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学中贯彻生活教育理念
2024-06-03李婷
李婷
〔摘 要〕 科学素养是指了解必要的科学技术知识及其对社会与个人的影响,知道基本的科学方法,认识科学本质,树立科学思想,崇尚科学精神,并具备一定的运用它们处理实际问题、参与公共事务的能力。本文立足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念,阐述如何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开展生活教育,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 小学科学;生活教育;科学素养
〔中图分类号〕 G4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317 (2024) 16 076-078
一、生活教育理念简述
生活教育理念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主线和重要基石,陶行知的教育理念,主要包括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三个方面。主张教育与实际生活相联系,反对死读书,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和独立工作能力。“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念的核心。
什么是“生活教育”?陶行知指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需自营、生活所必需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
二、尝试改变教学的方式
当今,小学生生活在一个信息高速发展、知识更新迭代、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的时代,获取知识的途径变多了、速度变快了,他们的知识库也变丰富了。作为教师,我们有时会发现:在课堂上你精心准备的一个问题,学生不假思索就能说得出原因,而实际上你还未对此进行过教学;当面对一个生僻的科学词汇,你信心满满地想向学生做出解释,却发现学生争先恐后地说出来了,甚至其中还有你都没听过的内容……
现在的学生见识多、知识面广,这正是信息时代高速发展的见证。作为教师,我们应做出什么改变以应对这些纷繁复杂的变化?首先,要本着“学生需要一桶水,我们要有一江水”的认知,多阅读学科专业书籍、关注学科前沿知识、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提高教学设计能力等,这些都是教师发展的专业基础。
除了关注自身,寻求教师专业发展与教学能力的提升以外,我们更要关注学生。应尝试改变教学方式,适当向学生“示弱”,把学生当作老师,向他们虚心请教,多给学生展示的机会,让他们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强化其学习的内在动机。
回归当今小学生学习方式的话题,我们需认真思考这样几个问题:知识应当怎样被获取?知识可以用来做什么?怎样的学习才有意义?
如今,小学生获得知识不再仅仅依赖课堂了,课外阅读、上网、看电视、听广播,小学生大多数时候是通过耳濡目染来获得知识的,却很少有源于实践的知识。长此以往,学生习惯了“不劳而获”地得到知识,只管接收,不去质疑,缺少对知识的思考、加工、处理和运用过程,无法将知识进行内化。这对于发展学生的思维是十分不利的。
陶行知先生认为:“行是知之始”。科学教育中教师应着眼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根据教材和学生心理特征,运用现代认知理论创设情境。教学中应把更多的时间和空间留给学生,尽可能地利用学生原有的知识结构,让其在观察、实验、调查、参观等实践活动中,主体参与自主探究。从而获取新知识,养成独立思考、仔细观察、认真分析、严谨推理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策略,为后续学习做准备。
三、在小学科学教学中践行生活教育理念
(一)创设情境,走进生活
小学生对周围世界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这种好奇心和求知欲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对其终身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在小学科学课堂上,要通过营造真实又有趣的学习情境,牢牢吸引学生的好奇心,促进学生的内在学习需要。如在进行物质科学领域的教学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到生活现实中搜集相应的物品和材料,带到课堂上来研究,观察和描述物质的特征,按照不同的标准给物质或材料进行分类,运用多种感官和多样的方法探究材料的性能,从而发现材料的用途。此类活动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研究兴趣,让其在探究活动中提高对身边事物的观察和分析能力,提高动手动脑能力。又如在进行《声音的产生》一课教学时,教师可以让学生从观察真实生活中的声音入手,感知各种各样的声音;为学生提供多种材料,让学生运用多种方式“制造”不同的声音,在体验各种声音的探究中发现物体发声时的共同特征,将发声与振动建立起联系;通过体验不同物体发声时的状态,发现物体发声时的共同现象,再到运用概念解释生活现象。让学生在一系列真实的情境探究中,发展对抽象概念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通过在课堂上创设真实情境、联系生活实际进行科学探究活动,再运用所学知识对生活中的科学现象进行解释,以及运用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不仅保护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让他们对科学学习充满兴趣,更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从而切实提升了学生的科学素养。
(二)思学合一,体验生活
在小学科学教学中,不仅要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获得动手动脑的真实体验,还要引导学生学会在学习中思考,在思考中学习,这样才能更好地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
该如何引导学生进行学习和思考?我认为提出的问题以及提问的方式是否合适起着重要作用。在课堂上,教师要多提“关键问题”。关键问题是既指向本学科领域的核心知识、概念或能力,又着眼于学生最近发展区的问题。最近发展区理论是由苏联教育家维果茨基提出的儿童教育发展观。他认为学生的发展有两种水平:一种是学生的现有水平,指独立活动时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另一种是学生可能的发展水平,也就是通过教学所获得的潜力。两者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教学应着眼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为学生提供带有难度的内容,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其潜能,使其超越最近发展区而达到下一发展阶段的水平,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下一个发展区的发展。关键问题的提出者可以是教师,也可以是学生,对于低中年段的学生,教师需加以引导,让他们学会提问题。
在进行水的三态教学时,如果教师进行这样的提问:“影响水的狀态变化的因素是什么呢?”那么学生或许很难答得出来。这倒并不是答案本身有多深奥,而是提出的问题本身和提问的方式都不适合于小学生。因为,小学生并不能很好地理解“状态变化”“影响因素”这些抽象词汇,而且教师也没有就问题引导学生将水的三种状态是如何转换的加以联系,进而探究其中的影响因素。如果从核心知识和概念出发,转变提出问题的方式,不妨将此类问题更改为:“水在什么情况下会结冰?在什么情况下会沸腾?为什么会出现这些变化呢?”这样的问题,能够自然引发学生联系既往的生活经验,使其一下就对问题产生兴趣,迫切想去研究这些神奇的变化产生的原因。这样,学生就会加倍投入地进行后续探究,围绕心中的疑问,进行观察、思考、讨论、分析、得出结论、分享交流、评价反思。围绕关键问题,学生学会了运用各种思维能力解决问题,寻求答案,发现现象背后蕴藏的科学原理,学会科学地看待生活中的神奇现象,这本身就是一种有意义的学习。
(三)积极实践,认识生活
探究活动是小学生学习科学知识最重要的方式之一,也是他们所喜爱的学习方式。
生活中处处有科学。一份精心设计的厨房清单,可以让学生在厨房里流连忘返,对常见的油盐酱醋等调味品充满研究兴趣。他们带着好奇心和求知欲在厨房中进行探索,认识各种调味品的特征和用途,研究如何将这些调味品合理搭配,不断实践与创新,从而调制出独特的口味。
探究活动的设计和组织很重要。除了课内资源以外,教师可以开发校内的可利用资源,包括环境资源、场地资源、文化资源等。同时,可以合理规划、利用各类资源,建立校内科学学习中心,如校园种植场、校园养殖场、校园气象站、校园科学活动区等。对于校外资源丰富的地区,学校和教师也应该进行合理利用与开发。如走进当地的科普教育基地、设立定点科普教育基地,丰富学生对科学技术的认识;还可以利用校园和社区周边的自然资源,如公园、山林、田野、池塘等,进行科学活动的拓展,因地制宜地对学生进行自然科学教育。
在学科融合方面,要注重与综合实践活动的关联与互动。综合实践活动会因科学与社会问题的交织而相得益彰。与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有关的议题,较容易实现两者之间的互动与整合。例如,对校园内的一些废弃资源,如废弃的花盆,可以进行科学与综合实践活动的整合与设计,引导学生认识土壤等资源的重要性,如何发现旧物回收的意义并进行废旧资源的回收与利用,如何形成正确的劳动观等。学科融合活动的开展,不仅可让学生了解各类资源的价值、学会工具的使用方法、体验劳动的意识、学会团结与合作,更认识了资源回收、环境保护的意义,形成可持续发展理念,并愿意通过实际行动珍惜资源、保护环境,树立珍惜资源、保护环境的意识。
通过引导学生积极地进行生活实践,能够触发学生对生活的理性认识,形成正确的生活观念,这对于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四)创新运用,改善生活
应让学生将良好的科学素养充分运用到生活中,提高其处理实际问题、参与公共事务的能力,为个人的继续学习和终身发展打下基础。
学校和教师可以根据当地的社区需求、区域建设、生态规划等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合理规划,让学生充分参与当地的发展与建设,运用已有的经验与能力,发挥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为区域发展出谋划策,发挥聪明才智。
某校教师依托当地正在规划中的江豚广场的背景,进行相关活动课程的开发和设计,引导学生通过实地考察,提出研究性问题,并根据问题进行相关学科活动的研究:从研究江豚的知识到实施江豚的保护,从调查广场现有资源到深入研究广场环境与人文关系,从了解广场规划到参与广场的设计与建设,一系列主题活动的开展不仅丰富了学生的相关学科知识,更给学生提供了一次参与公共建设、创造性运用所学知识改善当地生态环境的机会。这样的教育活动,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能动性,提高学生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其实践与创新精神,提升他们的社会责任感与服务意识,为学生未来成长为合格公民甚至国家栋梁打下基础。
四、结语
践行生活教育与提升科学素养,两者相辅相成,共同促进着学生的发展,为其终身发展奠定基础。在实际的教育教学中,教师应该处理好课堂教学与生活教育的关系,寻找两者的最佳融合点。通过不断实践、积累经验,寻求一种新的教育模式,实现课堂与生活、理论与实践、运用与创新、个人发展与社会进步的有机统一。
参考文献
[1]陶行知.生活教育与教学做合一[J].小学教学研究,2017(8).
[2]陈维道.儿童生活核心统一体整合教学探究[J].江西教育,2021(11).
[3]刘小华.陶行知生活教育理念下小学数学教学之思[J].学习周报,2021(4).
[4]董娟,方向红.强化生活教育,促进幼儿健康成长[J].天津教育,2021(10).
[5]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