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篇战地通讯促成《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诞生
2024-06-03
“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每当慷慨雄壮的歌声响起,总会激起亿万同胞的爱国情怀。鲜为人知的是,这首《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歌词诞生于丹东,源自随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采访的第一位新华社记者陈伯坚。
3月22日,陈伯坚的子女来到丹东,将26件弥足珍贵的文物捐赠给抗美援朝纪念馆,其中就有74年前刊登陈伯坚通讯稿暨《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歌词的《人民日报》。
志愿军出征誓词
让三人结下不解之缘
陈伯坚生于1922年,1938年参加革命,第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他始终工作在新闻战线上,曾历任新华社国际部主任、副社长等职,1991年去世。
1950年下半年,作为新华社资深记者的陈伯坚奉命随第一批志愿军部队前往朝鲜战场。
在丹东期间,陈伯坚经常到各个连队深入采访。在一个炮兵连,陈伯坚看到墙报上有一首出征誓词诗,内容满是志愿軍战士抗击侵略的坚定信念。陈伯坚马上抄录下来,并找到了这首诗的作者、志愿军炮兵第1师第26团5连指导员麻扶摇。
此后,陈伯坚随军进入朝鲜前线采访,这首琅琅上口的小诗始终萦绕在他的心头,挥不去,忘不掉,激励他写出大量的生动报道,也由此结下与麻扶摇、周巍峙的不解之缘……
炮兵连指导员根据战士的誓言
写就脍炙人口的出征诗
麻扶摇生于1927年,1947年参加革命工作,194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在部队入朝前夕,连、营、团层层召开誓师大会,麻扶摇很快就拟好了全连的出征誓词,却总感觉意犹未尽,不理想。他看到几个排交上来的决心书,上面写着“保卫和平,保卫祖国,就是保卫家乡”。这时,连长告诉他,有几个准备结婚的战士决定打败敌人后再结婚,新婚的战士也表示要等到胜利后再探家。
这些动人的事迹深深感染着麻扶摇。他认真记录下战士们发自内心的誓言。连夜,麻扶摇就在连队驻地——安东市四道沟(今丹东市振兴区浪头镇四道沟)的一户居民家中,写就“雄赳赳,气昂昂,横渡鸭绿江……”的出征誓词。
第二天的誓师大会上,麻扶摇昂首挺胸走上讲台,挥着拳头,高声朗诵代表全连捍卫和平、保卫祖国的誓词。战士们听到雄壮豪迈的出征誓词,群情激奋,纷纷鼓掌,这首诗引发了全体在场人员的强烈共鸣。此后,麻扶摇将誓词诗写到墙报上,由此,这首诗在志愿军部队中迅速流传开来。一名粗通简谱的文化教员为出征誓词诗配曲,并在全连教唱。就这样,这支歌跨过了鸭绿江。
来到前线的陈伯坚,耳边是隆隆的炮火声,但手中的笔没停下来。1950年11月26日,《人民日报》刊登陈伯坚的战地通讯,题目为《记中国人民志愿部队几位战士的谈话》,开头便引用其在丹东记下的出征誓词。他这样写道:“这是记者在先前的中国人民志愿军部队中听到的广为流传的一首诗。”陈燕卫指着这份已经泛黄的《人民日报》说,陈伯坚在征得作者本人同意后,将“横渡鸭绿江”改为“跨过鸭绿江”,以表现志愿军的英雄气概;把“中华好儿女”改为“中国好儿女”,朗诵起来更加干脆利落。
陈伯坚的战地通讯见报后,立即得到国内广大读者的关注和共鸣,其中就包括时任文化部艺术局副局长的周巍峙。
原文化部艺术局副局长
半小时谱写经典旋律
在抗美援朝纪念馆,陈列着一张已经泛黄的信笺,正是《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的手稿。
抗美援朝纪念馆文物部的张静介绍,这件国家一级文物年代为1950年,长22.5厘米、宽17.8厘米,红格竖排,钢笔体书写,蓝黑色墨水,由志愿军战歌曲作者周巍峙捐赠。
在信件右下角有一行小字:“此歌写于1950年11月26日下午,田汉同志住处,在听会时写成。”原来,周巍峙时任文化部艺术局副局长,在看到《人民日报》刊发的那篇战地通讯后产生强烈的创作欲望。“这首诗读着读着,内心就燃起强烈的创作冲动,拿起一张草稿纸,用了半个小时就谱出了曲。”周巍峙在后来的回忆中这样写道。
看到周巍峙的谱曲后,时任中国音协主席吕骥建议,把诗中的“抗美援朝鲜”改为“抗美援朝”,把“打败美帝野心狼”改为“打败美国野心狼”,歌名也用《打败美国野心狼》。
1950年11月30日,《人民日报》公开发表了这首歌曲,但周巍峙总感觉歌名不够理想。恰在此时,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前身)旅大区(今大连)团委主办的《民主青年》杂志,以《中国人民志愿军部队战歌》为题,在12月1日出版的杂志上用显著位置刊登了这首诗。周巍峙知晓后非常高兴,连连称赞“战歌”一词恰到好处,与歌词的主题和歌曲的旋律非常贴切,于是将歌名更改为《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后经有关方面批准,此歌最终定名《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
从此,这首歌回荡在神州大地、朝鲜战场,人人传唱,经久不衰。2019年,此歌入选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优秀歌曲100首。
(摘自《辽宁日报》3.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