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节有趣的批注课
2024-06-06匡双林
匡双林
一
批注不仅是阅读的方法,也可以是上课的方法。
有一次,学校六年级的文学社团在进行主题读写,我去讲美食,挑了一篇自己很有感情的中篇小说——陆文夫的《美食家》。
《美食家》的故事很简单,高小庭——也就是文中的“我”,出生在一个穷苦人家。资本家朱自冶吃香的喝辣的,为人却善良,把房子免费给“我”和相依为命的母亲住,“我”就顺理成章成了朱自冶的小跟班,给他买各种小吃。后来时代风云变幻,“我”成为苏州城里最有名饭店的总经理,在我“大刀阔斧”的改革下,极具苏州美食特色、堪称美食文化代表的饭店终于成了快餐店——只为了工农吃得起。“我”对那些像朱自冶一样每天要吃得精贵的家伙深恶痛绝,但最后依旧被工农嫌弃,也被打倒下放,回来后已经是改革开放了,“我”依旧是这家饭店的总经理,但朱自冶已经成了“美食家”。
这部极具时代感的中篇小说写苏州美食文化,也暗含一个时代的兴衰与沧桑。苏州与高邮都在江苏,已经读过汪曾祺美食散文的孩子,或许能更好地接受。
很快,我收到了学生的反馈:读不懂。
这是我始料未及的。我已经把古代的美食类文章排除在外了,如果连当代的中篇小说都读不懂,问题在哪?问题就出在文中的背景。
小说的背景是1949年后到改革开放之初。这恰好是一段政治活动比较多的岁月,出现了一些那个年代才有的名词。这确实是一个问题。
这个问题不难解决。我即刻通知学生,将小说页码弄清楚。然后,每一个学生分到其中几页,将其中不懂的字词通过查字典的方式解决掉,并将电子稿发送给我,我将其汇总。不多不少,30条。除了有关时代背景的词语,尚有一些诸如“二黄西皮”之类的文化专有名词。
摆在我面前的第二个问题就出现了:除了围绕其中的美食内容赏析、模仿和创作外,这篇小说怎么上交流课?
我最终选择了一个简单的教法:批注。
这种教法源自我自己的阅读理念。现在绝大多数孩子的阅读量比之我们的童年时代,早已不可同日而语。但是,书籍匮乏年代的我们,一旦拥有一本书,就抱住不撒手,读它个天昏地暗。这正是所谓的深度阅读。这也是我选择批注教学的一个重要背景。
二
很显然,对于中篇小说,我不能在课堂上一句一句地批注,必须有所取舍。我只选择了三个地方,给学生进行批注示范。
第一處在上篇,我只讲了其中的一个“抬”字。原文如下:
那跑堂的一听到朱经理来哉,立刻有两个人应声而出,一边一个,几乎是把个朱自冶抬到头等房间里。
“抬”与“请”有什么区别?区别大了去了。
学生说,“抬”有夸张的修辞,“请”没有。能发现这一点,已经不错了。但是,有夸张就是好吗?夸张就没有好坏之分吗?我们对修辞的崇拜,真的要破一破了。
我请了两个学生上台来表演这个动作。但是,我先要求他们表演把朱自冶请进高等房间的动作。这对他们而言,非常简单。“朱先生来啦,里头请——”,伸出手来,往前引领,动作还做得相当到位。
但是,到了要表演“抬”的时候,他们有点犯难了。因为,不能真抬啊!人去饭店吃饭,哪有服务员抬人的呢?他们就不会了。这怎么演?
我把“抬”和“请”分别写在了黑板上。他们不会演,当然只能我自己出马了。
我挽住了一个孩子的胳膊,不说话,近乎真的抬着她往前走。引得哄堂大笑。
我的问题来了:“你们怎么会大笑呢?”
很简单,我在“抬”人的时候,没有说话。这不符合常识——不说话,则像打劫,更何况,前面还有“几乎是”三个字,确实是夸张不错,不是真的“抬”。于是,大家终于明白了“抬”和“请”的区别:抬,必须是有肢体接触的,有动作的。这是字面上已经告诉我们的。但也一定是话语的,没话语就尴尬,就不符合常理。这是字背后告诉我们的。“请”呢,不一定是有肢体接触的,但一定是有话语的。它有言字旁呢!
经典小说的遣词造句就是这么精准。我顺便借机向学生传递一个理念:不痴迷好词好句,用得准确得宜才是好词好句。
讲到这里,学生仿佛受到了启发。“老师,扶呢?”好问题,“扶”行不行?放进原文就知道了。
几乎是把个朱自冶扶到头等房间里。
问题出现了,用了“扶”,好像“几乎是”三个字多余了。“老师,那就去掉‘几乎是三个字呗?”
把个朱自冶扶到头等房间里。
比一比,差了什么?服务员对朱自冶的极端热忱在顷刻间就消失了。朱自冶美食家的那种做派,尤其是令高小庭讨厌的做派就不见了。万万改不得。
“老师,那换成‘背呢?”我只回答了一句:“朱自冶腿残废了吗?”哄堂大笑。
第二处,看原文:
有一天晚上,朱自冶居然推门而入,醉醺醺站在我的面前:“高小庭,我……我反对你!”
资产阶级开始反扑了,这一点我早有准备:“请吧,欢迎你反对。”
我挑的是一句话,或者简单说,是一个标点符号:省略号。这个省略号能不能删掉?为什么?
学生当然很快能看到省略号前面的三个字——“醉醺醺”。这个省略号,是朱自冶喝完酒后的语气,当然不能省去。
没错。但这只是表面。这个省略号背后有很多东西。我借助苏格拉底的“助产术”,把它问出来。
朱自冶和高小庭两个人,谁的年龄大?朱自冶。高小庭几乎是晚辈,高小庭应不应该尊敬朱自冶?应该。
朱自冶是不是帮过高小庭和他的母亲?没错,免费把房子给他们住。这是什么关系?这是施恩者与受恩者之间的关系。高小庭该不该尊敬朱自冶?应该。
高小庭表面上是遵循母亲的嘱托,给朱自冶当小厮跟班,帮忙跑跑腿,买些吃食,但是朱自冶给工资不给?给的。这又是什么关系?老板和员工的关系。没错,也可以说成是雇主与雇员的关系。雇员该不该尊敬雇主?应该。
凭借这三层关系,朱自冶说话都应该高高在上,甚至指教一二也未尝不可。真的只是喝了酒醉醺醺吗?
还有心虚?
没错,他们还有一层关系呢。
此时此刻的高小庭是什么身份?总经理。朱自冶是什么身份?资产阶级,甚至还可以加上“人人喊打的”几个字。于是,就凭借这一层关系,前面三层关系都轰然倒塌。
“人人喊打”的“资产阶级”在伟大光荣正确的为工农兵服务的改革派面前,怎么敢大声说话,怎么敢滔滔不绝呢?
此时的朱自冶,闭嘴才是最好的。他居然傻傻选择“怼”改革派的高小庭,弄不好是要出事的。为什么?
这个问题必须想清楚。因为朱自冶爱苏州,爱苏州的美食,爱苏州的美食文化。他不敢说,但是借着酒劲,他还是嗫嚅着说出来啦。
这是主人公朱自冶的心理。同时,他的形象,也能从这一句话里看得出来。
朱自冶在后文还有一句类似的话,他向高小庭买南瓜,高小庭要他跟随自己去拉。朱自冶说:“当然当然,我一定劳动!可……可我不会拉板车,弄不好会把车弄到河里。”
后续就有学生批注到了这句话,这个标点符号与我们分析的就有了异曲同工之妙。同样折射出美食家朱自冶在灾难年代里的无奈与心酸。——这似乎是教学的成功与失败。成功在于有学生能够按照老师的方式举一反三,进行迁移;失败在于能这样做的学生不多。
这是我挑这句话的一个重要原因。
此处借微小之处,关注文本的内容,也关注小说主人公的形象,以及高小庭与朱自冶的关系。
第三处,看原文:
我要设法打开僵局,目光便向青年人投射过去。……
年轻的职工们只是笑,看看老师傅又看看我,两边都为难,一时拿不定主意。内中有个小伙子,名字叫作包坤年,跑堂的,虽然还没有满师,讲话却是很有水平的……
包坤年是书中重要的角色。也是一个不大好理解的角色。学生问我,他到底是好人还是坏人?不了解包坤年,其实就还没有真正读懂这部小说。他在高小庭和朱自冶之间穿梭自如,当然不是没有原因。
他的出场,足以说明一切。
高小庭要改革饭店,要把代表苏州美食文化的大菜经典菜改成人人吃得起的快餐,引起了店内老一辈尤其是厨师们的反对。高小庭需要年轻人出场帮忙撑场子。
这是背景。
“目光便向年轻人投去”,包括谁?很显然,包坤年。他立刻领会到了高小庭目光的含意。他出场后,还有一句介绍。“跑堂的,虽然还没有满师,讲话却是很有水平的。”“跑堂的”就是服务员,“还没有满师”,也就是还在实习期。一个实习生,在决定一家国有饭店改革走向的会议上,轮得到他“大放厥词”吗?他是什么样的人?
见风使舵。溜须拍马。领会上意。
都可以。都没问题。
于是,学生就可以明白包坤年说完这段话后,文中冷不丁来一句“至于他在‘文化大革命中把我打得半死,那是后话,暂且不提”以及直到文中的结尾,他及时向我道歉,朱自冶成了众人仰慕的美食家,包坤年又是请他讲课,又是请他录音,也就理所当然啦。这个形象,也就好理解了。
此处,借助批注关注小说中的其他人物形象。
三
批注法在语文课堂上也有专门讲过。但是,我一直觉得,批注不是读书方法,只是读书外化的一种表现形式。有可能很多批注只用了一种方法,这在古代批注阅读中是非常多的——毛宗岗的《三国演义》即是例子,他使用最多、最纯熟、最高境界的是对比法,写了无数条批注。
就我自己在课堂上做的三处批注而言,第一处,可以称之为“对比法”,属于字与字的对比。换成“以小见大”呢,似乎也无不可。第二处,目的是从语言出发,探究的是小说人物形象的心理活动,也可以说是一个方法:从语言到心理。第三处,是我们非常熟悉的传统小说中的人物出场关注。
我不主张学生按照我的标准来,这样会太难。我觉得只要抓住一个标点一个字一句话,能看出来一些“言外之意”,就算成功。
有一处原文是:
吃罢以后再坐上阿二的黄包车,到阊门石路去蹲茶楼。
很显然,学生抓住的是一个“蹲”字。
这个字抓得好。“逛”字是没有办法取代的,“蹲”字的那种无所事事和悠闲比“逛”字好得多。其他能对比的字都不多,确实被学生抓得好。
这是小说文本的语言精妙艺术。避免学生在好词好句的陷阱里挣扎,真正的好词好句,其实不是生字僻词或华丽词藻,而是用起来效果最好的那些。
还有,原文:
朱自冶进澡堂只有举手之劳,即伸出手来撩开门帘。门帘一掀,那坐账台的便高声大喊:“朱经理来哉!”
学生王烁瑾的批注是:
作者语言幽默。“举手之劳”不仅一反常意,还出新意,尤其有了画面感。同時,也可以看得出来朱自冶经常来这里,既被称作经理,说明他出手也阔绰。
学生包佳素在“朱自冶起得早,睡懒觉倒是与他无缘,因为他的肠胃到时便会蠕动,准确得和闹钟差不多”这一处做了批注,她说:别人早起都是为了保持健康作息,且多数是不自愿的。可朱自冶每天早起的原因竟是因为吃。由此可见,头汤面对朱自冶很重要。而肠胃准时蠕动和闹钟差不多的夸张描述,足以说明朱自冶吃头汤面时间很准,时期很长。近乎吃出了生物钟,名副其实的美食家啊!
王烁瑾等同学更是在第一部分中发现了朱自冶诸多美食家标签的细节,诸如朱自冶从不关注自己的衣服,但从来没忘记吃。
还有很多,或者批注其中一个比喻句,如陈芷心对“醋滴在鼻子里”大有感觉,觉得这一句新颖,单纯吃醋已经很难受了,滴在鼻子里就可想而知。高小庭是多反感美食家啊!还有同学也关注到了高小庭母亲的形象,孔碧霞的形象。在你一言我一语的分享中,将阅读推向了深度。
必须说,这个效果,还是不能尽如人意。
首先,就班级整体而言,学生呈现出来的批注,少有关注人物形象尤其是人物关系的。比方说,高小庭与朱自冶的关系,其实是非常微妙的。高小庭真的那么反感朱自冶吗?他在文中的一些叙述语气或者直接说话的语气,还是有少部分学生没有理解。
但是,因为学生第一次接触中篇小说,能做到这样,我想,其实也算是成功吧。
(作者单位:浙江温州道尔顿小学)
责任编辑 晁芳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