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科学思维的哲学意蕴

2024-06-06刘洁

科学导报 2024年34期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

刘洁

习近平关于科学思维方法的论述是基于我国国情的以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作为哲学基础的重要研判。习近平作出了“中华民族要实现伟大复兴,一刻不能没有理论思维”的重要论断,并在党的二十大上强调,“我们要善于通过历史看现实、透过现象看本质,把握好全局和局部、当前和长远、宏观和微观、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特殊和一般的关系,不断提高战略思维、历史思维、辩证思维、系统思维、创新思维、法治思维、底线思维能力,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整体性推进党和国家各项事业提供科学思想方法。”这一系列思维方法融会贯通、相辅相成,贯穿于理论与实践,是党中央治国理政的科学思维的进一步创新,既立足于我国新时代各个领域的发展,又面向国际大环境发展局势。汲取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智慧,是对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及方法论作的新解读和运用,是内涵丰富、思想深刻、逻辑缜密、系统不断完备的科学理论体系,是结构性与功能性相统一、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统一、继承性与时代性相统一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在微观体察与宏观把控中、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和国际合作共赢的过程中不断推进的科学理论体系。

  一、新时代科学思维的中国传统哲学意蕴

习近平曾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的文化沃土。每个国家和民族的历史传统、文化积淀、基本国情不同,其发展道路必然有着自己的特色。”中华上下数千年的文化底蕴与东方智慧亦是引导我们在时代变化中坚定自信、构建和完善新时代科学思维的深厚而又稳定的力量。《易经》中的阴阳五行学说,代表着中国传统文化中整体的、联系的、宏观的世界观与方法论,也体现着中国古代朴素的天下观,即“普天之下”,这不仅是一个空间上的概念,更蕴含着文明的内涵与哲学意义。而新时代科学思维中的战略思维也强调系统的整体性与联系性,并体现了“大同”“良序”等价值取向。中国道家“两极相通,对立统一”的变通思想、辩证思想,与马克思主义辩证法有一定的契合性,深深影响着中国人的文化和思维结构。“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是中国儒家学说中求新、求变的思想,引申为人们要勤于反思,对精神与品格不断洗礼与完善的追求,是新时代创新思维的重要历史文化根基。先秦最后一位儒家大师荀子将儒家的礼与法家的法进行了融合,开创了“礼法并施”的先河,并影响了中国几千年的治国思想和政治文化,“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的荣辱观”,“吏不廉平,则治道衰”“廉者,政之本也”等治吏经验,“礼为法之大本”“明德慎罚”的德法并治理念,给新时代法治思维的完善提供了重要启示,是推进我国法治现代化的宝贵经验。“居安思危”是底线思维的逻辑前提,来源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具有忧患意识的治理传统,也是中国共产党百年来的危机应对策略之一。新时代科学思维是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滋养下形成的,是植根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中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思维方法理论。

  二、新时代科学思维的现代科学哲学意蕴

问题是推动时代发展和进步的催化剂,习近平曾指出“要坚持和运用好五大思维”,并强调要“加强宏观思考和顶层设计,坚持问题导向,聚焦我国发展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深入调查研究,鼓励基层大胆探索,坚持改革决策和立法决策相衔接,不断提高改革决策的科学性。”可见,习近平科学思维的运用逻辑起点即为问题。而科学的目的在于解决问题或澄清问题的理论,习近平科学思维以战略思维统筹谋划全局作为首要前提,以底线思维划定边界作为根本原则,以创新思维挖掘新思路作为关键动力,以辩证思维分析矛盾、把握规律作为核心内容,以法治思维维护秩序作为重要保障。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以五大思维为基础的科学思维方法体系,衍生出历史思维、系统思维、生态思维、精准思维、基本思维、全局思维、互联网思维、大数据思维以及全球思维等理论方法。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引导我国发展及解决发展问题的过程中,经过长期的实践探索后形成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系统化的思维理论结构形式。同时,这也体现了新时代科学思维是结构性与功能性的统一,这也是当代科学思维认知的基本观点,科学思维的结构性即科学思维所涉及的各种思维方法之间具有内在的逻辑性并在理论层面决定着科学思维的功能地位,而其功能性则在于,在所应对的问题中能保持陈述性、概念性的知识理论与事实的一致性,并且在面对不同的问题时能被灵活且综合地运用。科学思维的理论构建是一个动态的、不断完善的过程,既是解决问题与矛盾的成果,也是解决问题的继续。

  三、新时代科学思维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意蕴

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是习近平关于科学思维重要论述的重要来源。首先,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揭示了关于人的本质,即“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是马克思从社会性的角度对人进行的界定。在全球化进程不断加速的近现代,人越来越成为世界历史性的存在,人的本质在历史意义和空间意义上都在不断地发生改变。而伴随着社会发展的人们的思维亦是如此。新时代科学思维即是历时性与共时性的统一。其历时性在于它对我国的历史发展、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发展以及世界的历史发展的规律把握,在于它对中国传统的思维方法、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论以及世界文明成果的继承、发展和借鉴,它来自于现实社会本身并深深扎根于时代的变化之中,实现在历史承接中的超越。同时,一系列新的论述、新的思维体系的生成必然紧随其时代特征,并必然反映着其所处时期的发展逻辑。新时代科学思维的共时性在于,它不仅把国内的现实问题的实践研究纳入其中,更具有国际视野,包含着对当前世界性问题的思考及其成果价值,相对于其纵向的历时性特征,这是对整体规律性把握的一面。

其次,恩格斯提出的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基本问题之一。“无非就是要求一个哲学家完成那只有全人类在其前进的发展中才能完成的事情,那么以往那种意义上的全部哲学也就完结了”这里所说的“以往那种意义”强调的是纯粹的体系构造的哲学且已完结了,马克思在《提纲》的最后一条,“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这一论断是马克思主义实践思维方式开创的标志,马克思认为“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自己思维的此岸性。”新时代科学思维在理论价值上也实现了实践性与方法论意义上的统一。科学思维本身是一种理论、方法,既来源于实践,其价值旨归又作用于实践,引导国家各层面应对不同的社会矛盾和问题,这是一个持续且长远的过程,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实践没有止境,理论创新也没有止境。”而“一個民族要走在时代前列,就一刻不能没有理论思维,一刻不能没有正确思想指引。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因为马克思主义行。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行,就在于党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并用以指导实践。”马克思在《提纲》当中以未展开的形式第一次将“实践”作为哲学理论的基本范畴,并将其作为贯穿《提纲》中心思想的线索,由此提出了新世界观,特别是新唯物主义历史观的一些基本观点,形成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特有的大历史观、辩证性思维,以及实践主义认识论。新时代科学思维的特性不仅是在新时代条件下基于国内外发展的需要,也是对历史唯物主义的继承和发展。

(作者单位:华中师范大学)

猜你喜欢

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
坚持理论创新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神秘的混沌理论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点击科学
科学大爆炸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马克思主义的“破旧”与“立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