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下的中小学校园规划和建筑设计分析
2024-06-03裴越
裴 越
1.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 广东 广州 510641
2.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广东 广州 510641
中小学校园是师生进行教与学、互动交流的重要场所。在对其进行规划与建设设计过程中,要避免建筑空间过于单调、与周围景观不协调等情况。
坚持集约化、绿色化、教育化、情境化的、可持续的设计理念,对校园平面及空间进行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全面提升中小学校园设计质量,增强校园的实用性、美观性及科学性,营造高品质校园空间,促进教育事业长远发展。
1 项目概况
本文所探讨的含谷学校项目选址位于重庆市九龙坡区含谷镇含金湖南侧,西部(重庆)科学城管委会东北侧,距离西部(重庆)科学城管委会1500m,北靠科学公园,西邻西城公园。
用地北邻高腾大道(第三期工程在建)及寨山坪隧道口。南北向的义田路将用地分为东西两个地块。用地南侧为寨山坪生态居住小区。
西地块现状以山地地形为主,整体地势西南高东北低。整体地势比道路略高,南侧山体靠近道路一侧有护坡,场地内最高点与道路高差约为25m。东侧地块靠北部分地势较道路低,道路边缘为较陡的斜坡,有挡土墙。低处与道路高差约为10m。地块西南角有一凸起的高坡,比道路高出约8m,与场地内部低地高差约为20m。
2 设计要求
为了打造一个完美的校园,我们应当把生态优先考虑进去,并且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创造一个舒适、宜人的校园氛围。在规划的过程中,我们不仅要关注景观的外观,还要着力于校园的文化内涵,使其能够深植于师生的心灵之中。
为了满足城市发展的需求,我们应该明确校园的发展愿景及其实现的目标,以此来指导设计过程,从而达到最佳的效果[1]。
图1 项目设计效果图
3 具体设计措施
3.1 整体布局、合理划分功能区,“刚”与“柔”并重
设计充分考虑十二年一贯制校园的功能高效链 接,采用与自然交织共生的空间布局范式,综合布置 各个区域:靠近城市界面布置幼儿园、文体中心、体育场等多种公共功能,与城市和社区互融共享。需独立管理的小学部和教师公寓布置于西侧地块,初中部及高中部、学生宿舍及食堂布置于较大的东侧地块南、北区,并与体育区动静分区,中心以图书馆链接各功能区,行政办公用房临近次入口便于对外服务。整体学科建筑聚落群体布局结构疏密有致,打造便捷舒适的学习生活场所。
图2 校园主入口透视图
校园内不同功能的建筑群,其建筑形态要各具特色。此外,还要营造校园公共、开放的空间,并把校园文化纳入空间营造内容中,构建校园文化等“软环境”,本项目中,校内的公共建筑以富有当地特色的山石作为灵感,点缀于校园川字结构之间,标志性建筑活跃校园空间节奏,形成兴趣聚集地。图书馆、体育馆、学生饭堂、幼儿园等特色功能结合廊道形成或安静、或活泼、或童趣的个性空间,风格统一而不失特色,构建一系列校园专属的记忆场景。标志性建筑将校园空间有序串联,打造具备特色的校区景致[2]。
图3 教学庭院透视图
3.2 构建校园内公共空间
构建校园内公共空间,为师生提供便捷、舒适的交流互动场所。有效、便捷舒适的交往场所。
一是把传统学校教室走廊的功能仅定为“交通空间”,新时期下应把人的互动交流、休憩等因素加以考虑,可扩大走廊设计,使公共空间得到进一步的放大集中,增加师生停留、休憩、以及互动交流等需要。师生们在教学时间外,可随意进行碰面、聊天。学校可视为一个融洽的大家庭,因此,需要有足够空间,方便不同成员间的交流活动。因此,在构建公共空间时,要保证有足够的面积及范围,并具有良好的采光,营造宽松、和谐、舒适的空间形态。
二是功能组团布置时,要保证各组团间有宽敞的间隙开间及空间,方便师生能便捷进出这些空隙空间,在紧张学习之外放松心情,此外,课堂上还没结束的话题,还可以在这些进行延续。在具体设计时,还应把“静态”空隙与“动态”连廓相结联在一起,构建点、线、面的公共空间网络,师生们可以上述空间网络中停留、往返,使交往活动及场所更舒适。
3.3 以原有地形地貌为基础,营造独特环境
图4 适应地形地貌的建筑布局示意图
学校是城市建设的一部分,现阶段人们对绿色环境意总值不断增强、建设绿色生态社会的大背景下,在对校园进行规划设计时,一定要与时俱进,把绿色低碳、保护生态因素纳入到校园规定建设中。建设绿色校园,不仅利于区域生态环境的保护及发展,更能为师生营造亲近、享受自然的环境,培育学生爱护环境、保护环境的意识。
在具体规划及设计过程中,要坚持自然优先理念,要尽量按照原有的地理区位、地形地貌等特征及优势基础上,对建筑平面及空间进行合理布置。不要过度进行人工改造。不同的校园,均有各自的特色及优势,面对的自然环境也不同,规划时要遵循自然规律,以保持自然环境原有的结构稳定性及持续性。尽量保持基地原有的自然地貌、植被等,营造独有的校园环境。
根据地块性质不同,采用相应的开发方式及强度。如基地内存在山体、湿地、河流等时,则可把这些自然环境、生态系统与建筑空间形成统一整体进行统一考虑,实行适应性设计,不要人为进行大幅改造,保持原有生态环境的同时,对建筑平面及空间进行合理规划与建筑设计。此外,在进行校园建设过程中,容易造成对原有环境植被破坏,因此,要采取复和补偿措施,如采用人工植被、湖景等,保证校园生态环境与附近城市环境融为一休,实现可持续性发展。
本项目中,校园周边地形起伏多变,西侧 为自然山体,东南侧衔接科学城规划,是自然与城市的交接处。方案尊重场地现状,最大程度保护用地生态本底。以底层架空、跌级、退台等主要手法,与周围地貌自然融合。起伏错落的校园立面呼应四周环抱山势,靠近城市界面布置幼儿园、文体中心、体育场等多种公共功能,方便社区共享,塑造积极的城市界面。方案由自然逐渐过渡到城市界面,打造与自然交织共生、与城市共享互融的校园。
图5 主干道低点透视图
3.4 多样空间
校园东西轴向自然生长,形成一条拾级而上的成长之路,在学生十二年的成长中留下经典记忆。景观多元的空间,使老师对学生有更为全面和持续的关注,促进师生间交流与互动,植物博览、古诗印记、天文环顶、成才之路等兴趣节点分布于校园各处,充分激发学生主动探索的兴趣和求知欲[3]。
坚持以人为本,结合中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及身、心需求,在对校园教学楼、空间设计中应呈现多样性、层次性、使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中学习生活更加积极及愉悦,学生的室外活动空间得到有效拓展、延伸上。
3.5 校园建筑色彩设计
中小学校园建筑设计,主要包括外部色彩设计及环境设计。学生对校园的印象,通常是从学校的外观开始,包括建筑物颜色、环境等,因此,在进行校园建筑设计时一定要以学生喜欢的颜色作为主基调,避免乱用色彩或无彩色,对学生心理产生压抑感或不愉快的感受。
环境色彩一定要以绿色植物为主基调,室外交往区或者游玩区域则可采用明快颜色,以吸引学生注意力,如用红色等,增加室外环境的趣味性。中小学校园建筑内部色彩设计包括的内容较多,如教室、图书室、餐厅、礼堂等以及与其有密切联系的走廊、楼梯、门厅等灰空间。现阶段校园的室内建筑多以自色为主色调,也可考虑采用浅色墙面,会给人扩大空间的感觉,并在其中加点缀色,可增加室内色彩效果。
在具体色彩设计时,可结合建筑物室内功能不同、颜色采表的特性采用相应的色彩。如采用橙色,能增加学生的食欲,则可在校园餐厅中加上橙色元素。暗红色让有感觉稳重,则可以在礼堂加上低明度红色点缀。在灰空间中,常以绿色为主,可在楼梯、走廊中应用,黄色具有鼓励性,可以增加人们的交往,可以在课室门、走廊、挑台等地方使用。避免大面积采用紫色、黑色等色彩,会让人产生忧郁和伤感。
图6 共享文体中心设计效果图
设计师在具体设计时,应多研究中小学生的心理,以及他们对色彩的喜好等,合理运用色彩,使中小学建筑富有趣味性及丰富性,满足广大师生的需求。体育馆与多功能厅共同构成校园的共享文体中心,建筑折线形态呼应山城岩石的概念原型的同时,形成了富有动态感的活跃空间。起伏的遮阳雨蓬之下,容纳校园多层次的活动空间。多功能厅的集散广场可作为室外活动展场,核心中庭结合错落的竖向交通成为活跃的探索峡谷。以山为背景的小舞台和体育活动场地形成有趣的对望关系,艺术和体育在这里互相激发,为学生提供激发兴趣、释放天性的开放空间[4]。
建筑的西、北立面积极响应城市界面。天桥跨接西地块体育场,使功能紧密相连,也可与教学区相对独立,便于分时管理,实现假期对城市社区的共享。使到建筑整呈现丰富又简洁外观形象,及活跃的空间,鼓励学生多参与体育活动,锻炼身体。
4 结束语
现代校园是一个复杂的综合体,它不仅包含了青少年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而且还需要多层次、多重结构的室内外空间,以及有机结合,才能创造出一个良好的环境。在规划和建筑设计时,除了关注建筑物的布局外,我们也应该充分考虑到校园的人文气息和自然环境。本文将探究如何以人为中心,尊重自然生态,合理安排校园的各个部分,同时也关注空间环境的塑造,从而创造出一个富有层次感的校园氛围。通过将文化元素有机地融入到建筑设计中,我们努力打造一个充满活力、绿色、和谐的校园空间,让学生感受到它的独特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