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时代高校民族民间舞蹈教学改革与实践
2024-06-03陈喆
陈喆
随着当代社会的发展,互联网技术的应用渗透到文化艺术各个领域,为传统艺术形式带来了深刻影响。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瑰宝的民间舞蹈,包含着中国各民族丰富的“动作语汇”和“身段韵律”,在互联网时代也面临诸多机遇与挑战。一方面,新媒体技术为民族民间舞蹈提供了全新的表演载体和传播渠道,能够丰富舞蹈的“音乐语汇”和“视觉语汇”,实现多样性的创新。另一方面,新生代年轻人的审美趣味变化也对民族民间舞蹈的传承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何实现民族舞蹈“传统语汇”和“现代语汇”的有机融合,使其既传承优秀传统,又符合时代发展,是舞蹈教育者需要深入探讨的内容。在这一背景下,王珊老师撰写的《当代高校舞蹈教学的路径探索与研究》一书,对民族民间舞蹈教学进行了深入研究。作者以丰富的教学经验,站在传承创新民族舞蹈的高度,对当前高校民族民间舞蹈教学面临的问题和困境进行了深入剖析。在互联网视听盛行的背景下,民族舞蹈的表演语言如何创新才能吸引年轻群体、信息技术如何助力民族舞蹈教学等问题都是本书的关注点。此外,本书不仅梳理了民族舞蹈的发展脉络、结构语言,还从多角度探讨了民族舞蹈教学改革的路径,涵盖新媒体创作思维、心理学改革、编创人才培养等方面内容,对民族民间舞蹈的传承保护、创新发展都提供了科学的指导意见。
具体而言,本书共分为七章,系统地阐述了当前高校舞蹈教学的现状及展望。第一章为舞蹈艺术基础知识的阐述,全面介绍了舞蹈的分类方法、舞蹈的结构与语言特征、舞蹈与音乐、美术的关系,以及舞蹈的审美特点等内容,奠定了理解舞蹈教学的理论基础。第二章深入考察了当前中国各类高校开展舞蹈教学的情况,不仅区分探讨了专业舞蹈院校、师范院校、普通本科院校的舞蹈教學现状,还指出不同类型高校舞蹈教学存在的共性问题。第三章聚焦新媒体技术对传统舞蹈创作模式的冲击,通过剖析舞蹈编导在新媒体环境下的创作思维变化,提出了舞蹈教学必须紧跟时代发展的转型要求。第四章详细探讨了在信息技术辅助下,如何改进传统的舞蹈课堂教学,使之实现翻转改造。第五章从心理学角度出发,分析舞蹈学习的情感因素,并结合注意力理论与表象训练等,给出了优化舞蹈教学的策略建议。第六章着眼于舞蹈创新人才的培养,提出通过启发式教学与创新思维的培养,促进舞蹈教学体制的改革创新。第七章关注当代舞蹈教师的专业发展问题,分析存在的薄弱环节,并给出改进舞蹈教师专业素养的对策建议。回顾全书,其具有以下几方面特点。
立足当代,结合实际,研究视角新颖。本书深刻关注到互联网技术发展给民族民间舞蹈带来的多重冲击,这种紧密结合时代发展的研究视角尤为难得。如何在创新中赓续传统,在传承中实现发展,是摆在每一位民族民间舞蹈工作者面前的难题。面对这一情形,本书立足我国高等艺术教育发展的实际情况,对当前高校民族民间舞蹈教学中存在的突出问题进行了透彻分析。如第二章中所讲,全国大多数开设舞蹈专业的院校,在当前民族民间舞的实际教学中,也会面临一些问题,而这些问题的存在对于民族民间舞的传承创新来说也是不利的。因此,本书在后续章节中,从多个学科视角出发,探索了舞蹈教学改革的多种可能路径,例如如何从新媒体的视角来分析舞蹈编创人员的思维变化,新媒体的快速发展对编导们的编创方式有何影响;信息技术的出现对舞蹈课堂有何积极作用;心理学理论和舞蹈教学优化策略之间有何关联,前者对后者有何辅助性作用等。这些丰富的研究视角为传统舞蹈教学提供了全新的改革思路,展现出守正创新的时代精神。在内容选择上紧扣实际,在视角设置上开拓创新,使得本书对当代民族民间舞蹈教学研究具有重要价值,是行业内难得的佳作。
框架合理,逻辑清晰,论证充分,反映了作者的科学态度和严密逻辑。在案例选择上,作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选取当前中国高校舞蹈教学的典型个案,从多个维度对案例进行分析,如专业院校、师范院校、普通院校之间的差异性,课程设置与社会需求的匹配性等。通过对具体案例的剖析,总结出的论点更加具有说服力。在内容选择和组织上科学严谨,采用多种研究方法,保证了研究结果的可靠性。作者深刻的认识到在当前高校教学中,关于课程设置、教学方法中尚且存在的一些不足之处,且将其作为本书的重点,实事求是地进行研究分析。如在第二章中,作者通过对不同类型高校的实地考察和专家访谈,深入调研和分析了这些共性困境的表现,并使用典型案例佐证观点。在后续章节中,作者持续围绕这一主线展开研究,从新媒体视角、信息技术视角、心理学视角等分析这些困境产生的原因,并针对性地提出了翻转课堂、表象训练等教学优化策略,既有逻辑渐进,也相互呼应。最后一章中,作者站在建设性的角度,对未来高校舞蹈专业建设提出了自己的思考,如加强舞蹈语汇数字化建设、开展新媒体技术应用研究等建议,对民族民间舞蹈的未来发展提供了具有前瞻性的指导。通过准确的问题分析与可行的路径探索的有机统一,本书不仅有理论价值,也富于实践指导意义。在整个研究过程中,作者广泛采用文献资料分析、定量统计分析、专家访谈等学术研究方法,从多个渠道获取第一手资料,保证了研究结果的科学性和可靠性。以典型案例为依托、严密逻辑为支撑的框架设计,使本书在舞蹈教育研究领域具有科学性与指导意义的双重价值。
语言流畅,层次分明,可读性强。本书在语言运用和表达上富有特色,表述准确清晰,层次分明,使读者易于理解领会。作者对舞蹈学习的基本要素如“动作语汇”“音乐语汇”等核心概念进行了准确地界定和表述,有助于读者准确把握这些专业术语的内涵。特别是在剖析新媒体环境对传统舞蹈创作的影响时,作者指出新媒体为舞蹈语汇的延伸提供了更加丰富的音乐语汇和视觉语汇,并用具体化的实例证明了该观点,这种有理有据的表述方式不仅清晰明了,也逻辑严谨。在描写具体的教学案例时,作者更是选择通俗易懂的语言,如指出某课程只注重基本功训练,而没有作品创新的过程,形象地指出“这难以培养学生的舞蹈思维”,容易让读者产生共鸣。在专业术语精准、问题关键突出、案例描述生动的语言运用下,本书具有很强的可读性和趣味性,容易激发读者的学习兴趣。
创新性强,实践指导意义明显。在新旧媒体交织融合的今天,民族民间舞蹈作为中华文化的瑰宝,其传承与创新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站在这样的历史方位,本书以高校民族民间舞蹈教学为研究对象,紧紧抓住时代发展的脉搏,对民族舞蹈教育提出了前瞻性的思考。与过去更多聚焦于舞蹈表演与编创的视角不同,本书充分融合了教育学和心理学的理论视角,专门围绕舞蹈教学这一主题进行多层次的探索与构建。在信息技术手段的支持下,本书提出了翻转课堂、微格教学、表象训练等一系列创新型的教学模式改革方案。这些方案的提出,集中体现了作者对舞蹈教育发展规律的深入思考与科学判断。以全新的视角审视舞蹈教学,正是本书的亮点与新意。正如书籍第三章到第六章的内容安排,作者主要从新媒体视角、信息技术视角、心理学视角出发,全方位地探索当代舞蹈教学模式的变革。具体而言,作者对新媒体技术如何拓展舞蹈艺术的表达手段进行了分析,认为新媒体技术为舞蹈编创提供了更加丰富的语汇;详细探讨了翻转课堂、微格教学等信息技术支持下的这种创新型教学模式;依托心理学理论,从情感认知、注意力培养等不同角度,提出了优化高校舞蹈教学的策略。这些前沿性的教学模式改革方案,为满足新时代舞蹈教育面临的新需求提供了适当的科学指导。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第六章立足于当代舞蹈创作对舞蹈人才需求的新特点,强调通过启发式教学、创新思维培养等手段,推动舞蹈编创人才培养机制的变革创新。作者对创新思维培养的重视,尤其强调舞蹈编创人才的战略地位,值得民族舞蹈相关院校和工作者认真学习借鉴。
总之,王珊老师的《当代高校舞蹈教学的路径探索与研究》一书,面向新时代的发展潮流,充分融合了新媒体视角、信息技术手段和心理学理论,对民族民间舞蹈的教学模式进行了前瞻性的探索,提出了翻转课堂、微格教学、表象训练等一系列创新性教改方案,为推动高校民族民间舞蹈教育的改革提供了重要的科学指导,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在新时代背景下,保护、传承和发展中华民族舞蹈文化,推动舞蹈教育改革创新,仍需要广大舞蹈工作者不断努力。希望更多的研究者能够关注民族民间舞蹈教育的发展,推动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统一,使中华民族优秀的舞蹈文化得以传承发展,更好地服务于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