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社工专业赋能妇女走出家暴困境

2024-05-31余少君曾展希

社会与公益 2024年3期
关键词:家暴社工不合理

余少君 曾展希

阿晶,35岁,来自广州。丈夫与其同岁,来自湖南,从事自由职业,收入不稳定。两人育有一儿一女,女儿由爷爷奶奶照顾,儿子则由阿晶照顾。过去五年里,阿晶饱受家庭暴力的折磨,情绪变得极不稳定,曾两次离家出走,最终均在丈夫表示道歉悔改后选择回归家庭。与丈夫生活期间,阿晶负责家务和照顾儿子,时常被责骂,被阻止外出工作,她只能偷偷兼职或在网上打工,但收入微薄。

阿晶父母双亡,唯一的姐姐不愿介入其中,并且阿晶没有朋友,甚少与外界沟通。阿晶曾多次报警,也曾向区、街道妇联求助,街道妇联介入两年,但仍不断陷入再次家暴的循环,最终转介给市桥街东西片社工站。社工为她开展了个案服务。

一、问题和需求

社工倾听阿晶的诉说,并观察其的情绪状况后,发现阿晶对自身存在不合理的认知,从而导致其无法摆脱家暴的处境。社会工作者评估阿晶主要存在以下问题和需求:

一是身心状态不良。阿晶常被殴打,身上有多处挫伤,人身安全没有得到保障。同时阿晶时常受到丈夫的侮辱与责骂,导致其出现害怕、恐惧、不安等多种负面情绪,情绪经常性处于不稳定状态。

二是自我認知不合理。阿晶就业时常受丈夫阻挠,再加上没有朋友,与外界沟通甚少,与社会有脱节现象。阿晶在生活上长期遭受丈夫的责骂与贬低,使其对自我的价值感较低,对自身有许多不合理看法。

三是社会网络支持不足。阿晶父母双亡,其唯一的家人不愿介入其夫妻的事,缺少家庭的关爱与支持。同时阿晶没有朋友,与外界交往较少,缺乏社会网络的支持,她面对困境时时常感到无助和孤独。

二、服务计划

(一)个案理论应用

认知行为理论认为,在认知、情绪和行为三者中,认知扮演着中介与协调的作用。认知对个人的行动进行解读,这种解读直接影响个体是否最终采取行动。认知分为三个层面:自动的思维、条件性假设和图式或核心信念。主要包括问题解决、归因和认知疗法原则3个方面。

阿晶因对自身的不合理认知,让其即使长期遭受丈夫家暴,多次逃离后总是选择回到丈夫身边,在痛苦中陷入问题循环里,这需要社工逐步引导其树立合理认知,提升个人能力。

(二)个案目标

针对阿晶的需要,社工与阿晶共同订立服务目标:一是通过普法教育,提升阿晶对人身保护及应对家暴相关知识的认知;二是通过专业手法,矫正阿晶不合理信念,让其建立正确的自我认知;三是通过就业培训,提高阿晶就业能力,增加其经济收入;四是联动多方力量,搭建社会支持网络。

(三)跟进计划

第一阶段:建立信任关系,保障安全。社工运用专业技巧,让案主了解并接受社工,共同制定介入目标和计划。明确各自职责和义务,以“生命至上”原则,提供庇护所、保护令等安全支持。第二阶段:直面问题,转变认知。协助案主面对家暴事实,排解消极情绪。梳理困境,纠正错误认知,增强自信和就业能力,扩大支持网络。第三阶段:巩固能力。评估认知转变、安全意识、就业能力及应对家暴能力。关注行为和情绪变化。

三、服务过程

(一)建立专业关系,提升安全意识

初次接触时,阿晶刚遭受家暴,情绪激动,验伤结果为轻微,并主动向妇联求助。在社工、妇联、村委和派出所共同努力下,阿晶成功入住庇护所。但两天后,阿晶以孩子想爸爸等理由离开庇护所,最终返回丈夫身边。不久再次被家暴,即使达到拘留丈夫的条件,阿晶仍选择回到丈夫身边。社工多次提醒安全风险,建议其申请人身保护令,但阿晶依旧不愿提供丈夫联系方式,未申请保护令。经过面谈和观察,社工发现阿晶对安全的认知不足。社工普及相关安全知识,提前做了其丈夫的行为预案,但阿晶明显不相信,认为丈夫可能会凶,但不可能会求自己。后其丈夫行为预案一一实现,阿晶开始相信社工的分析,思考自身安全。

(二)纠正不合理认知,疏导负面情绪

阿晶在选择回归家庭后,丈夫的家暴行为却愈发严重。然而,阿晶始终认为家暴属于家庭内部事务,遵循“家丑不外扬”的传统观念,社工需矫正其观念。首先,引导阿晶将家暴原因归咎在丈夫身上而非自身,并明确指出家暴行为的错误性,与阿晶深入分析家暴的违法性质。最后通过实例加强阿晶的危机意识,鼓励其在遭受家暴时勇敢报警,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随后,阿晶在外租房并开始求职,然而,长期地遭受丈夫的诋毁和指责,使她对自己的能力产生了严重的质疑,自卑心理明显。社工从优势视角出发,引导阿晶发现自身优点与努力,同时疏导其负面情绪,以增强其自信心。

(三)提升个人能力,正确处理困境

在初始就业阶段,阿晶只通过线上方式求职,并遭遇诸多不顺,社工鼓励其通过线下方式寻找就业机会,如主动向店铺咨询,查看公告招聘启事等,并结合阿晶就业的情况进行培训。同时引导阿晶从学习的视角看待就业失败,帮助其在求职过程中学习新技能,从而逐步提高其就业能力。

在此过程中,阿晶丈夫仍通过多种途径“联系”阿晶。比如在微信上向阿晶“道歉”,甚至进行保证,但所有道歉的最后都附有对阿晶的责备甚至谩骂,并将所有的问题均归因到阿晶。社工及时指出其中的不合理之处,帮助阿晶识别其丈夫对其进行精神打压的能力。除此之外,其丈夫试图通过假扮猎头、假装中奖等方式索要阿晶住址,对此社工协助阿晶识破,增强阿晶安全意识。

(四)增强社会网络,实现个人发展

阿晶凭借自身努力,最终找到一份全职工作,既能承担生活支出,也能儿子的幼儿园费用。在此基础上,社工建议阿晶通过分享自己的现状等,维护与姐姐的关系。经过一段时间,两者关系缓和,并其姐姐每月为阿晶提供500元支持。同时,阿晶积极与邻居、房东保持良好关系,因而收获了房租减免和二手衣服等支持。

生活稳定后,阿晶认真反思其婚姻情况,不再对丈夫有不合理期待,坚决选择分居。在面对丈夫的污蔑时,阿晶已学会报警处理,并咨询律师离婚等事宜。由此可见,阿晶已经有了一定的生存能力,具备合理的自我认知和应对家暴的能力。

四、服务成效

(一)认知改变,跳出家暴问题循环圈

阿晶的不合理信念已得到显著修正,她清晰认识到家暴的危害,辨别出丈夫道歉背后的指责与操控。她不再将不再遭受家暴的希望寄托于丈夫的改变,而是将精力投入到自身工作中,提高个人能力,逐渐适应离开丈夫的生活。

(二)能力提高,获得成长

阿晶的就业能力显著提升,她已掌握自主求职方法并积累了一定的实践经验,能够独立生活。在家暴防范方面,阿晶学会了识别丈夫的潜在操控行为,并在遭遇家暴时果断报警,寻求法律咨询。此外,她成功地建立了社会支持网络,不仅能够寻求妇联、律师、派出所等正式资源的协助,同时也能够利用邻居、房东、姐姐等非正式资源来帮助自己。

五、专业反思

家庭暴力案件屡见不鲜,循环反复是其一大特征,可以从认知行为理论为依据,从各方不同角度的认知、情绪和行为深入了解,探究其根源,矫正不合理的认知,从而达到情绪和行为的改变,走出问题循环圈。

从长远看,介入不如预防,打破传统观念,促进受暴者意识觉醒,将家暴萌芽扼杀在摇篮里。这就需要在微观方面,加强反家庭暴力的相关宣传;中观上加强社会工作反家暴的专业建设;宏观上加强国家层面法律法规的政策倡导。

参考文献

[1] 陈友华、佴莉.家庭暴力:社会工作干预与社会学思考[J].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8(5).

[2]潘泽泉、杨又天.家庭暴力与社会工作介入:本土化的问题向度及干预策略[J].江西社会科学,2013(2).

[3]Hamilton,B.,and Coates,J. Perceived Helpfulness and Use of Professional Services by Abused Women[J].Journal of Family Vio—lence,1993,8(4).

[4]杨翠玲.当代女性主体意识视域下的《中国妇女报》家庭暴力报道研究[J].南昌航空大学,2021.

(作者单位:广州市番禺区普爱社会工作服务社)

猜你喜欢

家暴社工不合理
青春社工
我院2018年抗生素不合理处方分析
要勇于向家暴说不
社工
并非受伤才定为家暴
反家暴立法二十年
这样向家暴说“不”
向“不合理用药”宣战
医务社工的昨天和今天
处境尴尬的医务社工