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传统文化融入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的实践策略

2024-06-05曾绍镇

家长·下 2024年5期
关键词:古诗词情感传统

曾绍镇

文化是民族和国家的灵魂,是推动民族发展的核心所在,文化的延续也是推动国家进步和持续发展的关键。古诗词属于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古诗词教学能够帮助学习者感悟历朝历代诗人的情感抱负,领略历史的美好,逐步实现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目标。小学古诗词教学并非一蹴而就,其本身带有短小精炼的特征,并且知识的传递方式较为抽象,如何在增强古诗词教学效果的基础上,渗透传统文化元素成为每位小学语文教师亟待思考并解决的问题。

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语文教学的意义

传统文化不仅是伟大先人留下的无价之宝,更有着不可替代的教学意义和传承价值。将传统文化融入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培养学生的良好品性。小学阶段的学生正处于身心发育的关键时期,也处于形成良好品格的重要阶段。社会对于人才的需求不仅局限于技术技能方面,更关注到人才的品格和习惯,但品格和习惯的形成并非一蹴而就,需要经过长期的学习与渗透。传统文化中包含诸多文化思想,如孝敬父母、勤劳节俭、尊敬师长等,将此类文化融入小学语文教学中,能在提升学生知识理解能力、传承传统文化的同时,达成对学生品格与习惯的正向引导。

其次,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信息技术的发展促进了各国文化的交融,有助于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出去,使更多人感知到其独特的魅力,增强文化自信。传统文化并不局限于诗词歌赋,还包括中华传统节日、伟大发明等,这些均彰显了传统文化的魅力。将此类元素融入小学语文教学课堂中,更有助于增强学生的文化认同感,激发其对于文化的学习兴趣和喜爱之情,并逐步树立起传承文化的思想意识。

最后,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怀。小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直接影响其祖国情感的形成。将传统文化融入小学语文课堂,能够以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吸引小学生注意力,间接提升其传统文化归属感和爱国情感。中国历史发展长河中诞生诸多带有民族情怀的爱国英雄和文学家,从语文教学的视角来看,在传递文化的同时讲述中华文学作品和英雄事迹、背景故事,更能形成一种文化熏陶、感染育人的效果,为促进学生民族精神的形成打好基础。

二、传统文化融入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的现状

(一)古诗词学习难度偏高

古诗词多带有一词多解、一字多义等特征,这一特征导致古诗词的学习难度高于现代文,并且随着年级的增长学习难度也会有所递增。具体而言,古诗词的学习更多聚焦于字、词、句方面,教师需要带领学生详细分析字、词、句内涵,把握其中的情感积淀和意境传达,由此加深学生对古诗词内容、情感的理解。但小学生知识储备相对有限,在缺乏文化常识积淀的情况下展开古诗词学习,部分学生较难感知到内容背后所传递的文化气息和思想情感,不仅影响传统文化的传递,也削弱了古诗词学习效果。加之课堂教学时间有限,教师需要在有限的时间内向学生传递更多的知识,因此部分教师较少布置趣味性内容和活动,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小学生的学习热情。

(二)传统文化认知逐渐提升

文化全球化背景下,许多国家展开不同形式的文化交流,以此促进传统文化之间的碰撞与融合,传统文化在各国文化冲击下崭露头角,人们对传统文化的了解更加深刻、文化传播更加广泛、传统文化教育形式更加多元。越来越多的教育者积极探究如何深化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并借助古诗词发展学生的文化自信和文化素养。

(三)缺少诵读引导

古诗词与现代文存在明显差异,虽然古诗词诵读过程不比现代文流畅自然,但带有独特的节奏和韵律,学生基于古诗词特征开展诵读能进一步体悟其内在的情感。而且,不同的朗读方式会产生不同的情感积淀,诵读节奏、语气的转变能够帮助学生更全面地了解古诗词情感文化。传统的诵读形式以重复性诵读为主,并未针对语句、字词细节等方面做出过多指导。同时,在古诗词解析中,部分教师常侧重于解释诗词大意,学生并未在诵读时经历古诗词情感的变化过程,更无从谈及对古诗词语言美、意境美和文化美的理解。

三、传统文化融入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的实践策略

(一)讲述诗词背景,形成情感铺垫

从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古诗词内容来看,不难发现包含家国情怀的作品于教材中占据一定的比例,并且内容相对简单易懂,适合小学生学习。为实现教学目的,引导学生在理解文本内容含义的基础上了解其所包含的内在情感,教师还需从字面意义引导学生了解其中的深意所在,即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了解作品的时代背景、创作者的心境、情感等,以此实现学习过程中的情感共鸣。实际教学中,教师还需基于对学生的引导,从文本内容出发,通过语言交流、引导分析等方式使学生从文本内容的字、词、句展开主动分析,进而探究其内在。

以五年级上册《古诗三首》中《示儿》一诗教学为例。教师可以从文本内容出发引导学生理解,传递诗词中的时代背景,使学生理解具体内容,然后提问并呈现相关资料,让学生观察分析。教师可以设计如下问题:“‘但悲不见九州同一句中的‘九州指哪些范围?当时是怎样的状态?”“作者陆游为什么如此关心时政?他有着怎样的身份?”“陆游除了诗人身份以外,还有其他的身份吗?是什么?”从问题角度引导学生展开思考,使其在思考过程中,通过教师展示的内容降低学习难度,避免出现以往学习古诗文虽然了解字面意义,但不得其深意的困扰。

教师还可以通过提问、学生回答的方式进一步加强师生互动,使学生在互动释疑中了解诗人的爱国热情、民族大義,在学习古诗文的过程中既能了解传统文化,也能解决以往学习难度较大、理解时间较长的问题,实现有效学习。值得注意的是,每名学生的学习能力不同,对于古诗词的理解和传统文化的掌握均存在明显差异,因此在渗透传统文化元素、解析古诗词问题的过程中,教师还需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调整问题难度,确保问题能够对接学生学习需求,与传统文化和古诗词主题相契合,为进一步传递古诗词背景,帮助学生解析传统文化,促进其文化意识的形成奠定基础。

(二)渗透节日知识和民间习俗,丰富文化储备

节日文化和民间习俗知识均属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多具有形式多样、内涵丰富等特质,可对学生的思想、情感价值等方面形成正确引领。同时,节日知识和民间习俗也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中华民族先民的文化生活和社会生活细节,将其融入古诗词教学中,可在丰富学生文化储备的基础上增强其文化认知。

小学语文教材中包括多种带有传统节日元素的古诗词,如《清明》《元日》《寒食》《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等,在开展此类诗词解析中,首先,教师可以以传统节日为核心,向学生展现与节日相对应的知识内容,以此增进学生对节日文化、细节的了解。例如,在《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教学期间,除解释诗词大意、内涵以外,教师还可以向学生展现重阳节的历史演变、民俗习惯等,形成知识储备的延展,使学生能够基于对重阳节内涵、意义的了解,形成对本古诗词更全面的解读;在《清明》教学期间,以多民族视角展现不同民族在清明节之际所开展的文化活动,并形成不同地区文化活动之间的对比。

其次,将传统民间习俗渗透到课堂互动环节中,以此增强学生的课堂学习体验。小学语文《元日》《过故人庄》两篇古诗词分别对应“新年”“重阳节”主题,对接不同的民间习俗。为增强学生学习体验,亦为契合古诗词主题,在《元日》一课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创设“新桃换旧符”“爆竹声中一岁除”情境,带领学生参与到剪窗花、贴对联、贴门神等一系列春节民俗活动中,以此加深学生对传统文化知识的了解;在《过故人庄》古诗词讲解中,教师可以基于“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句子引入重阳节赏菊的习俗,并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组织学生与小伙伴一起赏菊,帮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进一步感知民间习俗文化,为增强小学生的传统文化意识与文化思维奠定基础。

(三)基于诵读引领,传递文化元素

古诗词的特征主要表现在内容精炼、形式短小等方面,与现代文不同之处在于其韵律性、节奏性特点较为鲜明。把握古诗词音律规律,可进一步感知到诗词的语言风格,逐步理解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音律规律的掌握并非一蹴而就,需要在系统的诵读中掌握其特点,为此,教师可从范读、自读两个方向展开诵读活动。

首先,以范读为开端,驱动学生自主挖掘诗词中的文化和审美要素。传统诵读活动多由教师一字一句地传递诵读技巧,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教师安排,并未经历完整的自主探究过程,因此教师应注重学生在范读环节的体验。

以小学语文统编版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古诗三首》一课教学为例。在范读环节中,教师可以结合信息技术展现微课课件,直观地呈现三首古诗词的诵读重点和难点,并利用符号“/”标注停顿处,划分每首古诗词的诵读节奏。同时,传递诗词所叙述事物的具体内涵,例如《惠崇春江晚景》中提及“芦芽”“河豚”等内容,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标注出“芦苇的嫩芽”“肉味鲜美但带有毒性的鱼”的释义,以驱动学生自主学习为目的,使其自主经历诵读过程,感受汉字的节奏和韵律、掌握诗词传递的内容。

其次,以自读为途径,增强传统文化感悟。通过范读环节的引导,学生多能够掌握三首古诗词的诵读节奏,形成对作者创作意图、背景的了解。此时,教师便可展现与诗词相关且带有传统文化特征的资源,包括古代水墨画等,组织学生对照水墨画诵读诗词,形成语言文字与艺术作品的对接,从而增强学生的文化体验与审美感受,使学生能够进一步感知传统文化底蕴,形成对古诗词作品更全面的解读。此方式不仅能带领学生走进古诗词的世界,更结合诵读展现古诗词即中华传统语言文字文化的魅力,增强学生的文化传承意识和文化自信,为助力学生在语文领域的长远发展奠定基础。

(四)实施评价总结,巩固文化融合效果

评价和总结是检验教与学成果、实现教学主题升华的重要环节。在传统文化的加持下,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方向和内容均发生不同程度的改变,若仅单一地围绕教材中的古诗词内容展开评价与总结,不足以达成融合育人目标。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在融合传统文化的同时,从文化育人视域检验学生学习情况,带领学生一同发现教与学中存在的问题,并结合针对性策略弥补教学短板,确保教学质量的稳步提升。

在传统文化与小学语文古诗词的融合教学中,学生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势必会产生关于传统文化的心得体会。因此,教师应帮助学生形成阶段性总结和评价的习惯,使学生能够持续朝着正确的方向学习古诗词和传统文化内容,为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打好基础。

在评价和总结环节中,教师可以引入多种评价方法,包括分层评价、分组评价和自我评价等,依托分層评价确立不同的评价标准,检验不同层次学生对古诗词和传统文化的理解情况;借助分组评价,推进生生互评,由学生之间互相阐述对方的优势和不足,为下阶段教与学计划的制定提供依据;结合自我评价形成回顾、反思和总结,使学生能够对自身学情形成一种客观全面的认识,为制定未来的学习计划奠定基础。

这种多元化的评价和总结活动既能综合性地检验学生的学情,包括学生对古诗词和传统文化的理解程度、与师生互动学习成果等,还能使教师找到自身在教学中的不足之处,如传统文化与古诗词教学融合是否具有有效性、是否能够形成融合育人效果、是否能够启发学生认知和文化思维等,为充分发挥传统文化育人价值、推动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古诗词课堂的绽放提供助力。

四、结语

总而言之,古诗词作为传统文化的华章,是文化典籍的一种展现形式,以古诗词教学渗透传统文化,可在增强学生文化自信的同时推进传统文化的进一步传承。教师需了解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课堂中的实施意义,基于小学古诗词教学情况,把握传统文化背景下古诗词教学面临的现实问题,讲授古诗词创作背景,渗透传统节日和民间习俗知识,同步开展诵读活动,最终以评价和总结环节,增强文化融合效果,深化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了解,为增强古诗词教学效果奠定基础。

注:本文系福建省中青年教师教育科研项目(基础教育研究专项)“小学语文学习共同体教学模式构建研究”研究成果(项目编号:JSZJ23119)(福建教育学院资助)。

猜你喜欢

古诗词情感传统
踏青古诗词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失落的情感
情感
老传统当传承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我和古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