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传承与激发:论新时代艺术教育的双向延展美育价值

2024-06-01郭昕

画刊 2024年1期
关键词:美育意见时代

2023年12月,教育部发布了《关于全面实施学校美育浸润行动的通知》(以下简称《浸润行动通知》),这是继2020年10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学校美育意见》)后,指导和落实学校美育工作开展的又一重磅文件。《浸润行动通知》强调,应“充分发挥艺术课程在学校美育中的主渠道作用”,这与《学校美育意见》中提出的“学校美育课程以艺术课程为主体”完全一致:艺术教育应担负美育使命,这已是共识。在这样的时代语境中,艺术教育在教育理念、教学目标、课程设置、评价标准等方面有了全方位的转向,使之与过去要么被忽视,要么强调技术性、专业化的艺术教育产生了质的裂变。这些变化在近两年的学界已有较为充分的探讨,但有两个重要问题的底层逻辑梳理得还不够充分,意义不清、路径不明,导致在实践中容易流于表面,影响了艺术教育部分美育价值的实现。这两个问题,一是艺术教育对中华优秀文化的传承,二是艺术教育对创新创造意识的激发。此两者,应当下时代需求而起,一者回溯过去,一者着眼未来,故引出对新时代艺术教育双向延展的美育价值思考。

一、 艺术教育的显性价值:文化自信——在传统文化传承中培育接班人

文化自信是一个重要的时代命题。一个民族的复兴不仅需要强大的物质力量,也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在中华民族的文化发展史上,有过百家争鸣的绚烂、汉唐气象的盛大、宋明风韵的雅致,但也曾经历过民族蒙辱、文明蒙尘的近代。到了现当代,面对国际文化交流的风起云涌,西方意识形态不断通过各种途径持续渗透,好莱坞的电影、日本的漫画、韩国的综艺都曾疯狂涌入。而今伴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信息传播的媒介迅速经历了三次迭代,从纸媒广电到网络新媒体再到短视频自媒体,文化传播变得更加便捷自由。堵和防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唯有增强文化主体意识、坚定文化自信,才能在漫天纷繁的信息中维护民族文化尊严与信心,提升文化向心力和凝聚力,民族复兴才能有取之不竭的精神源泉。

我们的教育要培养文化自信的共产主义接班人。在《学校美育意见》工作原则第一条“坚持正确方向”中,明确写道:强化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国家观、文化观……增强文化自信。艺术教育以其可观可感的具身性成为培养学生文化自信的有效路径。因此不管是针对中小学艺术教育的2022版的《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新课标》),还是面向高校艺术教育的《教育部关于切实加强新时代高等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高校美育意见》)中,都有相应指导性意见,即在艺术学习中,应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主体,通过理解中华民族艺术精髓,增强文化主体意识,增强中华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强化文化担当。

厘清了文化自信的时代背景和艺术教育对培养文化自信的价值后,落实到具体教学的路径就相对清晰了。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主要选择能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经典艺术,在今年9月即将面世的新版美术教材上,已能非常清晰地体现出这种内容安排的导向性。在教学过程中,不能仅停留在“技”的层面,要透过“技”理解“道”,抵达文化理解的深度。也就是说,学习传统艺术不能只训练技术,更要讲清楚其背后的审美特质,再进一步深挖审美背后的文学、美学、哲学渊源,最后回溯中华民族的民族性格、生活方式、生产方式等。让学生充分理解一定的艺术形式产生于一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从而在学习和体验艺术之美时真正理解中华艺术之根、认同民族文化之魂。

二、艺术教育的隐性价值:科技自立——在艺术创作中激发涵养建设者

科技自立,是另一个时代命题。党的二十大提出要“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以科技自立为战略支撑是我国成为创新型国家和科技强国的必由之路。我国经济发展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不管是传统产业的升级还是新一轮科技革命的发展,都需要关键技术和前沿技术的突破。但在国际环境日趋复杂的今天,要解决关键核心技术领域的“卡脖子”问题,不能仅依靠开放合作,还应实现科技自立自强。

科技自立需具備一种自主创新精神。问题的根源依然回到了“人”身上,我们要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创造能力的社会主义建设者。数千年的农耕生产方式,形成了中华民族踏实有余而创新不足的民族性格;现代教育的规模化教学与标准化评价也很难对人的创新性创造力产生激励。但艺术的审美和创作都需要开启想象力、激发创造性,因此《新课标》的课程性质中明确界定:艺术课程是培养想象力和创新思维的重要课程。诸多研究和事实显示,那些创新创造能力很强的人绝大多数都深深地受到了艺术的影响,人类科学漫长历史中的一次次重大发现和一大批伟大科学家的科学创造史无不充分证明了这一点。诺贝尔奖得主、物理学家李政道博士说过:“科学与艺术是不可分割的,就像一枚硬币的两面,它们共同的基础是人类的创造力,它们追求的目标都是真理的普遍性。”美国学者伯恩斯坦在完成了一项对150篇科学家传记文章的研究工作之后得出的结论是:“几乎所有伟大的科学家和发明家同时也是艺术家、诗人、音乐家和作家。”喜爱音乐的伟大科学家爱因斯坦说:“我首先是从直觉发现光学中的运动的,而音乐又是产生这种直觉的推动力……音乐的感觉给我带来了新的发现 。”别林斯基说:人们认识世界通过两种途径,一是科学的,一是艺术的。可见艺术教育是启迪人类智慧的钥匙,是培养创新创造能力的关键。

正因为艺术教育是人类创新创造意识发挥得最为充分的领域,是开发和培养创新创造能力的最佳教育形态;因此《学校美育意见》的开篇就提出,美育“是丰富想象力和培养创新意识的教育”,能“激发创新创造活力”。而《浸润行动通知》在指导思想中也指出艺术教育具有“激发创新创造活力的功能”。《高校美育意见》在高校美育工作的重点任务阐述第一点“强化普及艺术教育”中也明确指出:以创新能力培育为重点。

明确了通过艺术教育培养创新创造力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后,艺术教育应该如何开展?在非专业的艺术教育中,远离模仿为主的教学方式和以“像不像”为唯一评判标准的陈规;在审美感知与艺术表现中激发联想与想象;在创意实践时,通过项目制学习、情景式教学等方式,让学生在真实情境中创造性地解决复杂问题、形成创新意识等,都是可以探索的方式。

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深扎于土的根基,而创新创造能力则是拥抱苍穹的嫩芽。艺术教育一方面以传统艺术为载体,传承中华优秀文化,培养具有文化自信的共产主义接班人;一方面以艺术创作为途径,激发创新意识,涵养具有创造性的社会主义建设者,为科技自立提供创造力支持。诚然,今天的艺术教育还面临艺术的变革、教育技术的发展、资源的不均衡等各种问题,但双向延展的育人功能,是艺术教育在新时代不可忽视的美育价值。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关于全面实施学校美育浸润行动的通知》[EB/OL].(2023-12-22) http://www.moe.gov.cn/srcsite/ A17/moe_794/moe_628/202401/t20240102_1097467. html。

[2]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EB/OL].(2020-10-15) https://www.gov.cn/zhengce/2020-10/15/ content_5551609.htm。

[3]孔新苗《论为美育的艺术教育》,《美育学刊》,2022年第4期。

[4]周袁宏《習近平关于文化自信重要论述的现实背景、核心要义和时代价值》,《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23年第7期。

[5]《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22年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年。

[6] 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切实加强新时代高等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EB/OL].(2019-04-02) http://www. moe.gov.cn/srcsite/A17/moe_794/moe_624/201904/ t20190411_377523.html。

注:郭昕,四川美术学院艺术教育学院院长、教授。

责任编辑:孟 尧 姜 姝

猜你喜欢

美育意见时代
让美育引领幸福生活
评“小创”,送好礼
没有反对意见
评“小创”,送好礼
美育史料·1902年刘焜与“美育”
美育最忌急功近利
e时代
e时代
美育教师
e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