游戏过程中既重视游戏的可玩性,又不忘体育游戏的运动性,是我们在实践过程中一直追求的目标。我们尝试通过对绘本的挑选、解读,从幼儿喜爱的绘本主题、绘本情节、绘本中的人物形象入手,创新体育游戏内容或玩法,让体育游戏更接近幼儿的兴趣点,走近幼儿的生活,从而激发幼儿的体育活动参与愿望,以寓教于乐的方式完成体育锻炼的目标。如体育游戏“我们的家”来自于绘本《搬过来搬过去》,故事人物突出,故事情节连贯,故事元素更深受幼儿喜爱。教师以故事情境为线索促进幼儿对知识的感受和获取,同时增强幼儿手臂力量:“长颈鹿和鳄鱼为了住在一起遇到了很多的困难,从这个家搬到了另一个家。虽然各自的家都不适合同住,但它们勇于面对困难,想办法重新造一个适合的家,最终幸福地住在一起!”
(二)共建的课程实施
园所与小学应共同建设体育衔接课程。幼儿园可以开展“接近课程”,幼儿教师用幼儿喜欢的方式创造新的学习与生活环境,在《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的精神引导下,潜移默化地培养幼儿的基本动作能力,激发幼儿对体育的兴趣。主要内容包括小学体育资源地图、循环式体育运动、小学体育初体验、运动会、我的游戏场地我做主等,培养幼儿的运动品质与运动兴趣,建立其对小学体育活动的向往。小学低年级可以开展“适应课程”,小学教师改变以往严肃的教学风格,用幼儿比较容易接受的方式开展体育活动。例如,创造游戏化的情境,用幼儿理解的方式讲解运动规则与发力方式,逐渐帮助幼儿适应小学生活和小学体育活动的模式。
三、体育活动的实践研究:互相成长的师幼双方
(一)成长的教师:提高教育能力
一是在研修中成长,提高教学素养。通过开展专题教研活动,可以增加教师的体育知识积累,提高教师的教学素养,为开展幼儿体育活动做好理论支撑。首先,针对教师对体育知识不是特别了解的现状,园所可以组织开展相关体育知识培训,包括请专家来园授课、委派教师外出参加培训活动、阅读相关书籍、开展沙龙分享。研修内容包含基本的体育动作技巧、授课方式、体育活动器械的拓展运用、了解新的运动方式,如体能大循环、项目运动,拓展幼儿教师的知识面。其次,邀请小学体育教师来园进行幼小衔接体育培训,分享小学低龄段学生体育课存在的问题以及与幼儿园携手改进的地方,探索适宜幼儿运动的内容,从而更好地开展幼小衔接。最后,开展专业的体适能培训。园所邀请了体适能教师来园对教师开展体适能专项培训,提高教师的体能素养,教授专业的跑酷技巧。
二是在实践中成长,提高研究能力。园所设计了前中后“三审议”制度。前审议指班级教师针对场地现状,通过资料搜集与幼儿分析,从“走、跑、跳、钻爬、投掷”等技能中选择一种或多种适宜布置在场地上的运动类型,通过摆放器材,引导幼儿有目的地进行运动,从而摆脱以往幼儿自由活动,教师无事可干的现象。中审议是指在活动实施过程中,教师根据观察,在年级组活动中进行交流研讨,对运动类型和运动玩法进行进一步改良或层次递进。后审议是指将现有活动经验梳理成文字,形成可供其他教师模仿的案例,使得研究活动能够在下一届继续开展。“三审议”式的教研模式,锻炼了教师理论指导实践的能力,发展了教师的观察能力,提高了教师的教育素养与教育能力。
(二)成长的儿童:发展运动能力
一是在游戏中成长,提高运动技能。游戏是幼儿体育活动的主要形式与载体,能够满足幼儿的兴趣,激发幼儿参与体育活动的欲望。园所开展了体能大循环游戏,系统规划场地,整合环境、器材和师资,遵循幼儿的年龄段特征和兴趣特点,将走、跑、跳、钻、推、拉、抬、攀、爬等各种运动项目进行科学设置,合理排列各类运动器械(如图1),组织幼儿利用各种基本动作进行循环式体育运动游戏。在游戏中,教师不断引导幼儿探索器械的新玩法,或不断加入新器械,如“想一想垫子和沙包可以怎么玩”“可不可以加入其他新器械”,让幼儿尝试器械的组合玩法,不断增加游戏运动的可玩性与趣味性,锻炼幼儿的运动技能。
二是在评价中成长,提高运动兴趣。幼儿动作规格的高标准并不意味着根据教科书的要求来评价幼儿的每一个动作。事实上幼儿的骨骼、肌肉、心智尚未完全发育成熟,许多标准动作对幼儿来说是难以理解和执行的。教师必须考虑到幼儿的现实因素,设计的体育活动不能太过于精细和复杂,评级体育活动的目的在于让幼儿知道正确动作的标准是什么,并愿意努力靠拢,而不是强求幼儿掌握某个动作,严格控制弧度大小。这样不仅教师容易疲累,幼儿也会因为长时间机械训练丧失对体育活动的兴趣,不利于后续的成长。同时,高强度的训练也会对幼儿身体发展造成一定的损伤。
四、体育活动的实践研究:陪伴的家庭氛围
(一)陪伴的家长:改变教育观念
基于当下的社会风气,家长更多关注幼儿文化知识课的衔接。很多家长从中、大班阶段就安排幼儿去各类辅导班学习,如珠心算、拼音、英语等。他们更加注重学习结果的展示,对幼儿学习能力、学习兴趣并不是特别在意,更不用说体育活动了。经过统计,几乎没有家长在意幼儿是否能够适应小学体育活动,虽然他们认为体育很重要,但是平时也不会采取行动,通常都是放任幼儿自由玩耍。教师需要通过专家讲座、小学参观、家校沟通,呼吁家长转变错误的观念,缓解入学焦虑,重视幼儿学习品质、运动能力以及生活习惯等方面的培养,构建良好的家校合作机制,共同实施科学的幼小衔接。
(二)陪伴的运动:巧用信息技术
幼儿体育活动的发展不应该只在学校进行,家庭也是锻炼运动能力的地点。家长在家庭中可以多和幼儿一起运动,为幼儿做好榜样引领工作,和学校一起促进幼儿身心健康成长。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已经有很多体育类APP或视频供家庭开展亲子活动。以天天跳绳APP为例,里面包含AI运动、趣运动等锻炼形式,运动内容包括跳绳、原地跑、反应能力训练,还包含各种AI游戏。幼儿可以在游戏中锻炼各种动作,家长在一旁进行观察指导,每次运动后还可以查阅训练记录和训练数据。依托于信息技术,家庭体育活动可以变得非常有趣,无需费尽心思思考如何组织幼儿活动。家长陪伴幼儿进行活动,不仅加强了亲子关系,还锻炼了幼儿的运动能力,一举多得。
五、结语
综上所述,幼小衔接视角下的大班体育活动,一方面要求教师把握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选择适合幼儿的运动方式,另一方面要求教师关注国家对学生的培养要求,利用幼儿感兴趣的方式实施课程,锻炼幼儿基本动作技能,培养幼儿良好的学习品质与学习意志,强健幼儿的体魄,为幼儿的后继学习奠定良好的素质基础。幼儿园也要积极协调小学、家庭之间的关系,形成多方合力,制定科学的幼小衔接方案,确定一致的教育目标,营造科学、健康的生活学习环境,确保幼儿升入小学后能够迅速适应并喜爱相應的体育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