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县域特殊教育学校送教上门模式的调研报告

2024-05-31蒋华琴

陕西教育·综合版 2024年5期
关键词:宁强县适龄残疾儿童

蒋华琴

送教上门是保障重度残疾儿童少年受教育权的民心工程。2022年《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21—2030年)》显示,2022年,全国共有特殊教育学校2314所,特殊教育专任教师7.3万人,招收各种形式的特殊教育学生14.6万人。目前,县域送教上门仍没能打破送教质量不高、家长教辅能力不足、相关教材开发不充分等困境,面对送教对象个体差异大、发展程度不均等难题,如何开展好这一“移动课堂”须持续探索。本期刊发县域特殊教育学校送教上门模式的调研报告,观“宁强模式”,探索残疾儿童少年的成长之路。

“组织开展送教上门”是《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转发教育部等部门特殊教育提升计划(2014—2016年)的通知》提出的一项重要内容。《“十四五”特殊教育发展提升行动计划》要求,健全送教上门制度,推动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完善送教上门服务标准,科学认定服务对象,规范送教上门形式和内容,加强送教服务过程管理,提高送教服务工作质量,旨在2025年,初步建立高质量的特殊教育体系。送教上门,给了重度残疾儿童少年接受教育的机会,也使其家长受到鼓舞,看到希望。

一、调研的基本情况

汉中市宁强县特殊教育学校是一所山区县域培智学校,在上级发出送教上门指示后,宁强县教育体育局明确提出,县特教学校要积极探索为宁强县重度残疾儿童少年实施送教上门的方法与途径,要以“高起点办学、高质量发展”为定位,全面推进送教上门工作,助力教育脱贫攻坚。

送教上门是一项全新的教育工作,没有成型的经验与做法可借鉴。经县局分管领导把脉开方,学校校委会成员集思广益,反复研究,针对送教上门工作提出“五问”:给谁送?谁去送?怎么送?送什么?送得怎样?学校紧密围绕解决这五个问题,开展送教上门工作。

学校主要分以下三个阶段做了大量探讨性工作:

(一)尝试阶段(2014年至2016年)

为落实《特殊教育提升计划(2014—2016年)》,学校组织教师团队开展调研,于2015年下半年尝试性地为8名孩子开展送教。2016年,送教人数又扩大到20人,送教类别除盲、聋、智力障碍三类外,延伸到了脑瘫、多重障碍等生活自理严重失能的孩子。在这一过程中,学校逐步发现一些问题。此外,在全县范围内还有哪些重度不能到校上学的适龄残儿,需要进一步摸清,学校初步认识到送教上门工作的艰巨性。

(二)探讨阶段(2017年至2018年)

随着《第二期特殊教育提升计划(2017-2020年)》的实施,学校初步建立了宁强县适龄残疾儿童少年花名册。学校依据县残联提供的残疾人口花名册,组织人力到各镇办与民政人员沟通盘点,充分利用镇办总校对各村组底子摸得清的优势,学校对适龄残障孩子的分布情况进行了再核实,掌握到翔实资料。2017年6月至2018年12月,先后为48人、63人进行送教(根据学生自身实际情况,人数有变化)。

(三)深入实施阶段(2019年至今)

为认真落实陕西省教育厅《关于做好义务教育阶段适龄重度残疾儿童少年送教上门工作的意见》,学校扎实推进送教上门工作,加强摸排,建立台账,确保不漏一人。一是在2019年初,学校利用公安系统下发的疑似失学学生名单为依托,再次排查未入学的适龄残障儿童少年,针对有异议的家长,请求残疾人教育专家委员会对孩子进行评估,提出入学安置意见后,实施送教。二是在2019年6月,为适应脱贫攻坚的需要,高质量完成全县教育脱贫工作,在送教过程中,学校一边送教,一边主动进村入户再次对适龄残疾儿童少年摸底,并制订了“宁强县特殊教育学校教育脱贫数据对接清单”,主动与各乡镇总校对接,确保全县不落下一个适龄残疾儿童少年。三是在2020年8月,学校根据“全国适龄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入学情况监测系统”提供的人员,和残联核对,与各乡镇总校对接,并结合学校进村入户摸底情况,进行汇总,请求残疾人教育专家委员会对摸底学生进行评估,经家长同意后,为48人实施了建学籍送教上门工作。截至目前,学校仍然在为全县29名残疾儿童少年实施送教上门(部分孩子已毕业)。

在不断的探索中,学校目前形成了“摸排学生—专家委员会鉴定—专家委员会提出入学安置建议—家长同意—建立学籍—实施送教”的工作机制,解决了“为谁送”的问题。

二、送教上门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一)送教教师专业化水平待提升

送教上门是一项社会性很强的工作,送教上门学生多是重度残疾孩子,他们需要的不仅仅是平等受教育的权利,还需要早期的医学治疗、终生的康复、个别化的教育、相应的福利保障和社会资源的积极参与。由于送教对象的特殊性和复杂性,目前,教师的专业培训和技术支持不足,教师对于送教专业问题的困惑较多,送教专业化水平不高。

(二)送教质量待提高

按照文件规定,每个服务对象每月送教上门不少于2次,每次不少于2课时。送教时间有限,教育质量难以保证。送教学生大多居住分散,路途遥远,交通不便,送教成本高。

(三)教学内容待开发

送教上门的学生个体差异大,有的长期躺在床上,有的一直依靠輪椅,有的常年围着“围脖”……他们的认知水平不同,语言表达能力参差不齐,生活自理能力低。如何针对不同学生的情况,整合内容,开发教材及教育资源,是送教上门面临的又一挑战。

(四)家长教辅能力待指导

送教上门的孩子,除了接受送教老师的教育辅导,生活上更多的是接受家长的教导与辅助。家长的支持、配合与付出是送教工作扎实推进的动力与基础。对家长的心理状态、教养方式、日常康复训练、生活辅导等方面缺乏全面的指导。

三、送教上门的积极探索

(一)重点培训,专人实施

积极调研。2016年,宁强县教育体育局局长带队赴西安市启智学校、周至县特殊教育学校、临潼区特殊教育学校等调研资源中心建设和送教上门工作。

人员分组。学校在县特殊教育资源中心成立以后,随即设立了专门的送教上门工作组,由校长亲自担任组长。学校把全县18个镇办的学生分成9个班,分别由9名校委会成员担任班主任,每班再确定2名教师,组成3人送教小组,全校教师全员参与,对该班学生逐一实施送教及档案建设等工作。

提升师资。为给送教上门工作提供强有力的人力保障,学校先后派教师到南通、上海、北京等地学习先进的专业设备使用等级培训。2019年4月,召开了全县义务教育阶段重度残疾儿童少年送教上门工作推进会。同年6月,与西安市启智学校结成“手拉手”联谊学校,派教师跟岗实践培训。

成立送教专班。2020年秋季,宁强县特殊教育学校在原有的全员送教的模式上进行改革创新,成立了送教上门专班,选派了教学经验丰富、责任心强的七名教师专职承担全县范围内的送教上门工作,将送教上门工作专业化。

(二)完善制度和方法

1.建立相关制度。一是制定了送教上门管理制度。如送教上门教学规程(试行)、送教上门管理制度、送教上门评估表等。二是制定了送教上门考量制度。如送教上门台账,规范了送教时间,统筹了送教频次,监督了教师送教工作。送教上门课程表为教师送教提前准备提供了时间保障,也为学校管理教师送教提供了依据。送教上门计划表从“知识目标”“康复目标”两个方面确定了每个孩子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依据康复评估表对学生评估后,形成宁强县特殊教育资源中心残疾儿童康复潜力评估报告。

2.形成“4321”送教上门工作法。一是做好“4案”:建立学生成长记录档案、制订学生个别化教育计划方案、教师送教前写好教案和评估并指导家长制订家庭教育方案。二是落实“3定”:定人、定时、定程。三是确保“2评”:学期教学效果评估、年度学生能力发展评估。四是实现“1标”:送教学生每学期必须要顺利完成个别化教育计划安排的学习、康复任务,达到一定的知识学习、康复训练、生活自理、生存技能等全面发展或在某一方面成长的具体目标。

(三)硬件和经费保障

为适应送教上门工作的需要,县教体局筹措资金100余万元,并于2017年顺利建成了县特殊教育资源中心,配备高标准的康复训练设施设备,落实专人管理和维护使用。学校送教上门学生生均公用经费标准按照特殊教育学校标准(每生每年6000元)执行,宁强县特殊教育学校根据实际情况,为送教教师提供必要的工作补助和交通补助,完善教师收入分配激励机制,落实各项政策待遇,切实保障送教上门工作顺利开展。

(四)课程依托,多学科并举

学校的送教内容体系主要包括五个方面:送理念、送教育、送康复、送辅助器材、送相关服务。

送理念。学校向送教学生及家长宣传有关教育的方针政策,以及特殊教育方面的知识,使学生和家长对送教工作充满信心,配合送教工作的开展。

送教育。送教教师依据宁强县特殊教育资源中心残疾儿评估表对送教学生进行个别化教育评估,形成评估报告,根据报告结论,从感知能力等七大领域为学生制订适宜的个别化教育计划方案,每课时有个性化的教案,不仅有文化知识的学习,还有体能、感统训练和心理辅导等,切实落实“一生一案”。“一生一案”每学期末编制成册,包含“送教上门家长同意书”“康复潜力评估报告”“康复潜力评估表”“个别化教育计划协议书”“家庭教育支持计划”“教学计划进度表”“送教上门记录单”“教学印证图片”等近20项内容,全面记录每个学生一学期以来的成长。

送康复。在送教内容中,学校将康复送教与文化送教相结合,宁强县特殊教育学校分别与汉中脑安康复医院、宁强县中医院签订了“医教结合”合作协议书,聘任了中医院的康复科医生,成立了宁强县特殊教育学校的康复专业化队伍,共计20余人,康复医生不定期的配合学校进行送教上门,将康复与教育深度融合,把康复理念和技术送入重度残疾儿童家庭,让残疾儿童在家也能接受康复治疗。

送辅助器材。为了让送教有实效,学校积极为送教上门学生配备了学具,根据孩子的残障特点,分别送去学习机、拼图板、助力器、轮椅、音乐盒等。2022年,学校再次投入10万元,购置了送教上门设备资源包6个,大大提升了送教上门的专业化程度,截至目前辅助器材共投入约13万余元。

送相关服务。一是落实资助。宁强县教育体育局全面落实“营养改善计划”工程,惠及每一个残障孩子,全县送教上门学生全部享受“营养改善计划”。从2019年秋季开始,送教上门学生全面享受农村义务教育家庭经济困难生活补助。二是送家庭教育指导服务。在送教的过程中,教师不断培训家长学习教学、康复技巧,掌握一些基本常识,并为家长确定一套日常教学、康复训练的策略,每次送教检查落实情况,使家庭教育主体作用充分发挥,保证送教学生学习康复更有成效。

四、送教上门的成果与思考

(一)实现了重度适龄残儿接受义务教育全覆盖

根据国家政策要求和宁强县适龄重度残疾孩子实际,学校承担了全县适龄残儿的送教上门工作,确立了“全覆盖、有方法、出成效”的送教工作总体目标,然后分步实施,逐一落实。自2014年以来,先后为340余名学生开展了送教工作,送教课时达10200课时,总里程达204000公里,近300名学生顺利完成九年义务教育。这部分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得到有效提升,康复效果显著,重新点燃了孩子和家长的希望。目前,切实落实了“一人一案,一个不漏(长年不在家居住的除外)”的送教方针,宁强县适龄残疾孩子接受义务教育基本实现全覆盖。

(二)推进了“送教上门学生能进特校”的融合发展

2022年7月漢中市教育局下发《关于规范适龄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招生入学工作的通知》,提出“严把送教上门比例”。近年来,本校致力于融合教育的探索,在“以普通学校随班就读为主体,以特殊教育学校为主体,以送教上门和远程教育为补充”的教育体系中,努力构建“送教上门学生能进特校,特校学生能到普校随班就读”的融合发展方向。截至目前,已经有4名送教上门的学生顺利到宁强县特殊教育学校在校就读。其中小思宇(化名)是一名重度残儿,原是宁强县特殊教育学校送教上门的学生,通过一年的送教,她的认知能力得到提高,经和家长商议,小思宇成为宁强县特殊教育学校的在校就读学生,与其他同学融合,共同成长。

送教上门如同一场马拉松比赛,是一项长期而艰难的特殊教育工作,虽道阻且长,但行则将至。

作者单位:陕西省汉中市宁强县特殊教育学校

猜你喜欢

宁强县适龄残疾儿童
红色主题儿童绘本的适龄性研究
给这些孩子一个温馨的世界——宝鸡对残疾儿童“应救尽救”
宁强县耕地质量提升限制因子及潜力分析
“全面二孩政策”下我国适龄女性反就业性别歧视制度设计
适龄不结果板栗低产园改造技术
宁强县农村畜禽养殖演变及其趋势浅谈
农村残疾儿童教育康复保障的问题与对策
2010—2020年辽宁省小学适龄人口走势探讨
残疾儿童康复机构少水平低
西部贫困地区残疾儿童基础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