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谦《阳复斋文集》 “经世致用” 思想探析
2024-06-05时文青
【摘要】《阳复斋文集》是研究中国近代“西学东渐”背景下中国教育思想转变和“用合声字拼合国语,以收统一之效”的英文切音的拼音改革法的重要著作。全书强调“经世致用”的治国思想,以“国学立德”为根本,注重“教育实用之效”,直接反映了当时中国民族困顿、教育后滞的境况。通过对江谦《阳复斋文集》的讨论,得以窥探清末社会文学家、教育家、实业家的救国思想,对于继承“经世致用”的优良传统以及务实革新的工作精神有着重要意义。
【关键词】《阳复斋文集》;经世致用;救亡图存
【中图分类号】K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4)19-0063-03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4.19.020
“经世致用”思想,是明清之际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提出的“学问”,以求助益国家的发展和稳定。中国的学术中心从先秦诸子百家,到西汉儒术独尊、魏晋玄学兴盛、隋唐佛道儒三教合一、宋明理学,然明清以降,中国的学术几乎丧失了创新之能,知识分子转向古籍的校点、注释,而对国家的发展几无助力。晚清政府在鸦片战争后逐渐丧失对国家的控制,众多有识之士开始了各种轰轰烈烈的救亡图存运动。魏源在《海国图志》中说道:“师夷长技以制夷。”在此期间“经世致用”思想达到了高潮,逐渐影响到中国的各行各业。江谦受到其师张謇的影响,跟随其参与了各项救国行动。《阳复斋文集》作为收录中国近代教育家、语言学家江谦著作的文辑,包含了江谦的教育革新之法、民俗改革之法以及教育应服务于时局、救民族于危亡的爱国主义思想。“经世致用”的救国思想,贯穿于江谦的《阳复斋文集》中,也代表了他一生努力的方向。
一、江谦“经世致用”思想的形成
江谦(1876—1942),字易园,号阳复,道号阳复子,徽州婺源江湾村(今江西婺源江湾)人,江谦少年颖悟,毕业于崇明瀛洲书院,与清末民初的实业家张謇交好,其作品被女婿游有维编为《阳复斋文集》,流行于世。张謇在《啬翁自订年谱》曾说:“得士婺源江谦。”受张謇邀请,先后就职于通州民立师范学校、南京高等师范学校第一任校长,并且同时担任江苏省教育司长,后担任安徽教育会会长。在“西学东渐”这一波澜壮阔的社会背景下,新式教育如潮涌般势不可挡地涌入中华大地,致使传统的国学教育遭受了前所未有的严重冲击。面对国家危亡与民族文化传承的双重挑战,江谦在教育方面开始大刀阔斧的改革。
(一)“西学东渐”的社会背景
“西学”的概念,是相对于中国本土的儒学而言的,为其溯源,可以追溯到明朝时期传教士来华,他们的到来不仅带来了基督教思想,而且带来了对中国影响至深的自然科学和政治思想。鸦片战争发动后,清政府见识到了西方的船坚炮利,为了引进西方的先进知识,清政府于1862年建立了京师同文馆,专门培养翻译人才,为新式人才的培养迈出了第一步。中日甲午战争后,日本资本的涌入,使得中国大量学子开启了留日学习之旅,江谦在这次浪潮中也接受了新式教育的洗礼,其在1892年应童子试,又荫补“博士弟子员”,中秀才。1899年,时年24岁的江谦入上海南洋公学师范班,师院班对学生质量要求甚高,“录取的考生中有几个举人,而其余的则几乎全是秀才”,其家族鼎力支持江谦的留日计划,江谦叔祖父江鹤龄就预备启用宗族内的“家族学习基金”“以三省堂公费,助谦留学” ①。江谦在上海南洋公学师范班学习期间,各项考试均为第一,虽然后面因为身体原因无缘亲至日本,但这一年半以来的西方文化熏陶,使得江谦由原本的士绅阶层转化为“新士绅”,是其未来几十年的教育生涯中,既能堅定“中学为体”坚持国学为根本,也能兼容并蓄,辩证看待西方学说,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真正做到“西学为用”,从而达到“经世致用”救国目标的重要原因。
(二)“经世致用”思想的家学渊源
江谦出生于徽州婺源江湾村,是清代朴学的创始人江永的后代。明清之际思想家顾炎武提出:“凡文之不关六经之旨,当世之务者一切不为”,江永对此奉为圭臬,体现在其朴学研究上,要求治学之道“博”“精”“新”,即博古通今、精深研理、有所创新,尤其切忌“固守前人之见”而止步不前。作为其后人的江谦受到江永“经世致用”思想的影响,对民国时期的教育改革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江谦极力推崇孔孟之学的“仁”,他认为人之一生不光要做到孔子所言“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还要做到“见于事效” ②,要看其所做之事是否对社会的发展有所助益。面对时局的演变,他提出要吸收历史发展的教训,总结经验,改革枯朽破败的清廷“一念之独,不可不慎也” ③。
1896年,21岁的江谦赴金陵文正书院读书,跟随其师张謇研究学习国际公法,吸收外来知识,为后期的教育改革奠下基础。期间,张謇赠予其《朱子全书》。康熙曾称赞朱熹理学:“惟宋之朱子注明经史,皆明确有据,而得中正之理……则孔孟之后可谓有益于斯文,厥功伟矣。” ④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君主专制的没落,程朱理学的负面影响越来越大,至江永创立朴学,或称汉学,研究汉代古籍书典,朱子之学中的精髓遭遇忽视,江谦从《朱子全书》中受益匪浅,体悟“穷天理,明人伦,讲圣言,通事故”的“格物致知”理念,以及“儒之大者,大要以穷理为先。盖凡一物有一理,须先明此,然后心之所发,轻重长短,各有准则” ⑤的心性论。在江谦的成长过程中,儒家“仁”的思想与程朱理学“格物致知”的理念,不仅内化成为其一生所坚持的道德品性,更外化其为国救民,奉献一生,锐意教育改革的行事目标。
(三)张謇“实业救国”思想的熏陶
张謇(1853—1926),字季直,号啬庵,江苏南通人,清末民初著名实业家、政治家、教育家。光绪二十年(1894年)中状元,后奉张之洞之命创办大生纱厂,成立通州师范学校,建立通海垦牧公司、广生油厂、复新面粉厂、资生冶厂等民办工厂。张謇终其一生坚持“实业救国”之理念,呼吁“棉铁主义”,用以对抗设立在中国的外国资本,拯救中国的民生。江谦13岁时,张謇在乡试中一举得中“南元”,其父亲江邦济对此赞叹,并仰慕不已,对江谦夸赞张謇道:“国家之元气也,襟其阔大。” ⑥1893年,江谦先就读于婺源古紫阳书院,于当年参加乡试落第后,赴上海崇明祖业庙镇元和店修养,后拜崇明瀛洲书院山长张謇为师,张謇在其作品《啬翁自订年谱》中记有:“崇明知县 延长其瀛洲书院,得士婺源江谦。” ⑦他们二人相互扶持,张謇创办中国第一所独立设置的师范学校——通州民立师范学校,江谦受到其师“图存救亡,舍教育无由” ⑧理念的影响,全程参与并主持这座学校的创校工作,在这任职的26年,他完善了自己关于教育改革的想法,逐篇成册,为中国教育的改革培养了一批新式人才,使得通州民立师范“树各省先声,规模宏远,成绩昭著”。
1910年,张謇北上参加资政院第一次议会,江谦随行,并在议会上提出全国范围内推广国语改革,提交了《审查“采用音标试办国语教育案”报告资政院书》,还提出固国殖边议案等。张謇与江谦在事业上相互扶持,在生活上互相关心,因江谦身体病弱,张謇时时劝导其勿要多思、多虑,对其关爱有加。江谦用一生的时间,追随其师张謇救亡图存、实业救国,也取得了在语言学、教育学上的卓越成就,终成一代教育之先锋。
二、江谦“经世致用”思想的体现
江谦践行的“经世致用”思想受到时局动荡的影响,面对国家凋零、山河破碎的困境,他寻找到了自己战争的阵地——教育和思想。他将自己的知识灌输到学堂教育上,把自己对民生改革、垦牧山林的办法落实在婺源山村处。
(一)追求教育的“实用之效”
清末民初,为了尽快让更多的民众接受教育,了解政府政策。当时的语言学家纷纷提出改革方案,1892年,为了国家能够快速富强,卢戆章受日本“言文一致”运动的影响,撰写《一目了然初阶》:“窃谓国之富强,基于格致;格致之兴,基于男妇老幼皆好学识理。其……将此光阴专攻于算学、格致、化学,以及种种之实学,何患国不富强也哉!” ⑨他主张学习欧洲及日本用字法,用拼音拼写文字,而中国字是当时世上最难之字,常用字不过五千,中国之富强,需采用切音字。他们救国心切,却将切音字的发展想得过于乐观,忽略了中国地域广袤,各地方言有所差异的情况,后裘廷梁发表《论白话为维新之本》:“文字之始,白话而已矣”认为“白话行而后实学兴” ⑩。
江谦改革启蒙教学之法,降低学术门槛,推行小学教育改良“初等小学前三年,非主用合声简字国语,则教育断无普及之望” ?,江谦提出的“合声简字”之法,即引进英文字母,为白话文注音,这种方法结合了切音法和白话文的优势,大大降低了识读汉字的难度,用此法可做到“兼旬诵而熟之”“不过三月应之于用而左右裕如;不过一年过此以往,读简字书,阅简字报,作简字讯,盖无之乎而不能矣” ?。江谦认为普及“合声简字”并不仅仅是为了认字读书,而是为了使新闻易读、人人可为学士,从而开启民智,培养我泱泱华夏之大才,以振中华之文明。
在学科设置方面,江谦主张“实业为应用”,因此,在江谦创办的通州民立师范学校与南京高等师范学校的课程设置、教学教法上,力求培养学子的经世致用之能。随着恩师张謇地方自治的进程加快和地区经济的不断发展,出现了大量土木水利、农业垦殖职位空缺的情况,江谦决定改变现有的教育计划,设立测绘、农科、工科、蚕科四项专科,先培养出一批能够走马上任的实用人才,这个决定为张謇的实业救国、地方自治的道路填补了大量的人才,江谦“经世致用”思想尽数体现在通州民立师范学校“实业教育”的学科改革,这种根据建设需求果断调整培养计划的魄力,亦成为江谦锐意改革的表现。
(二)修正民俗陋习,力促社会改革
江谦除了主张教育上的“经世致用”,于日常生活上,更是主张清肃封建礼教,铲除阶级剥削,为百姓谋求生路,为天下求得太平。
1.改良婚礼旧俗,移风易俗
江谦极力推崇儒学,立志培养出德智体“三育并举”的真善美之人才,然江谦“经世致用”思想不仅仅停留在教育方面,社会民俗的改良亦是江谦肃清社会风气的一步。江谦在《议改良婚礼为建国兴家最先之善法》中提道:“薄俗结婚,动辄杀生,以凶为吉,则达乎仁。动辄靡费,至于鬻产,则达乎俭。动辄争财,至于失和,则达乎礼。或执古仪,或随陋俗,或效欧化,皆为非宜。” ?夫妇之间的礼仪是“礼”的开始,《中庸》有言:“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妇。”江谦认为圣人之言不可转移,但是婚礼的风俗可以改变,《论语》记有“与其奢侈,不如节俭”,从先秦到清季,婚礼的习俗逐渐转向奢侈、靡丽,不利于社会的良好回转。江谦感叹婚礼动辄杀生,以凶为吉,这种行为违背了“仁爱”;动辄奢侈,则远离了节俭;而动辄争抢家产以致家庭失和,这违背了礼仪,有些行为也许执着于封建礼教的仪式,效仿早应消除的陋俗,或者是全盘接受西方的婚礼理念,以上种种都是不合时宜的。江谦学贯中西,立志在中西合流的浪潮中,找寻到最适合国家的治国方略,于是他根据西方婚礼的优点,完善传统婚礼习俗,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制定出婚礼的良好法则,使礼俗融洽,贫富皆宜。江谦提出三个要点:第一是崇尚慈爱,“婿当亲至女家迎之”,体现了男方父母对女方的慈爱,两家结婚后要劝导对方多行善事;第二是崇尚节俭,“婿及女食用蔬素不过十品”,江谦对婚礼仪仗菜品提出限额,体现了其尚俭的品性追求;第三是崇尚礼仪,婚礼过程要遵循“礼”的内核。江谦还提出了移风易俗之法,他提出“今婚事用乐非古礼也;若听唱戏曲尤为非宜,至于薄俗”,吸取西方礼俗的先进之处,为其易俗,皆是江谦利用自己的学识,为国家风气的改革做出了贡献,是其“经世致用”思想的具体表现。
2.开放山场,藏富于民
江谦出生于婺源江湾,此处山林蔚娆,但由于古代交通不便,森林种植资源未能得到充分利用,他在《开放山场广兴垦植议》中曾言:“婺源皆山村也,村之四面山场广阔而森林种植之利不兴者,何也?居斯土者,商多之族,远出经营,不能自力,垦辟农多之,族或以地非己有,动辄得咎不敢妄垦,以是濯濯童山,遍于全县。” ?当地百姓承袭旧制,多以经商为主,但由于常年在外经商,无法亲自对家乡的山林进行垦植。而地主担心擅自开垦会招致咎责,即便他们拥有土地,亦不敢轻易尝试,因此,全县的山场资源被浪费。江谦对此种境况提出解决之法,“非山主与邻近客農订章合办,则事不能成,订章之事二,一均利,二除害”,种植及均利方面也提出设想,“斜坡峻坂,种衫竹柽桕等永久之利,山主得三四,客农得六七。平坦之处,种杂粮桐子等物,利归客农,若平地宽广,利入多者,得议薄租”,如此客农就会愿意承租并尽力开辟,山主则无需投资劳力,可以坐享其成。除害方面“无论山主客农均利之物,或私采或侵害,均照值加倍议罚。他人烧山侵损者,亦照值加倍议罚”。通过这样的合作方式,可以促进当地农业的发展和资源的充分利用,亦能够为农户增加收入。
三、结语
江谦出身于耕读世家,从小接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青年时期学习西方文化,后结识亦师亦友的实业家张謇,自此跟随恩师脚步,立足于中华文化之根,兴办新式教育,培养大量工科人才。除程朱理学中的“格物致知”与西方实用主义对其影响至深外,“经世致用”“救亡图存”的思想,也深深镌刻在江谦的血液中,他努力构建出适合中国教育发展之路,为民生及百姓的生存提出改革之法。他曾出任江苏省教育司长,创办通州民立师范学校和南京高等师范学校等,致力于新式教育,奠定了中国实学之基,实为改革之先锋。
注释:
①⑥江谦:《梦游记恩师》,上海道德书局1942年版,第5页,第4页。
②③江易園:《人所不见之教育》,载唐大圆编《东方文化》1927年第2卷第3期,第2页。
④《婺源县志》卷64,《清康熙壬辰年升祀朱子奏仪》,清光绪九年刻本。
⑤朱熹:《答张钦夫》,《文集》(卷三十),《朱子全书》(第二十一册),上海古籍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1314页。
⑦李明勋、尤世伟:《张謇全集》(第八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2年版,第1008页。
⑧张謇:《东游日记》,载张孝若《张季子九录:专录》(卷四),上海书店出版社1931年版,第33页。
⑨卢戆章:《中国第一快切音新字》,载倪海曙《清末文字改革文集》,文字改革出版社1958年版,第73-74页。
⑩裘廷梁:《论白话为维新之本》,载张枬、王忍之《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时论选集》,三联书店1960年版,第42页。
??江谦:《小学教育改良刍议》,《吉林教育官报》1911年第73期,第220页。
?江谦:《议改良婚礼为建国兴家最先之善法》,载《阳复斋文集》,上海佛学书局1933年版,第121-124页。
?江谦:《开放山场广兴垦植议》,载《阳复斋文集》,上海佛学书局1933年版,第125页。
参考文献:
[1]张守涛.郭秉文:中国现代大学之父[J].同舟共进,2022,(04):27-31.
[2]赵娟.江谦研究[D].扬州大学,2021.
[3]许露,周钰瑜.江谦隐性教育观及其当代反思[J].巢湖学院学报,2021,23(02):141-147.
[4]崔荣华.张謇与江谦的师生情缘[J].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6):124-129.
作者简介:
时文青,女,汉族,安徽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