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火场供水技战术应用体系建设的探索和思考
2024-06-06谢智勇
谢智勇
摘要:对当前火场供水的现状及短板进行了调研分析,结合本职工作,以市一级消防救援支队为整体,对火场供水的装备、训练、编成、实战等方面技战术应用体系建设做出了一些探索,并结合探索经验提出了思考,以期对消防救援队伍在火场供水能力方面的提升有所帮助。
关键词:火场供水;灭火救援;体系建设
在灭火作战过程中,供水能力直接影响着灭火战斗的成败,而决定火场供水成败的因素又与装备、训练、指挥等密切相关。笔者在调查研究中发现,当前在火场供水方面存在一些问题和短板,并以问题为导向在供水理念、编成、训练、装备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探索,积累了一些经验,摸索出一套火场供水技战术应用体系建设的方法。
1 当前火场供水方面的问题以及短板
1.1 供水思维有待进一步更新
当前供水能力建设的主要矛盾是不断改进的供水车辆装备和相对滞后的供水观念的不协调。一是部分指挥员对于供水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近年来的各类培训基本上都围绕着前方内攻,或者“高低大化”等专业队伍建设,对于火场供水这一后方作战要素则涉及较少。二是对利用消火栓进行吸水的方式缺乏足够重视。工作中发现,本可以通过吸水管从消火栓取水的情况,绝大多数被双干线供水所取代,由于吸水管不常使用,有的车载吸水管老化变质无人发现。三是关于供水方式的探讨也需要进一步深化。大型火场中,多台消防车联用时普遍采取运水供水形式,或利用消防车自带的载水量,通过增加供水车辆满足供水需求。表1为消防救援学院教材中关于不同供水方式的对比,由于配备了远程供水系统、电动排涝车、各型号水囊等供水设施设备,表中2000m外运水供水这项建议,需要重新论证。
1.2 对供水技术参数了解不全面、专项训练亟待加强
调研发现,只有部分指挥员系统地学习过供水理论,很多战斗员基础供水理论学习不足。供水技术训练方面,只有吸水管连接、手抬机动泵操、一人三盘水带连接和200m水带铺设等基础内容。大多数单位尚未开展专门的供水训练,也未对供水编成或战斗编成的合理性进行深入研究与探讨。
1.3 供水调度和组织指挥的科学性有待进一步提升
联合作战时,多队站供水时管理不细致,未对水带颜色进行区分,无供水测距装备,未对水带和分水器进行标号管理,导致时常出现道路拥堵、车辆扎堆、水带线路混乱难调整等问题。加之部分指挥员制定供水计划较为笼统不够量化,大型火场供水经验不多,图上作战意识不强,无法科学绘制供水力量部署图,下达命令缺乏系统思维,导致力量调度不够精准,组织指挥不够科学高效。
1.4 供水器材装备不能满足“打大仗”需求
随着100m以上的超高层建筑、10万m2以上的大型综合体、大型商场市场越来越多,各类易燃可燃装饰材料广泛使用,加之传统石油化工火灾扑救等难题未解,一旦面临大型复杂火场的远距离供水任务,必然会出现供水干线形成时间长、终端流量不高等问题。以株洲市为例,每个队站平均有4台以上的水罐类车辆,其中至少有1台是10t以上的大功率水罐车,各类供水辅助器具一应俱全,一半左右的队站配备了18t水罐消防车,但各队站80mm水带储备普遍不超过100盘,大部分消防车流量在60~80L/s,且无大型水带携行和铺设装置,无法满足大型火场供水需求。
针对供水能力方面存在的问题,应坚持问题导向,牢固树立“供水能力就是战斗力”和“供水中断就是战斗失败”的理念,全面检视改进薄弱环节和突出问题,体系化推进供水能力技战术应用提质升档。
2 火场供水技战术应用体系建设的实践与探索
2.1 找准装备这个关键点,拔高供水能力建设上限
本文调研了全省兄弟支队的供水设施设备,结合本单位供水能力建设实际,带领基层单位研发制作了一些装备。一是将每个消防站已配备的皮卡车改装为水带模块车,结合皮卡车尺寸定制水带存储模块箱,采取Z字形叠放法放置50盘预先连接的80mm水带,战时通过叉车和救援车吊臂进行装载,有效提升普通消防站水带携行和运行能力。二是为各县市区消防救援大队配备不少于1500m的40mm水带,并配备相应的多功能水枪、分水器、转换接口等,配足供水器材。三是改进和配备牛耳式铝合金材质的软质吸水管,解决吸水管耐压等级不够、材质易老化、连接不灵活等问题。四是制作可拆卸組装式水囊支架,解决250mm水带向水囊注水时水囊变形、水渍损失大等问题。五是在年度器材装备采购中,优先采购大流量水罐消防车和大口径、大距离供水水带。六是与地方水带、灭火剂厂商签订战勤保障协议,建立战时优先保障供应机制,开展战勤保障演练,解决大型火场水带和灭火剂补给短板。
2.2 整合编成这个基本盘,盘活供水能力整体布局
重新调整排涝车辆分布,确保每个大队配备一台电动排涝车或排涝拖车,相应配备各型号的水囊。推行“1235”编成,明确单车供水能力,即:1号车压缩空气泡沫车配备不少于100m双干线80mm水带,3号车水罐泡沫车配备不少于200m双干线80mm水带,4号车大吨位水罐车配备不少于300m双干线80mm水带,皮卡车(站级水带铺设车)配备不少于500m双干线80mm水带。辖区日常作战时,运用“123”编成,可保证600m双干线水带铺设能力,跨区域增援时,运用“235”编成,可保证1000m双干线水带铺设能力。组建三级供水编队,即:依托远程供水系统、支队级水带铺设车(装载双干线80mm水带不低于3km),在辖区2个站组建两支重型供水编队,形成辐射全市的“中心线”;依托电动排涝车和大型号水囊,组建三支轻型供水编队,形成覆盖全市的“铁三角”;依托其余消防站配备的消防车、皮卡车(站级水带铺设车)和排涝拖车,组建站级供水编组,满足双干线供水距离1km,终端流量不低于30L/s的能力要求。重型和轻型编队,通过与站级编队合理编成,达到供水距离不低于3km,终端流量分别不低于300L/s和120L/s的能力要求。
2.3 狠抓训练这一基本功,强化理论和实训赋能
一方面,打好基础,采购火场供水教材配发到每个战斗班,不断夯实供水能力建设基础。推广小口径水带灭火技术和使用泡沫扑救普通居民楼火灾操法,研究狭小空间展开、利用止水器延伸水带、大型水囊铺设展开等技术,不断提升初战效能,提升指战员节约水源意识。开展取水码头建设,年内推动住建部门完成湘江边上2个取水码头建设。开展辖区水源和消火栓排查,將辖区1000m3以上的天然水源编入水源信息图册,统计损坏、无水和压力不够的消火栓并上报本级政府解决。另一方面,深化实战化供水科目训练,编制吸水管连接消火栓吸水操、各类消防泵吸水操、高层建筑蜿蜒铺设水带操、单(双)干线200m班组供水操、整建制双干线500m水带铺设操、整建制利用排涝(拖)车接力供水操、利用远程供水系统供水操等13类常见供水操法,拍摄并发布操法视频,明确各个操法科目的优秀、良好和及格标准,不断提升基层队站供水业务技能。将供水训练纳入大队月度训练计划和消防站周课表,将供水能力建设情况纳入常态化督导内容,将600m实战化供水科目纳入支队比武竞赛和年终考评科目。
2.4 立足实战这一基本面,规范平时抓建和战时调用
为解决灭火救援现场供水线路不清晰,现场更换、调整供水线路不便,水带转换接口种类多等问题,对全市所有消防站输水器材进行统一,将水带接口和消防车出水口统一更换为卡扣式,对特勤站、战保站和5个城区大队通过7种水带颜色区分进行统一。以消防站为单位对水带进行编码,实现水带精细化管理。为解决作战中误开、误关分水器的问题,以消防站为单位进行标号。为解决远距离供水时距离标识问题,在前突指挥车配备激光测距仪、滚轮测距仪,每隔100m制作地面反光贴纸和路边标志杆用于远距离定位。开展三轮供水效能测试,分别对消防车单、双、四、六干线供水效能、高层和远距离水带铺设效能、各额定流量消防车最大供水效能、吸水管吸水效能、排涝车远距离供水效能等数据进行测试,测试数据和结论供全勤指挥部全体值班人员掌握,为支队级供水指挥提供数据支撑。探索编队调度模式(见表2),通过前突侦察、图上作战、精准指挥、实时调整理念,不断完善火场供水组织指挥体系,通过开展远距离供水实战演练,检验编队建设和组织指挥成效。
3 加强火场供水技战术应用体系建设的思考
株洲市消防救援支队在供水能力建设方面开展了一些探索,但仍有很多环节需提高和改进,结合前期实践经验,就如何提升火场供水能力技战术应用体系建设,提出以下思考:
3.1 消防车辆装备的购置要符合地域实际
消防车辆和装备的采购应锚定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实际,与重点保卫对象的灾害事故等级相匹配。如:株洲市石峰区有国家级大型油库,芦淞区有成片服饰类市场群,天元区有10万m2以上的大型城市综合体,购置水罐类消防车时就应该具有低压、大吨位、大流量等特点。
3.2 供水装备的改装应考虑便捷实用
不少单位因考核比武,改装了很多临时供水器材,如供水推车、水带背包、水带提手等,但实战中就不再使用。因此,器材的改装要根据灭火救援整体部署去科学调整,最好是出厂前就通过协商厂家进行科学设计,切忌“平时一套、战时一套”,确保改装的器材能真正派上用场。
3.3 既要制定长期规划,又要制定短期规划
器材装备的更新换代不能一蹴而就,既要制定长期规划,更应优先立足于现有车辆装备制定短期规划,充分发挥这些现有装备的最大效能。单车、单泵就是一个独立作战单元,要思考如何整合这些作战单元,仔细研究学习、训练、编成、指挥等方面的薄弱环节。要从“软件”提质方面去内挖潜力,结合配备的车辆装备研究和制定匹配的技术战法,规范战斗编成,开展合成训练和指挥协同,不断提高队伍实战化供水能力。
3.4 灵活的供水组织指挥是关键
开展火场供水能力建设,指挥员是关键,火场供水调度和指挥要想精准,必须做到“知己知彼”[1]。深入开展供水效能测试,使指战员掌握本队车辆实际作战效能,使指挥员知道我们有什么,能干什么,怎么干,才能真正做到“知己”。只有开展扎实的理论学习和训练,使指挥员能根据火场态势准确估算火场面积,从而推算火场供水强度,才能真正做到“知彼”。在这个基础上,再以倒推模式合理制定调度方案和供水计划,通过反复开展实战合成演练,灵活使用串、并联供水方式,增加或减少单车供水距离,尝试将各种供水辅件加入战术编成,不断检验各级指挥能力和所属队伍的协同配合能力。
3.5 大型火场供水要优先形成稳定的供水线路
大型火场中,救援初期由于投入火场的车辆有限,很多火场一般采取运水供水的模式。随着增援力量陆续抵达,加之车辆扎堆且道路管控难度大,供水保障效率不高。因此,大型火场在力量足够时,应迅速调整战斗部署,敢于协调联动部门实施交通管制,按到场实力优先形成尽可能多的连续稳定的远距离供水路线。随着增援力量的抵达,不断向前方增加线路数量,直至满足前方所需的用水量为止,做好长时间供水保障的思想准备。大型城市建筑火灾供水时,还可以积极调用周边单位的大型水池和屋顶水箱为我所用,采取浮艇泵、排吸器吸水等方式,形成额外的稳定供水线路。
参考文献
[1]靳庆生,张玉升.火场供水[M].北京:应急管理出版社,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