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别限购,结束还是开始
2024-06-07李宇嘉
李宇嘉
图/EG365
近期,住房限购政策快速退出。短短两个月内,南京、成都、苏州、长沙、杭州和西安等热点城市,步调一致地退出住房限购。即便是铁板一块的一线城市,限购政策也在快速收缩。比如,华南的广州,现在只有中心区120平方米以下住房还在限购,北京也时隔13年松绑外围购房政策,户籍和非户籍在原有的名额基础上,可以增购外围一套,深圳和上海也有同样的节奏。
限购政策退出,背景就是4月30日政治局会议明确,“统筹研究消化存量房产和优化增量住房的政策措施”。客观讲,当前库存太大、需求疲弱,需要注入有效购买力修复市场动力,对冲需求下滑导致的价格信号不稳、销售回款骤跌以及行业全链条收缩和风险蔓延。当前楼市库存压力,既包含新房库存,也包含二手房库存,二者相互掣肘,与上一轮“去库存”明显不同。
楼市的库存压力有多大?
2014年启动的楼市“去库存”,缘由可追溯至2008~2009年应对全球金融危机在地产及上下游领域的扩张,随后产生巨大的库存和产能。不过,当时正值城镇化、都市圈建设快速推进期,商品房市场范围也在二三线城市快速延展,有巨大的需求消化库存,而且工矿区、棚户区改造也提供了新增动力。但演进到现在,商品房供需两端的空间都已触及天花板。
用中央政治局会议的说法表述,就是“适应房地产供求关系发生重大变化的新形势”。供给端,存量时代下二手房开始主导。热点城市二手房挂牌普遍超过新房在售,杭州、上海、南京等地二手住房挂牌在20万套左右,但新房待售仅7万套左右;深圳、广州二手住房挂牌在15万套左右,新房待售大约9~11万套。销售方面,2023年底有7个省市二手房交易超过新房,今年2 月11个省市二手房交易量超过新房。今年一季度,广州、深圳二手房交易达到新房的2.3倍。
二手房市场主导供需,本质上是因其“低总价、低单价、区位优(有学位)”,匹配当下刚需的诉求,这与新房大户型化、改善化有很大区别。1~4月份,热点城市90平方米以下二手房交易占比在60%~80%,上海300万元以下的二手房源交易占比接近40%。不过,即便二手房交易占主导,但交易量赶不上二手房挂牌量,导致二手房挂牌量不断创新高。诸葛研究院统计,2024年3月,深圳二手房挂牌同比激增229.6%,上海二手房挂牌量同比上涨78.49%。
由此可见,刚需对价格高度敏感,叠加挂牌量不断增长,其中有大量的套现式挂牌,或因资金链紧张、或对后续价格不乐观等,导致二手房价格持续下行。据国家统计局数据,不考虑2023年2~4月份疫情后的略微反弹,从2022年9月份到现在,二手房价指数环比已连续28个月下跌,超过了上一轮去库存启动前后(2014年5月~2015年3月)11个月的下跌周期。
存量时代下,二手房开始主导供给端,热点城市二手房挂牌普遍超过新房在售。图/视觉中国
再看新房市场。2021~2022年,新房定价比周边二手房低,“价格倒挂”的优势让热点城市新房去化一直保持良好的态势,但2023年二季度以后,由于二手房持续跌价,新房去化快的价格优势消失,而开发商债务风险蔓延导致交付难也制约了去化。同时,二手房演进到众多小业主争相挂牌卖房的阶段。至此,二手房和新房已从之前的替代关系,转向了竞相降价的关系。
最突出的就是,“次新房”(10年楼龄)销售占到二手房销售的30%左右,加上其价格优势,部分改善型需求转向二手房。对新房来说,尽管改善型需求潜力较大,但二手房浓重的跌价预期下,“卖一买一”的置换周期拉长(特别是卖“老破小”买新房)。再加上过去高周转时承接的债务相继到期,政府也加大了对新房交付的督促,开发商只能继续降价促销。
不过,二手房挂牌业主中,早期买房的浮盈较多,愿意承受更大的降价幅度。但新房降价的幅度有限,主要是成本太高。2022年以来,开发商回归热点城市中心区,争抢改善型买家,土地价格居高不下,降价幅度有限。再加上,市场对于交付难仍有预期,克而瑞统计的热点城市新盘去化率从2022年的50%多降至近期的30%左右,导致大量的旧库存(往年批售的房源)。
根据克而瑞的统计,2023年30个热点城市“旧库存”占比达到55%。也就是說,在售新房超过一半是2023年及之前年份批售的房源。所以,这也是开发商拿地、开工的积极性下降的原因,因为即便增加新房推盘,可能也无法卖掉,反而还会徒增资金链紧张的压力。2022~2024年一季度,全国房地产新开工面积年平均跌幅高达29.2%,同期销售面积年平均跌幅为17.4%。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当前全国商品房库存约7.5亿平方米,已连续三个月超过2015年历史高位(7.1亿平方米)。根据申万证券研究所测算,采用近3个月销售移动平均做分母,今年3月末80个主要城市可售面积去化周期为33.3个月,其中一二三线分别为25.5个月、31.7个月、38.2个月。
新房越来越难以维持,成交体量降至10年前,主要是改善的动力下降。首先,二手房卖不掉,交易周期很长,特别是那些老破小;其次,综合就业、收入、房价预期等基本面,不想换,毕竟有住的地方;最后,得承认,过高估计了住房消费升级的潜力。过去资产繁荣时期,确实有换房的动力,但很大程度上是资产价格预期、加杠杆、从众行为、预期膨胀的结果。现在,洗尽铅华,回归正常,没有多少人能消费得起动辄单价“5万+”,总价超500万的房子,这才是真实的一面。
这或许才是新房“高库存”的原因。再结合二手房来看,库存的压力非常大,这是退出限购政策的直接原因。
加杠杆“炒房时代”,将一去不复返
换句话说,这就是在4月30日政治局会议明确“统筹研究消化存量房产和优化增量住房的政策措施”以后,为何在5月上旬,热点一二线城市纷纷退出或收缩限购政策的原因。而且,无论是库存压力、房价预期(不再迷信房价只涨不跌,甚至预期下跌),还是留存在市场的购买群体(刚需和改善型需求为主),抑或加杠杆购房的动力等,限购政策存在的意义也不大了。
因此,从抑制投资炒房、买多套房(占用资源)的角度看,也不需要限购政策了,目前市场上,不管是哪个城市,绝大部分片区都不缺房子,可谓有得挑有得选。退出限购政策也在情理之中。而且,就连一线城市的外围,由于过去几轮回升周期中大规模建新区或功能区,现在也到了去库存的地步。比如,根据中原地产统计,2023年北京远郊区(怀柔、平谷、密云和延庆)新房去化周期高达4.7年。这也是为何近期一线城市都松绑外围限购政策的原因。
從抑制投资炒房、买多套房(占用资源)的角度看,限购政策存在的意义已经不大了。图/视觉中国
比如,5月6日深圳松绑限购的三类群体(非户籍人士、多子女家庭、企业)时,都将释放的需求定向疏解至外围。去年9月20日,广州第一轮松绑限购,也是放开外围购房限制。今年1月份,上海松绑青浦、奉贤人才购房限制,全市单身购房限制,也定向疏解至外环外或五大新城。
下一步,剩下的6个限购区域(一线城市、天津和海南)也会相继松绑限购政策,仅仅一线城市中心区域及限制开发的区域(比如海南的三亚、中部生态核心区等)保留限购政策,其他区域完全退出限购。退一步讲,如果后续楼市又热起来,完全可以把限购政策再拾起来。类似限购这样的行政措施,本来就坚持逆风向行事原则,市场冷了就撤掉,热了就拾起来。
在供求关系发生重大变化的背景下,投放到市场的房源一直在增长。比如,投资性业主和置换型业主二手房挂牌,企业考虑业绩需要、资金链压力出售房源,存量闲置物业盘活等。这是过去20多年楼市超景气阶段各方“做多”的逆转。考虑到住房供应(包括二手房)及人口形势,类似过去那种加杠杆购买多套房,持有并赚取溢价的时代,将一去不复返了。
当下的“太过剧烈”的超调局面,是房子从金融属性过渡到商品属性、民生属性的必经之路:金融属性下,越涨越买,而且是加杠杆买。商品/民生属性下,价格越低,消费越多。问题是,现在价格低了很多,为啥不买?
现在,还处于从金融属性到一般消费品属性过渡的半山腰。从地方各种刺激,包括退出限购,不外乎还是想恢复或修复这种金融属性,而非一般消费品属性。因为,只有金融属性下,土地才能卖出高价,各方资金才会一拥而入,房地产才能给地方政府带来巨大的收益。更关键的是,所谓的高房价,是在金融属性下抬高的。如果一下子过渡到商品属性,必然会经历价格暴跌、成交量的暴跌。这是不可承受之重,所以各地要刺激、限购要松绑。
除少数片区,类似2011至2014年、2016至2022年那种大范围的限购,将成为永久的历史。从2010年4月北京首次启动限购,到2014年全面退出(仅保留北上广深和三亚),再到2016年10月全国大范围启动限购,并覆盖至三四线城市,最多时全国约100个城市实施限购政策,甚至包括安徽临泉这样的国家级贫困县。
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我们面临的形势是,政策着力于稳定行业和市场、企业面临持续的行业风险释放、市场要面对房子供大于求的现状。
不能一退了之,需要政策组合拳
再来分析一下退出限购政策的效果。对于一二线热点城市来说,限购政策执行6年以上、行政直接干预购房资格的模式下,很多购房需求被抑制。对于完全退出限购政策的二线城市来说,政策会直接作用于释放多套房购置需求,比如为子女入学、就业、结婚购房、为父母养老购房等。
对收缩限购范围的一线城市(主要是北京、上海、深圳)来说,首先能释放外来人口或单身人士购房需求,比如上海、深圳、北京均放松非户籍或单身人士在外围区域购房的限制,或可多购一套,或收缩首套房购置对个税或社保缴纳年限限制,或放松人才认定标准等。一线城市外来人口集中,单身人士多。过去,对外来人口购买首套房一直坚持连续缴纳5年社保或个税,京沪对单身外来人口购房甚至一票否决。这不符合推迟婚育、单身人士多的现状。
对于一线城市来说,近期限购政策松动主要集中在外围区域,这与外围区域住房供应多有关。松绑限购有利于满足需求的同时,实现外围新房去化,近期外围房价下跌充分也提高了支付能力。同时,在引导住房需求向外转移的同时,也可优化人口、产业布局,让就业和产业跟着人口和住房走,缓解中心区资源过分集中的局面。
不过,政策抑制的购买力释放的数量有限。
首先,房价和收入预期偏谨慎,持有多套房的需求减弱;其次,房价仍在高位,外地人口、单身人士总体购买力有限,预期谨慎加剧了该局面;再次,在售库存压力大,老旧住房价格下跌预期更强,刚需购买力不足,“卖一买一”的置换链条不畅。最后,放开限购及购房入户等,导致对周边城市、内地城市购买力的虹吸。比如,近期杭州、成都退出限购,对省内其他城市乃至全国有效购买力形成明显的虹吸效应,而购房入户更加剧了这一局面。
限购松绑,它能带来多套房的购置需求,这本身是只有在金融属性下才有的现象。但现在,这个逻辑变了,限购的基础更迭了。
当前,楼市最大的问题是库存压力大,供给和有支付能力的需求不匹配,基本面制约未解。以2.7亿新市民和外来人口为代表的刚需潜力很大,但收入和就业无法支撑库存消化;存量房供给效率不高,改善型需求潜力大,但一二手房循环不畅,同样也面临着就业和收入等基本面制约。
当前,全面取消限购能起到什么效果,有待市场的检验。图/视觉中国
因此,在取消限购政策的同时,还需要政策组合拳。比如,库存大的城市紧缩供地、开工;实施老旧小区补短板改造,提升存量住房挂牌效率;盘活部分配套完善的房源用作配租或配售的保障房,去库存的同时能匹配购买力,活跃交易、稳定预期。
改善需求明明有潜力,但就是无法兑现。于是,要么政府直接下场,要么协会组织,各种“以旧换新”的做法开始登场。近期,南京等城市已经明确改建或收购存量住房用作保障性住房,定向解决新市民的住房需求,估计未来这一做法会推广,将去库存与保障性住房筹建结合起来。当然,更基础的组合拳还是稳定就业和收入预期。只有如此,商品房市场交投活跃,限购释放出的改善型需求、多套房配置需求才会兑现,才会带动整个市场企稳。
(作者为广东省住房政策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