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大概念”的小学数学主题学习策略探究
2024-06-07董丽君
董丽君
【摘要】主题学习,既是一种综合性的学习,又是一种跨界性的学习.为推动学生的主题学习,教师需要站在数学学科“大概念”的基础上,进行高屋建瓴的指导.文章以“大概念”为指导,提出确定真实性的主题,设计结构性的任务,推进综合性的评价的策略,旨在促进学生对数学学科知识融会贯通的理解,对数学学科知识的迁移应用.
【关键词】小学数学;“大概念”;主题学习
引 言
主题学习,是针对某一类问题展开的探究性学习.主题学习既有综合性的特质,又有实践性的特质,也有跨界性的特质.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实施主题学习,教师既需要引导学生确定真实性的主题,又需要引导学生设计结构性的任务,也需要引导学生推进综合性的评价.其中,真实性的主题,是主题学习的基础;结构性的任务,是主题学习的载体;综合性的评价,是主题学习的驱动.作为教学第一线的数学教师,应立足于数学学科课程的“大概念”,组织学生实施主题学习.教学实践证明,基于“大概念”的小学数学主题学习,不但有利于提升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而且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一、用“大概念”指导,确定真实性的主题
“大概念”往往能反映数学学科的知识本质.用“大概念”指导学生的主题学习,就是让学生的主题学习具有浓厚的数学味,具有正确的方向.笔者在小学数学教学实践中,发现很多教师设计的主题学习活动缺乏“数学味”.
用“大概念”指导学生的主题学习,首先要确定学生数学学习的主题.“主题”是学生数学学习的“眼睛”,能让学生的数学思维聚焦,能让学生的数学探究聚焦,能让学生的数学学习更具方向性.从这个意义上讲,“主题”不但能让学生的数学学习具有针对性,而且能让学生的数学学习具有实效性.
真实性的“主题”目标是“大概念”,是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不是单纯传授数学知识、数学方法和数学技能.“主题”越真实,学生形成的可迁移性素养就越强.确定真实性的“主题”,是完成真实性任务的前提.真实性任务,通常有六个要素:目标、角色、对象、情境、表现和标准,哪一个要素发生了变化,任务也就会随着发生变化.
真实性的“主题”具有多元性、复杂性和开放性.真实性的“主题”难以机械地重复使用现成的结论.对此,教师应围绕“大概念”,以“大概念”为轴,引领学生灵活运用数学知识、数学方法和数学技能,让学生面对真实性的“主题”,有身临其境的感受,亲身参与数学学习活动,亲身体验数学学习活动,让学生用不同的技能完成真实性任务,用不同的观点完成真实性任务,用不同的视角完成真实性任务,用不同的思维品质完成真实性任务,用不同学科的知识完成真实性任务,从而获得对所学数学知识的全面认识,实现对所学数学知识的深度理解.确定真实性的“主题”,通常有三种策略:
策略一,根据学生的实际能力确定.学生的实际能力,是指学生在学习新知之前已具备的知识能力.学生在学习新知时,总会有旧知参与其中.利用旧知学习新知,既能减少学生学习数学新知的障碍,又能消除数学课堂中的无效空间,也能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科技含量.
策略二,根据学生的实际需求确定.数学主题需要老师确定,老师应发挥自己的作用,根据学生的实际需求,确定真实性“主题”.
策略三,根据教材的实际状况确定.数学教材是承载数学知识的容器.数学教材融汇了众多数学教育工作者的智慧,但教材中的很多内容是对生活的总结,理论知识展现得较多,生活经验展现得较少.因此教师可以对教材进行适当的调控,确定一些贴近学生的教学“主题”,引起学生的共鸣,达到数学教学的高质量.
数学学习中的真实性“主题”,不同于其他学科学习中的主题.数学真实性主题的学习,不同于一般性的数学学习,往往是针对某一个问题、某一种现象的.换言之,数学真实性主题,往往根植于某一情境、某一脉络、某一系统之中.
如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六年级下册的“比例尺”“图形的放大或缩小”“用比例解决问题”这些内容,说到底都是“比例”知识的多样化应用.为此,笔者设计、研发的主题是“比例的多样化应用”.笔者创设了生活化的情境:“将一个零件按照一定的比放大绘制”“将两个地方的距离按照一定的比例尺缩小绘制”“根据家中上个月所用水的吨数、费用以及这个月所用水的吨数,预算这个月的水费开支”等.这样的情境,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的,对于学生来说具有一种亲近性.这样的情境,能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数学学习积极性.同时,多样化的情境,就是比例知识的多样化应用,能激发学生的多元性思考.在比较性学习过程中,学生发现,无论是“图形的放大或缩小”,还是“比例尺”,本质上都是一个“比”.“比”与“比”构成“比例”,或者构成“正比例”,或者构成“反比例”.这样在“主题”的统摄下,数学学科知识的本质,不但能得到最大的凸显,而且能得到最大的弘扬.
真实性的“主题”,不仅要考虑数学学科知识的本质内涵,也要关照学生的生活世界;不仅要有挑战性,也要有趣味性;不仅要有生活意义上的“真”“实”,也要有数学学科意义上的“真”“实”.换言之,真实性的“主题”,不仅牵涉学生的生活实践,还指向“大概念”统摄下数学学科中某一知识的本质点、关联点.
二、用“大概念”指导,设计结构性的任务
結构性,通常需“六体现”:一是在数学教学内容上体现,二是在数学思想方法上体现,三是在数学知识体系上体现,四是在数学认知过程上体现,五是在教师课堂驾驭上体现,六是在学生数学思维上体现.
基于“大概念”的结构性,教师应站在系统化、整体化、科学化的高度,进行有结构的教,助推有结构的学,鼓励学生自主思考、自主探究、自主互动和自主交流,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打量生活,用数学的大脑考量世界,从而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发展学生的认知结构.
设计结构性的“任务”,教师应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起步,从学生已有的能力水平出发,以数学知识体系为基础,让学生对数学知识进行梳理、转化、迁移、归纳和整合,促使学生观察数学知识、思考数学知识、猜想数学知识、验证数学知识,探究数学知识,寻找到数学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发现数学知识的本质规律,从而建构新的认知,形成新的知识体系.
设计结构性的“任务”,教师通常应抓住三个要点:要点一,运用开放问题情境,进行情境转化.要点二,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寻找解题思路.要点三,引导学生交流互动,确定标准答案.
设计的结构性“任务”,既应是学生主题学习的重要载体,又应是学生主题学习的重要媒介.结构性“任务”,环环相扣、层层递进、由浅入深、关联有序,能让学生的数学学习不断进阶,能促进学生高阶认知和思维不断发展.对于结构性的“任务”,教师可以采用“大任务抛、小任务带”的方式展开,也可以采用并列式“任务群”的方式展开.结构性的“任务”对于学生的数学学习而言,应当具有阶梯性.
设计的结构性“任务”是不是合理,是不是适当,是不是科学,主要是看能不能促进学生思维的结构化.具体而言,是“五看”:一看学生能不能对数学知识进行整体感悟,二看学生能不能对数学知识进行精准迁移,三看学生能不能对数学知识进行纵向拉伸,四看学生能不能对数学知识进行横向贯通,五看学生能不能对数学知识进行纵横融通.
如人教版五年级上册“多边形的面积”这一部分内容,主要包括“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三角形的面积”“梯形的面积”等内容.“转化”是贯穿这一部分内容的主要数学思想.
对此,笔者将主题确定为“图形面积的转化”,旗帜鲜明地标识“转化”的数学思想和方法.基于这样的主题,笔者在主题教学中设计、研发了相似性的“结构性任务”:该图形可以转化成什么图形?怎样转化?前者牵涉到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后者牵涉到图形转化的方法、策略等.
在教学“梯形的面积”时,笔者设计、研发的问题群是:我们已经学习了哪些图形的面积?梯形的面积可以转化成怎样的图形面积?怎样转化这些图形?由此,教师设计、研发的任务群是:[任务一]将梯形用剪拼的方法转化成长方形;[任务二]将梯形用剪拼的方法转化成平行四边形;[任务三]将梯形用剪拼的方法转化成三角形.对于这样的任务群,学生在各自的学习小组里合作探究.在学习小组合作探究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互动交流,让全班学生分享实验过程、共享实验智慧.
用“大概念”指导,设计结构性的任务,不但能让学生对相关的数学知识进行认知深化,而且能让学生对相关的数学知识进行情感体验,还能让学生对相关的数学知识进行有效联系,从而让学生把零散性、碎片性的数学知识集聚起来,使学生对数学学科知识获得整体性、结构性、系统性的认知.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有意识地渗透相关的数学思想,可以有意识地融入相关的数学方法.
三、用“大概念”指导,推进综合性的评价
评价是目标的具体化.“大概念”教学,最终的指向是让学生自主地解决数学问题.与之相适应的评价通常有三种:一是学习性评价,二是学习的评价,三是学习式评价.学习性评价,目的是为学习的推进收集数据;学习的评价,目的是对阶段性的学习成果进行总结;学习式评价,目的是让学生在学习中学会评价.学习性评价和学习的评价,是“对学习进行评价”;学习式评价,是“对评价进行学习”.“对学习进行评价”中的学习性评价,属于过程性评价;“对学习进行评价”中的学习的评价,属于总结性评价.“对评价进行学习”,是指在“大概念”视域下,学生既要学会评价他人,更要学会评价自己.
评价自己的核心,是对认知的认知,即元认知,也就是“自知”.“自知”最关键的智慧特征是学生的理解能力.学生有了较强的理解能力,就能准确地自我评估、自我调节,就能不断质疑、有效迁移、超越自我.学生在真实的学习、生活中,如果不能“自知”,就难以再学习.
综合性的评价,是指教师对学生的主题学习过程进行全方位的评价,对学生的主题学习结果进行多视角的评价.综合性评价,既要关注学生的数学认知,也要关注学生的数学学习参与度,还要关注学生的数学学习情感、态度等.综合性评价,既包括学生数学学习的表现性评价、过程性评价,又包括学生数学学习的诊断性评价、结果性评价等.评价中,教师要将学生的自评、学生的互评、老师的评价结合起来,既要对学生的数学学习进行量化评价,又要对学生的数学学习进行质性评价.
如在教学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三年级上册的“分数的初步认识”时,笔者将这一教学内容分成了两个部分:一是引导学生认识“一个物体或者一些物体的几分之一”;二是引导学生认识“一个物体或一些物体的几分之几”.以“平均分”作为“大概念”,教师引导学生认识“分母表示平均分的份数,分子表示所取的份数”,让学生区分“物体总个数与总份数”“每一份物体的个数与表示的份数”等相关的概念,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掌握“分数”的本质内涵.教学中,笔者根据“概念理解”“运算能力”“数学表达”“团队合作”“学习状态”等,对学生的数学学习进行评价量化.其中,在概念理解方面,要求学生理解“分数的意义”;在运算能力方面,要求学生理解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建构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法则;在数学表达方面,要求学生能结合具体的生活实例从数学的视角描述分数;在团队合作方面,要求学生积极主动地与同伴探讨问题,敢于在全班公众场合表达见解;在学习状态方面,要求学生遇到问题能积极主动地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案等.这样的评价量化,既指向学生对数学学科知识的深度理解,又指向学生对数学学科知识的深度思考,也指向学生对数学学科知识的深度探究,还指向学生彼此之间的互动和交流.这不但有助于促进学生理解数学学科的知识本质,而且有助于促进学生掌握数学学科的知识本质,更有助于促进学生自律、协作等综合素养的养成.
结 语
综上所述,主题学习是一种统摄性的数学学习.在主题学习中,教师要始终以“大概念”为指导.“大概念”犹如一只“看不见的手”,始终牵引着学生的数学主题学习,让学生的数学主题学习有方向、有侧重.基于主题学习的综合性评价,既要致力于引导學生掌握数学学科知识之间的关联,又要致力于引导学生掌握数学学科知识与社会生活、日常生活之间的关联.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感受到数学学科知识的意义,才能体验到数学学科知识的价值,才能用数学的眼光看待日常生活,才能感悟到蕴含在日常生活中的数学思想方法.
【参考文献】
[1]张华.跨学科学习:真义辨析与实践路径[J].中小学管理,2017(11):21-24.
[2]孟璨.跨学科主题学习的何为与可为[J].基础教育课程,2022(11):4-9.
[3]黄翔,童莉,史宁中.谈数学课程与教学中的跨学科思维[J].课程·教材·教法,2021(7):106-111.
[4]崔允漷.如何开展指向学科核心素养的大单元设计[J].北京教育(普教版),2019(2):11-15.
[5]徐玲玲,刘徽,曹琦.评价连续体:大概念教学的评价设计[J].上海教育科研,2022(1):19-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