倡导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理论基础与实践路径
2024-06-07刘卿
〔提 要〕当前,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国际力量对比深刻调整,“全球南方”声势卓然壮大,深刻影响世界历史發展进程。国际社会多数成员,不论大国小国,都主张世界多极化,认为不能重走阵营对抗、零和博弈的老路,更不能重蹈战争冲突的覆辙,但对于世界大变局之下多极化进程将如何进一步发展、各国如何参与和推动,尚未形成共识。在这一历史转折关头,中国旗帜鲜明地倡导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凝聚国际共识,为国际社会从变乱交织走向长治久安指明了方向,为构建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注入强劲动力,为推动构建公正合理的全球治理体系和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了重要路径。
〔关 键 词〕世界多极化、国际秩序、多边主义
〔作者简介〕刘卿,习近平外交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副院长、研究员
〔中图分类号〕D8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2 8832(2024)2期0001-20
当前,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大背景下,世界多极化加速发展,这一历史进程向何方演进才能确保世界持久和平与共同发展,是摆在世界各国人民面前的时代之问。2023年12月,中央外事工作会议明确提出,中国倡导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这一重要主张有着极强的现实针对性和战略指导性,立场鲜明,内容丰富,根基深厚,将为世界和平和发展事业提供新的思想引领,也将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重要路径。
一、倡导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的时代逻辑
(一)世界大变局下国际格局加速向多极化演进
多极化是当今世界变化的基本趋势。世界多极化是相对单极和两极而言,指一定时期内,国际政治力量相互作用朝着形成多极格局发展的一种趋势,是国际政治力量在全球实力分布状态的基本反映。在以力量为指标的国际格局中,“极”的属性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一个不断演化、衍生的过程。在多极化进程中,国际力量分布趋于相对均衡,每个国家或国家集团都在全球多极体系中积极寻找自己的位置。
多极化是当今世界格局演变的一个主要特征。这一进程的出现和发展不是偶然的,而是世界上各种力量经过不断的消长变化和重新分化组合,从量变逐渐发展到质变,构成一种相对稳定的均势的结果。世界多极化是时代发展的结果,也是人类社会走向进步的现实选择。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亚非拉一大批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独立为新的民族国家,它们努力在美苏两极格局中保持中立,发起成立不结盟运动、七十七国集团等团结互助组织,逐渐成为一支重要的国际力量,推动世界格局多极化发展。随着冷战结束,两极格局宣告终结,美国成为唯一超级大国,但随着国际力量的消长变化,世界多极化趋势愈加清晰。欧盟、俄罗斯和中国等多个力量不断增强,成为全球事务的重要参与者,东盟等区域合作组织的兴起和发展,在国际舞台上影响力快速提升,推动了多极化的进程。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世界多极化加速演进,特别是近年来“全球南方”声势卓然壮大,深刻影响人类历史进程和发展趋向。习近平主席指出:“新世纪以来一大批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快速发展,世界多极化加速发展,国际格局日趋均衡,国际潮流大势不可逆转。”
“全球南方”群体性崛起加快了世界多极化进程,国际体系中的权力呈现分散化的势头。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将新兴经济体推向全球治理的前台,催生了G20领导人峰会机制,奠定了新时期全球经济和金融治理的基础架构。在G20中,新兴经济体占11席,2023年新德里峰会将非盟纳入G20,进一步提升了“全球南方”在这一国际机制的话语权。金砖国家是“全球南方”的典型代表,是多极化进程中的主要推动力量。2022年,按购买力平价计算,金砖国家占世界经济总量比重达到31.5%,超过七国集团的30.7%。与“全球南方”崛起形成对比的是,西方发达国家出现了自工业革命以来的第一次全面颓势。美国经济总量虽然仍位居世界第一,但在世界经济占比下降。欧洲、日本全面陷入老龄化,迟迟走不出经济困境。“全球南方”的崛起,客观上改变了国际体系的实力对比,使国际力量对比更趋均衡,推动国际格局加快向多极化方向演变。新兴发展中经济体加速走向国际体系的中央,在国际事务中的代表性和发言权不断扩大。西方垄断国际政治经济事务、把持国际体系走向越来越困难。
从根本上说,世界向多极化方向发展,是全球范围内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必然结果,反映了人类文明发展的大潮流大趋向。在这一历史进程中,共商共治、合作共赢成为国际共识,“一家独大”、“赢者通吃”的单极思想正在被历史抛弃。这也说明了,单边主义越来越不得人心,多边合作成为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
中国是世界多极化进程中的一支重要力量。习近平主席指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造成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重要原因。中国从100多年前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逐步发展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全球第一贸易大国。时至今日,中国以崭新的面貌、昂扬的精神屹立在世界东方,成为文明多样发展中不容忽视的重要力量。更重要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成功,制度优越性越发彰显。中国开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使人类现代化发展路径从一元走向多元。
目前,中国已成为1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主要贸易伙伴,已与29个国家和地区签署了22个自贸协定。中国在全球治理领域承担更大责任、发出更多声音,成为多边合作的积极倡导者、建设者。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发起成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AIIB),建设了20多个专业领域多边合作平台。中国与主要新兴经济体创建“金砖国家”合作机制,并实现历史性扩员,给世界多极化注入新活力,有力推动全球政治经济治理体系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
(二)不平等是引发紧张和冲突的主要根源
发展权不平等是全球治理面临的主要挑战。当今世界面临的最突出的不平等,就是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发展的不平等。尽管“全球南方”在多极化世界中的地位提升,全球发展版图更加全面均衡,但全球经济治理体系仍未能充分反映国际格局和力量对比的变化。西方发达国家仍然力图垄断国际事务,打压发展中国家的崛起。尤其是近年来,逆全球化思潮持续发酵,保护主义、民粹主义浪潮汹涌,西方发达国家力图通过自身政治联盟、科技、金融等方面优势,制定基于自身利益的所谓“规则”,固化结构性差距。
破坏主权平等是世界动荡不安的主要根源。自1648年《威斯特伐利亚条约》签订以来,主权平等原则逐渐得到国际社会的普遍认可,并被编撰入国际条约之中,成为国际法的一项基本原则。作为联合国前身的国际联盟,在其盟约第10条中规定:“联盟会员国有义务尊重并保持所有联盟各会员国之领土完整及现有之政治上独立,以防御外来之侵犯。”1945年《联合国宪章》第二条确认“本组织系基于各会员国主权平等之原则”,将国家主权平等原则列为一项基本原则。
然而,这一关乎国际稳定根基的原则并未得到切实遵守。冷战期间,美苏为争夺势力范围一再破坏这一基本原则,肆意践踏他国主权,引发地区动荡。冷战结束后,世界并未因两极格局的结束而安宁,局部地区冲突动荡不止,其根源还是霸权主义、强权政治严重破坏主权平等原则。美国利用自身强大的政治经济实力以及军事联盟,在国际上强行推行本国意志,直接挑起战争。2001年以来,被美国军事介入或与美国发生军事冲突的国家超过20个。美国以反恐之名发动的战争和军事行动造成超过90万人死亡,其中约有33.5万是平民,数百万人受伤,数千万人流离失所。
美国粗暴干涉别国内政,强加治理模式。冷战结束后,美国对海地、阿富汗、伊拉克、利比亚、叙利亚、委内瑞拉等国策划实施政权更迭行动,拉一派打一派,令这些国家陷入政局动荡甚至长期内战。贩卖战争和干涉他国内政还引发次生危害,导致极端思潮盛行,恐怖主义泛滥。美国借“阿拉伯之春”在中东搞政权更迭,给了“伊斯兰国”等极端组织借势扩张的机会,西亚、北非、中亚地区民众饱受战乱之苦,欧洲陷入难民危机。
(三)无视国际法损害国际秩序的基础
基于实力的丛林法则是强权政治的逻辑。丛林法则是生物学意义上“适者生存、弱肉强食”的自然法则。然而,国际社会不能将其作为准则,因为人类社会具有理性和道德能力,可以通过制定规则和建立制度来规范国家之间的行为,以确保平等和公正。国际法和国际组织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工具。国际法规定了国家之间的权利和义务,并促进各国之间的合作和协调。现代国际关系发展进步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出现了以《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为基础的国际关系基本准则,尤其是国家主权神圣不可侵犯。各国能否遵守这些国际法准则,是衡量国际关系民主化程度的关键指标。
然而,当今国际关系中丛林法则依然大行其道。美国奉行“强权即真理”,试图通过自身经济和军事实力,威慑相对较弱的国家。美国自1776年7月4日宣布独立以来,在240多年的历史中,没有参与战争的时间不足20年,堪称“世界历史上最好战的国家”。据不完全统计,从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到2001年,世界上153个地区发生了248次武装冲突,其中美国发起的就有201场,约占81%。冷战结束后,美国为了维护霸权,公然违反以《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为基础的国际关系基本准则,凭借强大军事实力,随心所欲地打击其他主权国家。美国发动的多数侵略战争都是单边主义行动,甚至还遭到其盟友的反对。这些战争不仅造成了严重的人道主义灾难,更制造了分裂冲突,给世界带来持续动荡。
当前,美国依然奉行强权政治思维。美国国务卿布林肯声称,在国际体系中,如果你不坐在餐桌旁,就会出现在菜单上,赤裸裸地鼓吹丛林法则。美国抱持冷战思维,沿袭霸权逻辑,推行集团政治,公开干涉别国内政,推翻别国政权,肆意打击报复,到处挑拨离间,是世界动荡和混乱的主要策源地。
“基于规则的国际秩序”力图取代公认的国际准则。超越丛林法则进入有规则的国际体系,是人类社会从野蛮进入文明的标志。规则是有序化的基础,使得国际关系互动具有可预期性、稳定性。然而,国际规则须是世界大多数国家参与制定并被接受和共同遵守的,且能够覆盖整个国际体系。《威斯特伐利亚条约》之后的国际秩序属于帝国主义秩序,所谓的规则是列强统治下的不平等规则,是帝国主义剥削和压迫殖民地的规则。二战结束后,国际社会形成了以《联合国宪章》宗旨及原则为核心的国际法原则、规则和制度,建立了以国际法为基础的国际秩序,是现代国际关系进步的标志。
近年来,一些国家提出“基于规则的国际秩序”,企图取代获得普遍接受的国际法律制度。“基于规则的国际秩序”中的“规则”含义不清、范围模糊,既可以解读为经由国家同意的有法律拘束力的规则,也包括未获相关国家同意的法律规则,还包括没有法律拘束力的“软法”。一些国家将“基于规则的国际秩序”推向国际社会时,难以解释“规则”所涉内涵、外延、性质,难以说明“基于规则的国际秩序”追求的到底是什么样的国际秩序观。这种模糊性的表述故意制造“利则用、不利则弃”解释空间,在外交实践中具有相当强的欺骗性。一些国家打着“规则”旗号绕开国际法,推进具有特定政治目的的国际议程。这些国家将小集团“帮规”甚至国内法解释为“规则”,凌驾于国际法之上。
“基于规则的国际秩序”是一个话语陷阱,是对以国际法为基础的国际秩序的歪曲,是历史的倒退。它打着“规则”幌子,实则是创设一套“放任自己,限制他人”的规则,本质上是强权政治的翻版,把自己的意志和标准强加于人。“基于规则的国际秩序”要维护的是以不平等为特征、以实力为手段的“霸权秩序”、“圈子秩序”,为国际社会重新陷入冲突与对抗铺平“规则”道路。
二、倡导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的理论内涵
面对当前国际力量演变的新特点、新趋势,中国作为联合國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和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有责任有义务为建设一个有利于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国际格局提出自己的主张。中国遵循世界大历史发展规律,明确倡导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强调秉持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原则,每个国家都在全球多极体系中有自己的一席之地,摒弃传统的以强凌弱的丛林法则,坚定维护以国际法为基础的国际秩序。这一主张契合大多数国家和各国民众普遍诉求,引领人类文明进步发展方向。
(一)平等有序是核心要义
平等是国际关系民主化应有之义。中国主张世界多极化应当是平等的,就是要坚持大小国家一律平等,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反对少数国家垄断国际事务,切实推进国际关系民主化。每个国家都在全球多极体系中有自己的位置,都能发挥应有的作用,打破一讲多极化就是少数几个大国的传统叙事。
世界多极化必须坚持主权平等原则,确保各国权利平等、机会平等和规则平等。主权平等的关键在于国家不分大小、强弱、贫富,主权和尊严必须得到尊重,内政不容干涉,国家有权自主选择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主权平等原则是国际关系的一项基本原则,是整个国际关系和现代国际法的基础。《联合国宪章》在序言和宗旨部分第2条规定了联合国及其会员国应遵循的七项原则,即会员国主权平等;善意履行宪章义务;和平解决国际争端;不使用武力;集体协作;确保非会员国遵行宪章原则;不干涉别国国内管辖事项。主权平等原则被列为七条原则之首,贯穿于其他重要原则,可见其重要性。1970年《国际法原则宣言》将各国主权平等原则列为国际法七项基本原则中的第六项,“各国一律享有主权平等。各国不论经济、社会、政治或其他性质有何不同,均有平等权利与责任,并为国际社会之平等会员国”。主权平等原则是《联合国宪章》赋予成员国保护自身生存和民族尊严、反对他国控制与干涉的法律盾牌,得到国际社会广泛支持。二战之后,几乎所有的国际文献都确认了这一基本原则。主权平等是中国外交历来坚持的对外基本原则,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重要组成部分。
权利平等强调“每一国均享有充分主权之固有权利”,“国家之领土完整及政治独立不得侵犯”,“每一国均有权利自由选择并发展其政治、社会、经济及文化制度”。“各国法律地位平等”,在国际法律面前平等受到保护和对待,不会因为其特定的特征而受到不公正的對待,反对任何形式的歧视和不公。“每一国均有义务尊重其他国家之人格”,“均有责任充分并一秉诚意履行其国际义务,并与其他国家和平相处”。
机会平等是指各国享有平等且充分参与国际事务的权利,反对任何形式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不允许个别或少数大国垄断国际事务,不允许以所谓实力地位把国家分成三六九等,不允许谁的拳头大谁就说了算。机会平等强调每个国家都有充分发展的机会,既不需要特权的帮助,也不受特权的阻碍。习近平强调,“国际上的事由大家共同商量着办,世界前途命运由各国共同掌握”;“世界要公道,不要霸道”。机会平等强调参与的权利,要坚持开放包容,绝不拉帮结派,反对搞“又打又拉”的封闭排他的“小圈子”;坚持互利共赢,不搞零和游戏,以更加包容的全球治理、更加有效的多边机制、更加积极的区域合作,应对各种全球性挑战。国际规则的制定不能只考虑一部分国家的利益,而是要考虑国际社会共同利益,保障每个国家得到公正的对待,任何国家都不能享有特权。
规则平等强调共同制定规则,且规则面前人人平等,不能搞双重标准。在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体系内,国际规则应由联合国193个会员国共同制定,不能由个别国家和国家集团决定。习近平强调:“全球事务应该由各国共同治理,国际规则应该由各国共同书写,任何国家都没有包揽国际事务、主宰他国命运、垄断发展优势的权力。”经过一致协商达成的国际规则,应该共同遵守,没有例外。不搞霸权霸凌,反对打着“规则”旗号将自身意志强加于人。
有序是坚持以国际法为基础的国际秩序表征。中国主张世界多极化应当是有序的,就是要确保多极化进程总体稳定和具有建设性,多极化应成为各国团结而不是分裂、对话而不是对抗、合作而不是冲突的历史进程。只要各国共同恪守《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共同坚持普遍认同的国际关系基本准则,践行真正的多边主义,多极化就不会带来动荡与无序。有序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遵循以国际法为基础的国际秩序,二是坚持真正的多边主义。
有序首先体现在国际关系法治化,就是要坚持尊重和遵守国际法则,特别是《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习近平指出:“应该共同推动国际关系法治化。推动各方在国际关系中遵守国际法和公认的国际关系基本原则,用统一适用的规则来明是非、促和平、谋发展。”“在国际社会中,法律应该是共同的准绳,没有只适用他人、不适用自己的法律,也没有只适用自己、不适用他人的法律。适用法律不能有双重标准。”“应该共同维护国际法和国际秩序的权威性和严肃性,各国都应该依法行使权利,反对歪曲国际法,反对以‘法治之名行侵害他国正当权益、破坏和平稳定之实。”“要提高国际法在全球治理中的地位和作用,确保国际规则有效遵守和实施,坚持民主、平等、正义,建设国际法治。”各国遵守《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坚定维护公认、普遍适用的国际法律原则,推动世界各国共同致力于尊重国际法、运用国际法、发展国际法。
以国际法为基础的国际秩序是多极化进程总体稳定和具有建设性的重要保证。习近平指出:“要厉行国际法治,毫不动摇维护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体系、以国际法为基础的国际秩序。”“大国尤其要作出表率,带头讲平等、讲合作、讲诚信、讲法治,展现大国的样子。”任何国家不应图谋以“家法”、“帮规”取代公认的国际法准则,更不允许以“本国优先”破坏国际秩序。多极化不是阵营化,更不是碎片化、无序化,各国都要在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体系内行事,都要在全球治理的进程中合作。那些所谓的小圈子“规则”背离国际法精神,只会使世界陷入紧张、混乱。
现行的国际秩序并不完美,需要不断进行完善。二战后建立的国际秩序具有进步意义,但随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发展也有自身局限性,相关法律制度需要相应地做出调整和完善。当时的制度设计基本反映战后初期的国际政治经济发展状况,主要由西方国家主导,更多反映西方国家的价值和利益诉求。随着国际力量的消长变化,尤其是“全球南方”的崛起,国际法律制度需要充分反映广大发展中国家的价值和利益诉求,向更加公平公正的方向演进。此外,现在的全球性问题已经占据国际事务相当大的比重,当初的制度设计无法适应新形势的要求,存在能效低下、法律空白等问题,需要与时俱进,不断完善,及时补缺。习近平指出,“现行国际秩序并不完美,但不必推倒重来,也不需另起炉灶,而是应在悉心维护的基础上改革完善。”
有序的多极化体现在坚持真正的多边主义。真正的多边主义是一种开放包容的政治态度,以全人类共同价值为取向,以普遍的政治平等为原则,以各国的利益平衡为基础,超越大国中心思想,体现国际关系民主化进程。真正的多边主义坚持合作、不搞对抗,坚持开放、不搞封闭,坚持互利共赢、不搞零和博弈,反对搞阵营对抗和排他性小圈子,走出一条“对话而不对抗,结伴而不结盟”的国与国交往新路。真正的多边主义强调维护开放的世界经济和遵守国际贸易规则,实现共赢发展和共享多边机制,反对保护主义、排外主义和各种以邻为壑的做法;强调以开放平等的心态尊重不同文明,促进文明间交流互鉴,摒弃意识形态偏见,最大程度上增强合作机制、理念、政策的开放性和包容性。
有序也表现在反对单边主义和伪多边主义。单边主义主要指一国或国家集团在不考虑其他国家和民众愿望和利益的情况下,单独或带头挑战已有的国际法规则和制度,包括违反国际条约或协议、退出国际组织或协议、采取保护主义政策,等等。“本国优先的多边主义”本质上仍是单边主义,以多边之名行一己之私,无视国际共同利益。单边主义实则是霸权思维,严重冲击国际政治经济秩序。伪多边主义看似遵循多边主义原则,实则是以少数国家的利益和规则为主导、排除异己的做法,有两种表现形式:一是“小圈子的多边主义”,通过拉帮结派、建立排他性小圈子、推动阵营化,以多边之名行集团政治之实;二是“有选择的多边主义”,对多边规则利则用、不利则弃,以多边之名行双重标准之实。这两种做法与开放包容的多边主义本质相悖,破坏国际秩序的稳定性。
(二)公平正义是内在价值
公平正义是社会稳定和进步的重要基础。公平、正义是全人类共同价值的重要组成部分。“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公平是指按照一定的社会标准、正当的秩序合理地待人处事,是制度、机制、系统的重要道德品质。公平的价值在于要求推动权利平等、机会平等、规则平等。公平有利于协调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缓和社会矛盾,减少社会冲突,维护社会秩序,确保长治久安。正义即公道正直,正确合理。在伦理学中,正义通常指人们按一定道德标准应当做的事,是一种道德评价。在法律领域,正义指法律的正当性和公正性,即法律应当公平地适用于所有人。总的来说,正义是一个多维度的概念,涉及法律、道德、伦理等多个方面,其核心在于追求公平性和合理性。
公平正义是平等有序的多极化的重要价值追求。国际秩序中的公平正义,强调尊重国与国之间的差异性,平等地包容多元主体的正当权益,寻求合作共赢。在一个公平与正义的国际体系下,各国才能和谐相处,实现持久和平与可持续发展。在近代国际关系史上,帝国主义列强通过殖民、划分势力范围等不正当方式争夺利益和霸权,造成世界动荡不止、战乱不已。正因如此,二战结束后国际制度设计中将公平正义纳入其中,通过构建国际法律体系,用统一的制度规则明辨是非,协调利益关系,实现国际社会最低限度的公平正义,维护国际秩序的总体稳定。
平等有序的多极化蕴含公平正义的价值,强调相互尊重,照顾彼此利益,平衡反映各方关切,确保权利平等、机会平等、规则平等。国际利益分配不应建立在力量对比的基础上,而应尊重他国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世界多极化进程中需要以国际法为基础,维护公平正义。今日国际秩序的重大弊病之一就在于某些西方大国罔顾公平、正义,赤裸裸地以所谓实力霸凌他国,违背国际法,奉行双重标准。推动平等有序的多极化,就是要切实遵守国际法,完善国际法律制度,使国际秩序更加公正合理。
维护公平正义是中国处理国家间关系的基本准则。习近平指出,“公平正义是世界各国人民在国际关系领域追求的崇高目标。”“应该创造一个奉行法治、公平正义的未来。”“构建更具代表性、更加民主公正的多极世界秩序。”中国致力于推动建设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中国主张的公平是具有现实性的公平。中国坚决维护国际公平正义,在处理国际事务过程中始终根据事情本身的是非曲直决定自己的立场和政策,恪守国际关系基本准则;在重大问题上坚持公道,在关键时刻展现担当,在关系广大发展中国家正当权益、关乎人类前途命运的原则问题上旗帜鲜明。中国坚持正确义利观,强调讲信义、重情义、扬正义、树道义,致力于同世界各国一道,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推动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朝著各国人民期待的正确方向发展。
三、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的实践路径
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是历史发展的大势,也是历史进步的方向。在多极化进程中,联合国依然是国际社会协调各方利益、维护公平正义的主要平台。顺应多极化历史趋势,国际社会需要坚定捍卫联合国的核心地位,坚持真正的多边主义,促进国际关系民主化、法制化进程。中国不仅倡导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而且积极践行这一重要主张。
(一)坚持遵守《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促进国际关系法治化
坚定捍卫联合国权威和地位。世界只有一个体系,就是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体系;只有一种秩序,就是以国际法为基础的国际秩序;只有一套规则,就是以《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为基础的国际关系基本准则,任何国家都不应自行其是、另搞一套。联合国成立七十多年来,经历了各种风雨,遭遇强权政治的冲击,但二战后的国际实践证明,这一机构为维护国际公平正义发挥了独一无二的作用,是最具普遍性、代表性和权威性的政府间国际组织,是广大中小国家平等参与国际事务的重要平台。近年来一系列危机挑战一再警示我们,偏离联合国这个主渠道,国际社会只会陷入更多的纷争与混乱;联合国的作用只能加强、不能削弱;联合国的地位必须维护,不能取代。
正因联合国在维护和平与发展方面被赋予的特殊责任和权力,在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进程中,这一组织依然是协调各种关系的核心机制。随着世界多极化纵深演变,国际政治经济关系面临着新的挑战。国际力量此消彼长,利益关系更加复杂,国际矛盾呈现新特点。在此背景下,国际社会更需要一个具有最大公信力的平台,更需要强调联合国在全球安全与发展问题上的权威性、不可替代性。世界主要大国尤其要承担责任,推动联合国包括安理会更好履职尽责,更有效凝聚全球共识,动员全球资源,协调全球行动。积极参与联合国秘书长《我们的共同议程》报告关于制定“新和平纲领”等建议的工作。支持联合国举办未来峰会,通过深入对话磋商,达成各方都受益的“未来契约”,推动构建更加公正合理的国际秩序。
维护以国际法为基础的国际秩序。维护以国际法为基础的国际秩序是促进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的根本要求。当今世界各国间相互联系和依存日益加深,全球性问题层出不穷。数字技术尤其是人工智能发展,对国际政治经济关系产生前所未有的影响,虚拟空间治理迫在眉睫。面对这一新形势,世界主要政治力量需要坚守国际法基本原则,加快应对新挑战,以法治精神完善和创新国际规范、国际条约,实现有序的全球治理。
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非一朝一夕之功,国际社会需要在多极化进程中不断将平等、有序的理念深刻融入国际法规则之中,将公平正义具体化到双多边条约之中。这就要求秉承权利、义务、责任相统一的法治精神,完善现有国际法体系,增强双多边条约有效性,创新程序规则与实体规则,实现公平有序的制度化、体系化;推动实现多种国际规则相互配合、优势互补,充分发挥法治的保障作用。近年来,金砖国家国际法实践充分体现了平等协商原则,在解决国际争端和促进世界发展的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推动了国际法律理论与实践创新,促进了国际司法的多元化和包容性。
致力于在联合国框架下开展国际合作。中国坚定维护以《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为基石的国际关系准则,坚定维护联合国权威和地位。中国是第一个在《联合国宪章》上签字的国家,是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一直是联合国事业的坚定支持者和积极参与者。中国“蓝盔”成为联合国维护和平的关键力量。目前,中国是联合国第二大维和摊款国和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中第一大出兵国,共有2200多名中国官兵在8个维和任务区执行任务。中国维和官兵恪守《联合国宪章》宗旨原则,守护世界和平与安宁。
中国始终强调联合国在事关战争与和平、生存与发展,公平与正义的重大问题上,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坚持在联合国主导下推动相关问题协商和解决,维护联合国的合法性、权威性和有效性。中国旗帜鲜明反对联合国框架外的单边主义行径,反对搞单边制裁和“长臂管辖”。中国广泛参与国际条约和机制,加入了几乎所有普遍性政府间国际组织和600多项国际公约及修正案。作为新兴大国,中国直面国际社会新问题、新挑战、新要求,积极参与国际法理论和实践创新,为国际法治提供中国立场和方案。
(二)共同践行真正的多边主义,推进国际关系民主化
坚持开放包容的多边主义。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今天,国际形势更加复杂多变,坚持开放包容的多边主义具有更加重要的实践意义。气候变暖、传染性疾病等全球性问题严重威胁人类生存与发展,多边主义共同应对是唯一出路。人工智能、基因技术等科技发展,引发全球经济社会乃至人类伦理等方面的治理问题,需要国际社会共同应对。新形势下,多边主义要守正出新、面向未来,既要坚持多边主义的核心价值和基本原则,也要立足世界格局新变化,在广泛参与、共同协商、凝聚共识基础上改革和完善全球治理体系。
推动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要切实践行真正的多边主义,就要秉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全球治理体系是由全球共建共享的,不可能由哪一个国家独自掌握,应该由各国共同来决定。”“什么样的国际秩序和全球治理体系对世界好、对世界各国人民好,要由各国人民商量,不能由一家说了算,不能由少数人说了算。”
中国全方位参与了联合国框架下的全球治理事务,展现出大国责任担当。中国积极促成国际社会就应对全球气候变暖达成共识,建立以《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为基础的全球气候治理机制。支持联合国及世界卫生组织在完善全球公共卫生治理中发挥核心作用,打造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被写入联合国大会决议,为全球治理提供新型公共产品。2017年9月,第七十一届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将“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写入“联合国与全球经济治理”决议。
中国提出的三大全球倡议着眼于破解发展难题、消除全球安全困境、促进人类文明交流互鉴,为全球治理提供思想指引。全球发展倡议被写入多份国际会议成果文件、联合声明及中国同有关国家的双边合作文件。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指出,全球发展倡议对促进全球平等和平衡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积极意义,联合国完全支持,愿同中方就此加强合作。全球安全倡议得到国际社会积极响应,已有80多个国家和地区组织对全球安全倡议表示赞赏、支持,倡议明确写入20多份中国同有关国家和组织交往的双边、多边文件。全球文明倡议受到国际社会高度关注和积极评价,多国领导人和各界人士反响热烈并积极支持,表示愿同中方深化文明交流合作,共同推动倡议落地落实。
(三)促进大国协调和良性互动,推动“全球南方”发展振兴
推动构建和平共处、总体稳定、均衡发展的大国关系格局。构建和平共处、总体稳定、均衡发展的大国关系格局是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重要组成部分。大国如何相处,攸关人类前途。殖民主义时代,对抗性零和博弈成为大国关系的主要方面。冷战时期,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为争夺世界霸权进行阵营对抗,阵营内部是以不平等为特征的依附关系。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要构建的是一种以和平共处为首要原则、总体稳定为基本框架、均衡发展为共赢路径的大国关系格局。在这一划时代的历史进程中,大国之间不是对抗关系,也不是等级关系、依附关系和主从关系,而是平等伙伴关系,大国相处之道是不冲突、不對抗、相互尊重、合作共赢。
中国倡导大国之间构建具有超越性、平等性与不针对第三方的伙伴关系,强调志同道合是伙伴,求同存异也是伙伴,为大国之间交往开辟了新路径。中俄双方打造了一种完全不同于冷战旧时代的大国关系新范式,在不结盟、不对抗、不针对第三方的基础上,坚持永久睦邻友好,深化全面战略协作。中国始终保持对美政策的稳定性和连续性,始终本着对历史、对人民、对世界负责的态度处理中美关系。在旧金山同美国总统拜登会晤时,习近平提出从共同树立正确认知、共同有效管控分歧、共同推进互利合作、共同承担大国责任和共同促进人文交流等五方面着手,共同努力浇筑中美关系的五根支柱,推动新时代中美关系稳定、健康、可持续向前发展。中欧作为世界上两大文明和两大力量,都主张世界多极化和国际关系民主化。中国致力于与欧洲共同做多边主义的践行者、开放发展的倡导者、文明对话的推动者。
推动“全球南方”发展振兴,与发展中国家一起共建多极世界秩序。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全球南方”重要一员的定位始终清晰。中国坚定支持“全球南方”团结互助,坚定同“全球南方”国家站在一起,共同维护国际公平与正义,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
秉承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与周边国家携手构建命运共同体。坚持与邻为善,尊重彼此核心重大关切。坚持以诚相待,倡导求同存异,通过对话协商解决分歧摩擦,共同应对各种风险挑战。坚持互惠互利,助力彼此的发展振兴。坚持开放包容,践行开放的区域主义,积极参与东亚合作,支持东盟中心地位,深化中日韩、中国—中亚峰会、澜沧江—湄公河合作、上海合作组织合作,推动周边命运共同体构建不断走深走实。
深化金砖国家互利合作,壮大世界和平力量。金砖合作是一个创新,超越了政治和军事结盟的老套路,建立了结伴不结盟的新关系;超越了以意识形态划线的老思维,走出了相互尊重、共同进步的新道路;超越了你输我赢、赢者通吃的老观念,实践了互惠互利、合作共赢的新理念。目前,金砖国家已经构建起四大伙伴关系,即维护世界和平的伙伴关系、促进共同发展的伙伴关系、弘扬多元文明的伙伴关系、加强全球经济治理的伙伴关系。
中国携手广大发展中国家,共同构建“全球南方”命运共同体。坚持真实亲诚对非政策理念和正确义利观,不断强化中非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帮助非洲提高自主发展能力,支持非洲加快现代化进程。弘扬中阿友好精神,携手构建面向新时代的中阿命运共同体。坚持公平正义,帮助阿拉伯国家团结互助,实现稳定与繁荣。中拉携手合作,构建中拉命运共同体,共同努力构建政治上真诚互信、经贸上合作共赢、人文上互学互鉴、国际事务中密切协作、整体合作和双边关系相互促进的五位一体新格局。坚持平等相待、相互尊重、合作共赢、开放包容原则,助力太平洋岛国加快发展振兴。
四、结语
平等有序的多极化是中国因应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国际格局发展特点提出的新主张,赋予了世界多极化新内涵,创新性提出了多极化应有的内在价值。这一主张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推动国际秩序变革和完善全球治理体系指明了路径和方向。中国是“全球南方”重要一员,是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进程中的一支重要力量。中国的命运与世界的命运紧密相联,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梦想息息相通,中国牢牢把握自身发展进步命运的同时,也将为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作出更大贡献。
【责任编辑:李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