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改革背景下企业经济管理该何去何从
2024-06-06黄杰
黄杰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国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动也迎来全面推进的关键之年。新一轮国企改革更侧重提升核心竞争力,促使发展实现量质双升。国家统计局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202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23年全年建筑业增加值85691亿元,比上年增长7.1%。作为建筑业的基石,国有建筑施工企业也致力于改革,以期实现可持续发展。经济活动是国有建筑施工企业发展的核心要素,经济管理工作则是其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然而,受多种因素影响,国有建筑施工企业的经济管理工作成效可能难以达到预期,导致自身存在经济负担,这在国有建筑施工企业并非个案。实践表明,开展经济管理工作有助于国有企业健康稳定发展。我们探讨优化国有建筑施工企业开展经济管理工作的方法,希望能给相关从业者提供参考。
国有建筑施工企业经济管理存在的问题
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促使建筑行业面临深刻变革和创新。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国有建筑施工企业如果在经济管理方面存在不足,势必会导致经济利益受损,进而阻碍可持续发展。
管理理念与经济管理制度不协调。目前,大部分国有建筑施工企业的经济管理制度是相对完善与科学的,但在实际工作中,一些企业管理层人员的理念却相对滞后。例如,在项目盈利总体目标的制定过程中,有部分管理层人员并不评估操作的可行性、专业性,只是参考过往类似项目的经验或经济指标,直接下达盈利总目标。在项目资金的运用方面,他们更关注支付流程是否正确,对资金的时间价值与边界成本考虑不足,并没有科学规划资金的使用,因此也就很难降低或控制成本。此外,在国有建筑施工企业中,战略管理和经济管理常被忽略,这将直接导致工程控制力下降、项目成本超标等问题出现,使获取项目利润变得困难,对企业发展产生了负面影响。同时,部分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灵活性和适应性不足,也会使员工工作效率低下,“有制度却无灵魂”的现象严重阻碍了国有建筑施工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为改善这一状况,企业应着力转变管理者和基层执行者的理念,强化其战略管理和经济管理思维,并优化人力资源管理,以此确保自身能实现稳定发展。
经济管理机制不健全。部分国有建筑施工企业的经济管理人员面对非紧急的工作,会选择“看人情”完成,而面对没有能力完成的工作,不但不能说明原因,而且还不积极寻找解决办法,更多的时候选择了“躺平”。同时,也有部分企业的考核管理形式主义严重,在制定考核指标时缺乏依据,相应的奖惩措施也是错漏百出。不完善的体制机制将会导致企业经济管理问题频发,严重影响国有建筑施工企业的发展。当前,大部分国有建筑施工企业各项管理机制的完善,仍需要经过一段“阵痛期”。
经济管理工作不够精细化。经济管理工作是企业最基础也是最重要的工作,其精细化程度直接影响运营效益与发展前景。然而,当前部分企业在经济管理方面依然存在明显不足。在计划管理方面,一些企业并不重视计划的真实性和准确性,因而也不会去寻找优化空间,仅仅追求“不超出标准、不越过底线”,这种消极的态度对经济管理造成了不利影响。在结算管理方面,部分企业缺乏据理力争的精神,对项目索赔、变更等工作不够重视,这可能导致企业在结算过程中产生经济损失。在成本管理方面,一些企业缺乏自主探索和研究的动力,定价完全依赖上级指导,这种被动的管理方式严重制约了经济成本管理工作的深入开展。部分企业内部管理制度与程序的不合理,也是导致经济管理问题频发的重要原因。为了提升经济管理工作质量,国有建筑施工企业亟须建立符合自身发展需要的经济管理制度,并在纪委监委的监督下,运用先进的管理方法和合理的技术手段保障制度的实施。
此外,随着建筑业的不断发展,EPC(工程总承包)项目、3P(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项目已成为行业主流。但部分国有建筑施工企业在注重工程技术类人才的同时,却忽视了对造价管理人才的培养,因而无法准确掌握项目的盈亏情况。事实上,只有当预核算管理体系和企业生产经营情况相适应时,企业才会快速发展壮大。因此,国有建筑施工企业需要提升对造价管理人才的关注度,并使用先进的科技软件辅助其工作,这都有助于企业完善经济管理工作。
国有建筑施工企业优化经济管理的措施
重塑精细化管理理念。过去,国有建筑施工企业采取的是注重规模和速度的粗放型增长模式,如今,则需采取注重质量和效率的集约型增长模式,这是企业实际的发展需要,也是大势所趋。精细化管理是一种理念和文化,其核心是在规范化、程序化和标准化的基础上,全面整合运营体系,即对企业的生产流程、管理实践流程进行科学分解和合理优化,以此提升效率和竞争力。企业加大宣传力度,有助于培育新型企业文化和精细化管理理念,促使员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最终达成精细化管理覆盖全员、全过程的目标。同时,企业也要注重制定相关制度,细化各项管理指标、考核及奖惩办法,确保每名员工都能够明确自身岗位在精细化管理中的角色与职责。
落实责任考核制度。企业开展经济管理工作的最终目的是获取经济效益,经济效益的大小可由经济指标衡量。因此,在经济管理工作中,企业落实目标责任成本考核制度至关重要,完善的考核制度无疑有助于提升经济管理工作效能,使其发挥更大作用。影响国有建筑施工企业盈利能力的因素不仅有资金回笼慢、资金回笼周期长,更多的是由于其资金使用和周转不当。另外,再加上责任划分不够细致,就容易出现偏差。因此,建议企业在工程项目启动阶段,就对项目资金使用进行全方位的统筹规划,明确工程项目的目标责任成本。企业为落实目标责任成本考核制度,需要在横向上按各业务部门责任目标考核,纵向上按各分部分项工程制定责任预算,并按项目部、施工队和班组的层次进行责任成本分解,将责任落实到每一个人。如果制度在执行过程中出现偏差,企业应及时开展相应的纠偏工作,以确保经济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
將成本控制落到实处。当前,部分国有建筑施工企业逐渐开始关注“两个偏差”,即标前测算与目标责任成本的偏差,以及实际成本与竣工结算的偏差。因此,强化工程建设过程中成本费用管理控制成为企业的必然选择。
在招投标阶段,企业需要全面了解自身的优劣势,并基于此开展经济管理工作。例如,依据设计图纸和现场实际情况,结合人材机的市场价和施工定额,实际测算标前成本,确保投标报价具有竞争力的同时,也能保障项目中标后获取可观的经济效益。另外,投标方案的编制要力求精细化,做到从多个方面考虑成本效益。
在施工阶段,企业首先要做的就是编制项目目标责任成本,并与标前测算进行对照,分析是否存在严重偏离的情况。在此基础上,企业就可以编制成本计划,并将责任落实到人。在施工阶段,企业的成本控制管理工作重点包括:制定施工组织设计与施工方案、调查人材机市场价格、加强合同以及物资设备管理。企业应根据自身状况和项目特点,考虑相关技术应用成本,制定合理的设计方案、施工方案。在施工方案实行过程中,企业则要重点关注各工种间的相互配合情况,确保方案得到精准执行。同时,还要严格按照方案和措施进行现场管控,防止施工出現偏差。
同时,企业还应当关注项目当地的市场环境,做好人材机市场价格调查。在人工管理方面,企业应强化工人培训,提升工人的质量安全意识和工作积极性,尽量减少窝工现象的出现。在物料管理方面,企业应合理把控材料价格,并且实施限额领料制度,以此减少资金占用。在机械设备管理方面,企业要提升现场机械设备的利用率,避免设备空置造成经济损失。此外,企业还要遵守各项法律法规,抓好合同管理,确保合同执行过程的合规性、有效性。
此外,企业还应当做好工程变更与索赔管理工作。一旦工程出现变更,企业就要根据现场实际情况,及时办理好相关手续,并留存施工影像资料。在索赔方面,企业应深入研究施工合同和相关法律法规,确保在法定时效内完成索赔的确认工作。进入竣工验收阶段,企业需及时收集并整理各类施工资料,并根据实际情况做好工程结算工作,以确保工程尾款能够及时收回,资金周转顺畅。在项目完工后,企业还要核对工程量,编制工程最终成本,并与目标责任成本对比进行成本分析。最后,企业还要对工程施工过程中的经济运行情况进行全面总结与评价,为后续施工积累经验。
不断提升员工的综合素质。为实现此目标,企业可以采取以下措施。首先,企业可以开展大规模的宣传和培训活动,确保经济管理团队人员的思想解放和观念转变。其次,是要对各业务部门的核心骨干进行培训,随后再由骨干对下属的基层经济管理人员进行强化培训,真正做到培训全面覆盖、不留死角。最后,企业要让基层经济管理人员进行岗位轮换,确保他们充分熟知经济管理工作的流程与内容。高素质的经济管理人员,能显著提高国有建筑施工企业经济管理工作的质量,从而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这有助于其实现可持续发展。
国有建筑施工企业要深化改革,实现高质量、可持续发展,需从多个方面入手,创新经济管理工作,制定合理科学的管理制度与管理体系,充分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这样企业就能在不断提升自身竞争力的同时,为社会的发展进步贡献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