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在全球气候治理领域的战略传播:路径、内容及影响

2024-06-06马方方陈世阳

党政研究 2024年3期
关键词:国际形象一带一路绿色

马方方 陈世阳

〔摘要〕作为向国际社会展示气候政策、承诺和成就的重要传播策略,战略传播在提升中国气候政策国际影响力以及塑造中国治理形象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借助组织传播、人际传播、媒介传播等多元的战略传播路径,中国在全球气候治理领域的政策、立场及治理成效得到了全方位、立体化的对外宣示。这种宣示既很好地传递了中国“天人合一”的气候治理理念,也积极引导了全球气候治理议程。以绿色“一带一路”的战略传播为例,它不仅展示了中国在全球气候治理和可持续发展方面的引导力,也体现了中国在国际合作、公众参与和应对全球挑战方面的努力。实践表明,中国的气候治理及战略传播经验可以帮助发展中国家更好地应对气候变化挑战,同时也在全球气候治理进程中发出自己的声音。

〔关键词〕全球气候治理;战略传播;国际形象;绿色“一带一路”

〔中图分类号〕D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8048-(2024)03-0078-11

一、 引言:核心概念及问题的提出

在全球气候变暖影响日益加剧的背景下,国际组织、政府、非政府组织以及私营部门正共同努力应对气候变化及其带来的影响。在这一全球性努力中,中国的战略传播在提升自身气候政策国际影响力以及塑造全球气候议程方面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采用有效的传播策略,中国不仅加强了在全球气候治理中的话语权和引领者地位,还通过分享其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的经验和模式,为全球气候变化的应对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这种战略传播既涵盖政策宣传和国际合作,也包括对外开放和多边对话的推动。深入研究中国在全球气候治理领域的战略传播路径和内容,对于全面理解中国在气候治理中的角色、构建合作共赢的气候治理體系具有重要意义。

“战略传播”这一概念出现在文献中已百年有余。 “9·11事件”后,美国军方将其引入到了国际政治与安全领域〔1,2001年美国国防科学委员会发布的《管理信息传递》报告中首次使用“战略传播”一词。基于对美国战略传播框架的梳理和分析,中国学者将战略传播定义为“基于软实力基础上的以特别受众为目标的聚焦性传播,战略传播积极围绕着形象塑造,有计划、有步骤、有针对性地实施全方位、立体化、多维度的战略传播策略,表现出高度的战略策划性”〔2。具体到全球气候治理领域,战略传播成为中国向国际社会展示其气候政策、承诺和成就的重要传播策略。这是因为战略传播在传播中国气候政策、提升中国气候治理形象方面展现出明显优势。这种优势主要体现在其目标的明确定位、系统性的信息传递、针对性的受众交流以及对长远影响的构建上。与传统的信息传播相比,战略传播更加注重将传播活动与中国气候政策的长期目标和战略紧密结合。这种方法使得传播的指向性更强,能够有效地设计和实施与政策目标一致的传播计划,从而提高政策传播的效果。战略传播的另一大特点是系统性的信息传递。它不仅包括单向的信息发布,更涉及政策制定、执行及反馈的整体流程。这种系统性的传播路径有助于全面展示中国在全球气候治理中的政策和行动,包括政策背景、实施细节和成效。此外,战略传播在针对性的受众交流方面同样展现出显著优势。通过深入分析不同目标受众的特点和需求,战略传播采用更加定制化的策略,提高传播效率并增强信息的说服力,特别是在与国际伙伴和公众的沟通中。与此同时,战略传播不仅关注短期的传递效果,更注重长远影响的构建,致力于塑造中国在全球气候治理中的积极形象,建立国际社会的信任和支持,并推动国际气候治理合作。同时,战略传播还可通过有计划的沟通活动来影响全球气候治理议程。这种传播不仅包括信息的发布和传递,还包括对公众意识、态度和行为的塑造,以及与各利益相关方的互动和合作。通过对战略传播路径、内容和效果的分析,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中国在全球气候议程中的立场和影响力,以及如何通过传播手段塑造国际社会对中国气候政策的理性认知。

因此,本研究将集中探讨以下问题:战略传播如何塑造中国在全球气候治理中的角色和形象?这种传播对全球气候治理体系的完善和进步有何种影响?为回答这些问题,本研究将通过文本分析法探究中国在全球气候议题上的主要战略传播路径和传播内容,包括政府和媒体对于气候问题的官方声明、报道,以及在关键国际会议(例如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中的立场和宣传资料等。此外,本研究还将通过案例研究方法,对绿色“一带一路”倡议的战略传播路径及效果进行深入分析,以此验证战略传播与提升中国对全球气候治理影响力之间的内在联系。

二、中国在全球气候议题上的主要战略传播路径

中国对全球气候治理的影响通过多元的战略传播路径得以显著体现和加强。这些传播路径不仅有助于展示中国应对气候变化挑战的认真态度,增强国际社会对中国的信任和尊重,也有助于提升中国气候政策和倡议在全球范围内的影响力。具体而言,传播路径主要包含如下几个层面。

(一)组织传播:积极参与国际会议与国际论坛

组织传播是气候领域的核心战略传播路径之一。其内涵包括组织内部的有效沟通和协调,以及向公众传递关于气候变化的信息,增强社会意识和行动。组织传播的特点在于系统性、目的性和策略性,需要采取相应的沟通策略和手段,推动气候领域工作的开展和社会共识的形成。通过组织传播,中国可以加强与各利益相关方之间的沟通与合作,形成共识,推动全社会共同参与气候变化应对。

中国在全球气候治理领域的组织传播主要体现为对国际会议、国际论坛的积极参与。中国积极参与了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COP)、G20峰会和其他国际环境与气候论坛,几乎涵盖了所有的国际气候合作机制和平台〔3。在这些平台上,中国领导人和代表团通过发言和谈判,展示中国在气候变化应对方面的政策立场和承诺。与国内的单向发布官方报告和政策文件相比,在多边平台进行政策宣示所达到的战略传播效果更加突出。这些文件通常包含中国在气候变化应对方面的策略、目标、实施计划以及取得的进展和成效,涵盖了广泛的领域,从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到发展清洁能源,从提高能源效率到加强国际合作,展示了中国在气候治理方面的全方位努力。这种透明和全面的信息披露有助于消除误解和疑虑,建立中国在全球气候治理中的可靠形象。通过这些详尽的文档,国际社会能够更加准确地了解中国在气候治理方面的立场和贡献,增强对中国气候政策的理解和信任。官方报告和政策文件在多边平台的宣示也有助于推动国际社会对气候变化的认识和行动。分享中国在气候变化应对方面的经验和做法,可以推动国际社会的借鉴和合作,促进全球范围内的气候行动。“将‘中国方案嵌入到战略传播体系中,对于重塑‘全球中国的新形象意义重大。”〔4同时,这些官方文档还是国内外公众、决策者和研究人员了解中国气候政策的重要资料来源。通过对这些官方资料的深入分析和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气候政策的逻辑和特点,为国内外的气候政策研究和实践提供参考和指导。

中国在国际会议和论坛中的积极参与展示了其在全球气候治理中的引领作用和贡献。借助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COP)平台,中国的战略传播主要集中于对发展中国家利益的维护。在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COP)上,中国强调了全球气候治理应遵循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强调发达国家应在减排、资金支持和技术转移方面承担更大责任,同时认可发展中国家在实现可持续发展方面的特殊需求和挑战。此外,中国代表团还通过设立“中国角”的方式,围绕中国应对气候变化政策行动、应对气候变化国际合作等,展示中国在国内采取的各种减排措施,如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提高能效、实施碳交易市场和生态文明建设等,凸显中国在实际行动上的贡献和进展〔5。在G20峰会中,中国积极参与有关气候变化和可持续发展的讨论。为推动G20成员国加强气候行动和绿色经济合作,中国强调了全球经济体在推动绿色和低碳转型中的重要作用,倡导绿色金融的发展,并呼吁加强国际合作,以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共同挑战〔6。除了参与上述高端论坛,中国还积极参与其他国际环境与气候论坛和会议。在亚洲气候变化峰会、世界环境日活动等会议上,中国不仅分享了其在国内应对气候变化方面的经验和成果,也探讨了与其他国家在气候变化应对方面的合作潜力和机会。此外,中国领导人在国际会议上的重要发言,如在联合国大会上的讲话,也是传递中国气候政策和承诺的重要途径。这些发言通常强调中国对全球气候治理的支持,承诺进一步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并呼吁全球共同努力,以應对气候变化带来的挑战〔7

概言之,中国在国际会议和论坛中的积极参与展示了其在全球气候治理中的引领作用和贡献。通过这些平台,中国不仅向国际社会传达了其在气候变化应对方面的决心和政策,也推动了全球气候治理进程的深入发展。

(二)人际传播:有效运用公共外交

公共外交作为人际传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的战略传播体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在现实价值方面,公共外交的实践被视为国家战略传播的关键,其通过国际访谈、全球性展览和论坛等形式,有效传递中国的政策立场和行动方针,以及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的努力和成果。这种实践不仅具有信息传播的功能,更重要的是其在加强国际合作、提升国际形象以及促进全球气候治理进程方面具有显著影响。加强公共外交的实践,中国能够在国际舞台上展现出积极的全球视野和合作态度,为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做出积极贡献。

一方面,国际访谈作为中国公共外交的重要形式,在传递信息、回应国际关切以及促进国际对话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国际访谈提供了一个平台,让中国代表能够直接向国际社会传递中国的政策立场和观点。这种直接的沟通方式能够帮助国际社会更加清晰地了解中国的立场和政策,从而消除信息的误解和偏见,促进国际社会对中国的理解和认同。国际访谈也是中国回应国际社会关切的重要途径。面对全球气候治理领域涌现的各种问题和挑战,中国通过国际访谈的形式及时回应,向国际社会解释中国的发展理念和立场,从而澄清疑虑,建立起更加真实和积极的国际形象。特别是在涉及减排指标等敏感性议题时,国际访谈为中国提供了一个展示其应对挑战、承担责任的平台,有助于增强国际社会对中国在气候变化问题上的认可和支持。此外,国际访谈还促进了国际对话与交流。通过国际访谈,中国代表可以与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政府官员、学者、专家及国际组织代表进行深入的交流与讨论,就共同关心的问题展开探讨,促进共识的达成,推动国际合作的进程。这种跨文化、跨国界的对话与交流有助于增进各国之间的相互理解与信任,为解决全球性问题提供了重要的思想碰撞和合作基础。需要强调的是,国际访谈不仅仅是中国向国际社会传递信息的一种手段,更是一个互动式的沟通平台。在国际访谈中,中国代表不仅是信息的传播者,更需要是倾听者和理解者,积极倾听国际社会的声音和意见,充分考虑各方的关切和立场,推动国际对话的深入和扩大,促进共赢的合作关系的建立。

另一方面,中国举办的全球性展览和论坛也成为公共外交的重要渠道。例如,2009年创立的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聚焦于气候变化、环境保护和绿色发展等议题,吸引了来自全球各地的政府代表、企业家、学者和公众的参与。〔8这些展览和论坛为中国提供了展示其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的技术创新、政策举措以及合作案例的重要平台。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之一,不断推动技术创新,积极探索应对气候变化的可行路径。在这些展览和论坛上,中国展示了在清洁能源、节能减排、可再生能源等领域的先进技术和成果,向国际社会展示其在气候变化问题上的积极行动。同时,中国通过这些平台也展示了其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的政策举措。中国政府一直致力于制定和实施一系列环保政策和措施,以减缓气候变化对环境和社会的影响。通过全球性展览和论坛,中国向国际社会介绍其在减排、碳交易市场、能源转型等方面的政策举措,并与国际合作伙伴分享经验。同时,这些展览和论坛也为中国提供了一个展示其国际合作案例的机会。面对气候变化等全球性挑战,国际合作是解决问题的关键。中国在与其他国家和国际组织的合作中取得了一系列成果,这些成果包括联合研究项目、技术转让、人才培训等方面。通过这些展览和论坛,中国向国际社会展示其在国际合作方面的积极态度和成果,并在积极努力共同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等挑战。

可以说,公共外交的实践不仅是为了传播信息,更重要的是增加传播的信任度和说服力,以激发更广泛的社会参与和行动。中国在此过程中展现出的全球视野和合作姿态,有助于构建更为广泛和深入的国际合作网络,共同推动全球气候治理的进步。

(三)媒介传播:合理运用全球性媒体与社交媒体

全球性媒体与社交媒体是气候议题领域提升战略传播影响力的两大抓手。两者与战略传播之间的紧密关系不仅体现在信息传播和舆论引导上,更是一种塑造国家形象和扩展国际影响力的重要途径。通过全球性媒体,中国可以将自身的气候政策和行动传播到全球范围,树立积极的国际形象。社交媒体则提供了直接互动的平台,使中国能够与国际社会进行更为密切的交流和互动,增进相互了解和信任。全球性媒体和社交媒体的有效运用,对于中国战略传播影响力的提升至关重要。

全球性媒体的传播有助于提升中国生态文明叙事能力。作为信息传播的重要渠道,全球性媒体能够在全球范围内传播国家的文化、政策,影响着公众对特定国家的认知和态度,直接关乎战略传播的效果。借助全球性媒体渠道传播气候治理理念和政策,是中国在气候治理领域的有效战略传播路径之一。这包括在全球性媒体上发表文章、发布国际访谈过程及成果等。参与的主体除了官员和专家学者之外,还包括民间知名环保人士等。这种传播路径能够从多个角度深化气候治理理念和政策的传播,可以向全球观众传达中国在气候治理方面的承诺和举措,并提供解决方案的思路和经验。全球性媒体上的文字表达和有声表达通常由政府官员、知名学者或行业专家撰写或陈述,内容涉及中国的气候变化政策、减排成就、可持续发展战略等方面。通过在权威的全球新闻媒体上发声,中国得以向国际社会展示其在气候治理方面的努力和成就,同时也有助于解释和阐述中国政策的背景和目标〔9。例如,中国政府通过新华社、中国中央电视台(CCTV)和中国日报等全球性媒体,发布关于气候变化的政策声明和新闻报道。通过这些渠道,中国展示了其在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发展可再生能源和实现碳中和目标方面的努力。

社交媒体成为中国展示气候领域努力和成果的新平台。社交媒体作为信息传播的顶级平台之一,同样具有全球覆盖性、互动性和参与性。〔10在数字传播时代,社交媒体的崛起不仅改变了信息传递的方式,也塑造了国际舆论对气候变化议题的认知和态度。中国政府积极利用这一趋势,通过微博、微信、抖音等平台传播关于气候变化的信息,展示中国在此领域的努力和成果。同时,政府机构和官员也可以通过这些平台以更加非正式的方式与公众沟通,分享政策信息,并及时回应公众的关切和问题。社交媒体也为政府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反馈渠道,帮助了解公众对气候变化和相关政策的看法和态度。通过在线视频、信息图表和互动网站等多种形式,中国向国内外受众展示在节能减排、新能源开发和气候适应方面的进展和成果,以生动直观的方式吸引公众的注意力和理解。除了官方渠道,非传统外交群体如企业界人士、专业人士和网红等也在战略传播中发挥着重要作用。〔11他们通过社交媒体传播民间声音,为推广气候治理议题提供了意想不到的传播效果。从微博到微信、抖音、快手,每个平台都有其独特的用户群体和传播机制。比如,在视觉传播上,利用抖音和快手等短视频平台,通过生动有趣的视频内容展示中国在气候治理方面的成果;而在微博和微信等文字传播平台,则可以通过深度剖析和故事叙述,向用户呈现更为丰富的信息。网红群体的加入进一步扩大了社交媒体的传播影响力。他们拥有庞大的粉丝群体,拥有着超乎寻常的影响力。网红的个人魅力和影响力也增强了用户对气候问题的认知和关注度。这种来自多元群体的声音和信息,丰富了气候变化议题的呈现形式,更全面地展示了中国在此问题上的立场和努力。可以说,社交媒体使得中国在全球气候议题上的传播内容更加富有立体感,也更易于获得国际社会对中国气候政策的理解和支持。这些努力有助于在国内外提升中国气候治理实践的认知度和影响力,促进气候变化问题公共意识的形成。

三、中国在全球气候议题上的主要战略传播内容

战略传播能否取得预期效果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传播路径和传播内容之间的有效整合和相互适应。有效的战略传播需要精心设计传播内容,以适应不同的传播路径和目标受众。上述多种战略传播路径的有效实施,离不开中国在气候治理领域的政策表达、立场表达、实践表达等传播内容的积极整合。只有战略传播内容丰富完善,中国才能够更有效地与国际社会进行沟通与交流,推动全球气候治理进程向着更加积极的方向发展。

(一)政策表达:中国的气候政策宣示

战略传播在表达中国气候政策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它是中国政府将其气候变化政策、成就及未来目标有效传达给国内外公众的主要手段。通过政策宣示,中国不仅可以塑造一个积极的国际形象,而且可以展示作为全球气候治理贡献者的决心和能力。

战略传播有助于在国际舞台上清晰地传达中国在气候治理方面的政策措施。气候政策作为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了中国从初期的环境治理到积极参与全球气候治理的深刻转变。截至2023年,中国已经采取了一系列重要的气候政策和行动,旨在应对气候变化并推動可持续发展。这些政策涵盖了从减排到能源转型、生态保护,以及国际合作等多个方面。中国政府承诺在2030年前达到碳排放峰值,并致力于在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12。这一目标是中国在全球气候变化应对中的重要承诺。在能源方面,中国大力发展风能、太阳能和水能等可再生能源,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可再生能源市场之一,从而减少对化石燃料的依赖〔13。为提高能源效率和减少碳排放,中国实施了一系列节能减排措施,覆盖工业、交通和建筑等多个关键领域。此外,中国还启动了全国性的碳排放交易市场,通过市场机制来有效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在绿色发展战略方面,政府制定了一系列指导方针,旨在促进经济的绿色转型和可持续发展,其中包括绿色金融和绿色技术的推广。在生态保护方面,中国进行了大规模的植树造林和生态保护项目,以增加碳汇和保护生物多样性。在国际舞台上,中国积极参与国际气候变化谈判,并与多国开展了气候变化合作项目。

战略传播有助于在国际舞台上展示中国气候治理方面的政策措施。中国还制定了一系列相关法律法规,以支持多领域的气候行动。主要包括能源法、环境保护法和其他相关气候变化法律:1979年,中国首次颁布了《环境保护法》,并于2014年进行了重要修订,此法律成为中国环境保护工作的基石。1997年颁布的《节约能源法》和2005年的《可再生能源法》(最后修订于2009年),标志着中国在能源效率提升和清洁能源利用方面的立法努力。此外,《清洁生产促进法》于2002年出台并于2012年修订,进一步推动了工业和企业层面的环境责任。针对空气污染和水污染这两大环境问题,中国分别于1987年和1984年制定了《大气污染防治法》和《水污染防治法》,并在近年(分别于2018年和2017年)进行了更新,以应对日益严峻的污染挑战。2008年颁布的《循环经济促进法》则标志着中国在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方面迈出的重要步伐〔14。值得注意的是,尽管中国还未正式出台名为“气候治理法”的法律,但上述政策法案均包含了应对气候变化的相关内容,预计随着专门法规的出台将进一步完善国家气候治理体系。此外,中国的气候政策还包括一系列规划和行动纲领,例如国家气候变化纲要和五年规划,这些通常通过政府决议和行政指导文件来实施。上述政策和法律的制定和修订,体现了中国政府在环境治理和气候变化应对方面的持续努力和承诺。它们不仅为中国的环境保护和气候行动提供了法律基础,也为全球气候治理贡献了中国的经验和模式。通过战略传播的政策表达,这些政策和措施表明中国不仅在改善国内环境质量方面取得了进展,也在国际舞台上展示了作为全球气候变化解决方案的贡献者的形象。虽然面临诸多挑战,但中国在气候政策方面所取得的进步无疑为全球气候治理提供了重要经验和启示。

战略传播的全面性和立体化有助于强化中国在国内外的气候政策合法性和有效性。通过公共外交和国际交流,中国加强了对气候政策的解释和宣传,以增加公众和国际社会对自身环境行动的理解和支持。同时,战略传播还体现在中国如何通过气候政策引领全球气候治理议程。例如,“绿色一带一路”倡议不仅是中国对外经济政策的一部分,同时也是战略传播内容的重要组成,旨在展示中国在促进全球可持续发展方面的领导力和承诺。换言之,战略传播既有效地传达了中国的气候政策和成就,也强化了国内的政策支持,在全球气候治理中发挥着引导作用。

(二)立场表达:双边、多边气候治理机制中的立场宣示

从战略传播的角度看,中国在双边和多边气候治理机制中的立场宣示,有助于提升自身在全球气候治理领域的国际公信力和影响力。这些宣示不仅反映了中国在气候变化应对方面的政策和战略,还体现了作为全球负责任大国的形象和承诺。

双边层面的立场宣示以表达合作共赢的政策理念为主。中国通过与不同国家的直接对话和合作,清晰地表达了在气候变化应对方面的立场和意图,涉及减排目标、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以及技术和资金支持等方面。例如,与欧盟、非洲及亚洲国家的合作中,中国不仅表明了在气候变化问题上的合作意愿,还强调了共同发展和共同责任的原则。具体而言,中国与欧盟在气候变化议题上的合作反映在定期举行的高层对话和峰会上。这些会议旨在加强气候变化、清洁能源和环境保护领域的合作,共同推动全球温室气体减排目标的实现,并推进《巴黎协定》的实施〔15。中欧双方于2018年7月发布《中欧领导人气候变化和清洁能源联合声明》,拓宽了双方在气候治理方面的合作共赢空间。〔16非洲方面,中国在中非合作论坛框架下,致力于支持非洲国家在气候变化适应和减缓措施上的努力,通过资金支持和技术转移加强合作。例如,在肯尼亚和埃塞俄比亚投资的清洁能源项目,不仅促进了当地的可持续发展,也加深了中非在气候变化领域的合作。〔17同样,中国与亚洲国家的合作也表现在共同推进区域内的气候变化应对和环境保护项目上。通过东盟-中国合作基金等机制,中国积极参与资助气候变化适应和减缓项目,同时与周边国家合作开展跨境生态保护和节能减排项目,如与湄公河沿线国家积极推进“绿色澜湄计划”下的清洁能源合作〔18。这些合作举措不仅提升了中国在区域气候治理中的影响力,也强调了中国在推动全球气候变化应对中承担的国际责任。

多边层面的立场宣示以表达发展中国家的利益诉求为主。中国通过参与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COP)等国际气候倡议,展示了对全球气候行动的支持,包括在《巴黎协定》中的承诺和对发展中国家的支持。在这些多边论坛上,中国积极推动公平和公正的国际气候治理机制,强调发展中国家的需求和特殊情况应得到充分考虑〔19。中国在气候多边谈判中始终坚定地倡导以发展中国家为重点的气候行动方案,强调发达国家应当承担更多的历史责任和经济责任,为发展中国家提供更多的资金和技术支持。中国的这一立场不仅体现了其对发展中国家利益的关注,也彰显了其秉持公平和正义的国际道义。此外,中国还通过一系列多边合作项目和倡议,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实际支持和帮助。例如,中国在南南合作和“一带一路”倡议框架下,与发展中国家开展了多种形式的合作,包括技术转让、人才培训、项目投资等,共同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挑战。这些合作项目不仅有助于提升发展中国家的氣候变化适应能力,也促进了南南合作的深入发展,为全球气候合作注入了新的活力。可以说,中国的积极行动和立场宣示,展现了一个负责任的大国形象,彰显了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的担当。这种战略传播不仅有助于提高国际社会对中国的认知和理解,也为发展中国家在国际气候治理中发声提供了有力支持,促进了全球气候合作的深入发展。

中国在双边和多边气候治理机制中的立场宣示,增强了在气候变化问题上的引领力和影响力。更重要的是,这种宣示促进了国际社会的立场协调,对于构建国际合作、增强政策透明度和信任度,以及提升全球气候治理的效率和公正性方面意义深远。

(三)效果表达:国内气候治理成效的对外宣示

国内气候治理成效的对外宣示体现了中国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中的积极努力和取得的显著进步。这些宣示不仅向国际社会展示了中国在气候治理方面的进展,也对面临的挑战和前景进行了积极回应,强化了中国作为负责任大国在全球气候治理领域的引领地位。

一方面,通过多种战略传播路径宣传中国在国内的减排努力和政策实施的成果。这种宣传不仅是对中国自身环境政策的一种自信展示,也是向世界传递中国愿意承担全球气候责任的积极态度。首先,中国对外积极展示在提高能源效率方面取得的显著成就。通过技术创新和政策支持,中国在工业、交通、建筑等领域推动了能源效率的提升,大幅减少了单位产出的能源消耗,从而降低了温室气体的排放量。这些成就不仅体现在数字数据上,也通过实地考察和案例分析得到广泛报道,向国际社会展示了中国在减排方面的切实努力和成效。其次,中国对外展示积极推广可再生能源方面取得令人瞩目的成果。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可再生能源市场之一,中国在风能、太阳能、水电等领域取得了巨大进展。通过政策激励和市场引导,可再生能源在中国能源结构中的比重不断增加,为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和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做出了重要贡献。这些成就通过媒体报道和国际合作项目得到广泛传播,向世界展示了中国在可再生能源领域的领先地位和可持续发展的决心。此外,中国对外积极展示在发展绿色交通和建筑方面取得重大突破。中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和标准,推动公共交通和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同时推动建筑行业实施绿色建筑标准,促进节能减排环境友好型城市建设。这些举措在国内外媒体上均得到了广泛报道,向国际社会展示了中国在交通和建筑领域的绿色发展成就。

另一方面,通过战略传播以治理成效积极回应国际社会的质疑。通过公开讨论如何平衡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问题、解释工业转型的复杂性以及展示如何改进政策和技术来更有效地应对气候变化。通过系统推进清洁生产,统筹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协调统一,中国政府展现了在气候治理方面的透明度和责任感〔20。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之间的平衡在国际社会向来被视为一项重要挑战。为此,中国通过战略传播积极回应国际社会的质疑。首先,通过公开讨论如何平衡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问题,中国政府展现了其对此挑战的认识和解决意愿,同时在国际合作中分享经验、探讨合作机会。其次,解释工业转型的复杂性,展示了中国在转型过程中所面临的挑战和努力。通过战略传播,中国向国际社会传递了积极的信号。最后,展示如何改进政策和技术来更有效地应对气候变化,为全球气候治理贡献中国智慧。中国政府在推动清洁能源、节能减排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向国际社会展示了其在气候治理方面的创新和进步,增强了国际社会对于中国在全球气候治理中的信任和合作意愿。综上所述,中国通过战略传播回应质疑,展示了其在平衡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方面的努力和成就,中国政府展现的开放和诚实的沟通策略,有助于提高国内外公众对中国气候行动的认知和信任。通过公开透明地向公众通报环境数据和政府行动,有效回应了国际社会对中国如何平衡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质疑,为推进全球气候治理进程提供了更为坚实的支持和保障。

四、战略传播的案例分析:以绿色“一带一路”倡议为例

由上述可知,战略传播在构建中国负责任大国形象、提升中国气候政策国际影响力、塑造全球气候议程方面发挥着显著作用。绿色“一带一路”倡议作为中国战略传播的一个经典案例,不仅展示了中国在全球气候治理和可持续发展方面的引导力,也反映了其在国际合作、公众参与和应对全球挑战方面的努力。通过梳理绿色“一带一路”倡议的战略传播经验及传播效果,可深入论证中国在气候领域进行战略传播的现实价值。

政策表达层面:中国政府采取了多种战略传播路径来确保绿色“一带一路”信息的有效传递和国际理解。一是通过发布官方政策文件和报告,详细阐述了绿色“一带一路”倡议的目标、规划、进展和成果,为国际社会提供了一个了解绿色“一带一路”倡议的权威来源,有助于消除信息不对称和误解,促进理解与合作。二是制作了政策摘要,以简洁易懂的方式向国际社会,特别是非专业受众传达倡议的核心信息,确保了信息的普遍可接受性和可理解性。此外,中国还利用外交渠道,通过大使馆和领事馆向外國政府和国际组织宣传相关政策,从而加强了国际社会对绿色“一带一路”倡议的沟通和共识建立。这些举措共同构成了中国政府在全球气候治理和可持续发展领域战略传播的关键部分,展示了在国际合作中的积极参与和领导力。

立场表达层面:在双边和多边机制中通过一系列战略传播活动积极推广绿色“一带一路”倡议。一是在重要国际论坛和会议上,如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COP)和G20峰会等,中国代表详细阐述绿色“一带一路”的理念和具体实践。这些立场发言不仅强调了倡议在推动全球环境治理中的重要作用,也展现了中国在气候变化和可持续发展方面的领导力〔21。二是中国在与沿线国家及国际组织的双边和多边合作中,积极推进绿色“一带一路”倡议。通过签署合作协议、共同发表声明、举办研讨会和工作坊等活动,不断加强与合作国家在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方面的合作。这些合作机制不仅促进了政策和经验的交流,也加深了各方对绿色“一带一路”倡议的理解和认可。三是利用各种媒体渠道,包括国际新闻媒体、专业期刊和社交媒体,传播与绿色“一带一路”相关的信息和成功故事。通过这种广泛的信息传播和媒体合作,不仅加强了绿色“一带一路”在国际社会中的认知度,也提升了其在国际舞台上的话语权。四是在双边和多边会谈中不断倡导环境可持续的发展理念,鼓励各国共同致力于实现环境可持续性,推动全球环境治理的合作。这种倡导不仅体现了中国对全球气候变化的深刻认识和积极应对,也反映了其作为负责任大国的国际责任感。可以说,在立场表达的战略传播过程中,中国借助双边和多边机制有效提升了绿色“一带一路”倡议的国际影响力和认可度,加强了与国际社会的合作和对话。

效果表达层面:积极展示绿色“一带一路”倡议下的具体项目和成果。向国际社会具体阐释了该倡议在实际操作中的应用和效果,从而有效地提升了倡议的实际影响力和可信度。这些项目包括清洁能源项目如风能和太阳能发电站,以及绿色基础设施建设,如环保型交通系统和节能建筑〔22。这些项目不仅展示了中国在可持续发展技术和绿色经济领域的创新和领导力,也体现了中国对全球环境保护和气候变化应对的承诺。通过在国际论坛、专业会议和新闻发布会等场合展示这些实际项目,中国成功地向世界传递了绿色“一带一路”倡议的具体成效和影响。这些项目的展示不仅提升了国际社会对倡议的认识,也加深了对中国在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方面努力的理解。同时,这种效果表达方式也加强了中国与合作国家之间的互信和合作,为后续的多边合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此外,中国还注重收集和分享这些项目的经验教训,以及面临的挑战和解决方案。为回应各界对“一带一路”建设中基础设施环境影响的关切,中国发起了“一带一路”绿色发展国际联盟、绿色丝路使者计划等〔23。这种透明和开放的态度既提高了倡议的可信度,也为国际社会提供了宝贵的参考和学习机会。这些案例的分享在国际气候治理和环境保护领域引起了广泛的讨论和兴趣,有助于推动全球环境治理的进步和创新。总的来说,中国通过具体展示绿色“一带一路”项目的实际成果,有效地展现了该倡议的积极影响和长远价值。这不仅增强了倡议的实际影响力和可信度,也展示了中国在全球气候治理和可持续发展方面的领导力和国际责任。

事实证明,绿色“一带一路”倡议的战略传播在国际社会中取得了显著成效。作为中国对外开放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绿色“一带一路”倡议融入了相对完善的气候治理方案,并得到了广泛的积极响应。许多国家和国际组织赞赏中国在推动绿色发展和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方面所做的努力〔24。特别是在发展中国家中,这一倡议被视为一种机遇,既能促进经济增长,又能实现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目标25。在倡议的引领下,“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通过文化交流、技术合作、人员往来等方式,互学互鉴,增进了相互了解与信任,为深化合作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同时,绿色“一带一路”的战略传播也为企业提供了发展机遇。在推动绿色基础设施建设、清洁能源开发等方面,为企业开辟了新的市场空间,促进了绿色产业的发展。未来,随着倡议的进一步深化和完善,预期将在全球气候治理和绿色发展中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

五、结语

在全球环境和气候治理持续面临新挑战的背景下,中国的治理成效及战略传播经验赢得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同。未来仍需要不断调整和优化战略传播路径,夯实传播内容,以适应国际舞台上气候议题的多变性。在战略传播路径领域,可充分利用数字化媒体、社交平台等新技术手段,以更有效地传播中国的气候政策和行动。同时,也需加强与其他国家和国际组织的合作与对话,通过多边和双边框架分享经验、吸纳先进理念,并定期公布应对气候变化的进展和成效,以增强国际社会的信任和支持。可更多关注跨文化传播、新媒体应用以及国际合作中的战略传播机制,以进一步提升中国在全球气候治理中的影响力。通过这些努力,我们或将能够更有效地传播气候治理理念和成就,为构建全球气候变化应对的共同体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毕研韬.战略传播:溯源、发展及其启示〔J〕.对外传播,2022,(6).

〔2〕于朝晖.“9·11”后美国中东战略传播管理研究〔J〕.阿拉伯世界研究,2008,(4).

〔3〕何伊楠,王卓宇.全球环境治理视阈下中国的制度性话语权构建〔J〕.区域国别学刊,2023,(4).

〔4〕史安斌,童桐.从国际传播到战略传播:新时代的语境适配与路径转型〔J〕.新闻与写作,2021,(10).

〔5〕管克江,张志文,任皓宇.加强国际协作 共谋绿色发展——《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二十八次缔约方大会中国角主题边会综述〔N〕.人民日报,2023-12-11.

〔6〕二十国集团环境与气候可持续部长会议召开〔EB/OL〕.中华人民共和国生态环境部官网.〔2023-08-02〕(2024-03-22)

https://www.mee.gov.cn/ywdt/hjywnews/202308/t20230802_1037980.shtml.

〔7〕携手共建生态良好的地球美好家园(命运与共·全球发展倡议系列综述)〔N〕.人民日报,2022-04-06.

〔8〕李昕蕾.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国际化意蕴与民间外交传播路径〔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6).

〔9〕徐保军,高郡.地球生命共同体:中国生态文明叙事的全球指向与国际传播〔J〕.对外传播,2023,(8).

〔10〕宁涵淼.社交媒体环境下的国际传播实践〔J〕.采写编,2024,(1).

〔11〕Lee, S, T. & Lin, J. An Integrated Approach to Public Diplomacy and Public Relations: A Five-Year Analysis of the Information Subsidies of the United States, China, and Singapor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trategic Communication, 2017, p.1-17.

〔12〕吴磊.G20能源议程与全球清洁能源转型〔J〕.当代世界,2021,(12).

〔13〕孙全胜.中国低碳经济发展的现状及具体策略〔J〕.金融理论与教学,2023,(6).

〔14〕杜群,张琪静.《巴黎协定》后我国温室气体控制规制模式的转变及法律对策〔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1).

〔15〕王志芳,张丹.中欧引领全球气候治理合作探索〔J〕.世界环境,2023,(2).

〔16〕李昕蕾.德国、美国、日本、印度的清洁能源外交比较研究:兼论对中国绿色“一带一路”建设的启示〔J〕.中国软科学,2020,(7).

〔17〕王珩,周星灿.全球发展倡议背景下的中非绿色合作〔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6).

〔18〕李昕蕾,盛学敏,李彦文.中国与东盟绿色联通中清洁能源合作新态势〔J〕.南洋问题研究,2023,(2).

〔19〕胡彬,董文娟.全球氣候治理新动向与中国应对〔J〕.国际问题研究,2023,(6).

〔20〕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新时代的中国绿色发展》白皮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24.

〔21〕包瑞.“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生态合作及其路径研究〔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4,(1).

〔22〕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关于推进共建“一带一路”绿色发展的意见〔EB/OL〕.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官网.〔2022-03-28〕(2024-03-22)https://www.ndrc.gov.cn/xxgk/zcfb/tz/202203/t20220328_1320629.html?code=&state=123.

〔23〕袁倩.国际社会关于“绿色丝绸之路”的认知与评价〔J〕.国外理论动态,2023,(5).

〔24〕中国有力推动全球生态文明建设〔N〕.人民日报,2023-04-25.

〔25〕国际人士热议新时代中国绿色发展理念、实践与成效——“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N〕.人民日报,2023-01-25.

【责任编辑:欧 露】

猜你喜欢

国际形象一带一路绿色
绿色低碳
冬奥会对我国国际形象价值的提升
绿色大地上的巾帼红
国家形象建设需谨防哪些认识误区
外媒“眼”中的中国及中国国际形象的塑造:以英国每日电讯报关于中国人在英消费报道为例
杭州国际形象的社交媒体传播效果研究
再造绿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