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背景下培养小学生创新能力的策略
2024-06-07焦国新
焦国新
【摘要】“双减”政策的颁布,旨在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和校外培训压力,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在这一背景下,创新能力的培养成为数学教育的關键任务.文章以“双减”背景下指向创新能力的小学数学教学为主题展开探究,阐述创新能力的内涵,分析“双减”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基本原则.在此基础上,结合实践案例提出具体的方法和措施,以期不断提高课程教学效率,减轻学生课后学习负担,促进学生的个人发展,推动小学数学课程改革的更好实施.
【关键词】“双减”;创新能力;小学数学;教学策略
小学阶段是个体成长的关键时期,学生的思维极具可塑性.创新能力的培育不是短期内即可完成的任务,而是需要通过持续的训练和引导来实现的.因此,这一时期的教育不仅要关注知识的传授,更要重视创新思维的培养.数学学科是一门强调逻辑、理性思考的学科,它在训练学生系统化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方面,具有诸多优势.教学中,教师可通过引入抽象概念和复杂问题等方式带领学生开展创造性思考,突破传统思维模式,积极探索新领域.它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重视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注重通过数学语言的运用激发学生主动探索和应用数学的热情,激发他们的创新意识,在全面提升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基础上不断提高课程教学效率.
一、创新能力的内涵
创新能力是指个体在技术或实践活动中提供新思想、新理论、新方法和新发明的能力,涵盖了学生解决问题、适应变化、创造性思考和实现新想法等综合素养,包括观察和识别问题、跨学科思考、合作交流以及从失败中学习和改进的能力,是现代人才必备的基本素质.一方面,创新能力包括个体对新知识的快速吸收和灵活运用的能力,这一特点对于应对不断变化的现代社会尤为重要.具备创新能力的个体通常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和好奇心,他们能够主动探索未知领域,将学到的知识与实际问题相结合,从而产生新的理解和应用.另一方面,创新能力与批判性思维紧密相关,具备创新能力的人能够对现有知识、传统观念和常规方法进行深入分析和质疑,从而发现新的可能性.也就是说,他们不满足于仅仅接受既定的知识,而是不断追求知识的深度和广度,勇于挑战现状,寻求创新和改变,能够使个体在各自的领域内做出独特且有价值的贡献.当然,具备创新能力的人还能在团队中发挥作用,能够与他人进行有效沟通和协作,共同推动创新思想的实现.因此,创新能力是当代教育和人才培养中不可忽视的关键素质.
二、“双减”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培养创新能力的基本原则
(一)学生主体
新课程改革强调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要求教师将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和个性化需求置于教学活动的中心位置.因此,在“双减”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首先要强调学生的学习主体性,充分遵循“以学生为主体”的基本原则,让教学活动不再是单向的知识传递,而是成为激发学生主动探索和创新思维的平台和契机.在此过程中,教师的角色需要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过程的引导者和协助者.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提出问题、探索多种解决方案,并对结果进行自我评估和反思.例如,数学问题的解决不再局限于标准答案,而是鼓励学生基于自身理解提出独特见解,甚至设计新颖的问题.同时,教师应关注每名学生的特点,为不同学习需求和学习特点的学生提供差异化的教学内容和方法,通过有效的策略激发每名学生的潜能,从而促进学生在不同领域的钻研,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鼓励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展现出独特的创造力和丰富的想象力.
(二)实践应用
创新离不开实践,通过多元化的实践活动,学生才能够验证和细化理论知识,才能在实际问题和挑战中激发创新思维,从而结合自身的知识储备和生活经验提出解决问题的新方法.因此,在“双减”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必须遵循“实践应用”的基本原则,强调将数学知识与学生的实际生活和实践活动相结合,使学习过程更加生动、具体且更加有意义.一方面,教师应当将数学概念的学习融于真实的生活情境中,比如利用家庭预算计划来教授基础算术,或者通过设计简单的建筑模型来解释几何概念等.这样,学生可以更直观地理解数学知识,感受到数学在现实世界中的应用价值.另一方面,教师要鼓励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和实验来探索数学概念,如通过实际测量和计算学习面积和体积的概念.例如,教师可以安排学生参与学校花园的设计规划,让他们实际测量土地面积,计算所需材料数量.这样的实际操作不仅可以加深他们对数学知识的理解,还能激发他们的创新思维,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此外,教师还可以在数学课程中引入项目式学习,鼓励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共同解决实际问题,通过合作和交流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总之,实践应用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土壤,这种从做中学的过程是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部分,学生能够从实践经验中学习和成长,主动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不断探索和实践,不断促进创新能力的发展.
(三)鼓励探索
创新往往源于对现有知识和方法的探索,或是对传统思维的挑战和超越.因此,探索是激发学生创新思维的重要途径.小学数学教学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就必须遵循“鼓励探索”的基本原则,强调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促使他们主动寻求数学知识的深层理解和应用.一方面,教师可以设计开放式的问题和富有挑战的任务,鼓励学生跳出传统的思维模式,探索多样化的解决方案.例如提出一些实际问题,如计算学校操场的面积或设计一个理想的公园模型,这些问题没有固定答案,需要学生动脑思考,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创造性地解决.另一方面,教师要鼓励学生从犯错中学习,为其创造一个安全的学习环境,让学生明白错误是学习过程的一部分,鼓励他们在尝试和失败中获得宝贵经验.此外,教师还可利用项目式学习或小组合作,让学生在实践中探索和交流.通过团队合作解决问题,不仅能提升学生的数学技能,还能培养其协作和沟通能力.总之,探索是创新的基础,是学生对未知领域的好奇和探究,能够为创新提供灵感和可能性.
三、“双减”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培养创新能力的具体策略
(一)营造轻松氛围,激发求知欲望
在“双减”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需要營造一个轻松和鼓励探索的学习氛围,以此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首先,教师应减少对传统考试和标准答案的依赖,转而强调理解、应用和创新.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使用开放式问题代替单一的、有固定答案的问题,鼓励学生多角度思考,不断提高学生的问题分析能力.其次,教师应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即使这些观点与常规不同,从而营造一个接纳创新思维的环境.为实现这一目标,教师可以更多采用互动式教学方法,如小组讨论和角色扮演,使学习过程更加生动,使活动的参与度更高.在这样的环境中,学生能够自由地提问、探索和交流.自主性和探索性的学习体验对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求知欲望至关重要.为了进一步增强这种氛围,教师还可定期组织课堂活动,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进行数学实践,如通过游戏或项目工作来解决实际数学问题.这不仅能够增强学生的数学知识应用能力,还能在游戏中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最后,教师应重视对学生创新尝试的积极反馈,即使这些尝试未必立即成功,也应给予鼓励和支持,从而培养学生面对挑战的勇气和面对失败的韧性.
以小学数学“植树问题”的教学为例.为营造轻松氛围,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教师可以通过将问题情境化和游戏化的方式来实现.首先,教师可以引入一个有关环保的故事或情景,比如一次学校的植树节活动,让学生在一个贴近生活、有趣的背景下探索问题.其次,教师通过分组合作的方式,组织学生在小组讨论中共同规划如何植树,包括计算需要的树苗数量、排列方式和间距等.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想法和方案.教师甚至可以创造一些有挑战性的变量,如不同种类的树苗对空间的需求差异,让学生通过团队协作来解决.最后,教师可以运用一些互动工具或数字应用,如使用可视化软件来模拟植树过程,使学习更加生动和直观.通过这种方法,学生不仅能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数学知识,还能激发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兴趣和热情,从而有效提高他们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动力,为创新能力的培养奠定基础.
(二)鼓励学生质疑,提升思维层次
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还应在课程中鼓励学生勇敢质疑,在批判性思考中不断提升思维的层次.为此,教师要着力创造一个开放性的学习环境,鼓励学生勇敢提出自己的想法,可以对已有知识表示怀疑,并探索新的解决方法.一方面,教师应重视学生的问题,无论这些问题简单还是复杂,都应给予积极的反馈和引导,帮助他们深入思考.另一方面,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鼓励他们不能仅接受事实的结果,还要理解其中的原因和逻辑.例如引导学生分析数学概念背后的原理,或者讨论不同解题方法的优劣等.在此过程中,教师可以设计一些需要高阶思维技能的活动,如解决开放性问题或进行数学项目研究,促使学生运用和提升他们的分析、综合和评估能力,不断提升学生的思维层次,进而激发和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
例如,在小学数学“条形统计图”课程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入一些实际数据,如学校内不同活动的参与度或学生的兴趣爱好调查,让学生使用这些数据制作条形统计图.在此过程中,教师应鼓励学生不能仅关注数据的呈现,还要进一步思考数据背后的含义,比如为什么某些活动比其他活动更受欢迎.接着,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探讨不同的表示方法对信息解读的影响,比如条形图与饼图展示同一数据时的差异.在此基础上,教师还可以设定一些假设性问题,挑战学生的思维.例如,如果增加或减少某项数据,整个图表的解读将受到什么影响,以此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统计图背后的含义,从而提升他们的分析能力,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最后,通过小组讨论和展示,学生可以分享自己的发现和理解,进一步提升他们的思维层次和交流能力.这种以质疑和深入思考为核心的教学方法,有助于学生在学习数学的同时,发展认知能力和创新思维.
(三)组织小组合作,强化创新意识
为进一步强化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师还应重视小组合作活动的开展,将学生进行科学分组,让他们在小组内协作解决数学问题或进行数学研究项目,通过成员之间的相互启发,促进创新能力的形成.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角色转变为指导者和协调者,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指导和资源,同时通过多样化策略鼓励学生在小组内自由交流思想、共享解题方法.在小组合作的环境中,同伴的分享能够激发学生从不同视角看待问题,促进思维的碰撞,从而产生创新的解决方案.在合作中,每名学生都有机会表达自己的想法,学习如何听取他人观点,协调不同的思维方式.多元化的交流和协作不仅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技能,更能促进他们形成创新意识和团队合作能力,使学生能够在相互学习和共同努力的过程中,逐步建立起对数学学习的信心,激发追求新知的热情.
以小学数学“百分数”教学为例.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指导他们设计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百分数应用问题,如家庭预算规划、购物打折计算等.这些问题旨在让学生在现实生活情境中应用百分数,同时为学生提供合作解决问题的机会.在小组讨论过程中,学生积极分享自己的想法和解决策略,同时考虑和评估其他组员的方法.例如,在一个“购物打折”的小组活动中,学生得到一份购物清单,上面列出了各种商品及其原价,他们需要计算这些商品在不同折扣率(如10%,20%)下的最终价格.具体来说,如果一件衣服原价是100元,在20%的折扣下,学生需要计算出打折后的价格是80元.通过这个活动,学生不仅可以练习百分数的计算,还可以在实际情景中理解百分比的应用.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引入一些开放性的问题,如探讨百分数在不同领域(如统计学、经济学)中的应用,激励学生从更宽广的视角思考和探索百分数的概念.最后,每个小组可以展示他们的发现和解决方案,进行小组间的交流和讨论,从而进一步拓展学生的思维和视野.通过这样的小组合作方式,学生不仅能够加深对百分数知识的理解,还能在交流和合作中培养创新意识和团队协作能力.
结 语
综上所述,创新能力不是局限于某个特定领域的能力,而是一种综合素养,涉及认知、情感和社交技能等多方面的同步发展.具备创新能力的学生能够更细致地观察世界,识别其中存在的问题和机遇,并运用所学知识或技能提出创新的问题解决方案,尝试新的解决方法,甚至能够创造全新的产品或理念.因此,“双减”背景下,小学数学要在教育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需要为学生创造一个开放的学习环境,让学生自由地提问、讨论,通过各种方式方法验证自己的新想法.此外,教师应教会学生如何接受失败,如何从失败中学习,并鼓励学生持续改进自己的想法和方法,在积极的试错过程中提高创新能力,促进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祁娟.小学数学创新思维意识的培养[J].试题与研究,2023(21):112-114.
[2]奥爱文.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创新意识培养策略[J].天津教育,2023(26):22-24.
[3]黎美薇.小学数学创新思维能力培养路径分析[J].试题与研究,2023(29):92-94.
[4]王亚琦.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意识与能力的培养[J].理科爱好者,2023(5):212-214.
[5]黄素平.小学数学教学中创新意识的培养路径探析[J].华夏教师,2023(31):59-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