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当代水墨人物画绘画题材研究

2024-06-03陈志强王亚文

美与时代·美术学刊 2024年3期

陈志强 王亚文

摘 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大众审美水平的普遍提高,中国当代水墨人物画绘画题材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多样性和丰富性。纵观当代展览,民族题材和农民工题材成为时代的主流。画家开始寻求生活中最本质的文化,更加注重绘画的现实性,当代水墨人物画迎来了崭新的时代,拥有了更高的精神文化内涵。基于具有代表性的相关美术作品展开分析,以民族题材和农民工题材为例,对当代水墨人物画展开论述。

关键词:绘画题材;民族题材;农民工题材;精神文化内涵

纵观以往的绘画历史,我们发现每个时代都能诠释出不一样的精神风貌。在文化多元化的新时代,中国当代水墨人物画绘画题材也发生了很多的变化。

一、中国绘画题材的发展演变历程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中国水墨人物画绘画题材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画家主要以写实的方式展示革命历史的画面,歌颂党的丰功伟绩,从而涌现出了一大批以革命题材为生的艺术家。他们通过自己对革命历史的了解,拿起画笔创作出一幅又一幅革命历史题材的绘画作品,使得革命历史成为创作取材的高峰。

八五美术思潮之后,中国的绘画受西方绘画的影响,不仅表现在绘画形式、绘画语言方面,更表现在题材的选取方面。在这个阶段,绘画题材主要以讴歌英雄、反映现实生活为主题,通过宣传爱国主义精神,为人民大众带来更多的鼓舞,满足人民更高的精神需求。

2005年之后,国家开启了两项工程使得中国的绘画题材选取走向了新的方向。第一个工程是“国家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这一工程主要由国家部门主办,国家出资组织大型美术创作,是中国主题性绘画创作的一个重要标志,为绘画艺术界带来了新的发展方向,绘画有了更加明确的发展趋势。这类题材的绘画作品在全国巡展中产生了重大的反响,推动了中国绘画的发展,同时让大众感受到了中国画的魅力,也为绘画创作者提供了更多的绘画机遇。其二,自2012年以来,“中华文明历史题材历史画创作工程”启动,涌现出很多中华文明历史题材绘画作品。2015年到2018年期间,中国国家博物馆、中国国家画院举办了中华文明历史题材绘画作品展。该作品展收集了全国各个省份优秀画家的作品,且多为巨幅作品,该类作品以还原历史为依托,用传统的中国当代水墨画的表现形式和绘画技法为指引,重在传承中国传统文化,推动了中国水墨人物画绘画题材走向一个新的发展趋势。更多绘画创作者开始把各民族和现实生活中的农民工作为绘画题材,重在讴歌民族文化和表现现实生活。

二、中国当代水墨人物画的艺术特点

进入新时代,社会主义文艺发展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创作本质上要“为人民抒写、为人民抒情”,创作方法上要“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创作重心上要“面向基层、服务群众”。中国当代水墨人物画家将艺术创作题材的选取对准民族文化和农民工生活,在不断探索、创新艺术形式的道路上,创作出了很多优秀的文艺作品。

(一)民族题材的多样性选择

在当前文化繁荣发展的背景下,民族题材美术作品呈现出了多元共存的局面。这种绘画形式更加追求艺术性、形式语言的丰富多样性,创作方向也转为绘画的本体语言探索。

在近几年的全国美展中,民族题材的入展美术作品和获奖作品占据了相当大的比重,出现了很多精品,同时涌现出了一大批优秀的画家。在第八届全国画院美展中国画特邀作品中,河南省文联名誉主席、河南省美术家协会名誉主席马国强创作的《天山之花》就是选取了维吾尔族妇女作为描绘对象,通过传统线性绘画的表现形式,结合西方点、线、面的构成元素表现了维吾尔族人民意志坚定的精神风貌。众所周知,中国是个多民族国家。维吾尔族作为中国56个民族之一,他们着装特点主要表现在色彩的鲜明性上,多采用红、黄、蓝等鲜艳的颜色表现本民族人民的喜庆与活力。马国强坚持独特的绘画风格,在艺术上精益求精、不断探索,他将维吾尔族妇女形象与新疆特产葡萄相结合,让画面中的妇女身着红色披肩,眼神坚定地伫立在葡萄架下,既传承了传统民族文化,又反映出维吾尔族人民淳朴自然、健康向上的精神风貌,表现出民族团结与融合。

中国国家画院副院长、院委、院艺委会副主任于文江是中国当代有重要影响力的人物画家,他以踏实的画风和扎实的绘画技能表现了一大批生活气息浓郁、民族风格强烈的人物画作品,形成了鲜明的个人绘画特色。近年来,他同中求异,强化了兼工带寫的写意特质,增强了绘画的独特性,同时他又吸收了西北人文风情和异域情调,以精准的造型和精妙的绘画手法,塑造了非常多令人耳目一新的人物形象。于文江创作的中国水墨人物画作品《回家》是其代表性作品之一。该作品以藏族妇女为描绘对象,将夜幕下藏族妇女牵引牦牛的场景刻画得栩栩如生。画面中的女人正在向画面右上方行走,但是牦牛却将牵引绳拉至画面左下方,牦牛的拉力与人物行驶方向相反,使得画面更有张力,又不失平衡感。于文江在该作品中人物的刻画上采用工笔的表现手法,勾线填色,通过工笔画的特性——精细感,将人物的面部表情刻画得更加传神;再对人物着装、牦牛等对象进行写意性的刻画,通过泼墨写意的绘画技法将牦牛不羁的动作形态表现得淋漓尽致;画面整体的色调呈现出灰—白—黑—白—灰的律动感,使得画面色彩更加强烈。画面中的主人公的“回头”运作,让观者的视线再也无法移动到其他的事物上,让观者感受到藏族人民的淳朴性情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在当代艺术界还有很多年轻艺术家尝试通过运用综合材料来突破当代水墨人物画的边界,为民族题材的绘画注入新的血液,形成新的绘画形式,为民族题材美术作品创作提供更多可能性,从而以艺术的手段来表现少数民族的文化魅力。由此可见,民族题材的绘画形式已经成为中国当代水墨人物画发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农民工题材的真实性表现

中国水墨人物画家将艺术创作的关注点从歌颂英雄转向了描绘社会生活中的人民大众。在很多人物画家的作品中,普通的劳动人民成为绘画题材的主题。在近几年的美术展览中,基层农民题材的作品出现的频率非常高,获奖的作品也呈现出上升趋势。他们主要描绘底层人民生活,让民生成为当代艺术家共同追求的艺术的精神,也成为当代中国绘画的精神文化产物。

在第八届全国画院美展中国画特邀作品中,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画院研究员蔡超的作品《工人·工地》主要描绘的是社会工作者——建筑工人。画家在画面布局上采取图像分割法,将画面分成了左、中、右三部分,左边和右边分别绘制一名建筑工人,这两名建筑工在脸部色彩、衣服着色等方面却不相同。左边建筑工人脸部以曙红为主,上衣以浅墨描绘,根据衣纹的走向均匀分布,下身则用深墨繪制长裤,在鞋子的描绘上采用干枯笔触刻画出鞋子斑驳、破旧的效果,整个人物在墨色上呈现出灰—黑—白的视觉韵律感。画家在对右边建筑工人的处理上则与左边不同,右边建筑工人脸部以朱砂、赭石色为主,人物姿态呈现叉腰的动作,上衣采用深色墨,裤子用浅墨绘制,并且将裤脚卷起来,露出腿部皮肤,接下来用黑色平涂刻画袜子,再用枯笔勾勒运动鞋,整个人物在墨色上呈现黑—灰—白—黑—灰的视觉效果。

在第十三届湖北省美术作品展览中,湖北大学艺术学院谭崇正教授创作的《云端》(图1)获得了金奖,并被选为进京作品。

该作品描绘的是修建青藏铁路的一线工人和工程师工作的场景。谭崇正教授是湖北省九水一墨绘画的代表,他的绘画手法主要是将水墨比调制成9∶1,作品呈现出来的画面视觉效果多具有清新、淡雅、水韵十足的特点。经过和谭崇正教授深层次的交流和学习,笔者得知谭崇正教授在绘画的时候,运用的实验水墨技法——冲胶法与传统水化手法相结合,他先将毛笔充分沾满明胶水,然后沾取少量墨,通过点、线、面的绘画表现元素进行细致刻画,待墨色湿度八分干时,用干净的毛笔蘸清水对墨色进行二次描绘,这样清水就将含胶的墨以水流的方向冲刷出别具一格的水韵感。此外,谭崇正还有很多刻画农民工题材的作品,这些作品也多以九水一墨、八水二墨、七水三墨的水墨比进行刻画,题材与特殊手法二者相结合,将农民工的质朴与工地工作的复杂环境形成鲜明对比,并与人民大众产生情感共鸣,体现了强烈的人文情怀。

中国国家画院研究员、北京画院一级美术师袁武曾说过:“朴素是一个好艺术品的重要元素。”袁武善于以世间至真、至纯、至善的农民等为绘画题材,将生活本身朴素的真实性与绘画的艺术性相结合,表现出人物画的现实精神,其代表性的作品有《在朱耷山水上耕种》《扒苞米》《牛年》等。以袁武作品《在朱耷山水上耕种》为例,该作品以真人写生为形象塑造的基础,采用以线和墨韵为主、面和色彩为辅的造型方式,大力突出人物面部表情的刻画,将农民耕种时的喜悦、焦急、不安等心情通过胭脂和留白的色彩、干湿笔触相结合的绘画技法表现得极具真实性。画家在对画面整体的技法处理上采用了古今技法相结合的方式,背景借鉴了古代名家朱耷的绘画作品,以淡雅的视觉效果展现给观众。

农民工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他们大多以勤劳工作的劳动者形象出现在艺术家的绘画作品中。艺术家通过艺术手段和强烈的绘画冲动去赞美、去讴歌这些为我们创造美好生活的劳动者。

三、绘画题材的文化价值与意义

(一)将精神家园与民族文化相融合

民族题材绘画作品的出现,是新时代艺术文化发展的伟大产物,是在大环境下艺术家追求至纯至真精神家园的表现。民族题材的美术作品增强了中国绘画体系的丰富性,体现了中国绘画题材多元化的艺术特点。在美术创作的过程中,艺术家通过对各民族人物、服饰、装饰物等的刻画,让民族文化通过艺术作品更好地得到传承,让人民大众能通过阅览增强民族自豪感。民族题材的绘画作品自出现以来,就在不断地通过各民族的民族传统文化或者民族地域文化向受众群体展示民族精神与特色,并以最快的速度将民族文化与精神家园相融合。民族题材绘画作品为中国绘画艺术领域提供了更丰富的视觉或图像艺术,体现了国家文化大发展、大融合的美好景象,为人民大众树立了文化自信。纵观当代大型美术作品展,越来越多的当代水墨人物画作品开始将刻画浪漫主义色彩转化为描绘民族文化特色,绘画的隐喻性和指向性逐渐弱化,艺术家逐渐开始挖掘文化本质,将地域特色与绘画艺术相结合,把对不同民族人物形象和民族服饰特色的刻画变成了不同民族在这片土地繁衍生息所浓缩的精神世界的集中表现,具有足以震撼人心的深度和力度。

(二)以时代精神表现农民工的精神面貌

农民工题材美术作品的创作需要艺术家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立足于现实生活,以关注劳动人民的现实表现为根本,利用艺术手段,绘制新时代背景下农民工的真实性生活现状和精神面貌。改革开放以来,劳动人民群体为国家发展与繁荣、民族振兴做出了不可或缺的贡献。艺术家深入基层,以独特的艺术视角表现农民工生活,在创作的过程中,他们更加注重农民工现实生活中细节的真实性、形象的典型性以及描写的客观性,力求将三维生活以二维平面的图像艺术形式呈现,还原农民群体开朗乐观、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与勇于奉献的道德品质,让美术作品的艺术理念获得情绪、思想层面的支撑。农民工题材美术作品的出现体现了绘画艺术来源于生活。农民工题材因具有现实性和时代性特征成为文艺创作者们热衷表现的内容,也是美术创作领域中的一个重要篇章。

深入研究“中国美术发展与中国式现代化”成为中国美术在新时代新征程迎来的新课题。我们相信,广大的艺术家们将不断开拓新时代中国美术发展的新天地,开辟中国式现代化美术事业的新境界,创造新时代波澜壮阔的精神图景。

参考文献:

[1]张江舟.思与境偕:当代中国画艺术论著[M].南昌:江西美术出版社,2010.

[2]李倩.新时代精神视域下的民族题材绘画创作[J].中国民族美术,2021(4):42-47.

[3]张伟.大时代里的普通劳动者:对农民工题材绘画创作的思考[J].美术,2023(10):151-153.

[4]王保苓.现实题材绘画的技法与价值探讨:以“工人”系列中国画为例[J].美术观察,2023(6):138-139.

作者简介:

陈志强,硕士,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助教。研究方向:中国画。

王亚文,硕士,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助教。研究方向:体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