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增强技术突破、要素优化、业态升级三大价值创造能力推动形成流通新质生产力的路径与任务

2024-06-03贺兴东卢越冯粲

中国经贸导刊 2024年5期
关键词:新质生产力流通

贺兴东 卢越 冯粲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流通部门“量”的差距较大,“质”的短板明显。流通部门增加值及其在国民经济中占比低,流通环节多、主体小、成本高,体系化发展能力不足,价值创造能力远未释放。必须以现代流通体系建设为抓手,沿着技术装备突破发展、生产要素创新配置、产业业态转型升级等三大途径,推进现代流通领域数智赋能,夯实流通牵引资源配置基础,优化流通业态转型升级环境,全面激发价值创造能力,推动形成现代流通新质生产力。

一、我国流通经济价值创造空间大,与发达国家相比短板明显

(一)“量”的差距较大

国内流通发展“量”的差距主要在“商流”。一方面,我国GDP中流通部门增加值和占比均与发达国家存在差距。按照交通运输和仓储邮政业、批发和零售业构成的流通部门计算,2022年我国流通部门增加值16.4万亿元,占GDP的比重仅为13.6%,而美国流通部门增加值约合人民币27.5万亿元、占比为15.9%,日本约合人民币28.4万亿元、占比为32.3%,差距较大。另一方面,反映商贸流通的批发和零售业是拉低我国流通总体规模的主要因素。我国交通运输和仓储邮政业占GDP比重与美、日等国家处于同一水平,而批发和零售业占GDP比重为9.5%,比美国和日本的12.3%、28.4%分别低2.8个和18.9个百分点。

国际流通发展“量”的差距主要在“物流”。一方面,我國运输服务贸易水平不高。2022年,我国运输服务贸易进出口额为2.11万亿元,逆差0.16万亿元,运输服务贸易逆差占全年服务贸易逆差总量的50%以上,而同期我国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42.07万亿元,顺差5.87万亿元。另一方面,我国国际物流发展规模相对不足。2022年,我国机场国际货邮吞吐量712.2万吨,而美国则高达1313.4万吨。大宗商品“国货国运”能力不足,据初步测算,我国船队运输的进口干散货、原油最大能力仅约为20%和30%。

加快缩小流通“量”的差距,形成与我国超大规模市场、贸易大国和制造大国相匹配的流通行业规模,将形成流通自身发展与消费、贸易、产业增长等双重价值创造空间。

(二)“质”的短板明显

流通成本依然较高,抬升经济运行成本和商品价格。一方面,流通成本抬升了经济运行成本。交易成本和物流成本构成了流通环节主要成本,以物流成本为例,2023年我国社会物流总费用与GDP的比率为14.4%,明显高于发达国家平均8%—9%的水平,其中保管费用占33.1%,是发达国家的2倍;管理费用占13%,是发达国家的3—4倍。另一方面,流通成本拉升了商品价格。物流成本占产品成本的比例,我国大约在30%—40%,而其他发展中国家约为15%—25%,发达国家一般为10%—15%。据京东集团测算,我国商品从生产商到消费者平均需经历5次转运,而发达国家仅为2.5次。同样产自我国的日用消费品和农产品,销往欧美等发达国家的终端价格远低于国内销售价格,原因不在生产端,而是流通效率不高所致。

流通网络、服务和管理存在短板,制约商品跨区域高效流通。一是内陆腹地流通网络能力不足。我国海铁联运比例仅为2%,而欧美等发达国家为10%—20%;铁路物流主要服务于煤炭等大宗商品流通,服务工业品生产和消费能力不够;农村流通网络建设滞后,农产品进城环节多,消费品下乡成本高。二是冷链物流等服务能力低下。我国全程冷链服务能力不高,导致流通过程中生鲜农产品中肉类、果蔬腐损率高达12%和18%,高于发达国家7个和13个百分点。三是跨区域流通管理壁垒仍然存在。地方政府“或明或暗”要求连锁零售企业在本地设立法人公司,连锁零售企业实际税负成本远高于“夫妻店”,制约了全国统一流通市场建设。

推动补齐流通“质”的短板,将带来流通规模化、组织化能力提升,推动终端商品价格下降,促进消费规模扩张,并传导至生产规模扩大,释放巨大价值创造能力。

二、发掘价值创造能力,是形成流通领域新质生产力有效途径

现代流通在自身经济价值基础上,对经济运行各环节全链条提质增效赋能,实现新的经济价值创造,通过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在数字、绿色、协同、融合等多层面形成流通领域新质生产力。

(一)通过流通技术装备突破发展形成新质生产力

技术装备推动流通提质增效降本,形成流通领域数字生产力和绿色生产力。一方面,物联网、区块链、大数据、云计算、大模型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深度应用,改变了传统流通方式,形成流通领域数字生产力。另一方面,新能源、节能低碳、绿色新材料等生态环保技术形成流通领域绿色生产力。

(二)通过流通优化生产要素配置形成新质生产力

现代流通跨区域、大范围调配生产资源,优化区域间产销贸格局,形成流通领域协同生产力。我国资源地和生产地长期以来分布失衡,形成生产资源的长距离流通。现代流通通过生产要素优化配置,引导生产力布局优化,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形成流通领域协同生产力。如新疆推动本地棉纱产业发展,使得棉纱、服装等下游产品代替棉花原材料向东部地区流通,释放了新的产业发展空间。

(三)通过流通产业深度转型升级形成新质生产力

现代流通不断强化与生产消费联系,推动生产消费流通系统性转型升级,形成流通领域融合生产力。现代流通与生产过程高度融合,形成反向定制生产等新模式新业态,流通企业通过赋能生产环节,迎合消费者需求创造新产品新品牌。现代流通与消费过程高度融合,形成精准营销、共享经济、即时配送、前置仓等新模式新业态。

三、增强价值创造能力,加快形成现代流通新质生产力对策建议

(一)强化数智赋能,提升流通连接生产消费效能

推进现代信息技术与交通、物流、商贸充分融合,提升流通体系数字化应用水平,推动流通数字化转型。加快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应用和普及,强化中西部、农村地区数字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商品信息收集、整理和引导体系,加强流通商品类型、数量、流通渠道、流通成本、价值增值等基础数据统计,提供多方位的市场供求和渠道变化信息,为政府和企业的科学决策提供准确有效的依据。以流通大数据挖掘更加灵活机动、低成本的流通服务,充分带动生产和消费领域变革。推进先进生产要素向新质生产力领域顺畅流动和高效配置,引导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释放潜在消费潜能。

(二)建设流通网络,夯实流通优化配置资源基础

按照内畅外联、全球覆盖要求,构建国内国际一体的现代流通网络。支持公益性、战略性及新型流通基础设施和农村流通设施建设,强化流通链路韧性,重点补足农产品农资、重要能源产品、重要矿产品原材料流通网络短板,打造骨干流通走廊。进一步加大对“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和地区、欧美发达经济体等境外流通网络拓展力度,推动跨境仓、海外仓等设施布局建设,继续开拓跨境电商班列、国际航空货运航线,加强国内国际流通网络衔接融合。

(三)提升治理水平,营造流通产业转型升级环境

深化流通重点领域改革,完善流通治理体系,增强要素保障力度,加强流通领域创新,打破区域间、城乡间、行业间、国内外的流通壁垒,强化基础设施、信息数据的跨区域、跨部门、跨行业开放共享。发挥现代化流通治理体系制度优势,推动建立统一有序的现代化流通市场体系。加强流通领域市场竞争状况评估,分析市场结构,依法开展反垄断和反不正当竞争执法,维护市场公平竞争秩序。

(作者单位:国家发展改革委运输所)

猜你喜欢

新质生产力流通
寻找新质生产力
新华社评论员: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
圣物的流通——蕃尼古道上的尼泊尔鎏金铜佛流通考察
构建训练伤一体化防治模式 为新质战斗力生成提质增效
“流通空间”的中西方比较
把“风景”转化成“生产力
基于体系仿真试验床的新质作战能力评估
人口红利与提高生产力
商贸流通
展望2014:推动科技创新转化为第一生产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