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关于国家治理现代化重要论述的三维分析
2024-06-01李君龙
李君龙
(上海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上海 200240)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将推进“基本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为未来五年的主要目标任务。习近平总书记系统论述了“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目标,科学回答了应该“坚持和巩固什么、完善和发展什么”[1]78的重要问题。深入剖析这一重要论述背后的生成逻辑、核心要义和价值意蕴,是正确认识和把握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应有之义。
一、习近平关于国家治理现代化重要论述的生成逻辑
习近平关于国家治理现代化重要论述的生成逻辑可从理论源头、历史依据及现实基础进行探析。
(一)理论逻辑:滥觞于马克思主义国家治理思想
第一,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规定了无产阶级政党在社会主义国家治理中具有政治核心地位。一是无产阶级专政理论。“共产党人不屑于隐瞒自己的观点和意图,他们公开宣布:他们的目的只有用暴力推翻全部现存的社会制度才能达到。”[2]307在获得统治地位之后,要继续坚持“专政”以维护政权的稳定性,兼顾“阶级的专政与民主”。二是无产阶级的领导权理论。在马克思看来,只有无产阶级政党才能肩负推翻资本主义和实现共产主义之伟大使命的资格,《共产党宣言》从实践和理论两个方面论证了共产党人所具有其他政党无法比拟的优越性[2]285,决定了共产党人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领导核心。三是党的建设理论。列宁十分重视党的建设,认为要在斗争之中锻造党,重视考察和影响群众情绪,确保党在国家中得到人民的信赖,明确指出了党的建设对于国家治理的重要性。
第二,马克思主义历史主体理论指明了国家治理要始终坚持人民的主体地位。马克思提出了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发展的主体,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和《法兰西内战》中蕴含着人民群众是国家治理主体的哲思。一是人民群众是国家治理存在的前提。马克思提出人民群众才是国家治理的主体,认为人民群众是国家的前提,是“真正活动着的”。二是人民群众作为国家治理主体是社会主义国家的特征和要求。马克思认为巴黎公社最伟大之处就是公社在本质上属于人民,在实际中也是由人民掌握权力[3]。三是人的全面发展理论。马克思认为在巴黎公社中将国家政权回归人民,并且组成新的力量来消灭和替代剥削力量,才是“人民群众获得社会解放的政治形式”[4],指明了人民群众作为国家治理主体是实现全面发展的题中之义。
第三,马克思主义社会结构理论为推进国家各领域治理提供了思想指引。马克思恩格斯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阐释了社会发展就是社会结构各要素之间矛盾运动的必然结果。一方面,生产力是国家治理的核心问题。当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就会与其一直运动的生产关系发生矛盾,进而“全部庞大的上层建筑也或慢或快地发生变革”[5],国家治理就是治理生产关系使之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治理上层建筑以推动经济基础发展。另一方面,系统性是国家治理的重要原则。马克思主义社会结构理论反对将社会体系中的各个环节割裂,坚持以系统性分析社会结构,推进国家治理更要坚持系统思维,统筹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及生态文明建设,这是马克思主义社会结构理论在国家治理中的具体应用[6]。
(二)历史逻辑:发轫于党对国家治理的探索脉络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治理体系经历了不同的历史阶段: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是党推进国家治理的局部探索阶段。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局部执政历程中为国家治理积累了宝贵经验。建立工农兵代表大会制度,并通过《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奠定基础;延安时期,党提出了“三三制”的组织原则和保障措施,并颁布最高施政纲领来统领各方面建设。毛泽东创造性地提出土地问题是中国革命的中心问题,中央苏区通过土地分配,破除了千年来的封建土地所有制,维护了政权稳固。毛泽东多次论述了新中国的“国体”和“政体”问题,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中明确规定了新中国的国体和政体,是对国家治理探索的重要突破。
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时期是党推进国家治理的起步建构阶段。一方面是制度构建。1954年9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明确规定了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性质,确立了我国根本政治制度、 基本政治制度等制度体系。另一方面是正确认识国家治理中各种关系和矛盾。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和《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两文中提出了大量事关国家治理的论断,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及党的建设等重要领域,为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国家治理提供了宝贵的思想指导。
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是党推进国家治理完善发展阶段。这一时期是党探索和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起步时期,并对过去30年形成的国家治理体系框架进行改革和调整。一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探索。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推进社会主义政治体制改革,完善社会主义基本政治制度;推动党和国家机构改革,优化党和国家领导制度。二是对中国式现代化的探索。党制定了实现“四个现代化“三步走”的发展战略,通过对内改革和对外开放,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逐步推进。三是对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的探索。这一时期强调党要增强以运用国家制度和法治来治理国家的能力和水平,为国家治理提供坚实的政治保证。
(三)现实逻辑:肇始于深化改革开放的根本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时代改革开放有许多新的内涵和特点,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制度建设分量更重”[1]74,要坚持深化改革开放,把新时代改革开放向前推进,就要坚持好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这个根本要求[1]85。
第一,从国际来看,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是应对世界大变局下国家间竞争的重要因素。凡将立国,制度不可不察也。制度优势是一个国家的最大优势,制度竞争是国家间最根本的竞争,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是我国面对严峻外部环境的底气。首先,政治制度竞争是国家间竞争的保障,要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三者有机统一,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道路,为国家间竞争加强政治保障。其次,经济制度竞争是国家间竞争的核心,要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以现代化的经济制度和治理体系为国家间竞争夯实经济基础。最后,文化制度竞争是国家间竞争的支撑,占据文化发展的制高点,代表着掌握国际竞争的主动权,以社会主义文化制度的繁荣和发展,为国家间竞争增添文化力量。
第二,从国内来看,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是增强改革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的关键环节。当“改革更多面对的是深层次体制机制问题,对改革顶层设计的要求更高,对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要求更强。”[1]74制度的成熟和完善将为深化改革提供重要保障,必须将推动国家治理现代化作为深化改革的关键环节。一方面,这是由我国现代化的特点决定的。与西方“串联式”现代化不同,我国“并联式”的现代化特点,致使制度更新与完善需求更大,需要进一步对制度进行深化改革。另一方面,这是由制度问题的特性决定的。改革是对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对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长期性的制度进行改革,必须以国家治理的现代化来推动改革真正达到全面深入、协同配合的效果。
二、习近平关于国家治理现代化重要论述的核心要义
习近平关于国家治理现代化重要论述,深刻阐释了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内涵要素、方向道路、主体结构及集中部署,是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思想遵循。
(一)内涵要素:体系与能力现代化相辅相成
关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内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国家治理体系是在党领导下管理国家的制度体系,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和党的建设等各领域体制机制、法律法规安排,也就是一整套紧密相连、相互协调的国家制度”“国家治理能力则是运用国家制度管理社会各方面事务的能力,包括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等各个方面。”[7]179
习近平总书记认为,国家治理体系和能力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理顺“体系”和“能力”之间的逻辑关系,对于系统认识我国国家治理体系与能力有着重要意义,也利于提高在实践中更好地运用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实效的能力。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一个有机统一的系统工程,这就意味着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两者是相辅相成关系,没有制度,治理就无从依据;没有治理,制度也丧失意义。在实践中坚持将构建制度体系与加强治理相结合,是提高我国各领域治理能力的重点,是推动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的应有之义。
(二)方向道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国家治理体系的选择应该以自身实际情况为准,中国所选择的国家治理体系发源于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进行奋斗的历史中,植根于党和人民创造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中,更要始终沿着这一正确的方向道路前进。
在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方向道路之上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这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国家治理一切工作和活动都依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展开”[1]3, 这是对国家治理方向道路的重要论断,是基于过去历史经验的总结,是对社会主义制度发展规律的把握,更为未来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提供了重要的思想遵循。习近平总书记认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绝不是西方化、资本主义化”[8]8,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不能照搬照抄,否则制度的“飞来石”就会成为“索命刀”。
(三)主体结构:多元治理主体协同合力
习近平总书记认为,我国国家制度和治理体系具有“全国一盘棋,调动各方面积极性,集中力量办大事”[1]5的显著优势,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就是充分发挥党、人民、政府、社会组织等各类主体在国家治理中的作用,实现多元治理主体协同合力,推动国家治理更加科学高效。
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要理解我国国家治理体系是如何发挥多元主体协同合力主体优势的。首先,党是国家治理的领导主体。党在国家治理中起着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作用,只有坚持党的领导,才能发挥多元治理主体的协同效用。其次,人民是国家治理的根本主体。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确保人民依法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1]8,这是在国家治理现代化中坚持人民至上的现实具象。再次,政府是国家治理的执行主体。我国国家治理并非党将决策传递给人民执行,而是通过政府作为“中间者”来具体实施政策执行。最后,社会组织是国家治理的重要主体。它们形式灵活、扎根民众,在国家治理中起着重要作用,更是国家治理充满活力的表现。
(四)集中部署: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过去10年“新一轮党和国家机构改革全面完成”[7]8。党的二十届二中全会审议通过了《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方案》,更是拉开了新时代又一轮机构改革的大幕。习近平总书记认为:“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是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重要举措,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集中部署”[9]。
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就要坚持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习近平总书记认为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一是加大统的力度,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为总牵头,合理划分不同职责分工,抓好第一责任人。二是坚持稳的基调,又一轮改革涉及的利益范围更广、利益藩篱更深,要坚持稳中求进,谋定而后动。三是做好人的工作,引导党员干部正确对待改革后的利益格局调整,提高改革积极性。四是执行严的纪律,在改革中要严格执行党的决定,禁止私下搞变通,对违规违纪行为要加强追责。五是于法有据,依法治国是党治国理政的重要原则,也是推进国家治理的重要轨道。
三、习近平关于国家治理现代化重要论述的价值意蕴
习近平关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论述,将国家治理引入现代化的范畴,深化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认识,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国家治理思想的重要飞跃,为世界其他国家走向现代化以及全球治理提供实践启迪。
(一)马克思主义国家治理思想的丰富和发展
马克思恩格斯阐释了国家的起源、职能到消亡的问题,但受制于实践条件,并未系统阐述社会主义国家如何开展国家治理。列宁也阐述了国家问题,在《国家与革命》一书中,在总结国际无产阶级革命斗争经验的基础上,系统地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但主要还是针对暴力革命问题进行论述。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国家治理的重要论述构建起了中国特色国家治理理论体系,科学回答了社会主义国家治理“是什么、怎么做”的重大问题。首先,习近平总书记认为:“国家治理体系是由众多子系统构成的复杂系统,这个系统的核心是中国共产党”[8]34,深化了对无产阶级政党如何治理国家的认识。其次,习近平总书记认为在国家治理中,政府应该是以服务型的职能定位出现,“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7]183,深化了对国家治理中政府在治理结构中职能定位的认识。最后,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国家治理要遵循法治轨道,依法治国是党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深化了党对以什么样的方式进行国家治理的认识。
(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认识的深化与开拓
中国共产党百年来对现代化探索的实践与经验,深化了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认识。1964年底,周恩来首次提出“四个现代化”的重要任务,邓小平在会见英中文化协会执委会代表团时提出“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同年又提出要“走出一条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中国式”的概念出现意味着党在对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认识有了新的突破。
习近平总书记将国家治理引入现代化范畴,是党对国家治理认识的突破,也是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认识的深化。一方面,从物质基础到顶层设计的跃升。国家治理现代化,相较于“工业、农业、国防、科学技术现代化”主要是围绕物质基础和经济保障对现代化进行构想,国家治理现代化则是从上层建筑和顶层设计出发对现代化做出规划。另一方面,从制度建设到治理效能的转变。习近平总书记认为,只有将我国各方面的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才可以真正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才能“不断增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动力和活动”,这是党对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认识,也为我国现代化建设赋能加力提供了治理支撑。
(三)为世界现代化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国家现代化的重要论述对于世界现代化具有丰富的理论和实践价值,为世界现代化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第一,为世界社会主义国家开辟了现代化道路。习近平强调,要方向不变、道路不改,以富含中国特色兼具世界先进经验的“中国之治”的伟大实践,验证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性、彰显社会主义制度的先进性、为社会主义国家开辟现代化道路。第二,为后发国家走向现代化提供全新选择。我国的现代化历程相比于西方,用时更短、代价更小,但成就更高。后发国家可以从我国国家治理现代化的经验中取得诸多启示。第三,为世界现代化问题的解决贡献中国力量。一方面,切实有效的国家治理为解决世界发展问题提供有益经验,中国的减贫治理取得了历史性的成就,形成的脱贫攻坚经验对其他国家治理贫困提供了重要助益。另一方面,追求大同和人类进步的全球治理为解决世界和平问题提供未来指向。中国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出全人类共同价值,为各国携手共同参与全球治理提供了重要指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