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质生产力赋能中国式现代化的逻辑理路、价值意蕴及实现路径

2024-06-05王士荣

湖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24年3期
关键词:新质生产力中国式现代化高质量发展

摘 要:新质生产力的提出,是对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做出的战略性擘画和前瞻性指引。新质生产力赋能中国式现代化的逻辑理路在于既是应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必然要求,又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内在之义,更是实现以人民为中心的本质要求。新质生产力赋能中国式现代化,既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根本保障,又是实现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重要方式,更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必然途径。要实现新质生产力赋能中国式现代化,应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的政策着力点,推进未来产业的前瞻布局,着力推进人的现代化。新质生产力的提出,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政治自信和制度自信,是人类政治文明的新跃升,更为实现人的现代化提供了新的可能性。

关键词:新质生产力;中国式现代化;高质量发展;未来产业布局;人的现代化

中图分类号:F12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2-626X(2024)03-0078-08

收稿日期:2024-03-10

基金项目: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思政专题项目“近现代江苏爱国企业家创业精神与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融合研究”(2022SJSZ0901);江苏省社科应用研究精品工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专项课题“文化育人与高校‘大思政格局融合研究”(23SZC-098)

作者简介:王士荣(1981- ),女,安徽蒙城人,江苏商贸职业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创新创业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

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大报告中明确提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1]28。因此,如何推动高质量发展,就成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主题。2023年9月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东北全面振兴座谈会上强调要“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增强发展新动能”[2],新质生产力的提出为推动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2023年12月11日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则进一步把新质生产力具体化,提出要“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特别是以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新质生产力”[3]。因此,要推动高质量发展,就必须以新质生产力赋能,有效提升经济发展的质和量,为建设中国式现代化奠定基础。

一、新质生产力赋能中国式现代化的逻辑理路

所谓新质生产力,指的是以电子信息、新能源、新材料等为代表的能够催生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的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它们是科技创新的具体体现,能够极大地推动经济的飞速发展,代表着人类生产力水平的新发展和新方向。在马克思主义的生产力理论中,传统生产力主要由土地、劳动和资本三大要素构成,“除了各个人的先天的能力和后天获得的生产技能的区别”之外,决定传统生产力的首要条件是“劳动的自然条件,如土地的肥沃程度、矿山的丰富程度等等”[4]42,这就意味着传统生产力的发展是以自然资源的消耗为基础的,其产业集中在农业、工业和服务业领域,主要满足人们的物质生活基础需要。随着工业化的发展,数据、算力、信息等新的生产要素不断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融合,势必推动工业化与信息化的高度融合,形成新质生产力。因此,新质生产力是“以科技创新为内核,以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为阵地,以高质量发展为旨归,适应新时代、新经济、新产业的新型生产力”[5],与传统生产力相较,其具有智力投入大、效益产出高、生态干扰小、持续发展强等特点。

在世界现代化进程中,“资本逻辑正是推进西方现代化进程的根本动力”[6],但资本内在的矛盾性特别是其逐利的本质所导致的现代化悖论,又必然导致人的异化而催生现代化危机。作为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的重大理论创新,中国式现代化“打破了‘现代化=西方化的迷思,展现了现代化的另一幅图景,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路径选择,为人类对更好社会制度的探索提供了中国方案”[7]。中国式现代化是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1]22-23。因此,要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就不能按照西方现代化的推进逻辑,以自然资源消耗为基础的传统生产力也难以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新质生产力概念的提出,正是习近平总书记在新时代对世界发展格局宏观把握和人类发展方向深刻洞察基础上,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出的战略性擘画和前瞻性指引。因此,新质生产力赋能中国式现代化,既是社會主义中国应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必然要求,又是推动高质量发展、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内在之义,更是实现以人民为中心、为民造福这一立党执政之本的本质要求。

(一)应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必然要求

生产力的发展是国家建设的根本,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离不开高度发达的生产力,因为“人们所达到的生产力的总和决定着社会状况”[8]160。唯有实现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大幅提升综合国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方有坚实之基。

但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所面临的时代环境是不确定的。随着中国的复兴和崛起,特别是“一带一路”倡议的实行,世界格局发生重大变化,但同时,“逆全球化思潮抬头,单边主义、保护主义明显上升”[9],又在一定程度上使得世界局势日益严峻。当今世界的复杂变局,使中国式现代化建设面临“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1]26,也面临着更大的风险与挑战。

“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既意味着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要面对外部的遏制、封锁、讹诈等风险与挑战,但同时又意味着中国式现代化建设面临着重大战略机遇。与西方发达国家在传统生产力层面展开竞争,不仅会因起步晚而错失发展机遇,更会面临急于发展而造成环境重大破坏的困境,重蹈西方发达国家后尘,在国际竞争中处于劣势。因此,要突破外部的风险与挑战,就需要在党的领导下以科技创新为源点不断解放生产力,发展能够催生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的新质生产力,从而实现高质量发展。这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重大机遇,而新质生产力则是把握这一重大机遇,应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必然要求。

(二)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内在之义

根据世界银行统计数据,1978-2022年中国GDP和人均GDP年均增长率分为9.12%和8.14%,远超同期世界3.00%和1.56%的平均水平,中国GDP在2010年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并在2019年超过1万美元而接近高收入国家“门槛线”,占世界经济比重达18.5%[10],这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重大成就。但同时,中国的经济发展依然面临严峻的国际国内形势,在西方发达国家“去中国化”影响下,出口经济放缓,霸道的技术封锁,以及国内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影响等,凸显了“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的重要性[1]28。

要构建新发展格局,经济高质量发展就必须取得新突破,原有以资源为主、以满足人们基本需求的经济发展模式已经不能适应新发展格局的要求,新时代的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因此,新发展格局主要满足的是人们发展和享受的需要,这就势必对经济发展提出了更高质量和更高水平的新要求。

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是生产力,构建新发展格局要求经济高质量发展,必然需要新质生产力赋能。新时代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离不开超级计算机、量子信息、核电技术、新能源技术、载人航天等重大科技成果的助推,中国的科技创新实现了重大突破,但必须认识到,中国与西方发达国家借助于量子信息、人工智能、生物科技等新科技革命已经实现产业变革相比尚有差距,技术关键领域“卡脖子”现象依然存在。因此,积极实现战略布局调整,以科技创新催生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促使新质生产力赋能经济高质量发展,就成为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内在之义。

(三)实现以人民为中心这一立党执政使命的本质要求

“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这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要实现人民幸福就必须坚守人民的立场。以人民为中心,这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根和‘魂”,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只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才会有正确的发展观、现代化观”[11]。

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就必须把一切发展的核心聚焦在人,把人的本质力量作为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在一切生产工具中,最强大的一种生产力是革命阶级本身”[8]274。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共产主义的实现是为了每个人的自由和解放,是“在保证社会劳动生产力极高度发展的同时又保证每个生产者个人最全面的发展的这样一种经济形态”[12]130,因此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目的和旨归,也必然指向“人”,这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人的发展离不开生产力的提高,新质生产力的主体是人,其指向的是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这些产业不仅需要人的高超智慧和创新精神的催动,又对人的洞察力和创新力提出更高的要求,需要深刻洞察科技发展的趋势,把握跨领域的发展方向,这本身就是在为人民谋福利的基础上对个人生命力的一种大释放,更是人在更高维度上自由和解放的象征。因此,以新质生产力赋能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人实现立党为民、执政为民的“初心和使命”的本质要求。

二、新质生产力赋能中国式现代化的价值意蕴

中国式现代化理论集中展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面临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的政治自信和战略定力,为新时代新征程指明了方向。新质生产力的提出,则进一步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指明了具体的路径和方法。以新质生产力赋能中国式现代化,既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根本保障,又是實现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重要方式,更是构建生态文明,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必然途径,因此,“必须把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作为最大的政治”[3]。

(一)新质生产力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根本保障

人类的社会财富来源自生产力,生产力的跃升带来的是社会财富的几何级飞速发展,特别是蒸汽机、内燃机、发电机的应用,极大地提升了生产力,使人从自然的困囿中解脱,而20世纪50年代以后,随着电子计算机、空间技术和生物工程为代表的第三次科技革命到来,更是极大地变革了人类的日常生活等诸多领域,使得人类创造的社会财富“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8]405。但同时,由于无法遏制资本的逐利本性,生产力跃升所创造的社会财富未能被公平分配,为广大劳动人民所共享,而是“在一极是财富的积累,同时在另一极……是贫困、劳动折磨、受奴役、无知、粗野和道德堕落的积累”[8]289。资本主义社会的这种极端贫富分化,不仅严重破坏了社会公平与正义,加剧了社会的动荡,更从根本上遏制了生产力提升的可能性,阻碍了人类社会的生产力发展。

“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1]22,这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中国共产党人的道义和信念。但是,要让一个十四亿人口的社会主义大国整体进入现代化,而且要促进社会公平正义,防止两极分化,这一千古未有的人类社会发展理想,需要创造出大量的与巨额人口规模相匹配的社会财富。

因此,单纯依靠传统生产力所创造的社会财富,难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自然也难以建设中国式现代化,这就必然要求我国着力实现生产力的全新变革,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以新质生产力实现社会财富的几何级增长。只有如此,方能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在这一意义上,新质生产力不仅是维护社会公平与正义、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根本保障,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之义。

(二)新质生产力是实现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重要方式

生产力的发展,使人从自然的附属中解脱出来,在满足基本生活需要的基础上,得以发展精神层面的需要,人也因而获得更大程度的自由,实现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双向发展,这一点在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表现得非常明显。例如,经济学领域的恩格尔系数最能反映人们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的结构变化,根据CEIC中国经济数据库统计数据显示,2022年我国城乡居民的恩格尔系数已经降低至30%左右,远低于改革开放初期的67.7%[10]。恩格尔数据的新低意味着,我国人民已经超越了简单的物质层面的需要,更多地以精神层面的需要为主,更意味着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已经为广大人民所共享,人民也得以追求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物质在根本层面上决定着精神追求,人们的各种精神活动都离不开物质的支持,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依然如此。“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1]22,我们追求的不仅是物质层面的富足,更是精神层面的富有,这两者是相辅相成的,而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必然要求以强大的物质文明为基础。

毋庸讳言,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虽然已经取得社会财富巨量增长的发展奇迹,依然难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但是,如果还坚持传统的社会财富增长模式,其增长速度势必会放缓,精神文明发展也必将受到限制。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早已洞察这一时代发展趋势,新质生产力的提出,正是为了培育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布局经济发展新结构和新模式,以进一步提升物质文明水平,进而得以在更高层面上满足人民精神文明需求。而这,也正是党中央提出要增强国内大循环的“内生动力和可靠性”,提升国际循环的“质量和水平”,“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的根本所在[13]。

(三)新质生产力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必然途径

生产力在本质上是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中介,也是人借以处理与自然和世界关系的工具,生产力水平越低下,人受自然的约束也越大,生产力越发达,人受自然的约束越小,自由度也越高。以蒸汽机、内燃机、发电机为代表的大机器的应用,不仅极大地提升了人应对自然的能力与手段,更“把单纯的自然力——如水、风、蒸汽、电等——变成社会劳动的力量”[12]366,彻底改变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但同时,因为资本的逐利和贪婪本性,使得其“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4]266,当然也包括对自然资源的残酷掠夺与血性剥削,其直接的恶果是对自然环境的严重破坏,导致伦敦烟雾事件、日本水俣病事件、莱茵河污染事件等严重的自然危机与人道灾难。生产力的发展,本应是把人从自然的约束中解放出来,但实际却对人造成了更大的伤害与危机,使人与自然的关系充满着尖锐的矛盾。

“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1]23,习近平总书记也多次强调“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14]。这种对自然生态的极度重视,意味着中国式现代化要走的是一条与大量消耗自然资源、严重破坏生态环境基础上的西方现代化不同的现代化道路。

因此,要在保护自然生态的基础上发展经济,创造大量财富,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只有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与高能耗的传统生产力不同,新质生产力的本质是创新,具有数据化、前沿化、未来化等诸多特征,能有效引领新兴产业的发展,面向未来做全局性的布局,实现传统生产力所不具备的超越性质变,进而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的飞跃。更重要的是,其创新的本质,要义在于释放人的创新潜力,最大程度地解放人,实现人的自由。因而,要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发展新质生产力是必然之途。

三、新质生产力赋能中国式现代化的实现路径

与传统生产力不同的是,新质生产力重在“质”,要义是“以新促质”,通过创新培育新生产力,进而以新生产力推动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并最终落实在“生产力”上[15]。同时,形成新质生产力的过程需要激发人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潜能,在本质上这又是一场人的革命。因此,要实现新质生产力赋能中国式现代化,首要的是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的政策着力点,在此基础上加快推进未来产业的前瞻布局,因为新质生产力的主体依然是人,还要重点推进人的现代化,为新质生产力的形成和中国式现代化的建设提供智力支撑。

(一)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的政策着力点

作为马克思主义的经典命题,生产力与生产关系是相互依存又相互矛盾的,不同水平的生产力必然对应着不同的生产关系,“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的社会”[8]222。新质生产力的形成,也必然要对应新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因此,要实现新质生产力赋能中国式现代化,首要的任务是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的政策着力点。

首先,应通过政策引领,明确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的载体保障。早在新质生产力明确提出之前,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就已经做出重大决定,强调要“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新型举国体制”,新型举国体制凸显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因为航空航天、集成电路、核电技术、深海深地探测等诸多标志着中国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的重大科技成果,离开社会主义制度,难以统筹资源形成创新合力,只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才能把政府、市场、社会和创新人才等各方力量有机结合,科学统筹,集中力量对关键核心技术进行攻坚。因此,“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为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提供载体保障”[16]。

其次,应明确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政策保障。与传统生产力多以自发性为主不同,新质生产力的形成和发展,离不开政府积极引导和政策协同,特别是一些重大项目的研发,投入大、周期长、收益慢,更是需要政府的政策支持。2023年12月11日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完善新型举国体制,这是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政策保障。因此,政府要在新质生产力集中的新兴产业领域提供研发许可、人才引进政策配套、市场准入便利等全方位的政策保障。

同时,还应加大政策的支持力度。新质生产力在很大比重上指向的是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它们的市场转化度暂未可知,政府不能也不可能全部包办。这就要求政府在做好主导作用的同时,加大政策支持力度,鼓励和支持民营企业发挥其市场敏感度高、决策迅速、执行有力等优点,实现新质生产力的迅速市场化。因此,政府应推进《新产业标准化领航工程实施方案(2023-2035年)》等的实施,以政策支持发挥市场的协同作用,鼓勵新质生产力的形成。

(二)加快推进未来产业的前瞻布局

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对经济的推动效果显著,据统计,2021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已高达13.4%,而仅2023年上半年,出口增速就达61.6%,拉动我国出口整体增长1.8个百分点[17]。所以,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要“积极培育未来产业”[2]。

未来产业的培育,需要决策者能够洞察科学发展规律,准确把握未来产业发展方向,如此方能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因此,科学地确定未来产业而进行前瞻性的布局,既利于我国在这些战略性新兴产业形成竞争优势,又能融合多种产业协同发展,需要极为高超的执政水平和决策能力。

首先应明确未来产业发展的科学方向。例如,国务院在2020年颁布的《新时期促进集成电路产业和软件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中对集成电路和软件产业给予重点政策和税收支持,就是基于对集成电路和超级计算机必将成为新兴产业的科学判断。同样,国家超级计算中心的建设,也是基于计算科学作为21世纪最重要的技术领域之一,对航空航天、生命科学、材料科学等未来新兴产业发展具有重要价值的科学规划。因此,对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中明确指出的量子信息、数字技术、基因工程、海空开发、生物技术等具有多产业融合特征的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要出台具有前瞻性的支持政策,营造良好产业环境,实现多产业良性协同发展。

同时,应积极推动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的成果转化。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如果只停留在理论层面和实验室中,难以形成发展的新动能。因此,应创造新质生产力向现实生产成果转化的有利环境,以税收减免、资金扶持、荣誉奖励等多种方式鼓励科研成果落地转化形成新质生产力。

推进新质生产力产业布局,更关键的是政府应积极建立新型利益分配机制。政府应明确投入与收益的正比,积极理顺与市场的关系,发挥主体作用,充当服务型角色,构建研究、实验、应用的全链条成果转化系统,实现从新质生产力到经济新动能的有效转化。

(三)着力推进人的现代化

“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1]22,在14亿人口规模的大国实现现代化,其艰巨性和复杂性前所未有,这势必需要14亿人的共同努力。新质生产力的形成,在本质上需要激发人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潜能,从这一意义出发,中国式现代化首先是一场人的“革命”,“人口发展是关系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大事,必须着力提高人口整体素质,以人口高质量发展支撑中国式现代化”[18]。

要推进人的现代化,首先应大力推进科教兴国战略。我国多次强调科技和创新对生产力的首要意义,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对人的现代化的推进作用是无可替代的。据统计,1978-2021年,我国男性高校入学率从0.98%提高至58.81%,女性高校入学率则从0.42%跃升至68.99%[18],这无疑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重大成就提供了至关重要的人才和智力支撑,但是我国人口的教育水平及教育质量仍待提高。因此,要形成新质生产力,就要大力推进科教兴国战略,优化教育布局,实行产教融合,针对人工智能、新能源、新材料、数字技术等新质生产力集中的领域,通过财政支持、税收减免、转化帮扶等优惠政策,推动政府、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的深度合作。同时,深化高校改革,根据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调整专业和课程设置,有效提升人的教育水平和科学素养,激发人的创新意识和创造才能,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提供教育战略支撑。

推进人的现代化,还应以培育创新精神为重心。正如恩格斯指出的,“一个民族要想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19]。新质生产力意在为国家发展开创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本质在创新,要义在于释放人的创新潜力,因此,创新型人才自然是新质生产力形成的主体。培养创新型人才,要在全社会营造尊重创新、鼓励创新、支持创新、包容创新的社会氛围,建立新的容错纠错机制,打造利于创新的社会生态,确立创新为社会发展内在驱动力的意识,“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13],最大限度地释放人的创新能力。

推进人的现代化,更应建立科学合理的人才评价机制。党中央多次强调要破除唯论文、唯课题、唯职称、唯资历、唯奖项的“五唯”评价人才的错误方式,建立科学的评价标准和评价机制,以鼓励战略性、基础性、前瞻性的科研创新和科技研发,建立人才高地和发展基金,为人才的成长营造良性的保障机制。应建立德才兼备为原则的人才评价体系,在学术成果和技术创新的基础上,更加重视团队合作、创新意识、奉献精神等新型人才素养的评价,建立多元评价体系。同时,要根据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需要,动态调整和不断优化人才评价标准,确保评价体系的合理性,尤其要注重评价过程的透明性和公开性,坚持评价主体的多维化,保证评价结果的公平性和权威性。

四、结语

“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1]22。这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国式现代化既是在各国现代化基础上的进一步发展,又是对各国现代化的根本性超越,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基于中国国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更重要的,还为人类现代化的发展提供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因此,这也决定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实现是一场伟大而又艰难的“革命”。

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正面临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首先意味着如果只依靠传统生产力层面进行现代化建设,只能在西方国家主导的现代化后面亦步亦趋,必然会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处于劣势。其次还意味着我们正面临着诸多风险与挑战带来的重大战略机遇,为应对这一大变局,传统生产力层面的发展已经无法顺利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需通过诸多政策引导,强化政府服务职能,大力推进人的现代化,以促进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这是对中国共产党执政能力和治国智慧的更大考验。在这一意义上,新质生产力的提出,是中國式现代化的应有之义。

尤具意义的是,根据马克思主义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经典论述,要促进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必然要建立适应新质生产力的新的生产关系,原有的政府职能必然要随着新质生产力的提出而实现根本性的转变。因此,新质生产力的提出,在本质上又是一场自我“革命”,是中国共产党政治自信和制度自信的高度展现,是人类政治文明的新跃升。

正是基于对复杂国际格局和国内形势的洞察和把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最根本最紧迫的任务还是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20]。这不仅抓住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核心与本质,更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指明了方向和指南。

生产力是人类社会一切行为的根本,而新质生产力的提出,不仅利于中国式现代化的顺利实现,又能有效规避西方现代化不可避免的贫富分化、生态灾难、后劲不足等缺陷,维护了社会公平与正义。更重要的是,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旨归在人,释放人的创新潜能,为最大程度地解放人,实现人的现代化提供了新的可能性。而这,也正是新质生产力赋能中国式现代化的最大意义所在。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22年10月16日)[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

[2] 习近平在黑龙江考察时强调 牢牢把握在国家发展大局中的战略定位 奋力开创黑龙江高质量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23-09-09(01).

[3] 中央經济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N].人民日报,2023-12-13(01).

[4]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5] 蒲清平,向往.新质生产力的内涵特征、内在逻辑和实现途径——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动能[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2024(1):257-265.

[6] 夏莹.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智慧[N].光明日报,2021-12-13(15).

[7] 习近平在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正确理解和大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N].人民日报,2023-02-08(01).

[8]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9] 习近平.为实现党的二十大确定的目标任务而团结奋斗[J].求是,2023(1):4-14.

[10] 高帆.“新质生产力”的提出逻辑、多维内涵及时代意义[J].政治经济学评论,2023(6):127-145.

[11] 习近平.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20-10-30(01).

[12]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

[13]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N].人民日报,2020-10-30(02).

[14] 习近平.论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2:62.

[15] 韩永军.新质生产力本质是高新科技驱动的生产力[N].人民邮电,2023-09-13(02).

[16] 周绍东,胡华杰.新质生产力推动创新发展的政治经济学研究[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2024(1):247-255.

[17] 杨丹辉.科学把握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趋向[J].人民论坛,2023(21):31-33.

[18] 加快建设以实体经济为支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以人口高质量发展支撑中国式现代化[N].人民日报,2023-05-06(01).

[19]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437.

[20] 中共中央文献编辑委员会.习近平著作选读(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181.

(责任编辑:何 飞)

猜你喜欢

新质生产力中国式现代化高质量发展
以科创基地建设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
何为“新质生产力”?
支持科技创新成财政提质增效新出口 发展“新质生产力”蕴含投资新机会
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到“新质生产力”
全面认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之“新”
“中国式现代化”的如椽巨笔
理论·历史·实践: 三维探析中国式现代化
中国经济改革“高质量发展”是关键词
开启新时代民航强国建设新征程
我国经济怎样实现“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