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分运用史料,培养历史解释能力
2024-06-05刘祖承
刘祖承
随着历史课程改革的推进,历史课程中独具特色的史料学习的地位日益凸显。在史料学习中可以很好地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能力。历史解释是高中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之一。历史解释是指以史料为依据,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的态度、能力与方法。所有历史叙述在本质上都是对历史的解释。通过对历史的解释我们可以不断接近历史真实。然而史料浩如烟海,如何选取有效的、切合学生实际的史料以提高学习效率,是我们需要注意的问题。其实,高中历史教材中的史料比较丰富,而且这些史料都是编者们根据学生学习特点和学习内容精心挑选的,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因此,在进行史料学习的时候,我们首先应该引导学生认真阅读和研究教材中的史料,以提高历史解释能力。
《中外历史纲要》教材内容丰富多彩,除了正文,还有学习聚焦、历史纵横、史料阅读、思考点、学思之窗、探究与拓展等栏目。学生可以对这些内容进行认真研读和思考,以培养和提高历史解释能力。
一、充分运用导读中的史料
以《两次鸦片战争》内容为例,可供我们学习的史料有很多,《英国走私鸦片的飞剪船》就是一个很好的史料。我们可以从时间、空间、飞剪船的用途等方面对该图片进行解读。该图片是1824年活动在伶仃洋面的英国走私鸦片的飞剪船。所谓飞剪船,就是一种快船,专门用来走私鸦片。英国为什么要用快船走私鸦片?英国走私鸦片的飞剪船为什么在珠江口外伶仃洋面停靠?英国为什么要向中国走私鸦片?这些问题都需要学生进行一一探究。通过深入探究,学生可以认识到:英国从中国输入大量生丝,而销往中国市场的纺织品有限,对华贸易出现逆差,便借助鸦片走私寻求贸易平衡。学生能够认识到英国发动鸦片战争是为了贸易、通商的说法是错误的,真正用意是以炮舰政策推动走私贸易,打开中国市场。这就需要运用唯物史观进行解释,以提升历史解释的能力。
二、充分运用学思之窗中的史料
以《国家出路的探索与列强侵略的加剧》内容为例,在学思之窗栏目中提供了这样的史料:咸丰十一年(1861年)七月十八日曾国藩在《复陈购买外洋船炮折》中说:况今日和议既成,中外贸易,有无交通,购买外洋器物,尤属名正言顺。购成之后,访募覃思之士,智巧之匠,始而演习,继而试造,不过一二年,火轮船必为中外官民通行之物,可以剿发逆,可以勤远略。
我们可以引导学生抓住史料中的时间:1861年,这发生在《北京条约》签订后,太平天国和捻军还在活动的时候。洋务运动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开展的。然后,引导学生抓住关键字句“可以剿发逆,可以勤远略”,即可得知洋务运动的目的。
三、充分运用探究与拓展中的史料
以《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内容為例,探究与拓展栏目中的史料出自《清高宗实录》和《清仁宗实录》,史料内容为清朝乾隆、嘉庆两位皇帝写给英国国王的敕谕。长期以来,由于知识、眼界所限,中国古代人的世界观很不完全,或者说存在严重缺陷。他们认为中国居于世界地理的中心,也是文明的中心。周围的国家、民族被统称为“四夷”,文化落后,治理水平低下。通过研读该史料,学生能够认识到清王朝“天朝上国”观念的根深蒂固和传统自然经济的封闭性,深刻领会清朝中期的危机四伏。
史料并非越多越好,盲目运用史料,则会走入重史料呈现轻思维培养的误区。学生应以历史教材为主要载体,以历史课程标准为导向,以培养核心素养为核心,充分运用教材中的史料,采用多种方法,把枯燥乏味、抽象难懂的历史知识变成一幅幅真实的、活灵活现的历史画卷,提升历史解释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