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实践路径研究
2024-06-01王飞
王 飞
(内蒙古财经大学 党委统战部,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70)
内蒙古自治区是我国第一个成立的少数民族自治区,拥有汉、蒙古、回、满、达斡尔等50多个民族,其中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17.7%[1]。内蒙古高校作为边疆民族地区高校的代表,承担着培养内蒙古乃至全国各民族人才的重要任务。在新时代背景下,内蒙古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既要充分尊重和保护各民族的特色和优势,又要积极推动各民族的交流和融合;既要坚持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又要继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本文以内蒙古高校为例,旨在通过实地调查和理论分析,总结和评价内蒙古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现状和问题,探索和提出内蒙古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有效途径和对策建议,为内蒙古乃至全国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提供借鉴和参考。
一、内蒙古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现状
(一)加强了思想政治教育,弘扬了爱国主义精神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内蒙古高校把思想政治教育作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基础和核心,通过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组织爱国主义教育活动、建立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方式,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引导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增强政治觉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2]同时,内蒙古高校也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举办主题教育、开展德育实践活动、建设文明校园等方式,让学生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富有理想、道德、文化、纪律的高素质人才。
(二)丰富了文化活动,展示了各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和多元文化的交融
内蒙古高校把文化活动作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重要内容和载体,通过开展文化节、文化讲座、文化展示等形式,展示了各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和多元文化的交融。例如,内蒙古大学通过举办文化节,展示了蒙古族的服饰、音乐、舞蹈、美食等特色文化;内蒙古师范大学通过举办文化节,展示了汉族、回族、满族等多个民族的风俗习惯、艺术表演、手工制作等多样文化;内蒙古工业大学通过举办“科技与文化”论坛,邀请了各界专家学者,探讨了科技与文化的关系和发展。这些文化活动不仅让学生认识和尊重各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也让学生感受和欣赏多元文化的交流和融合。
(三)开展了志愿服务,培养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奉献精神
内蒙古高校把志愿服务作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有效途径和手段,通过开展支教、扶贫、环保、公益等志愿服务活动,培养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奉献精神。例如,内蒙古农业大学组织“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走进农村,为当地群众提供农业技术、医疗卫生、法律咨询等服务;内蒙古科技大学每年都会组织“西部计划”支教活动,让学生走进山区,为当地孩子提供教育教学、文化活动、心理辅导等服务;内蒙古财经大学组织“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走进贫困地区,为当地居民提供物资捐赠、就业培训、创业指导等服务。这些志愿服务活动不仅让学生关心和服务社会,也让学生体验传播爱心与温暖。
(四)加强了交流互动,促进了学生之间的相互理解和友谊
内蒙古高校把交流互动作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重要途径和手段,通过开展交流访问、联谊联欢、竞赛活动等方式,促进了学生之间的相互理解和友谊。例如,内蒙古医科大学组织“医疗卫生”交流访问活动,让学生走进其他边远地区的医院和卫生院,与当地的医务人员和患者进行交流和互动;内蒙古民族大学组织“民族文化”联谊联欢活动,让学生与其他高校学生进行文化交流和友好往来;内蒙古艺术学院组织“艺术节”竞赛活动,让学生与其他高校学生进行艺术展示和竞技比拼。这些交流互动活动不仅增进了学生的相互了解和认识,也让学生建立了跨越民族和地域的友谊和合作。
二、内蒙古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对内蒙古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有效创新和活力
内蒙古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是一项长期的、系统的、创新的、合作的工程,需要有明确的目标、原则、路径、评估等要素,形成一个完整的教育体系。然而,内蒙古高校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中,往往缺乏对这一工程的有效创新和活力,导致教育效果不理想。例如,有些高校没有明确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具体目标和指标,导致教育缺乏方向和依据;有些高校没有遵循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基本原则和规律,导致教育缺乏规范和效率;有些高校没有构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有效路径和方式,导致教育缺乏创新和活力;有些高校没有建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有效评估和反馈机制,导致教育缺乏监督和改进。
(二)缺乏对内蒙古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有效评估和反馈机制
内蒙古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效果,需要通过有效地评估和反馈机制,来检验和改进教育的质量和水平。然而,内蒙古高校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中,往往缺乏对这一机制的建立和运行,导致教育的盲目性和滞后性。例如,有些高校没有制定合理的评估指标和方法,导致教育效果难以量化和客观化;有些高校没有及时收集和分析评估数据和信息,导致教育问题难以发现和解决;有些高校没有及时给予教育主体和对象适当的反馈和激励,导致教育动力难以维持和增强。
(三)缺乏对内蒙古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持续支持和保障
内蒙古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实施,需要有充足的资源和条件,来保证教育的顺利进行和持久发展。然而,内蒙古高校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中,往往缺乏对这一工程的持续支持和保障,导致教育的困难。例如,有些高校没有得到充分的政策和资金支持,导致教育缺乏保障和动力;有些高校没有得到充分的人才和技术支持,导致教育缺乏专业性和先进性;有些高校没有得到充分的社会和合作支持,导致教育缺乏广泛性和协同性。
三、内蒙古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实践路径
(一)完善课程设置,增加中华文化、国情政治、社会服务等相关内容,提升学生的理论水平和思想觉悟
1.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基础和核心,是培养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增强政治觉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途径。[3]内蒙古高校应该按照《关于加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理论研究体系建设的意见》等文件的要求,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指导思想,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内容,把内蒙古高校的实际情况和特点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依据,把学生的实际需求和期望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参考,进而创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质量和效果。[4]
2.开设中华文化通识课程。中华文化通识课程是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首要内容和形式,是培养学生认同中华文化、尊重各民族文化、形成开放包容的文化观的重要途径。内蒙古高校应开设中华文化通识课程,这一课程涵盖中华文化的历史发展、基本特征、主要内容、现代价值,让学生全面系统地了解和掌握中华文化的精神内核、价值取向、美学特征、创新活力,让学生深入感受和鉴赏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丰富内涵、影响深远,让学生积极学习和继承中华文化的优秀成果、传统智慧、道德规范、实践经验。
3.增设国情政治选修课程。国情政治选修课程是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重要内容和形式,是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维护国家利益、形成坚定不移的政治立场的重要途径。内蒙古高校应该增设国情政治选修课程,这一课程涵盖国家的历史沧桑、现实挑战、未来发展等,让学生全面系统地了解和掌握国家的核心利益、国家战略、外交政策、国际地位,让学生深入感受和鉴赏国家的伟大成就、强大实力、美丽风光、人民情感,让学生积极参与和促进国家的改革开放、现代化建设、民族团结、和平发展。
4.推广社会服务实践课程。社会服务实践课程是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必要内容和方法,是培养学生关心社会、服务人民、形成积极进取的公民态度的重要途径。内蒙古高校应该推广社会服务实践课程,这一课程涵盖社会的各个领域、各个层面、各个群体,让学生在实践中感知和理解社会的现状和问题、需求和期待、规律和趋势,让学生在实践中展示和锻炼自己的道德规范、法律意识、公共秩序、文明礼仪,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和运用相关的知识和技能,培养和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协作能力、领导能力。
(二)加强师资建设,提高教师的政治素质和专业水平,激发教师的教育热情和创新精神
1.加强教师队伍的政治建设。教师队伍的政治建设是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前提,是保证教师正确履行职责和使命的必要条件。内蒙古高校应该加强教师队伍的政治建设,坚持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于教师队伍建设的全过程,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教师队伍建设的根本遵循,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目标,把党性修养、思想觉悟、政治立场、道德品行作为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内容,把学习培训、考核评价、激励约束作为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手段,以不断提高教师队伍的政治素质和政治能力。
2.加强教师队伍的专业建设。教师队伍的专业建设是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保障,是保证教师有效履行职责和使命的必要条件。内蒙古高校应该加强教师队伍的专业建设,坚持把专业能力提升作为教师队伍建设的重点,把学科知识、专业技能、教学方法、科研水平作为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内容,把学习交流、科研合作、项目申报、成果转化作为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手段,以不断提高教师队伍的专业水平和专业能力。[5]
3.加强教师队伍的创新建设。教师队伍的创新建设是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动力,是保证教师积极履行职责和使命的必要条件。内蒙古高校应该加强教师队伍的创新建设,坚持把创新精神培养作为教师队伍建设的重点,把教育理念、教育内容、教育形式、教育方法作为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内容,把创新平台、创新项目、创新奖励、创新评价作为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手段,以不断增强教师队伍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三)优化教育环境,营造和谐包容、民族团结、文化自信的校园氛围,增强学生的归属感和认同感
1.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内蒙古高校应该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突出中华文化的主题和特色,融合各民族文化的元素和风格,打造具有内蒙古高校特色的校园文化。具体措施包括:一是加强校园文化的硬件建设,利用校园广场、墙壁、展板等空间,展示中华文化和各民族文化的精品和符号,以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二是加强校园文化的软件建设,利用校园广播、网络媒体、电子屏幕等渠道,传播中华文化和各民族文化的知识和信息,以提升文化素养;三是加强校园文化的活动建设,利用节日庆典、主题活动、文艺演出等形式,展示中华文化和各民族文化的风采和魅力,以增进文化交流。
2.加强校园管理建设。内蒙古高校应该加强校园管理建设,坚持以人为本、以法为准、以德为先、以情为补充的管理理念,构建公平正义、规范有序、安全稳定、温馨舒适的管理制度,提升管理效率和水平。具体措施包括:一是加强学生管理,尊重学生的个性和差异,关注学生的成长和需求,引导学生遵守法律法规、遵守学校规章制度、遵守社会公德;二是加强教师管理,尊重教师的专业和创新,关注教师的发展和期望,引导教师履行职责和使命、遵守职业道德、遵守教学规范;三是加强校园安全管理,加强校园的防火、防盗、防暴、防疫等方面的措施,建立健全校园的应急预案和处置机制,保障校园的安全和稳定;四是加强校园服务管理,加强校园的餐饮、住宿、医疗、图书等方面的服务,建立健全校园的服务质量和满意度的评价体系,以提高校园的服务水平和质量。
3.加强校园氛围建设。内蒙古高校应该加强校园氛围建设,营造和谐包容、民族团结、文化自信的校园氛围,增强学生的归属感和认同感。[6]具体措施包括:一是加强校园的民族交流,鼓励各民族学生之间的沟通和互动,促进各民族学生之间的了解和尊重,消除各民族学生之间的偏见和隔阂,增进各民族学生之间的友谊和感情;二是加强校园的民族融合,支持各民族学生参与各种文化活动和社会实践,促进各民族学生共享文化资源和社会机会,消除各民族学生之间的差异和隔阂,增进各民族学生之间的合作和共赢;三是加强校园的民族教育,开展各种形式的民族教育活动和主题教育,促进各民族学生认识国家、认识民族、认识自己,消除各民族学生之间的误解和矛盾,增进各民族学生之间的信任和支持。
(四)加强教育评价,建立科学合理、多元综合、动态反馈的评价体系,提高教育质量和效果
1.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评价指标是教育评价的基础和依据,是衡量教育质量和效果的重要标准。内蒙古高校应该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坚持以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核心,以思想政治素质、文化认同度、社会责任感为主要内容,以定性分析、定量测量、综合评估等方法为主要手段,形成具有可操作性、可比较性、可反馈性的评价指标体系。
2.建立多元综合的评价主体。评价主体是教育评价的参与者和执行者,是影响评价效果和质量的重要因素。内蒙古高校应该建立多元综合的评价主体,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为主导、以学校为平台、以社会为参与,形成具有广泛代表性、互动协作性、责任担当性的评价主体结构。
3.建立动态反馈的评价过程。评价过程是教育评价的实施和运行过程,是保证评价目标和原则实现的重要过程。内蒙古高校应该建立动态反馈的评价过程,坚持以问题为导向、以改进为目的、以数据为支撑、以结果为依据,形成具有及时性、有效性、持续性、改进性的评价过程机制。
4.建立完善的评价结果运用。评价结果运用是教育评价的目的和结果,是促进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要手段。内蒙古高校应该建立完善的评价结果运用,坚持以提升教育质量和效果为目标,以促进教育改革和创新为动力,以满足学生和社会的需求为导向,形成具有针对性、实效性、可持续性、创新性的评价结果运用机制。
四、结论与建议
本文通过分析内蒙古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现状与问题,构建了内蒙古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实践路径,包括完善课程设置、加强师资建设、优化教育环境、加强教育评价等方面,旨在为内蒙古乃至全国高校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是一项长期的、系统的、复杂的工程,需要高度重视和积极推进,需要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给予大力支持和配合,需要各民族学生和教师共同参与和贡献。
内蒙古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根本任务,以增强国家认同、文化自信、民族自豪感为核心,以促进各民族交流互鉴、和谐共处、共同发展为途径,以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为目标。
内蒙古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要遵循内蒙古高校的实际情况和特点,充分发挥内蒙古高校的优势和特色,充分满足内蒙古高校的需求和期望,充分解决内蒙古高校的问题和困难。
内蒙古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要注重创新和改革,不断完善教育理念和方法,不断丰富教育内容和形式,不断提升教育质量和效果,不断推动教育发展和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