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硬并重”倡导厚养礼葬
2024-06-05
文萃报·周五版 2024年14期
临近清明,媒体调查发现,近年来我国积极推进殡葬改革取得显著成效,但在包括脱贫村在内的一些农村地区,动辄数万元的殡葬费,依然是群众的一笔不小负担。
一家以務农为生的丧户,屋里十分老旧的家具家电都舍不得换,办丧事却花了5万多元。丧户也感到无奈,但“不大操大办会被认为不孝”。为避免“成为异类”,许多人不得不“随主流”。
一边难解风气和舆论的“绑”,一边遭遇暴利的“坑”——不仅民营机构殡葬用品不明码标价、随意加价现象较为普遍,去殡仪馆治丧也可能“被宰”:有的殡仪馆违背“设置低价骨灰盒并保证供应”的规定,所售骨灰盒多为高价款,有的要求火化后想寄存,须在馆里买骨灰盒,存在强制消费现象。
近年来,各地加大公益性、基础性殡葬服务供给,让群众不花钱或者少花钱就可以完成最后的人生大事。但个别地方收费乱象依然存在,需要有关部门推动基本殡葬服务设施扩大覆盖面,严格规范殡葬服务和经营行为,填平暴利的“坑”。
加大供给、加强监管只是一方面,为办丧事“落下饥荒”背后有传统习俗、舆论、社会心理等多重动因,从根本上改变讲究面子排场的重殓厚葬风气,还要改变群众观念。一些移风易俗较为成功的地方,多从改变“大总管”(村里负责办白事的人)、党员等关键人物观念入手,树立起“生前重孝顺、死后尚节俭”的先例,带动民风社风改变,这一思路值得借鉴。
有业内人士指出,在民俗面前,个人力量常常很渺小,即使自身是殡葬改革者,也难以抵挡家族压力,因此需要政府的长期倡导和政策引领。而倡导、引领的过程不仅需要讲明道理,更要讲好故事,“殡葬叙事”对于移风易俗很有价值,值得深入挖掘。相较于操作层面的“硬”举措,这样的“软”办法或许也有助于化解一些人对丧事大操大办的执念。
(摘自《南方日报》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