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唤醒“沉睡”的农村基础设施?
2024-06-08章梦晗
章梦晗
近年来,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实践,农村地区在农业生产、乡村景观、文化教育、医疗卫生、养老托幼等方面实施了成规模的公共服务建设,乡村风貌得到了极大改善。特别是作为农村公共产品重要组成部分的农村基础设施,在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生態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然而,前段时间有记者走访发现,个别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出现了大量闲置、荒废的景象,有的“年久失修”“中看不中用”,还有的“建成即荒废”。在一处村庄,农田中间隔百米左右就建有一处机井房,但这些机井房却并未使用,有的铁门已被拆掉,配套安装的电表箱、水泵等设备不知所终。当地人表示,这些设备一开始还是好好使用的,但后来缺乏管护,渐渐破败。
不只是农业生产设施荒废,乡村健身器材、文化活动室、医务室等基础设施因使用率不高而“睡大觉”的现象也并不罕见。
随着城镇化加速推进、农村空心化问题日益显著,部分地区农村公共服务设施出现使用率减少,出现闲置现象,而设施的维护维修却还要再投入一笔不小的资金,不仅不划算,而且很多时候维护资金还难以落实,这样看有些地方农村公共服务设施闲置,似乎也有其无奈。
但还有部分农村公共服务设施明显存在布局、设计不合理,与老百姓的生产生活需求错位,不合理的配套导致的荒废、浪费现象令人惋惜。此外,过去十多年来,乡村基础设施建设观念螺旋式进步,以往受限于经验不足以及错误政绩观等,部分农村的公共设施重复建设、过度建设的现象也屡见不鲜,造成了资金、土地等的浪费。
“沉睡”的农村基础设施背后,一方面是设计、布局、适用性不合适,服务功能有限造成的使用低效化,另一方面还存在设施优化维护不够,管理机制不合理等“掉链子”问题。这些原因使得农村基础设施难以较全面实现需求覆盖,最终造成“长期锁门”等情况出现。
乡村集生产、生活、生态等功能于一体,科学合理规划布局乡村基础设施建设,既要考虑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目标的需要,也要避免资源闲置与浪费。这就要求农村基础设施不光要建,还要建得合理,建得有针对性、有远见,还要考虑建设完成后的维护、改善等问题。顶层设计、过程维护、后续保障缺一不可。
面对已经“沉睡”的农村基础设施,相关地方政府部门和干部在处置中,可以开展“回头看”等行动,摸清设施建设底数,结合政策要求以及当下自身实际情况,做好去留转的选择,同时在这个过程中,注重与村民、与上级单位做好充分沟通,合理制定计划。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终归是要用之于民,部分农村基础设施闲置的问题,更是提醒了各地政府或乡村振兴部门,在做便民决策之前须坚持问需于民,充分了解农民对于基础设施的需求,征求农民对于选点布局、运行维护等方面的意见和建议,以实现农村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真正有用、好用、用得起来。
叫醒“沉睡”的农村基础设施是农村建设的“后半篇文章”,但当下也不能忽视下一步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统筹规划问题。重点是结合实际需求,实现效益最大化,从源头上杜绝闲置现象,才能让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这篇文章通篇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