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遗产让城市生活更美好
2024-06-07范星盛
范星盛
在最近流行的影视与文学作品中,文化遗产越来越成为文化作品的鲜亮背景。《长安三万里》中出现的多座历史城市和历史建筑,《千里江山图》展现的浓郁的上海老城老建筑味道等,都引发了广泛关注,助推了有关城市的旅游热度。城市旅行、城市漫步渐趋风行,将城市文化遗产串珠成线。文化遗产与城市发展间的关系如何,文化遗产当如何让城市生活更美好,值得我们深入思考、详加讨论。
首先,文化遗产为城市保留了历史记忆,增强了城市的凝聚力。对于生于斯长于斯的当地人,文化遗产是城市的“乡愁”所在,就如同故乡门前的老树,承载了儿时的回忆和家的温暖。世事变迁,老树仍在,人们和故乡沟通的纽带就依然存在。如南京文庙棂星门前的垂带石,是很多老南京人儿时游乐的场地,实际上构成了保留和生成城市群体记忆的“记忆场所”,在后来的文物修缮时被特意保存,并成为了博物馆中的展示内容。北京中轴线申遗过程中,也集中整理了沿线居民与中轴线文物间的故事和回忆。
再者,对于城市的新居民而言,体验、认知、熟悉城市文化遗产的过程,也是其融入城市文化、构建城市归属感的过程。地理学家段义孚曾提出“恋地情结”的概念,指出“作为具体存在的社會性的人,我们需要一些赖以养育和支撑并感到亲切的地方”,而“场所”正是“感知”的价值中心。城市文化遗产作为大浪淘沙般的城市变迁过程中保存下来的历史印记,构建了新老居民对城市的归属感,最终强化了城市的凝聚力。
文化遗产不仅面向过去,更指向未来,是生成城市新文化、新风尚的重要物质载体。近年来,我国一批具有特色的城市建筑设计、文化创意、文学书写的涌现,都呈现出和城市文化遗产紧密相连的新特点。上海结合城内不同时期的老建筑凝练了特色城市漫步路线,西安年轻人以明城墙为背景开展地方歌会,长沙围绕橘子洲区域形成了绚丽的城市展演,重庆依托山城建筑街巷打造了城市创意步道,景德镇在传统制瓷工艺的基础上孕育了新潮的瓷器市集……古今交融的城市景观中穿行着身着传统服饰的年轻人,城市博物馆演变为人流涌动的教育、休闲公共空间,正在成为中国诸多大城市新的形象……大到城市建筑、文化景观的营造,小到新兴街牌、冷饮、面点等的孵化,文化遗产成为了城市新设计的重要来源,承载和催化了青年群体的创意,构成了中国城市新文化引人注目的新引擎。
在新时代,文化遗产与城市的凝聚力、创造力息息相关,城市的经营者应当关注到这些进行中的新变化,加强城市文化遗产保护力度,保存城市的历史格局与历史风貌,为城市文化传承守土尽责。此外,我们应该充分借鉴和吸收“创意城市网络”等城市新发展理念,从多角度为遗产与新业态、新青年的连结铺路搭桥,让城市遗产与智慧城市、基础教育、科技创新等多行业形成关联协同,使传承与创新有机结合,令旧遗产为新城市的美好生活提供不竭动力。
(选自《中国青年报》2023年9月15日)
◆提炼
议论文的功能是以理服人,其说理贵在思路清晰、层次感强、分析透彻。尤其是考场作文,要让阅卷者能够在短时间内理清文章脉络,把握文章内容,条分缕析、层次分明是必备条件。如这篇时评从三个角度阐述了城市文化遗产对城市生活的价值和意义:文化遗产对一座城市而言,保留了历史记忆,增强了城市凝聚力;文化遗产对城市新居民而言,促进其融入城市,产生城市归属感;文化遗产对城市文化而言,是维系新旧文化的纽带,是形成城市风尚的载体。三个层次,由城市,到居民,再到城市文化,层层推进,思路清晰,节奏感强;每个层次运用了大量论据,有事实,有言论,涉及面广,材料典型,有很强的支撑力。
我们在写作内容较为复杂、内涵较为丰富的议论文时,就可以采用这种条分缕析、多层次阐述的论证结构,使自己的文章内容丰厚而又思路清晰、材料充实而又不显杂乱。要做到这一点,需要有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能把握所要分析论述的内容的内涵与外延,在分层阐述时做到科学划分层次,合理安排顺序——让各个层次之间体现出严谨、清晰、合理的逻辑关系和顺序:或由大到小,或由远及近;或由主到次,或由古到今;或由实到虚,或由物及人……要注意层次之间切忌相互重复、交叉或涵盖,否则会给人胡子眉毛一把抓的凌乱感。如这篇时评的本论部分的三个分论点就是由城市建设到居民生活(由物及人),再到城市文化(由实到虚)层层推进展开论述的,逻辑严密,思路严谨,层次清晰。这样的结构处理和内容安排,作者易操控,读者易把握,也易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王淦生/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