匹配视角下高等教育数字化能力内涵及其提升策略研究
2024-06-03丰慧陈静妍李明
丰慧 陈静妍 李明
摘要:数字化能力是高等教育数字化成功转型的先决条件。针对当前高等教育数字化能力的不足,文章从匹配视角,开展数字化能力内涵及其提升策略研究。首先,探索高等教育数字化能力的内涵,分析高等教育数字化能力的特点。其次,构建高等教育数字化能力的维度,并分析每一个维度的内容。第三,分析高等教育数字化能力匹配,提出匹配的度量指标。最后,提出高等教育数字化能力的提升策略。研究成果为提升高等教育数字化能力和推进数字化转型提供了参考。
关键词:高等教育;数字化能力;匹配;提升策略
中图分类号:G431文献标志码:A
0引言
数字经济发展是国家战略,它已成为新时期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目标。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推进教育数字化,這为我国高校教育指明了方向。《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明确指出,健全教育数字化标准规范体系,推进教育数字化进程[1]。王维军[2]指出数字化有助于教育高质量发展、引领教育现代化。如何实现数字化转型是高等教育领域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同时,高等教育数字化转型又是一项具有开创性和挑战性的工作[3]。文献[4]提出教育数字化探索和实践聚焦于中观层面和微观层面的要素,较少关注世界范围和我国高等教育数字化发展等宏观层面的要素。高等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先决条件是要拥有相匹配的数字化能力。数字化技术为高等教育提供新手段,它是当代科技和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近年来学界对高等教育数字化能力进行了一些探索。王文倩[5]指出高校教师数字化能力的发展受多因素影响,并探究了高校教师数字化能力的影响因素及其作用机制。Ottestad[6]指出目前数字化能力的定义过分强调技能的应用,未能考虑技术使用的不同社会文化背景。Falloon[7]提出应改变目前仅强调数字技能为重点的数字化能力,应该转向研究更广泛的数字化能力。归纳起来,传统高等教育数字化能力存在如下不足:一是将数字化能力与数字素养、IT能力、数字化转型、信息化能力、智能化能力等概念混为一谈,比如在数字化能力还不具备条件时,就开展数字化转型等;二是以人为主导的方式支撑高等教育核心业务(数据反哺高等教育业务)的能力明显不足,比如数据鸿沟问题突出、数据质量不高、协作能力弱,从而导致高等教育数字化转型的不成功。
综上所述,现有成果为本文开展高等教育数字化能力的深入研究提供有益的参考和指导。现有研究不足:一是现有研究聚焦于高等教育数字化转型研究,鲜有涉及高等教育数字化能力研究;二是现有研究尚未形成统一、系统的高等教育数字化能力内涵;三是尚未构建适宜的高等教育数字化能力维度。考虑到高等教育数字化能力是一个动态概念,并非一成不变,它随着高等教育目标以及环境的变化而变化。为此,本文从匹配视角,开展高等教育数字化内涵、维度等研究,在此基础上,提出高等教育数字化能力提升策略。
1高等教育数字化能力内涵的探究
数字化能力是在数字经济时代背景下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的核心能力,也是支撑高等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前提。下面通过分析数字化能力研究的主要观点,提出高等教育数字化能力的内涵。
1.1不同视角下数字化能力内涵总结
学界基于不同视角,开展数字化能力内涵的研究,这些视角包括资源基础观、能力因素观、组织能力观、能力结构观等。
(1)从资源基础观角度,Hatlevik等[8]认为数字化能力是指借助计算机应用知识对互联网或电子媒体蕴含的机会和潜在风险的认识,搜索、获取和处理信息的一种能力。Keller等[9]提出数字化能力是指企业利用数字化技术获取、分配、整合和重构资源的能力;刘志阳等[10]提出数字化能力是组织数字化转型的结果,包括数字技术应用,对技术、流程的数字化改造以及对数字资源的整合创新;Chen等[11]认为数字技术是改变企业发现社会机会和利用商业资源的方式,从根本上重塑了企业的创建和发展方式。
(2)从能力因素观角度,Janssen[12]提出数字化能力是指与各种目的(沟通、创造性表达、信息管理、个人发展等)、领域(日常生活、工作、隐私与安全、法律方面)和水平知识、技能和态度的集合所具备的一种能力,它必须具备12个要素。Lyytinen等[13]、侯光文等[14]认为数字化能力通过应用大数据、云网等数字技术,对企业产品研发过程及商务环境产生影响,从而提升运营效率,最终提高企业价值;Yoo等[15]认为数字化能力能有效地减少数据的不确定性及复杂性,通过将数据中的核心信息与生产内容之间有机结合,提升企业的效率;黄艳红[16]认为数字化能力是指在数字化环境中,个体运用数字技术、处理数字信息和应对数字化挑战的一种能力。
(3)从组织能力观角度,学者将数字化能力的界定从技术层面转到组织层面。李宇等[17]通过验证高管团队异质性对制造企业数字化能力的影响,探究同群效应下高管团队异质性、组织惯例更新对制造企业数字化能力生成的作用机制;龙璇等[18]认为尽管数字化能力是一个动态概念,处于不断丰富和拓展过程中,但其核心离不开“有效获取、处理、分析和应用数字化信息”;Nitsche等[19]指出数字能力是指数字素养和电子健康素养,其中,数字素养是指发现、理解和批判性地评估数字信息的能力;电子健康素养是指在电子媒体中搜索、发现、理解和批判性评估健康相关信息的能力。
(4)从能力结构观角度,Westerman等[20]从数字化条件出发,将数字化能力分解为信息技术开发、应用能力以及数据分析等能力;Annarell等[21]指出数字化能力是指感知机会和威胁、捕获和再配置数字资源的能力;胡凤等[22]认为数字技术能力总体包含制造企业生产能力和技术设备构建完备度能力;管运芳等[23]认为数字能力是指一种功能连接能力,它有助于快速地打通内部链路,增强企业与消费者和价值链的联系。
(5)从其他角度,Edus等[24]从资源基础观和动态能力观综合角度,认为数字化能力代表数字资源和技术创新的应用水平;Tindara等[25]认为数字化能力包含感知数字机会识别、捕获数据要素和整合数字资源等能力;Annarell等[21]认为数字化能力是赋能企业内外资源,它是一种动态能力;Duchek[26]指出在高度动荡和不确定时代,组织需要培养应变能力,使其能够有效地应对突发事件;汤睿等[27]认为在数字经济背景下,数字化能力是企业构建创新生态系统的关键能力。
综上所述,上述研究分别从资源基础观、能力因素观、组织能力观、能力结构观等视角,探讨数字化能力的内涵,给出不同视角下数字化能力的内涵。尽管不同视角下数字化能力内涵有所侧重,但是基本含义是相同的。
1.2高等教育数字化能力内涵讨论
高等教育数字化能力是以高等教育而非以一个企业(组织)为对象,因高等教育多样化、个性化、现代化和跨组织等特点,使得高等教育数字能力内涵有别于企业(组织),如匹配性、时代性、差异性。学界、政府和国际组织在高等教育数字化能力方面进行探索和阐释。杨宗凯[28]认为高等教育数字化涵盖宏观、中观、微观3个层面,提出“智能+教育”模式;石艳等[29]指出教育数字化能力包括认知培训、技术培训与数字伦理的能力;Pritika等[30]设计了一种DLS(Digital Literacy Scale),用于衡量学生的数字能力;Ng等[31]提出教师人工智能数字能力;Ng等[32]提出教育工作者应培养学生的数字能力,测量高等教育学院新生的数字能力;Phuapan等[33]认为数字能力定义是指个人在特定环境下必须具备的一套知识、技能和态度。在这种情况下,数字能力是指个人在使用数字技术时所拥有的一套技能、知识和态度。
根据上述研究成果,结合高等教育的特点,高等教育数字化能力内涵的本质应包括:一是要能迅速适应动态的环境变化;二是利用数字化技术,要能实现泛在感知、互联互通、智能分析、广泛应用的目的;三是要与高等教育目标相匹配;四是要能创新管理模式,显著解决高等教育中的突出问题。未来可以结合上述4个方面的本质,开展高等教育数字化能力内涵的研究。
2高等教育数字化能力维度构成
2.1数字化能力维度研究的总结
学术界对高等教育数字化能力维度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尚未形成成熟的论点。Ritter等[34]从数据获取、数据应用允许、数据分析方面界定组织数字化能力;吉峰等[35]指出企业数字化能力包括数字化基础、数据分析、数字化应用与数字化发展等能力;胡宇辰等[36]认为数字化能力包括数字基础设施、数字网络能力和数字分析等能力。其能力依托三部分:一是有形资源,包括数据、大数据技术与基础设施、其他基础资源;二是无形资源,包括数据驱动的文化、数据治理、组织学习;三是支撑资源,包括技术知识、技术管理知识、商业知识和相关资源[37]。侯光文等[14]认为数字化能力由数字化协同能力和数字化扩散能力构成,既体现在企业外部协同企业、供应商、组织等利益相关者,也体现在内部通过技术向外部扩散信息及新媒体的传播程度;Ritter等[34]则将企业数字化能力分为数据采集、接受许可、分析应用等层面的能力;Albanese等[38]则将数字化能力划分为产品、渠道、人群、过程、平台、经验这6个方面;林婷婷[39]則运用相关分析、回归分析等将数字化能力分为数字化基础、分析、应用以及发展能力,且认为数字化基础为最低阶能力,而数字化发展能力为最高阶。
根据上述研究成果,目前对高等教育数字化能力的维度研究尚不充分,未形成体系性的成果,高等教育数字化能力的维度不够明确。
2.2高等教育数字化能力维度的构建
高等教育的特点决定其数字化能力维度的需求。高等教育的复杂性、创造性等特点要求数字化能力维度必须具备高效性、实时性、可视性等,以满足高等教育的需要。参照文献[36]和[37],根据高等教育数字化能力的内涵和资源维度,从“泛在感知、互联互通、智能分析、广泛应用”4个方面,构建高等教育数字化能力的维度,它是一个4×3的矩阵(见表1)。
2.3高等教育数字化能力维度的内容
2.3.1高等教育数字基础设施能力——实现“泛在感知”的能力
数字基础设施能力是高等教育数字化进程的重要基石,它是衡量“泛在感知”实现程度的能力。
(1)有形资源。有形资源主要是指物理基础设施、设备的铺设能力,它涉及高等教育过程中基础设施和设备的规划、建设、升级和运维等,包括办公场所、通信网络、数据中心、实验室、生产线等各种物理设施和设备。
(2)无形资源。无形资源主要是指应用软件与算法的部署能力,它涉及高等教育过程中应用软件和算法的选择、配置和优化等能力。通过选择合适的高等教育、设计、分析软件与算法,从而优化高等教育流程,提高决策效率和准确性。
(3)支撑资源。支撑资源主要是指数据采集、加工与储存技术的应用能力,它要求高等教育人员运用基础设施、设备和技术工具,对高等教育过程中的数据(如教育行政主管部门、高等院校、老师、家长、学生等)进行挖掘、清洗、整合、建模、存储等,为决策和高等教育提供有力支持。
2.3.2高等教育数字网络能力——实现“互联互通”的能力
数字网络能力是衡量“互联互通”实现程度的能力,数据共享能力与跨组织协同能力是数字网络能力的核心。
(1)有形资源。有形资源主要是指网络安全设备与传输设施的铺设能力,它体现在网络安全设备和传输设施的规划、建设和运维等。通过部署防火墙、入侵检测系统、加密设备等网络安全设备,能有效地防止未经授权的访问和恶意攻击,保障数据的安全性。同时,确保路由器、交换机、有线和无线通信网络、光纤传输线路等传输设施的稳定运行,为数据的可靠传输提供物理基础。
(2)无形资源。无形资源主要是指数据共享与跨组织协同的能力,它是指利用数字化工具和平台,实现教育行政主管部门、高等院校、教师、家长、学生之间高效数据传递和协同工作的一种能力。这种能力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协同工作能力,它是指教育行政主管部门、高等院校、教师、家长、学生之间的协同工作能力;二是教育行政主管部门、高等院校、教师、家长、学生之间的数据共享,高等教育过程之间的数据共享,各专业之间的数据共享。
(3)支撑资源。支撑资源是指数据传输与隐私保护技术的应用能力,它要求具备相关的技术知识和技能,能够有效地应用加密技术、访问控制技术等,保护数据传输和存储的安全。随着高等教育中数据的海量增长,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的挑战也日益突出,应掌握数据安全手段并掌握法律法规和标准,以防止数据泄露和被攻击。
2.3.3高等教育数字分析能力——实现“智能分析”的能力
数字分析能力是衡量高等教育“智能分析”实现程度的能力。
(1)有形资源。有形资源是指数据质量的管理能力,它直接影响数据的准确性、可靠性和一致性,从而影响高等教育和决策的准确性和有效性。数据质量的管理能力包括数据清洗、数据验证、数据标准化等,它是判断数据优劣、划分数据重要度层级以及开展数据趋势预测的关键。
(2)无形资源。无形资源是指数据驱动的挖掘能力,它强调利用数据指导高等教育过程。通过数据分析、数据挖掘和模型预测等,掌握高等教育的实施情况和绩效,将数据转化为有价值的信息和洞察,从而做出更加明智的决策。
(3)支撑资源。支撑资源是指数据分析与可视化技术的应用能力,它要求运用统计学、数学和机器学习方法与工具等,提取隐藏在大量数据中的有用信息,并对数据进行处理、分析和呈现。在高等教育各环节中,通过可视化技术,将复杂的数据转化为直观、易懂的图表和图像,以便能够更好地理解数据,发现问题并制定相应的解决方案,推动高等教育的高效运作。
2.3.4高等教育数字应用能力——实现“广泛应用”的能力
数字应用能力是衡量高等教育“广泛应用”实现程度的能力。
(1)有形资源。有形资源是指高等教育过程和人员控制的能力,借助计算机视觉、激光雷达、距离测量、惯性测量、角度测量、温度测量、应力应变测量等传感设备,运用群体智能、强化学习等算法,通过边缘设备或云平台对高等教育和人員控制提供引导支撑,优化高等教育方式,预防风险、确保质量、节约成本、提高效率。
(2)无形资源。无形资源是指高等教育多目标的协同与执行能力,它涉及团队、教师、家长、学生等资源的合理调配以及对高等教育目标的平衡控制。通过选用合理的算法对资源进行优化配置,充分利用数字化手段实现多目标的协同管理与控制。
(3)支撑资源。支撑资源是指高等教育高效作业的技术能力,面向教学一线、人力资源等不同应用管理场景,构建知识库,基于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开发各种主题的中间件及模型,为高等教育数字应用提供算法与可视化支撑能力。
3高等教育数字化能力匹配度研究
3.1高等教育数字化能力与高等教育战略匹配框架
现有研究致力于解决“数字化能力来自何处”的问题,但缺乏“数据资源是如何形成数字化能力的”这一问题的探讨[40-41]。同时,现有研究没有针对高等教育战略与资源的匹配,就数字化能力如何支撑战略展开研究[42]。但这一研究未能进一步深入探究“数据资源→数字化能力→高等教育战略”之间的匹配问题[40,43]。王敬红等[44]综观高等教育资源配置模式与绩效研究的既有成果,要么集中于资源配置模式的探讨,要么侧重于绩效的研究,但普遍缺乏两者之间内在作用机理、规则过程观察以及相应的实证分析等方面的研究,研究视角还比较单一。为此,未来可以从高等教育战略角度,探究数据资源如何形成高等教育数字化能力,主要研究内容:一是根据文献[45],探讨高等教育战略意图和面向高等教育的战略匹配框架,探讨高等教育性能聚焦,包括地理位置聚焦、行业聚焦、过程需求聚焦、战略竞争重点;二是探讨高等教育数字化能力与性能聚焦之间的匹配机理,即数字化能力如何满足高等教育战略竞争重点;三是探究高等教育资源配置与绩效之间的作用机理。参考Maylor等[45]的研究成果,结合面向高等教育运营的“多样化、个性化、现代化”特点,构建高等教育数字化能力与战略匹配框架(见图1)。
根据图1,高等教育数字化能力与高等教育性能聚焦匹配只是其中的一种,除此之外,还包括其他(比如资源、组织能力等)与高等教育性能聚焦之间的匹配。
3.2高等教育数字化能力与高等教育战略匹配度量
关于如何度量高等教育数字化能力的匹配程度,Vickery等[46-47]采用生产能力指数加以衡量;丰慧[48]采用多项目调度能力指数衡量匹配程度。该值的大小反映调度性能与多项目调度性能聚焦之间的一致程度,它将多项目调度在各性能聚焦指标上的调度性能转化为调度性能与性能正理想值(即理论上可能的性能最优值)的相对接近度,从而实现各指标量纲的统一;张培等[49]认为匹配度是指业务数据化程度、数据可获得性和数据准确性高低与数字技术应用场景之间的紧密程度。高等教育数字化能力与高等教育目标之间匹配度的判断见图2。
根据图2,高等教育数字化能力与高等教育目标之间匹配度的判断如下:
(1)匹配程度的判断。如果高等教育数字化能力指数(RAD)高,则意味着匹配程度高;如果高等教育数字化能力指数(RAD)低,则意味着匹配程度低。
(2)匹配合格性判断。根据高等教育目标,可以设置高等教育数字化能力指数合格标准,即当RAD≥RADb时,表明可使高等教育数字化能力维持现状;当RAD 综上所述,有关企业战略匹配研究主要集中在制造企业战略匹配、企业项目组合与战略匹配、企业项目集与战略匹配等方面的研究,尚未见到高等教育数字化能力匹配方面的研究。从匹配定量研究角度,现有匹配定量研究主要是针对“匹配”和“不匹配”(即0~1)或离散型的匹配而展开的,较少考虑匹配程度连续性这一特点,即匹配程度。 4数字化能力提升策略 高等教育数字化能力建设是一个复杂的动态系统工程,它涉及国家和地区的高等教育整体发展程度,社会对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的认识与支持,大学对教学的定位及组织管理模式,教师自身的数字化能力基础与内在动机。 4.1以高等教育发展战略指导高等教育数字化能力建设 首先,以市场、家长、学生的需求为导向,通过数字技术,汇聚高品质的数据资源,提供多样化的解决方案,引领市场、家长、学生需求,培育高等教育新兴产业,提升市场的快速响应能力,增强高等教育的可持续竞争力。其次,通过培育高等教育数字化产业,整合优势技术与资源,提升数字化服务能力,打造高等教育新增长路径。再次,进一步深化数字技术的应用成果,提升数字化综合效益,加强数字技术在高等教育中的应用,打造“智慧教育”。最后,通过构建先进、可靠的数字化能力维度和基础架构,支撑高等教育整体数字化能力的建设和业务开展。 4.2加强高等教育数字化能力建设的顶层设计 高等教育数字化能力建设顶层设计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高等教育数字化能力建设体系的设计,包括高等教育数字化能力顶层设计目标、原则、范围和水平,组织架构与业务域,发展目标、总体定位、总体需求、总体功能,总体层级与总体方案,软件与硬件,重点工程,总体策略、突破点、建设路径,实施安排、组织管理、保障措施,顶层实施效果等设计与成果;二是高等教育数字化能力建设内容的设计,包括数字化能力建设标准、基本技术要求、通用软件产品、通用硬件产品、数字化能力建设项目采购体系、建设管理体系、运维管理体系、资源共享服务管理、规章制度等设计与成果。 4.3夯实高等教育信息化能力建设的基础 信息化的本质是高等教育业务数据化,它是高等教育数字化的基础。针对当前高等教育领域信息化能力不足的问题,在建设数字化能力的同时,要夯实高等教育信息细化能力的基础。一是要采用IT等技术,实现数据共享,解决高等教育领域数据鸿沟问题,包括数据可采集性和数据可交换性两个方面;二是要采用BIM等技术,构建高等教育信息化平台,实现高等教育各方之间的协作,解决各方在空间上的交流问题;三是在制度和技术两个层面,采用相应的技术,采集高等教育的数據,解决高等教育数据资源的建设问题。 4.4构建高等教育数字化能力建设的路径 高等教育数字化能力建设涉及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和有关部门、高等院校、教师、家长、学生、社会、非政府组织等。高等教育数字化能力建设必须满足数据共享和各方协作两个方面,为此,需要建立高等教育数字化能力建设的路径。首先,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应该是数字化能力建设的牵头者,其职能是制定规划、负责顶层设计、制定标准(业务标准、数字化标准、技术标准和管理标准)等;其次,高等院校应根据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制定的框架,负责数字化能力的具体建设任务,其职责是除了负责本校数字化能力建设工作,还要负责教师、学生、家长、社会、中介组织等数字化能力的建设。 4.5构建高等教育数字化能力建设的保障体系 高等教育数字化能力建设涉及方方面面,并且是一项日常性的长期任务。为此,需要从组织、技术、资金等层面,构建数字化能力建设保障体系。一是要树立“一把手工程”的理念。教育行政主管部门以及各高等院校要由主要领导亲自负责数字化能力建设工作,负责数字化能力建设中的重大决策,这将关系到数字化能力建设的成败。二是要成立数字化中心,负责数字化能力建设的组织与管理工作,包括数字化能力建设规划、方案编制,数字化能力建设指导、考核、评估等工作。三是要用充足的资源,包括人、资金、技术等。 5结语 (1)数字化能力是高等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先决条件,它是高等教育数字化转型研究中一个新兴的基础性领域,数字化转型的研究离不开数字化能力。从整体上分析,高等教育数字化能力研究滞后于制造业等领域,目前基本处于萌芽期。高等教育只有具备一定的数字化能力,方能实施数字化转型,如果没有足够的数字化能力,高等教育数字化转型将遇到各种难以克服的困难,甚至导致数字化转型的失败。为此,要加强高等教育数字化能力方面的研究,完善高等教育数字化能力的理论体系,从而为高等教育数字化能力建设提供理论基础。 (2)高等教育数字化能力建设是一个动态的系统工程,其本质是数字化能力要与高等教育目标相匹配。一是无论从投入、具备条件还是效果角度出发,数字化能力并非越高越好,它与高等教育目标之间的匹配度满足要求即可,即根据高等教育数字化转型的要求,确定数字化能力水平;二是在既定的高等教育战略目标前提下,随着环境和条件的变化,高等教育数字化能力也在变化,为此,需要从动态视角,实现两者之间的匹配;三是高等教育数字化能力涉及方方面面,包括环境、组织和个体等层面,其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 (3)现有数字化能力维度——已有的3×3矩阵不能适用高等教育数字化能力衡量的需要,需要构建4×3的矩阵,以作为高等教育数字化能力维度。其中,数字化能力维度包括数字基础能力、数字网络能力、数字分析能力、数字化应用能力,资源维度包括有形资源、无形资源和人力资源。 下一步研究方向为数字化技术与教学业务之间的深度融合机制、数字化能力支撑数字化转型路径。 参考文献 [1]吴砥.构建教育数字化转型新格局[N].中国教育报,2022-12-28(4). [2]王维军.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推进高等教育数字化转型:愿景、维度与策略[J].高等理科教育,2024(1):9-17. [3]周全.数字化转型赋能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路径研究:以国家级信息化教学实验区为例[J].中国电化教育,2022(11):53-60. [4]世界慕课与在线教育联盟秘书处.世界高等教育数字化发展指数(2023):无限的可能:世界高等教育数字化发展报告(2023)节选四[J].中国高等教育,2024(1):48-70. [5]王文倩.高校教师数字化能力影响因素及提升策略研究[D].青岛:青岛大学,2022. [6]OTTESTAD G K M G. Professional digital competence in teacher education[J]. Nordic Journal of Digital Literacy, 2014(9):243-249. [7]FALLOON G. From digital literacy to digital competence: the teacher digital competency (TDC)framework[J]. Educational Technology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2020(5):2449-2472. [8]HATLEVIK O E, CHRISTOPHERSEN K. Digital competence at the beginning of upper secondary school: identifying factors explaining digital inclusion[J]. Computers & Education, 2013(63): 240-247. [9]KELLER R, OLLIG P, RVEKAMP P. Pathways to developing digital capabilities within entrepreneurial initiatives in pre-digital organizations[J]. Business and Information Systems Engineering, 2022(1): 33-46. [10]刘志阳,庄欣荷.组织理念混合性对社会企业使命偏离的影响:基于阴阳平衡观的视角[J].管理工程学报,2022(5):35-48. [11]CHEN M, PU X, ZHANG M, et al. Data analytics capability and servitization: the moderated mediation role of bricolage and innovation orientation[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Operations and Production Management, 2022(4): 440-470. [12]JANSSEN J S S F. Experts views on digital competence: commonalities and diferences[J].Computers & Education, 2013(68):473-481. [13]LYYTINEN K, YOO Y, BOLAND R J Jr. Digital product innovation within four classes of innovation networks[J].Information Systems Journal,2016(1):47-75. [14]侯光文,刘青青.网络权力与创新绩效:基于企业数字化能力视角[J].科学学研究,2022(6):1143-1152. [15]YOO Y, LYYTINEN K, RICHARD J, et al.The next wave of digital innovation: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a report on the research workshop digital challenges in innovation research[J]. Social Science Research Network,2010(10):210-219. [16]黄艳红.数字化背景下“双高”院校“双师型”教师素质提升路径研究[J]. 现代职业教育,2022(34):102-105. [17]李宇,王婷婷.制造企业数字化能力生成的高管团队影响机制与同群效应[J].中国软科学,2024(2):178-189. [18]龙璇,刘萍男,陈姣.数字經济时代财经商贸类高职学生数字化能力培养路径探究[J].职业技术,2024(2):84-91. [19]NITSCHE J, BUSSE T S, EHLERS J P. Teaching digital medicine in a virtual classroom: impacts on student mindset and competencies[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Research and Public Health, 2023(3): 2029. [20]WESTERMAN D, SPENCE P R, VAN DER HEIDE B. A social network as information: the effect of system generated reports of connectedness on credibility on Twitter[J]. 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 2012(1): 199-206. [21]ANNARELL A, BATTISTELL C, NONIN F, et al. Literature review on digitalization capabilities: cocitation analysis of antecedents, conceptualization and consequences[J]. Technological forecasting & social change, 2021(166):120635. [22]胡凤,李漫青,宾宁.企业数字化能力影响因素分析:以广东省制造业为例[J].中国商论,2024(1):57-60. [23]管运芳,唐震,田鸣,等.数字能力对公司创业的影响研究:竞争强度的调节效应[J].技术经济,2022(6):95-106. [24]EDUS A, AGOYI M, AGOZIE D Q. Integrating digital innovation capabilities towards value creation: a conceptual view[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telligent Information Technologies,2020(4):137-145. [25]TINDARA A, ANNA C, BARBARA A. From knowledge ecosystems to capabilities ecosystems: when open innovation digital platforms lead to value co-creation[J]. Journal of the Knowledge Economy,2021(32):1-15. [26]DUCHEK S. Organizational resilience: a capability-based conceptualization[J].Business Research,2020(1): 215-246. [27]汤睿,林春培,李京,等.基于资源编排的企业数字化能力与创新生态系统构建[J/OL].科技进步与对策,1-12[2023-11-28].http://kns.cnki.net/kcms/detail/42.1224.G3.20231207.0948.004.html. [28]杨宗凯.高等教育数字化发展:内涵、阶段与实施路径[J].中国高等教育,2023(2):16-20. [29]石艳,崔蓓.教育数字化转型背景下的教师专业能力结构重塑[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5):55-66. [30]PRITIKA R, BIBHYA S, KAYLASH C.Measuring the digital competency of freshmen at a higher education institute[J].Association for Information Systems,2023(5):55-66. [31]NG D T K, LEUNG J K L, SU J H, et al. Teachers AI digital competencies and twenty-first century skills in the post-pandemic world[J]. Educational Technology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ETR & D, 2023(1): 137-161. [32]NG D T K, LEE M, TAN R J Y, et al. A review of AI teaching and learning from 2000 to 2020[J]. Education 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ies, 2023(7): 8445-8501. [33]PHUAPAN P, VIRIYAVEJAKUL C, PIMDEE P. An analysis of digital literacy skills among Thai university seniors[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merging Technologies in Learning (IJET), 2016(3): 24. [34]RITTER T, PEDERSEN C L. Digitization capability and the digitalization of business models in business-to-business firms: past, present, and future[J].Industrial Marketing Management, 2020(86): 180-190. [35]吉峰,賈学迪,林婷婷.制造企业数字化能力的概念及其结构维度:基于扎根理论的探索性研究[J].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5):151-166. [36]胡宇辰,胡勇浩,李劼.企业数字化能力:研究述评与展望[J].外国经济与管理,2023(12):34-51. [37]郑力源,周海炜.企业大数据能力:研究综述与未来展望[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9(15):153-160. [38]ALBANESE J, MANNING B. Revive: how to transform traditional businesses into digital leaders[M]. Brealey: FT Press, 2015. [39]林婷婷.供应链双元性视角下数字化能力对企业绩效的影响机理研究[D].徐州:中国矿业大学,2021. [40]MIKALEF P, PAPPAS I O, KROGSTIE J, et al. Big data analytics capabilities: a systematic literature review and research agenda[J].Information Systems and e-Business Management,2017(2):1-32. [41]AKTER S, WAMBA S F. Big data analytics in E-commerce: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agenda for future research[J]. Electronic Markets,2016(2):173-194. [42]YEOW A, SOH C, HANSEN R.Aligning with new digital strategy: a dynamic capabilities approach[J].Journal of Strategic Information Systems,2018(1):43-58. [43]BRAGANZA A, BROOKS L, NEPELSKI D, et al. Resource management in big data initiatives: processes and dynamic capabilities[J]. Journal of Business Research, 2017(70): 328-337. [44]王敬红,李文长.高等教育资源配置模式与绩效研究述评[J].高等教育管理,2011(3):86-92. [45]MAYLOR H, TURNER N, MURRAY-WEBSTER R. “It worked for manufacturing…!”[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ject Management, 2015(1): 103-115. [46]VICKERY S K. A theory of production competence revisited[J]. Decision Sciences, 1991(3): 635-643. [47]VICKERY S K, DROGE C, MARKLAND R E. Production competence and business strategy: do they affect business performance?[J]. Decision Sciences, 1993(2): 435-456. [48]丰慧.项目型企业多项目调度与运营战略匹配的影响机理及改善对策研究[D].南京:河海大学,2022. [49]张培,董珂隽.制造企业数据赋能实现机理研究:关键要素和作用机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23(8):95-111. (编辑编辑李春燕) Research on the connotation and enhancement strategies of digital competence in higher educ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matching Feng Hui1, Chen Jingyan2, Li Ming2 (1.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Nanji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Nanjing 211167, China;2.Business School, Hohai University, Nanjing 211100, China) Abstract: Digital capability is a prerequisite for the successful digital transform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 In response to the current shortcomings of digital capabilities in higher education, this article conducts research on the connotation and improvement strategies of digital capabilities from a matching perspective. Firstly, explore the connotation of digital capabilities in higher education and analyz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digital capabilities in higher education. Secondly, construct dimensions of digital capabilities in higher education and analyze the content of each dimension. Thirdly, analyze the matching of digital capabilities in higher education and propose measurement indicators for the matching. Finally, propose strategies to enhance the digital capabilities of higher education. The research results provide reference for enhancing the digital capabilities of higher education and promoting digital transformation. Key words: higher education; digital capability; matching; enhancement strategy 基金項目:江苏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项目名称:“双碳”目标下数字赋能江苏水生态协同治理路径与机制研究;项目编号:23GLD006。住房和城乡建设部2018年科学技术项目;项目名称:城乡建设工程智慧管理平台研发及应用;项目编号:2018-K8-23。 作者简介:丰慧(1989—),女,讲师,博士;研究方向:项目型企业管理,数字化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